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一战后,一些中国人会认为协约国战胜同盟国是“公理战胜强权”?

回答


一战后,部分中国人认为协约国战胜同盟国是“公理战胜强权”,这一观念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历史背景、国际法理念和民族主义情绪的交织:



一、历史背景与中国的参与
1. 中国作为协约国成员
中国于1914年8月对德宣战,成为协约国阵营的一员,尽管其参与战争的动机更多是出于民族主义和反德情绪(德国曾长期侵略中国,如1897年强占胶州湾),而非纯粹的国际正义。中国在战争中虽未直接参与战斗,但作为战胜国参加了1919年的巴黎和会。

2. 战后国际秩序的重构
一战结束后,协约国通过《凡尔赛条约》等文件,对同盟国(尤其是德国)进行了严厉制裁,包括领土割让、军事限制和巨额赔款。这种“以战止战”的结局被部分中国人视为“公理战胜强权”的体现。



二、国际法与道德观念的引导
1. “公理”与“强权”的概念
公理:指基于国际法、道德和正义原则的胜利。协约国在战争中宣称“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与正义”,而同盟国(如德国)被指责为侵略者、种族灭绝者(如凡尔赛条约中对德国的指责)。
强权:指军事力量或政治霸权。同盟国(如德国)因军事优势而被视为“强权”,但其侵略行为被视作对国际秩序的破坏。

2.实在主义与理想主义的矛盾
中国知识分子在战后可能更倾向于理想主义立场,认为协约国的胜利是基于正义原则(如反殖民、反侵略),而非单纯依赖军事力量。例如,中国对德国的敌视源于其殖民历史(如19世纪德国对中国的侵略),而协约国的胜利被解读为“正义战胜邪恶”。



三、民族主义与外交立场
1. 对德的民族主义情绪
德国在19世纪末至一战期间的扩张主义(如强占胶州湾、参与八国联军侵华)让中国民众对德国抱有强烈的敌意。协约国战胜德国被视为“正义的复仇”。
中国知识分子(如梁启超、胡适)在战后将协约国的胜利与民族复兴联系起来,认为这是中国摆脱列强压迫、实现民族独立的契机。

2. 对英法等协约国的复杂态度
虽然协约国战胜同盟国,但英法在战后对中国的让步(如巴黎和会将山东主权转交日本)让中国感到失望,但这一矛盾并未动摇“公理战胜强权”的基本共识。中国认为,尽管协约国存在自身利益(如殖民扩张),但其战胜同盟国的总体目标是正义的。



四、巴黎和会与“公理”与“强权”的矛盾
1. “公理”与现实的冲突
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失败(山东主权转交日本)让部分人感到“公理未被实现”,但这一事件更多是列强之间的利益博弈,而非协约国与同盟国之间的正义斗争。
然而,中国仍坚持“公理战胜强权”的叙事,认为协约国的胜利是国际正义的象征,而巴黎和会的失败是列强的“强权”行为,而非协约国的失败。

2. 对“强权”的重新定义
中国将同盟国(如德国)视为“强权”,而协约国(如英法)的胜利被视为“公理”。这种观念可能源于对“强权”作为侵略者的定义,而非单纯指军事力量。例如,德国的战争罪行(如种族灭绝)被中国视为“强权”的道德沦丧。



五、思想启蒙与文化影响
1. “公理战胜强权”的思想来源
这一观念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如“正义战争”理论(如《圣经》中“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和国际法理念。中国知识分子可能将这一理论与中国历史中的正义斗争(如抗争列强侵略)结合。
五四运动期间,学生和知识分子将协约国的胜利与民族复兴联系起来,认为这是“公理战胜强权”的胜利。

2. 对“强权”的批判
中国认为,同盟国(如德国)的强权是基于侵略和压迫,而协约国的强权(如英法的殖民扩张)在战争中被道德化。这种矛盾反映了中国对“强权”的复杂态度:既反对侵略,又对列强的“强权”持保留态度。



