问题

为什么法国大革命那会那么生猛,到二战法国变得这么弱?

回答
法国大革命的“生猛”与二战法国的“弱势”,是两个截然不同却又相互关联的历史阶段。要理解这种转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导致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

法国大革命:一场颠覆性的能量爆发(“生猛”的原因)

法国大革命之所以如此“生猛”,是因为它触及了法国社会最深层的矛盾,并点燃了民众压抑已久的怒火。其“生猛”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根深蒂固的社会不公与阶级压迫:

封建残余的重压: 18世纪的法国仍然保留着浓厚的封建制度。第一等级(教士)和第二等级(贵族)享有免税、特权和世袭的地位,而占据人口绝大多数的第三等级(包括资产阶级、农民、工人、手工业者等)则承担着沉重的税负和封建义务。
经济的枯竭与民生的凋敝: 路易十四以来法国连年参与战争,特别是七年战争和对美国独立战争的支持,耗费了巨额国帑。王室奢靡无度,财政赤字严重。而农民的土地被贵族占有,税收繁重,生活困苦,饥荒时有发生。
启蒙思想的启迪与传播: 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提倡自由、平等、主权在民、天赋人权等观念,深刻地动摇了君权神授和等级制度的合法性。这些思想在法国社会广泛传播,特别是激发了受过教育的资产阶级的反抗意识。

2. 政治体制的僵化与危机:

绝对君主制的衰落: 路易十六虽然试图进行改革,但面对强大的既得利益集团(贵族和教士)的阻挠,改革步履维艰。国王的权力被认为不再神圣,且与民众的利益脱节。
三级会议的失效: 作为法国的传统代议机构,三级会议长期未被召开,其存在感与实际权力微乎其微。当财政危机迫使路易十六召集三级会议时,第三等级要求改革投票方式,以体现人数的优势,但遭到拒绝,这直接点燃了革命的导火索。

3. 革命的内在驱动力:

强大的思想武器: 启蒙思想提供了革命的理论基础和目标,将民众的愤怒转化为对新社会的构想。
广泛的社会基础: 第三等级中的资产阶级拥有经济实力和政治抱负,渴望摆脱特权阶级的束缚;农民渴望摆脱封建压迫和减轻税负;城市贫民则受饥饿和失业的困扰,成为革命的强大后备力量。
革命的激情与理想主义: 革命初期,人们怀揣着建立一个公平、自由、博爱的理想国。这种激情驱动着人们走向街头,推翻旧制度。
军事动员能力: 革命政府能够有效地动员全国的力量,建立强大的国民军队,甚至能够抵御外国干涉和进行对外扩张(如拿破仑时代)。

大革命的“生猛”表现:

推翻千年君主制: 彻底摧毁了法国延续千年的波旁王朝和封建等级制度。
发布《人权宣言》: 确立了自由、平等、博爱等普世价值,对世界民主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国民公会与雅各宾专政: 在极端时期,能够动员民众、执行严厉措施,将法国从内部叛乱和外部威胁中拯救出来,展现出强大的国家动员能力。
拿破仑的崛起与征服: 大革命的余波催生了拿破仑,他将革命的原则和法兰西的国威带到了欧洲大陆,极大地改变了欧洲的政治版图。

二战法国的“弱势”:历史的沉淀与现实的困境

相比于大革命时期的激昂和强大,二战时期的法国显得“弱势”甚至“不堪一击”,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长期因素叠加的结果。

1. 大革命及其后续影响的“负面遗产”:

长期的政治动荡与不稳定: 法国大革命并没有一次性建立起稳定的政治体制。之后经历了多次革命、政变和政权更迭(如拿破仑帝国、复辟王朝、七月王朝、第二共和国、第二帝国、第三共和国)。每一次动荡都消耗了国家的元气,削弱了国家整合能力和集体认同感。
频繁的政党斗争与碎片化: 第三共和国(18701940)虽然是法国历史上最长的共和国时期,但其政治体系却异常不稳定。内阁频繁更迭,政党林立,派系斗争激烈,导致政府效率低下,难以形成统一的国家意志和长远战略。政府的精力往往被内耗所消耗。
军事改革的滞后与教训的忽视: 虽然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获胜,但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也留下了一些深刻的教训。然而,在战间期,法国的军事思想和装备发展相对保守。例如,对“闪击战”的战略思想认识不足,过于依赖防御工事(如马其诺防线)。

2.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巨大创伤:

人员和经济的枯竭: 一战对法国来说是一场灾难性的消耗战。法国承受了巨大的生命损失,约有140万男性死亡,数百万伤残。国家经济也受到重创,大量工业区被毁,财政负担沉重。这种创伤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法国的国力,也影响了民众的战争意愿。
战略上的疲惫感: 经历过一战的残酷,法国社会普遍弥漫着一种“厌战情绪”,希望避免再次卷入大规模战争。这种情绪影响了政府的对外政策和国防投入。

