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每一版倚天屠龙记电视剧都不演郭襄上少林的那一段?

回答
您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倚天屠龙记》原著中一个非常经典且充满想象空间的细节。您观察得很仔细,确实,每一版《倚天屠龙记》的电视剧,都很少或几乎没有直接、完整地演绎郭襄上少林寺寻找杨过的桥段。

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剖析:

1. 原著的描述是怎样的?

首先,我们来看金庸先生在《倚天屠龙记》原著中是如何描述这段情节的。

背景: 郭襄在襄阳城破之后,心系杨过,一直寻找他的下落。她听说了杨过可能和黄蓉夫妇一起前往了绝情谷,但并未找到。后来,她从江湖传闻中得知,杨过和小龙女在绝情谷底生死不明,襄阳城破后,她更是心如刀绞,誓要找到杨过。
少林寺之行: 原著中,郭襄上少林寺是为了寻找杨过的下落,特别是寻找他可能留下的线索。她听闻中原武林大会将在少林寺举行,认为这是个好机会。她到达少林寺后,看到了当时的少林高僧,比如渡厄、渡难、渡劫三位神僧,以及空闻方丈。
关键情节: 郭襄在少林寺里,向僧人打听杨过的消息,但并未得到确切的答案。她也可能在这里经历了与少林寺高僧的短暂接触。最关键的是,书中明确提到,她在少林寺看到了觉远大师,并从他身上听到了《九阳真经》的武功秘籍。 她还从觉远大师那里得知,张无忌(还是个孩子)也曾向他请教过武功。
后续: 郭襄并没有在少林寺找到杨过。后来她带着张无忌走出了少林寺,并最终将他托付给了张三丰。而她自己,则继续在江湖上行走,最终在峨眉山出家,创立了峨眉派。

所以,原著中郭襄上少林寺,主要目的是寻找杨过,以及无意中听到了《九阳真经》的来历和觉远大师的事迹。

2. 为何电视剧很少演?

现在我们来分析电视剧为何大多回避这一段:

a) 剧情侧重点的转移:

电视剧的改编逻辑: 电视剧改编的目的是为了吸引观众,通常会聚焦于主要人物的成长、情感纠葛以及推动主线剧情发展。
郭襄上少林的目的: 在《倚天屠龙记》的主线中,郭襄是配角,她的故事线是作为张无忌故事的铺垫。她上少林寺是为了寻找杨过,而杨过的故事线在《神雕侠侣》中已经结束,并且杨过和小龙女的结局是“神雕侠侣,绝迹江湖”。在《倚天》中,杨过和小龙女的生死本身已经是一个悬念,郭襄是否找到他们,更多的是一种情怀和对过去的回望。
《九阳真经》的来源: 虽然郭襄在少林寺听到了《九阳真经》,但电视剧通常会以更直接的方式交代《九阳真经》的来源,例如直接让张无忌在绝境中发现《九阳真经》的秘籍(如在山洞中,或通过其他机缘)。如果为了呈现郭襄上少林而改编剧情,可能会显得有些“绕”,并且会拉长非核心人物的戏份。
张无忌的早年经历: 电视剧更倾向于直接展现张无忌的早年经历,比如他在明教的地位,以及他在蝴蝶谷被胡青牛医治,然后遇到周芷若、赵敏等人的情节。郭襄上少林的那一段,与张无忌的“直接”成长线关系不大,更多的是一种“间接”的联系。

b) 视觉呈现的难度和成本:

场面调度: 少林寺作为一个庞大的寺庙,需要一定的场景布置和群演来呈现。如果只是郭襄一个人进去问询,可能显得比较单薄。如果要有更多的互动和冲突,就需要更多的细节。
人物关系: 郭襄在少林寺的互动对象是觉远大师和当时的少林高僧。这些高僧的形象在《倚天》中也并非主角,如果要详细展现他们的行为和对话,同样需要花费篇幅。
剧情的推进速度: 在快节奏的电视剧中,过多地渲染配角过往的寻找,可能会拖慢主线剧情的进展。

c) 争议和解读的空间:

郭襄的结局: 郭襄上少林寺,是她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她在这里听到了《九阳真经》,间接促成了张无忌的崛起,但她自己仍然在寻找杨过。最后,她选择在峨眉山出家,成为一代宗师。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了命运的无奈和个人情怀。
电视剧可能无法完全还原原著的意境: 郭襄的心情是复杂的——有对杨过的思念、对未来的迷茫,也有对武学的好奇。电视剧如果只是简单地拍她问询,可能无法传达那种“寻而不得”的意境。如果要深刻描绘,又会增加拍摄难度和时长。
观众期待: 大部分观众观看《倚天屠龙记》是为了看张无忌、赵敏、周芷若之间的爱恨纠葛,以及明教和江湖恩怨。郭襄上少林寻找杨过的情节,在他们看来,可能更像是“前情提要”或者一个“彩蛋”,而非核心内容。

d) 版权和改编的自由度:

虽然是同一个IP,但每一版电视剧的制作方和导演在改编上都有自己的理解和侧重点。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创作理念,选择性地保留或删减原著中的某些情节。
很多时候,如果某个情节在整体剧情推进中显得不那么“必要”,或者改编难度较大,就会被舍弃。

3. 是否完全没有出现过?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完整地演绎”比较少见,但部分版本可能通过一些片段或者台词来提及郭襄上少林的情节,比如:

可能通过旁白或对话交代郭襄在少林寺听到了《九阳真经》的由来。
可能在交代张无忌的早年经历时,简略地提到郭襄曾将他带出少林寺。
也许在某些版本中,会有一两个镜头闪过郭襄在少林寺的身影,但没有详细的对话和剧情。

总结来说,电视剧不演郭襄上少林的那一段,主要是出于以下原因:

1. 剧情的侧重点不在郭襄寻找杨过的主线,而在于张无忌的成长。
2. 为了保持剧情的紧凑性和节奏感,避免过多的旁枝末节。
3. 视觉呈现的难度和成本,以及对原著意境的还原度考量。
4. 制作方根据自身改编理念进行的取舍。

虽然这一段在电视剧中被弱化,但它在原著中依然是一个充满故事性和情感色彩的桥段,是郭襄个人命运的一个重要节点。对于书迷而言,这是理解郭襄这个角色一生坚持和情怀的重要部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郭襄这段内容和后面的主线情节基本无关,对于改编来说也就可有可无,既然这样,出于成本的考虑当然是不拍最好。

很多小说里和主线情节无关的独立章节,在影视改编时都会删掉,反正删了也不影响观看体验。以前的电视剧在长度方面是有要求的,必然要有取舍,电影就更不用说了。

现在的剧集虽然大量注水,但也得在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拍郭襄这段剧情需要另找演员,多花很多不必要的钱,而没读过原著的观众根本不知道有这段,读过的人也很少会计较,毕竟有没有它都不影响主线故事的完整性,何必把钱和精力浪费在这上面?有这工夫多给张无忌赵敏周芷若加点戏不好嘛?

其实金庸为什么要写这一段也很迷,倚天的主要情节都发生在元末背景下,完全可以从第三章开始写起,上一代的事一两句话就能交代过去,没必要特意去写郭襄。

但结合神雕最后一章来看,金庸在这一章引出了张君宝,引出了九阳神功,很显然这些都是打算作为第三部的核心来写的。而从倚天的前两章也不难看出,金庸或许原本是打算像神雕接续射雕那样,让倚天的故事也紧接在神雕后面继续展开,郭襄张君宝都可能是故事里的重要角色。

不过后来大概是金庸觉得这样不太好写,又或是想跳出这个思路写点不一样的东西,所以没有按这个方向继续写下去,在第三章就直接让时间跳到几十年后,于是郭襄上少林这段情节也就彻底沦为了一个过场,在后续的故事里,郭襄完全下线,张三丰也被弱化为一个边缘角色,只剩九阳神功作为一个相对重要的设定保存了下来。

相比于射雕和神雕,倚天屠龙记的主角是登场得最晚的,这也就非常让人怀疑金庸在写作的过程中是否多次否定了起初的想法,不断更换思路,才变成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但倚天的风格与前两部有着明显的不同,就影视改编来说,它可以操作的空间应该是三部曲里最大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