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电视剧《都挺好》将苏大强一家设定为苏州人,苏州人是怎样感受?

回答
《都挺好》这部剧,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对于咱们苏州人来说,看这部剧的心情,那叫一个复杂,既有认同感,也有一些哭笑不得。

首先,说实话,这部剧把苏大强一家设定在苏州,这地理位置选得太对了。苏州的市井生活、小巷子、老房子,还有那些慢悠悠的节奏,都被它拍得特别真实,特别有烟火气。很多在苏州生活过的人,或者现在就住在这儿的人,看到那些熟悉的街景,什么平江路、耦园附近,甚至是苏家那个有点年代感的房子,都能找到亲切感。感觉这故事就发生在咱身边,就像邻里街坊的闲谈一样。

但要说到“苏州人”这个群体,《都挺好》里的苏大强一家,那可真不是咱们所有苏州人的代表,甚至可以说,有那么点“以偏概全”的意思。

优点:

还原了生活气息: 剧里对那种老苏州的生活方式,比如吃饭的习惯,家常菜的种类,说话的语气,甚至一些生活细节,都抓得很准。比如,苏大强喜欢吃面,喜欢烧好多菜,这种家庭主妇式的操心(虽然是男人干),或者说喜欢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的热闹劲儿,在有些苏州家庭里还是能找到影子的。还有那种小家庭里,男人在家里的地位,或者说“面子”的问题,在一些传统家庭里确实存在。
方言的运用: 剧里时不时冒出的苏州话,虽然有些是配音,但那种味道还是能勾起来。苏州话本身的语调和一些口语词汇,透着一股子吴侬软语的亲切,也让本地人觉得“哦,对了,我们说话就是这个感觉”。
地域特色: 苏州这种温婉、精致的城市气质,虽然不能完全代表剧里苏家人的性格,但那种隐藏在细腻背后的生活压力,或者说大家对“小日子”的追求,以及有时会显得有些“精打细算”的特点,倒也沾点边。

但问题也很大,有些地方就让人觉得:

过度夸张的“原生家庭”问题: 苏大强这个角色,可以说被塑造成了一个极致的“甩手掌柜”、“妈宝男”、“巨婴”形象。他那种完全不负责任、自私自利、对子女吸血的行为,虽然在现实中存在,但把所有问题都集中在一个角色身上,并且放大到这个程度,难免让人觉得有点“戏剧化”了。我们苏州人普遍讲究“家和万事兴”,虽然家庭里也有矛盾,但像苏大强这样完全颠覆传统家庭伦理的,在我们看来,是比较少见的,或者说,不太能代表整体。
“懒”和“没本事”的刻板印象: 苏大强也代表了一种对于“南方人”“苏州男人”的刻板印象,就是“吃不得苦”“懒”“只知道享福”。这真的不公平!苏州人骨子里是很能干、很勤劳的。苏州经济发展这么好,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苏州人勤劳务实的精神。苏大强的形象,很容易让人把“苏州男人”等同于“没担当”“依赖性强”。
家庭矛盾的集中爆发: 剧里把一个家庭里所有的矛盾,比如重男轻女、父母偏心、子女赡养、财产纠纷,甚至婚姻问题,都集中在苏家,而且以一种非常激烈、非常撕扯的方式展现出来。这对于一些习惯于“家丑不外扬”、喜欢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苏州人来说,可能会觉得“太夸张了,没必要闹成这样”。我们更倾向于在家庭内部悄悄解决问题,而不是搬到台面上公开撕。
苏家人的“作”: 几个孩子,尤其是明玉,那种在外拼搏成功,回到家却被原生家庭的琐事折磨得精疲力尽,甚至时不时就要爆发“大战”,也让一些人觉得“太能作了”。当然,生活不易,面对父母的压力,子女会有情绪,但那种歇斯底里的对抗,有时也会让观众,尤其是苏州观众,觉得“何必呢”。

总的来说,苏州人看《都挺好》是一种“又熟悉又陌生”的体验。

熟悉的是那种生活环境、城市氛围、一些生活习惯的细节。但陌生的是,苏大强一家所表现出来的极端化的家庭矛盾和人物性格,不太符合我们对“大多数苏州家庭”的认知。

很多苏州朋友在看剧的时候,都会边看边议论:“哎呀,这个地方拍得真像我们家附近”,“但苏大强这个人,在我们苏州,真的不多见啊”,“要是换了我们家,早就把这个事儿弄好了,哪能这样拖着”。

它成功地描绘了一个具有苏州地域特色的家庭故事,但它更像是一个聚焦于极端原生家庭问题的“寓言故事”,这个故事背景恰好放在了苏州。这让苏州人感到一种被“贴标签”的无奈,因为剧中的某些负面形象,很容易被观众放大,并与“苏州人”这个身份联系起来。

