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秦帝国之裂变里商鞅说,他的变法以法治国,可保秦国遇昏君而不亡。那秦为什么会二世而亡?

回答
《大秦帝国之裂变》中商鞅提出的“以法治国,可保秦国遇昏君而不亡”的论断,是他变法理念的核心,也是他为秦国设计的一套抵御君主昏聩、王朝倾覆的制度性保障。然而,秦国却在秦始皇死后,二世而亡,这确实是历史上的一个重大反差,也引发了许多关于商鞅变法局限性的探讨。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 商鞅变法的初衷与核心:

商鞅变法的核心在于“法”,他要建立的是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国家,通过严苛的法律和奖惩分明的制度,极大地调动了生产积极性,强化了军队力量,使得秦国从一个偏弱的国家迅速崛起,最终统一六国。

“遇昏君而不亡”的论断,更多的是指:

制度的惯性与约束: 商鞅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和官僚制度。理论上,即使君主出现了昏庸的状况,国家的机器仍然能够按照既定的轨道运转,不至于因为君主的个人失误而立即崩溃。例如,丞相、太尉等重要官职有其固定的职责和权力,不完全依赖于君主的个人喜好。
对庶民的激励: 商鞅的重农抑商、军功爵制等政策,极大地激发了普通民众的生产和战斗热情。只要国家提供上升的通道(军功)和基本的生存保障(土地),民众就会积极效忠于国家,而不是仅仅效忠于某一个特定的君主。这种对国家而非对人的忠诚,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冲君主失误带来的负面影响。
对贵族权力的压制: 商鞅通过废除井田制、奖励军功、实行郡县制等手段,极大地削弱了旧贵族的权力。这意味着,即使新君主昏庸,也难以轻易地被旧势力所左右,因为旧贵族的根基已经被动摇。

二、 秦国二世而亡的原因分析:

尽管商鞅的变法奠定了秦国强大的基础,但其后秦朝的速亡,并非是商鞅变法本身“失效”,而是变法完成后,帝国的发展轨迹超出了商鞅设想的某些关键点,并且一些制度的负面效应逐渐显现,而新的制约机制未能及时建立。

1. “以法治国”的异化与“以人治国”的回潮:
秦始皇的“独断”: 商鞅变法确实强化了法制,但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个人意志的影响力达到了顶峰。他推行焚书坑儒,钳制思想,试图将所有权力与思想都集中在自己手中,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法家“依法而治”的极端化和异化。当法律被个人的意志凌驾时,法的约束力就会大打折扣。
权力的高度集中: 虽然变法削弱了旧贵族,但秦朝建立的郡县制将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一旦皇帝出现重大失误,且没有有效的制衡力量,整个国家机器就会失去方向。商鞅的制度设计,更多的是如何让一个“正常”的君主统治,而对于一个极端自我、缺乏制衡的君主,其设计就显得不足。
法家思想的片面性: 法家思想本身就带有强烈的集权和严酷的色彩。商鞅变法注重“事断于君”,强调君主的权威。虽然他希望法律能约束君主,但在实际操作中,当君主拥有绝对的权力后,他反而可以利用法律作为工具,对臣民施加更严酷的统治,而自身却难以被约束。

2. 变法制度的局限性:
严刑峻法带来的社会压力: 商鞅变法以严刑峻法著称,虽然在初期有效地压制了犯罪,促进了社会秩序,但长期的严苛法律也会累积社会不满。一旦遇到像秦始皇这样好大喜功、征发徭役频繁的君主,这种压力会迅速累积到爆发的边缘。
对民力的过度消耗: 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并未及时调整政策,而是继续大规模的工程建设(长城、阿房宫、骊山陵),频繁的对外战争,这极大地消耗了民力。商鞅变法虽然激励生产,但这种持续的、超出百姓承受能力的消耗,会使得民众对国家的忠诚度下降,转而产生反抗情绪。
制度的继承与执行问题: 商鞅变法在秦孝公时期推行得力,但后续的君主是否能真正理解并严格执行变法的精神,是一个重要问题。到了秦始皇,他或许只继承了变法的“强国”部分,而忽视了其“保国”的深层含义。