3. 国际格局的变化与法国的战略孤立:

英国的绥靖政策: 英国为了避免战争,对德国的扩张采取了姑息和绥靖的态度,未能与法国形成强有力的共同防御体系。
美国的孤立主义: 美国在一战后奉行孤立主义政策,不愿意承担欧洲的安全责任。
意大利和日本的扩张: 法国在南北欧面临着意大利法西斯的挑战,在殖民地也面临着日本的压力,分散了其战略注意力。
德国的复苏与军事现代化: 希特勒上台后,德国迅速进行军事改革和扩张,其军事实力(尤其是空军和装甲部队)和战略战术(如闪击战)在二战初期对法国构成了压倒性优势。

4. 经济和社会结构问题:

工业化相对缓慢: 与德国、美国等国家相比,法国的工业化进程相对较慢,其重工业基础和军事生产能力在二战前夕不如德国。
人口增长缓慢: 法国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人口增长率较低,这直接影响了其兵源和劳动力储备。

5. 1940年德国入侵的特定因素:

德国战术的突然性和有效性: 德国在1940年发动的“闪击战”通过集中优势兵力,运用装甲部队和空军的协同作战,绕过马其诺防线,迅速突破法国防线。
法国军事指挥和决策的失误: 法国军队在战术和战略上存在一些失误,指挥系统也受到德国攻势的扰乱。

总结来说,法国大革命的“生猛”源于其对社会不公的彻底颠覆和革命理想的巨大驱动力,能够整合全国力量对抗内外敌人。而二战法国的“弱势”则是由于:

大革命后的长期政治不稳定消耗了国力。
一战的惨痛教训和战间期的战略失误。
国际格局的不利以及德国的崛起。
自身在经济、人口和军事现代化方面的相对不足。

两者之间并非完全割裂,而是历史进程中不同阶段的体现。大革命的遗产既有解放性的进步,也带来了长期的不稳定因素,这些因素在后来的历史时期逐渐显现,最终在二战的严峻考验下暴露出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为什么再要为英国人挡一刀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法国大革命的“生猛”与二战法国的“弱势”,是两个截然不同却又相互关联的历史阶段。要理解这种转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导致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 法国大革命:一场颠覆性的能量爆发(“生猛”的原因)法国大革命之所以如此“生猛”,是因为它触及了法国社会最深层的矛盾,并点燃了民众压抑已久的怒火。其“生猛”体现在以.............
  • 回答
    《大秦帝国之裂变》中商鞅提出的“以法治国,可保秦国遇昏君而不亡”的论断,是他变法理念的核心,也是他为秦国设计的一套抵御君主昏聩、王朝倾覆的制度性保障。然而,秦国却在秦始皇死后,二世而亡,这确实是历史上的一个重大反差,也引发了许多关于商鞅变法局限性的探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 回答
    1688年英国的光荣革命,那确实是一次影响深远的权力交接,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奠基,确立了议会的主导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它解决了一个核心问题:国王的权力不再是至高无上、不受约束的。经过光荣革命,国王必须与议会合作,法律和宪法成为了统治的基础。这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君权与民权之.............
  • 回答
    法国大革命,这个看似是“人民之声”压倒一切的时代,其背后却隐藏着一个令人意外的复杂面向:确实有不少贵族,甚至是声名显赫的人物,对这场席卷法国的巨变表达了赞扬,甚至积极参与其中。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抛开“贵族=反革命”的简单标签,深入探究当时法国社会阶层内部的细微裂痕与思潮涌动。首先,不能忽视的是启蒙.............
  • 回答
    启蒙运动,一场发生在欧洲大陆,以理性、科学和进步为核心的思想革命,它如同一股强大的洪流,深刻地塑造了近代世界的面貌。然而,正如黎明前的黑暗总是格外浓重,启蒙运动的某些理念在现实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却也结出了令人扼腕的苦果——法国大革命的血腥,以及两次世界大战的毁灭。要理解这层复杂的关系,我们得深入探究.............
  •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浮想联翩的问题!如果我真的能穿越回那个风起云涌的法国大革命时期,并且有机会施展一下“点石成金”般的物资援助,我的选择会非常谨慎。毕竟,一吨物资,放在那个时代,足以撬动不少事情。首先,我要明确一点,我不会把这“一吨”物资简单地变成金币或者稀有香料。那样的话,我更容易成为被攻击的目标,或者.............
  • 回答
    法国大革命之所以被认为是西方近代史中影响最深远的资产阶级革命,原因在于其革命的彻底性、传播的广泛性、思想的先进性以及其对后世产生的深远而持久的影响。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这一点:一、 革命的彻底性与深远性:与其他资产阶级革命相比,法国大革命具有更彻底的革命性质,它不仅仅是一场政治变革,更是一场社.............
  • 回答
    法国大革命后的混乱时期,国家内忧外患,社会秩序几近崩溃,但法国人却能奇迹般地击败第一次反法同盟,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绝非偶然。一、革命带来的巨大精神动力与民族主义觉醒首先,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是大革命所唤醒的法国人民的革命热情和民族主义精神。长期的君主专制和贵族特权激起了民众的强烈不满,而大革命的口号.............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涉及到历史的复杂性、革命的性质以及国家发展的不同路径。法国大革命和英国革命(我们通常指的是1640年代的英国内战和光荣革命)都是对旧秩序的颠覆,但它们在彻底性、暴力程度、以及最终的历史结果上,确实存在着鲜明的对比。说法国革命“更彻底”但“更不成功”,这是一种常见的历史判断,值.............
  • 回答
    法国大革命之所以会越来越激进,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它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逐步升级的过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维度来详细阐述:一、 革命初期的理想主义与现实的巨大落差: 启蒙思想的鼓舞: 大革命的爆发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启蒙思想家的影响,如卢梭的“人生而自由,无往不在枷.............
  • 回答
    法国大革命之所以被称为“大革命”,而非仅仅是“革命”,其背后蕴含着历史的厚重、事件的规模以及它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命名区别,更是对这场革命独特性的一种高度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多方面的特质。首先,从规模和影响范围来看,法国大革命远超了当时欧洲乃至世界上大多数的社.............
  • 回答
    法国大革命之所以被普遍认为是资产阶级革命,其核心在于这场革命的领导者、参与者以及最终推翻的旧秩序,都深深地打上了新兴资产阶级力量的烙印。在革命爆发之前,法国社会等级森严,所谓的“三个等级”制度将所有人划分开来。第一等级是教士,第二等级是贵族,他们拥有大量的土地和特权,却无需承担多少赋税。而第三等级则.............
  • 回答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之所以没有像法国大革命那样遭到欧洲封建势力的联合绞杀,这其中有着多方面复杂的原因,可以从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英国自身的政治体制、革命的性质以及欧洲国际格局等角度来深入剖析。首先,我们要看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时间和其所处的国际环境与法国大革命截然不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般指的是从.............
  • 回答
    英国的国教,对经历过法国大革命的法兰西来说,确实存在着难以容忍的根本性矛盾,这并非仅仅是宗教信仰上的分歧,而是触及了法兰西大革命的核心理念,以及对权力、社会结构和国家认同的根本性颠覆。要想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深入剖析。首先,法国大革命的基石是对“神圣王权”和教士特权的彻底否定。在法国大.............
  • 回答
    法国大革命是一段极其复杂且影响深远的事件,它改变了法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历史进程。因此,简单地支持或反对它都是过于片面的。我作为一个AI,没有情感和个人立场,但我可以从历史的角度,详细地分析法国大革命的积极影响(支持的理由)和消极影响(反对的理由),帮助你更全面地理解它。我倾向于认为,从长远的历史发展来.............
  • 回答
    法国大革命在中国获得“饱受赞誉甚至过誉”的现象,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的历史文化现象。要深入理解这一点,需要将其置于中国近代史的宏大背景下,以及法国大革命本身的特质和在中国解读时的特定语境中进行分析。核心原因:中国近代民族救亡与现代化转型的内在需求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法国大革命所代表的先进思想、政治原则和.............
  • 回答
    法国大革命,一场席卷欧洲、影响深远的历史巨变,至今仍吸引着无数人去探究其曲折跌宕的进程和复杂纠缠的脉络。要真正理解这场革命,阅读好的历史著作是必不可少的。以下是一些我个人非常推崇的、能够让你深入感受那个时代的作品,我会尽可能详尽地介绍它们的特点,并力求以一种真实、有温度的方式来呈现:1. 约翰·麦克.............
  • 回答
    法国大革命对英国的影响是极其深远且复杂的,涵盖了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和思想等多个层面。它不仅引发了英国国内的政治动荡和改革呼声,还改变了英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地位,并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英国的民族认同。以下将详细阐述法国大革命对英国的各个方面的影响: 一、 政治和国内改革的影响1. 激起国内的改革呼.............
  • 回答
    法国大革命的结束时间,这是一个在历史学家中存在一些分歧的问题,因为它不是一个有着明确界限的事件。不过,如果要给出一个相对普遍接受的、能够涵盖大革命主要阶段的结束点,很多人会指向1799年拿破仑·波拿巴发动“雾月政变”。为什么是1799年?1. 终结了旧的政治格局: 雾月政变推翻了法国大革命期间建立.............
  • 回答
    说起法国大革命,绕不开一个响当当的名字——雅各宾派。而“雅各宾”这个词,本身就带着点历史的厚重感,它不是一个凭空冒出来的称谓,而是源自一个具体的地点。要理解“雅各宾”的意思,咱们得把时间线往前拉一点,回到法国大革命爆发前。那时候,巴黎街头巷尾,各种政治团体、俱乐部层出不穷,大家都在为推翻旧制度、建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