六、总结:为何“公理战胜强权”成为共识?
1. 战争正义性:协约国战胜同盟国被视为对侵略、压迫和种族灭绝的正义反击。
2. 民族主义情绪:中国对德国的敌视和对协约国的期待,使“公理战胜强权”成为民族情绪的象征。
3. 国际法与道德叙事:中国知识分子将协约国的胜利解读为国际法和道德的胜利,而非单纯军事胜利。
4. 巴黎和会的挫折与坚持:尽管巴黎和会的失败让部分人失望,但“公理战胜强权”的叙事仍被坚持,以激励民族复兴。



结语
“公理战胜强权”这一观念是当时中国知识分子、民族主义者和普通民众对一战后国际秩序的道德化解读。它既反映了中国对正义与侵略的二元对立,也体现了民族主义与国际法的结合。尽管现实中的列强博弈复杂,但这一叙事在当时成为凝聚民族意识的重要思想工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原因很简单,英语世界的舆论宣传能力是德语世界根本无法相提并论的。协约国第一大宣传集团是英语世界,其次是法语世界,这两个宣传大爹是德奥集团没办法比的。

以《布莱斯报告》为例,德国入侵比利时后确实制造了屠杀事件和烧毁城镇的行动,但规模并不是很大,主要是为了报复和震慑,而不是为了毁灭比利时民族。这些事件被英美法等国的新闻机构抓住了,并无限放大宣传。英国政府敏锐意识到这是一个战时宣传的好机会,组建了专门的委员会调查此次事件,编写的报告命名为《布莱斯报告》。

这个报告有正确的地方,比如指出了1914年8月4日德军在埃沃枪杀了五十名比利时男子,8月6日在布莱格雷枪杀了五名平民。报告也引用了德军军官和士兵的证词,比如德军在昂代纳造成了400人死亡(但这个死亡数据被扩大了,而且很多人并不是德军直接杀害的)。

随后这个报告开始放飞自我了,他们夸大甚至编造了很多事情。比如他们提到德军在赫彻特把一个三岁女孩子给钉死在了农场的门上;在埃普迪姆用把一个两岁孩子给钉死在了地上;在韦尔德把一个女性的双腿双臂砍下......这些指控都是缺乏证据的,在日后也被研究者认为是杜撰的事情。

得益于英国极为强大的舆论影响力,这个报告被翻译成三十多种文字,立刻传遍了全世界。整个世界都愤怒了。

在英国,上百万英国小伙子冲入征兵办公室表示要去为人类而战,诗人吉卜林说:“这个世界似乎被分为了两部分,一部分是人类,另一部分是德国。”

在法国,这个报告在社会上引起了一阵爆炸,因为法国和比利时特殊的情感关系,法国人涌上街头呐喊要支持法国军队为比利时兄弟报仇。

在意大利,此时意大利仍然是名义上的德国盟友,但意大利民间高呼要与德国野兽断绝关系。

在美国掀起的风浪就更厉害了,美国先天因为历史、语言、民族关系亲近英国,报告一出,美国人炸锅了,要求向德国宣战。

德国的形象直接就变成这样了:





还有德国人本身在战前形象也不好看。他们的外交政策过于咄咄逼人,而且“普鲁士军国主义”这个词被妖魔化了,人们只要想起德国就会想到刺刀和皮靴。

还有德军的衣着也极具侵略性。

如何让你看起来像个好人?你穿上蓝大衣,红裤子,打扮的漂漂亮亮就行。

如何让你看起来像个混蛋?往头盔上放刺儿就行。

战争期间德军拍的照片也很有问题。

英军照片是这样的。

法军照片是这样的。

美军照片是这样的。

德军照片是这样的......