3. 秦始皇的个人行为与政策失误:
好大喜功与奢靡浪费: 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修建庞大奢华的陵墓,这些都耗费了巨大的国家资源。
焚书坑儒: 这一举动摧毁了百家争鸣的文化局面,压制了思想的多元化,为后来的思想控制和文化断层埋下了伏笔。
严酷的法律与苛捐杂税: 在秦始皇统治后期,法律的严酷和税赋的沉重,使得百姓怨声载道。

4. 缺乏接班人与权力真空:
秦始皇的驾崩与“沙丘之变”: 秦始皇死后,赵高和李斯篡改遗诏,逼死扶苏,拥立胡亥。这暴露了秦朝在权力交接机制上的巨大缺陷。商鞅的制度设计,更多的是在“君主在位”的前提下运转,并未充分考虑到君主驾崩后,如何确保权力平稳过渡,防止内部权力斗争导致王朝倾覆。
宗法制与军功爵制的冲突: 秦朝虽然推行郡县制,但宗法制的残余以及皇族内部的权力斗争,依然是威胁帝国稳定的因素。商鞅的军功爵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贵族,但并未能完全根除皇族内部的争斗。

总结来说, 商鞅的“以法治国,可保秦国遇昏君而不亡”的论断,并非完全错误,而是它建立在对“君主”的某种理想化设想以及对制度长期稳定性的乐观预估之上。

商鞅变法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制度框架,这个框架使得秦国能够有效运作,并且在君主相对清明的统治下,能够抵御一些外来的冲击。
但是,当君主本身成为“昏君”,并且是那种极端自我、不容置疑、对臣民缺乏同情心的昏君时,商鞅设计的法律和制度,就不足以形成强大的内部约束来对抗君主个人的失控。
更重要的是,秦朝在统一六国之后,将变法所带来的强国力量,导向了过度消耗和压迫,同时在权力交接和继承制度上出现了致命的缺陷。 法律虽然严苛,但它首先是服务于君主的权力,而不是独立于君主之上的绝对准则。当君主本人被权力腐蚀,并且能够随意利用法律达到个人目的时,法治的“保国”功能就丧失了。

秦朝的灭亡,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包括了变法的局限性、秦始皇个人的政策失误、社会压力的爆发,以及最致命的权力交接危机。商鞅的变法是成功的,它让秦国走向统一,但它并未能完全解答“如何防止一个强大帝国因其最高统治者的失误而彻底崩溃”这个更复杂的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