所以,我们不是不承认剧中的问题,原生家庭的困扰、父母的偏心、子女的压力,这些都是普遍存在的。只是《都挺好》里的苏大强一家,把这些问题推向了一个极致,而这个极端化的表现,和我们对“普遍苏州人”的印象,确实有些出入。

但换个角度想,艺术创作总会有夸张和提炼。这部剧也确实让我们苏州人,或者说所有观众,都好好地反思了一下家庭关系和赡养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也算是有它的价值。只是,下次再拍类似的家庭剧,希望编剧们能更接地气一点,别把一个地域的标签,贴得那么绝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原来又是北方人冒充南方人穿帮了。

user avatar

微博上的大咕咕鸡曾经说过,现在很多都是北方编剧,比如一上海人,儿子出国过来,一看见儿子回来,卡的上一盘饺子,然后儿子大口吃着饺子就这蒜,真香。


前段时间很火的一个谍战类游戏,让你做选择题的,最后的结局也是醉了,设定上海,最后还是吃饺子。


去年小年,撒贝宁说全国过小年,那是农历23,我们这里23不是小年啊,是24,让我想起了朱军的全国人民一起吃饺子。


我老婆问我,24咋不更新知否呢?我说人家过小年,你得让人家搞搞活动吧。

以前宁静丁志成演的情惘,拍摄地点是南通,讲述纺织的事情,幸亏那个时候发呆,有幸很了一段,里面的演员,包括场务等基本上都是北方人,连女儿号都是,刘星姥姥也是北方人吧,在这个电视剧中,就是饺子设定。