我想为什么谁都觉得德国是个混蛋,答案已经不言而喻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一战后,部分中国人认为协约国战胜同盟国是“公理战胜强权”,这一观念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历史背景、国际法理念和民族主义情绪的交织: 一、历史背景与中国的参与1. 中国作为协约国成员 中国于1914年8月对德宣战,成为协约国阵营的一员,尽管其参与战争的动机更多是出于民族主义和反德情绪(德国曾长期侵略.............
  • 回答
    台湾人和部分大陆人之所以普遍认为中美可能会为台湾开战,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涉及地缘政治、历史遗留、军事战略、经济利益以及意识形态的复杂交织。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台湾视角:生存的现实与安全困境 “被中国统一”的恐惧: 台湾自1949年以来,与中国大陆在政治制度、社会文化、经济发展.............
  • 回答
    这篇文章涉及了几个复杂且敏感的历史议题,旨在探讨人们对不同历史事件的认知和关注度的差异。要详细分析这些差异,需要深入理解历史背景、叙事方式以及公众记忆的形成过程。美国屠杀印第安人:一场持续的、系统性的压迫与遗忘首先,关于美国对印第安人的“屠杀”,这并非一个单一事件,而是一系列长达几个世纪的政策、冲突.............
  • 回答
    中国古代出动几十万大军,而近代满清战争却难以凑齐十万人,这其中的原因复杂,绝非简单的“人口增加”就能解释。这背后折射出的是一个庞大帝国的组织能力、军事制度、经济基础乃至社会结构的深刻变迁。古代中国为何“动不动”几十万大军?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古代“几十万大军”的说法,虽然常见于史书,但并非每次战争都.............
  • 回答
    朝鲜战争的长津湖战役,确实是志愿军第九兵团一次极其惨烈但又意义重大的战役。关于“15万中国人民志愿军没有吃下美国陆战一师”的说法,这是基本事实,但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需要我们详细解读。战役背景与目标:1950年底,抗美援朝战争进入第二阶段。第九兵团,这支由精锐部队组成的部队,被赋予了一个极为艰巨的任.............
  • 回答
    在《战锤40K》的宇宙中,"四小贩"(通常指代混沌四神:奸奇、恐虐、纳垢、色孽)之所以能吸引大量追随者,并非因为它们是“好东西”,而是源于人性、系统性缺陷和混沌势力本身运作机制的复杂结合。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析这一现象: 一、战锤世界观的本质:绝望与腐败的温床1. 人类帝国的衰败与生存危机 .............
  • 回答
    看待肖战粉丝称其为“中国的哈利·波特”这一举动,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和分析。这是一种典型的粉丝文化现象,背后反映了粉丝的情感投射、偶像塑造以及对偶像价值的认同,同时也可能引发一些争议和讨论。一、 粉丝情感的投射与认同: 高度的喜爱与崇拜: 粉丝称偶像为“中国的哈利·波特”,最直接的原因是对肖战.............
  • 回答
    本田中国发布全新电动化战略,目标是到2030年之后,所有新车型都将是电动车。这个决定无疑是汽车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信号,对本田在中国市场的未来,乃至全球电动化进程都具有深远的意义。要深入理解这个决定,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分析。首先,这是对全球汽车产业大势的积极响应和战略卡位。当前,全球汽车产业正经历一.............
  • 回答
    在中国战机拦截外国军机时,亮出飞机腹部这个细节,并非每一次拦截都强制执行,也不是所有机型都必然如此操作,但它确实是解放军空军在特定情况下常用的一种战术姿态,背后蕴含着多重考量和信息传递。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目的、方式以及所传达的信号。为什么会选择亮出腹部?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
  • 回答
    要说中国为什么没有大规模纪念一战,得从历史的复杂性说起,这事儿可不是一句话就能概括的。咱们得把视线拉回到那个年代,看看中国当时是个什么光景,以及一战对中国到底意味着什么。首先,咱们得明白,一战爆发的时候,中国当时正处在民国初年,内忧外患,国力衰弱。辛亥革命刚推翻了清朝,但还没站稳脚跟,北洋军阀混战,.............
  • 回答
    奥斯曼帝国之所以能够摆脱中国式历史周期律的窠臼,并拥有近七个世纪的国祚,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引人入胜的历史议题。要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跳出“残暴黩武”这一单一维度,深入剖析奥斯曼帝国之所以能够穿越千年而不衰的深层原因,以及它与中国历史周期律的根本性差异。首先,让我们先厘清“中国式历史周期律”的核心特征.............