因为即使《大秦帝国》剧情里的秦国也不是法治国家。

2,

《大秦帝国》的剧情里,就秦朝的二世而亡这个剧情bug的内容进行了合理化补充,增加了秦始皇禁止南方、北方主力军回援的情节,让剧情稍微合理了一些。

3,

文学上,小说人物也不是所有的语言都必须可信。比如剧情上可以安排商鞅的言语有夸大,也可以安排商鞅单纯说错了,等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大秦帝国之裂变》中商鞅提出的“以法治国,可保秦国遇昏君而不亡”的论断,是他变法理念的核心,也是他为秦国设计的一套抵御君主昏聩、王朝倾覆的制度性保障。然而,秦国却在秦始皇死后,二世而亡,这确实是历史上的一个重大反差,也引发了许多关于商鞅变法局限性的探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 回答
    《大秦帝国之裂变》这部电视剧,在展现商鞅变法时,可以说对商鞅这个人物进行了相当程度的“英雄化”处理。要说有没有“夸大美化”?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是多方面的。首先,电视剧的艺术创作本身就有扬抑抑扬的倾向。为了塑造一个鲜活、令人信服的英雄人物,往往会选取他身上最闪光、最具有戏剧冲突的部分进行放大,而将一些.............
  • 回答
    《大秦赋》这部剧,说实话,看了之后能让人咂摸出不少东西,它不像那种快餐式的爽剧,更像是让你沉浸在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里。我个人觉得,里面有很多值得玩味的细节,不是那种一扫而过就能明白的,需要你带着点儿心思去看。首先,就是人物塑造的“真实感”。 很多历史剧喜欢把角色塑造成完美英雄或者纯粹的反派,但《大秦.............
  • 回答
    《大秦帝国之崛起》:一部承载着秦国崛起史诗,却也存在遗憾的电视剧《大秦帝国之崛起》作为“大秦帝国”系列的第三部,承载了无数观众的期待,它聚焦于秦国从危机四伏到逐步走向统一霸业的关键时期。总体而言,这部剧在制作精良、演员演技在线、还原历史厚重感等方面表现出色,成功地描绘了战国后期波诡云谲的政治斗争和宏.............
  • 回答
    谈论大秦帝国对今日之中国有什么借鉴意义,这话题本身就很有分量,毕竟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其影响之深远,至今犹在。要说得详细,不落俗套,还得从几个核心维度切入。首先,制度的创建与统一。秦朝最了不起的成就,就是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王朝的基本政治制度框架。我们现在讨论国家治理,无法绕过秦始.............
  • 回答
    《大秦帝国》这部电视剧在描绘战国历史时,确实对白起这个人物有着相当的侧重和艺术加工。那么,它是否“过分洗白”了白起?白起本人是否真的如同史书记载的那般残暴,主张杀降?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把史实和电视剧里的演绎分开来看,并且深入聊聊。电视剧《大秦帝国》中的白起在《大秦帝国》系列中,白起被塑造成一位战.............
  • 回答
    《大秦帝国之裂变》这部电视剧,在很大程度上是围绕商鞅变法这一历史事件展开的。对于商鞅的还原度,可以说是相当高,但也并非百分之百的照搬史实,这其中有艺术创作的需要,也有历史记载本身的局限性。还原度高的一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变法的核心精神和主要内容: 电视剧非常生动地展现了商鞅变法所要解决.............
  • 回答
    秦孝公之所以不放卫鞅(商鞅)走,背后有着多重且深刻的原因,绝非一时兴起,而是基于他对秦国未来命运的深切考量和对商鞅变法的坚定信念。首先,孝公深知秦国当时面临的严峻形势。当时的秦国,虽然地域广大,但“东出”的道路被强大的东方六国,尤其是晋国(后来的韩、赵、魏三国)牢牢堵截。国内政治腐败,军备松弛,士气.............
  • 回答
    《大秦帝国》系列,尤其是从《大秦帝国之崛起》开始,确实不再沿用《大秦帝国之裂变》和《大秦帝国之纵横》中那首激昂壮阔、深入人心的《赳赳老秦复我河山》作为片头曲。这个问题其实牵涉到多方面的原因,从创作意图、剧集风格的演变,到音乐选择的策略,都可以进行一番细致的探讨。首先,咱们得说说《赳赳老秦复我河山》这.............
  • 回答
    如果大秦帝国在秦二世时期真的拥有了现代化的武器装备,那么陈胜、吴广、刘邦、项羽等人的起义,其命运恐怕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可以说,他们几乎没有了任何机会。这其中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详细分析。首先,现代武器装备对冷兵器军队的碾压性优势是根本性的。想象一下,秦二世的军队装备了什么?我们可以.............