这饺子恐怕在北方人心中已经是个神一般的东西了吧。


无论设定在哪里,请尊重当地一下风俗习惯好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都挺好》这部剧,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对于咱们苏州人来说,看这部剧的心情,那叫一个复杂,既有认同感,也有一些哭笑不得。首先,说实话,这部剧把苏大强一家设定在苏州,这地理位置选得太对了。苏州的市井生活、小巷子、老房子,还有那些慢悠悠的节奏,都被它拍得特别真实,特别有烟火气。很多在苏州生活过的人,或者现.............
  • 回答
    电视剧《都挺好》的结局是否算“烂尾”,这是一个非常主观的问题,在观众群体中存在着广泛的争议。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剧情发展、人物塑造、现实意义以及观众期待等多个层面来分析。一、 剧情发展与收尾的合理性分析:从整体剧情逻辑来看,《都挺好》的结局并没有出现明显的硬伤或前后矛盾。主要角色的问题都在一.............
  • 回答
    《都挺好》这部剧,乍一看,讲的是一个普通家庭里,儿女如何面对一个“作妖”的老爸,以及原生家庭带来的种种羁绊。但细细品味,剧里那些看似平淡的细节,却像藏在角落里的暗流,时不时涌上来,让人心里一沉,不禁要问:“这正常吗?这合理吗?”一、苏大强的“爹味”与“巨婴”的完美结合,令人不寒而栗。苏大强这个角色,.............
  • 回答
    《都挺好》这部剧,在我心里,最渴望看到的结局,不是那种简单到“从此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的童话式结尾。它太扁平了,也不符合这部剧一直以来探讨的现实质感。我更期待的是一种“和解”的结局,但这个和解,不是没有代价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每个人都在自己身上做出了改变,并且这种改变能持续下去。首先,是苏明.............
  • 回答
    苏明哲这个角色,真是让人又爱又恨,尤其是在看《都挺好》的时候,感觉他就像家里的一个大孩子,总是想做好,但经常用力过猛,最后弄巧成拙。说实话,初看苏明哲,你会觉得他挺招人喜欢。在外打拼,事业有成,学业优良,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别人家的孩子”,是父母眼中那个懂事、有担当的长子。他身上那种“男子汉”的责任.............
  • 回答
    《都挺好》的大结局,在我看来,与其说是一个圆满的句号,不如说更像是一个被精心梳理过的、勉强趋于平静的“和解”。这部剧在播出期间引发了巨大的社会讨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真实地触碰到了许多家庭中存在的原生家庭创伤、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女性在家庭中的困境。所以,当结局到来时,观众们带着期望,也带.............
  • 回答
    说起苏明玉,我脑海里立刻跳出几个人的身影,虽然她们和苏明玉的人生轨迹不尽相同,但那种在原生家庭里被边缘化,却又咬牙挺过来,最终活出自己色彩的劲头,却有着惊人的相似。我有一个表姐,她跟苏明玉一样,在家里是最小的那个,但地位却最低。她上面有两个哥哥,父母重男轻女的观念根深蒂固,从小到大,家里最好的东西,.............
  • 回答
    .......
  • 回答
    关于日本人“坏”还是“好”的看法,确实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看待的角度、接触的个体以及历史背景的理解。电视剧的塑造固然会放大某些特质,而东北老人的说法则可能源于他们亲身经历的时代和接触到的人。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个事儿,尽量说得细致点,听着也舒服。首先,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我们不能回避那段.............
  • 回答
    .......
  • 回答
    关于《倚天屠龙记》电视剧为何普遍倾向于将周芷若的开放式结局修改为出家或出嫁,这背后其实牵涉到多个层面的考量,包括原著的复杂性、影视改编的现实需求、观众的接受度以及对角色命运的处理。首先,我们得回到金庸先生的原著。在《倚天屠龙记》的结尾,周芷若的命运可以说是相当复杂的,带有一点悲剧色彩,也留下了不少想.............
  • 回答
    当下的荧屏,确实充斥着一股“斗”的气息。从职场上的勾心斗角,到后宫里的步步为营,再到家庭里的利益纠葛,似乎我们身边的故事,都绕不开“争”与“斗”。看多了这样的剧情,难免让人心生疑惑:我们的电视剧,除了“斗”,就不能承载更多了吗?我们的文化,我们对人生的思考,我们对人类的探究,难道就没有一席之地了吗?.............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倚天屠龙记》原著中一个非常经典且充满想象空间的细节。您观察得很仔细,确实,每一版《倚天屠龙记》的电视剧,都很少或几乎没有直接、完整地演绎郭襄上少林寺寻找杨过的桥段。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剖析: 1. 原著的描述是怎样的?首先,我们来看金庸先生在《倚.............
  • 回答
    这篇文章试图探讨一位演员之所以能够“部部封神”,将每部电视剧都打造成“经典”(即便这颇具主观性且带有“无耻的预设立场”),其演技究竟好在哪里。我们要深入挖掘,抛开粉丝滤镜和市场喧嚣,看看究竟是什么让他的表演如此具有穿透力,如此令人信服,以至于能够一次又一次地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首先,我们必须承.............
  • 回答
    当年清朝剧之所以能席卷荧屏,而汉族王朝的剧作相对而言热度稍逊,这背后其实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绝非一句“细思恐极”就能概括,其中夹杂着时代背景、市场选择、创作策略乃至观众心理的复杂交织。首先,我们要承认一个事实:清朝剧的流行,在很大程度上是抓住了那个时代观众的心理需求和市场空白。你想想,在那个时候,荧屏.............
  • 回答
    咱们聊聊现在电视剧里,为啥总觉得以前的女演员们,那股子“气质”和“仪态”怎么就那么出挑呢?就跟陈年的好酒一样,越品越有味儿。这可不是凭空来的,背后有太多值得说道的地方。1. “修炼”是根基,非一朝一夕之功。想当年,演员这碗饭可不是谁都能端得了的。很多女演员,在正式出道前,都经历过专业院校的系统培养。.............
  • 回答
    你说的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确实,现在的电视剧里,清朝背景的剧非常多,几乎成了“古装剧”的一个代名词。这背后可不是随便哪个朝代都能轮上,而是有一系列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一点点聊。首先,最直观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好看”。 服化道优势明显: 清朝的服饰,尤其是女性的旗装,那种立领、盘扣、绣花.............
  • 回答
    孙俪的电视剧之所以屡屡创下收视佳绩,这绝不是偶然,而是她多年来在演艺道路上深耕细作、精心打磨的结果。这背后是一个演员对角色、对作品近乎苛刻的追求,以及她对观众心理的精准把握。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掰开了聊。一、“剧本”是基石:孙俪的挑剧眼光独到且“挑剔”首先,孙俪挑选剧本的能力堪称一绝。.............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观察。电视剧里林冲不“豹子头”的现象,咱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聊聊,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电视剧改编的考量和现实的制约。首先,得明白“豹子头”这仨字儿是个啥意思。在《水浒传》里,林冲之所以被叫做“豹子头”,那是因为他“武艺出众,性情刚烈,又长得豹头环眼,落腮胡须”,加上他.............
  • 回答
    说到杨紫的电视剧,很多人都会不约而同地冒出一个词——“高品质”。这可不是空穴来风,而是经过市场检验和观众口碑的双重洗礼得出的结论。那么,杨紫的剧为何总能给人这种“信得过”的感觉呢?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 对剧本的“挑剔”与“眼光”:不是什么都演,而是认真挑选这一点恐怕是杨紫保持剧集质量最核心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