  • 回答
    关于您提出的“考虑到朝鲜贵族在三一运动中被杀,之后的李承晚无意改变现状,所以恢复朝鲜王朝战后不太大可能了”这一观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探讨,从而理解为何朝鲜王朝在战后复辟的可能性极低。首先,让我们聚焦“朝鲜贵族在三一运动中被杀”这一点。三一运动,作为1919年朝鲜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重大历史.............
  • 回答
    咱们就聊聊《只狼》里那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老头——苇名一心。你说他咋一开始帮咱,后来又跟咱没完没了地打呢?这事儿啊,说起来挺复杂的,得从头说起。首先得明白,一心是整个苇名国的老祖宗,是那片土地上最权威的人物,也是大家心里的大救星。当年,苇名国还只是个小小的边陲之地,经常被强敌欺辱,日子过得苦不堪言。是年.............
  • 回答
    好的,让我们来聊聊一战时期那两个主要的军事集团——“协约国”和“同盟国”的中文翻译是怎么来的,以及为什么这样翻译会如此深入人心,以至于我们现在提起一战,脑海里几乎就是这两个词。要理解这个翻译,咱们得穿越回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看看当时的历史语境和人们的认知习惯。“同盟国”的由来:一种直接且贴切的描述先.............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涉及到美国军事工业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飞跃式发展,以及其背后复杂的经济、技术和战略考量。简单来说,一战时期的美国在武器制造和生产能力上与欧洲老牌工业强国相比还有差距,而二战则是在一战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的升级和现代化,实现了空前的国产化和生产能力。第一次世界大战:起步阶段的工业挑战.............
  • 回答
    在一战和二战之间,毒气的使用方式和动机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理解这种转变,需要我们深入探讨两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背景、军事策略、技术发展以及国际社会的反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毒气的首次大规模“亮相”一战初期的战场,与其说是一场现代战争,不如说是一次传统战争的延展。双方军队都还沉浸在19世纪的战术思维中,期待着.............
  • 回答
    一战的防御工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堑壕体系,在面对二战的装甲部队时,确实显得力不从心。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防御工事的设计初衷、一战时的战术思想,以及二战时期装甲部队的崛起和战术变革这几个维度来深入探讨。一、一战防御工事的“孪生枷锁”:设计初衷与战.............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是历史发展和战争形态变化的一个非常生动的缩影。为啥一战的“精锐”一旦损失殆尽就很难再补充,而到了二战,一些国家反而能越打越强,这中间的门道可不少。咱们一层一层剥开来看。一战:那个“老兵不死,只会凋零”的时代首先得明白,一战打的是什么仗。那会儿的战争,虽然也开始用到一些新技术,但总体上还.............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文学作品中,关于甘宁在争夺荆州一战中用一声咳嗽吓退关羽的描述,其实是一个非常有戏剧性的情节,但它并非基于历史史实,而是小说家罗贯中为了凸显甘宁的勇猛和威慑力而创作的艺术加工。那么,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这个情节是如何被描绘的呢?让我们详细展开:背景铺垫:甘宁的孤胆英雄形象在小说中,甘宁.............
  • 回答
    要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蒙古骑兵为啥损失那么大,这事儿得分几个层面来聊。你提到了“一战中骑兵仍能发挥作用”,这个没错,但一战跟第二次鸦片战争之间隔了几十年,军事技术和战术是天翻地覆的。所以,不能拿一战的标准来套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战场。首先得看第二次鸦片战争是啥时候的事儿,那是在19世纪中叶,具体是1856.............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