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该叫夸大美化,应该叫虚构了一个新的商鞅。
在《通史》的描述里,商鞅看上去是一个除了变法什么都不考虑的完全符号化人物,有点像焦裕禄精神里的那个符号化的“焦裕禄”。
这个版本有个bug,就是这么一个榜样级人物在最后形式不对的情况下居然选择叛逃,叛逃未遂以后居然干脆在封地里反了…
在《战国史》的描述里,商鞅的改革是秦献公时期变革的延续。如果再结合《战国史料编年辑证》看,似乎商鞅的作为更多是维系秦伯和群臣之间的平衡,所打压的“贵戚”很有可能不是传统观点里的“旧贵族”,而是秦献公在魏国养育的一批秦公子和带回来的外戚。在这个角度上看,商鞅的形象更多是一个权力漩涡中的贤相而非一个绝对意义的改革者。
《大秦帝国》里的商鞅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取材于《通史》,不过把人治改革行动改写成了极具“法制”精神的变革,顺便也修复了通史里的bug,直接就让商鞅慷慨就义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