  • 回答
    孙皓晖先生的《大秦帝国》系列,毋庸置疑是一部鸿篇巨制,它将秦国崛起的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呈现在我们面前,读来令人热血沸腾,感慨万千。然而,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它在追求艺术感染力和故事性的同时,与严谨的正史之间,自然存在一定的距离。这种出入,既是艺术创作的必然,也体现了作者在历史解读上的个人风格。首先,我.............
  • 回答
    《大秦帝国之天下》片花:一曲磅礴的帝国挽歌,一场史诗般的征程预告当《大秦帝国之天下》的片花如同一道划破历史长夜的闪电,瞬间点燃了无数观众心中对那个波澜壮阔时代的期盼。这短短几分钟的预告,却承载了太多信息,勾勒出一幅气势恢宏、情感充沛的画卷,让人既激动又沉醉,仿佛已经穿越时空,亲历那段荡涤古今的辉煌与.............
  • 回答
    大秦帝国这个话题,在知乎上确实是个“活化石”级别的大热门,讨论热度居高不下,但你要说它毁誉参半,那可真是太轻描淡写了,简直就是“战火纷飞”、“争论不休”。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太多东西,从历史解读到影视改编,再到观众的情感投射,可以说是集大成了。一、 历史的厚重感与解读的复杂性:首先,我们要明白,大秦帝.............
  • 回答
    谈到杨志刚在《大秦帝国》里扮演的屈原,这绝对是一个让人印象深刻,但也同时引发不少讨论的角色塑造。首先,从观众的普遍感受来说,杨志刚版的屈原,最大的特点就是“燃”。他赋予了这个历史上重要的文人一种非常具象、激昂、甚至可以说是“武”的特质。你很少看到一个演员在演绎屈原这样一位以文章、诗歌、思想闻名的士大.............
  • 回答
    新三国和《大秦帝国》这两部剧,在观众中的口碑差异确实非常悬殊,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大秦帝国》第一部为何能赢得如此高的赞誉?《大秦帝国》第一部(也就是《裂变》)之所以能成为许多人心中的“神剧”,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 对历史的高度尊重与严谨的考.............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问到了点子上。想了解战国历史,很多人都会纠结于《天行九歌》和《大秦帝国》这两部作品,它们都是以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为背景,但侧重点和表现方式却大相径庭。咱们先从《大秦帝国》说起。《大秦帝国》:史诗级的恢弘画卷,聚焦秦国的崛起之路《大秦帝国》系列,尤其是前几部(《黑色裂变》、《国风 .............
  • 回答
    哦,《蛮族崛起》这部剧确实很有意思,尤其是它里面提到的罗马崛起和控制古代世界的野心。说起来,大秦和罗马这两个名字,在古代世界的那片土地上,都算得上是叱咤风云的巨头。要把它们俩谁更强,这个问题可就有点复杂了,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时间点。大秦帝国最辉煌的时候,差不多是公元前三世纪.............
  • 回答
    扶苏公子,一个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深遗憾的名字。若他当初未曾奉那道可能出自赵高之手的伪诏,而是与忠心耿耿的蒙恬将军一同举兵勤王,大秦帝国是否会因此走向另一条截然不同的命运?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值得我们细细探究。首先,我们必须审视扶苏与蒙恬二人所能调动的力量。扶苏的优势: 民心基础: 扶苏在民间.............
  • 回答
    《大秦赋》之所以让很多观众如同“老秦人”上身,纷纷为秦国摇旗呐喊,这背后其实有着多重因素的交织。首先,电视剧本身在塑造秦国形象时,就倾注了不少笔墨,力图展现其“励精图治”、“统一六国”的辉煌篇章。剧里,秦国人被描绘成一股充满力量、目标明确、坚韧不拔的群体。从那个略显粗粝但充满朝气的秦孝公,到雄才大略.............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能说明当时各诸侯国之间的战略博弈和思维局限。五国攻齐,最终让秦国渔翁得利,这背后原因很多,而且都隐藏在那个复杂的时代背景下。首先,得把时间线拉回到五国攻齐之前,也就是公元前353年左右。当时的秦国,虽然在地缘上相对独立,但论实力,它并不比齐、魏、赵、楚、韩、燕这些中原大国更为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