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争夺荆州一战中,甘宁的一声咳嗽为什么能吓退关羽?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文学作品中,关于甘宁在争夺荆州一战中用一声咳嗽吓退关羽的描述,其实是一个非常有戏剧性的情节,但它并非基于历史史实,而是小说家罗贯中为了凸显甘宁的勇猛和威慑力而创作的艺术加工。

那么,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这个情节是如何被描绘的呢?让我们详细展开:

背景铺垫:甘宁的孤胆英雄形象

在小说中,甘宁一直被塑造成一个勇猛无畏、敢于冒险的角色。他原本是东吴的一员猛将,但他的出现总是带着一种不安分的江湖气息,甚至有些狂放不羁。为了争夺荆州,东吴方面也需要一位能够正面挑战关羽的猛将。

事件的发生地点和情境

故事发生在孙权派兵攻打荆州的关键时刻。当时,关羽镇守荆州,实力雄厚,且素有“万人敌”之称,名声在外。东吴方面为了突破荆州的防线,需要一股强大的力量来打开局面。

小说中描绘的是,在某一次与关羽军的对峙中,孙权方面派遣了甘宁出战。关羽亲自领兵迎敌,阵前双方对峙,气氛紧张。

关键性的“一声咳嗽”

就在双方即将交战的紧张时刻,小说描写了这样一幕:

甘宁的姿态: 甘宁骑着战马,身披铠甲,精神抖擞地出现在阵前。他并没有立刻发动攻击,而是冷眼扫视着关羽的军队,眼中充满着轻蔑和不屑。
寂静的战场: 双方士兵都屏息凝视,期待着这场大战的到来。关羽作为主将,更是稳稳地立于阵前,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
一声出乎意料的咳嗽: 就在这万籁俱寂、剑拔弩张的时刻,甘宁突然发出一声响亮而略带嘶哑的咳嗽。这声咳嗽,在寂静的战场上显得异常突兀,也异常有力。
咳嗽的效果: 小说中对这声咳嗽的效果做了非常夸张的描写。据说,这声咳嗽如同惊雷炸响,又仿佛是什么神秘的信号,竟然让关羽身边的亲兵和将领都感到心惊胆战,甚至有传言说是因为甘宁当时身患重病(例如肺痨,尽管这在当时并没有明确记载),这咳嗽声听起来便带有病态的阴森和死亡的气息,从而让关羽一方产生了心理上的畏惧。

“吓退”的真实含义

这里说的“吓退”并非是指关羽丢下兵器逃跑,而是指在这次对峙中,由于甘宁的这一声咳嗽,以及他身上散发出的那种不可一世的威慑力,使得关羽方面的士气受到了影响,不敢贸然出战,或者说在心理上已经占据了下风。更可能的情况是,在小说的情节推进中,这场对峙并未真的发展成一场大规模的战斗,而是以一种微妙的方式结束,将甘宁的威名推向了新的高度。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效果?(小说解读)

1. 塑造英雄气魄: 罗贯中擅长通过细节来塑造人物。一声咳嗽,在生死搏杀的战场上,可能象征着一种超然物外、无视死亡的境界,或者是一种压倒性的气势。这让甘宁显得更加神秘莫测,更加勇猛。
2. 心理战术: 战场上的胜负,很多时候也取决于心理。甘宁可能是在用一种非常规的手段来扰乱关羽军的阵脚,通过这种出乎意料的声音,制造一种心理上的压迫感,让对方产生疑虑和不安。
3. 戏剧性冲突: 小说需要引人入胜的情节。将两名顶级猛将的对决,因为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咳嗽而产生戏剧性的转折,更能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4. 对关羽的“打击”: 关羽是小说中极为重要的角色,他几乎是不败的象征。为了在某些情节中衬托其他角色的强大,有时也会安排一些让他“受挫”的场景。甘宁的这一声咳嗽,可以看作是给关羽的一次心理上的“下马威”。

历史考证:

需要再次强调的是,在真实的历史记载中,并没有甘宁用一声咳嗽吓退关羽的记载。 史书中关于甘宁和关羽的交集并不多,也没有这样具体的描写。这纯粹是《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文学创作。

总结来说,在《三国演义》中,甘宁的一声咳嗽能够“吓退”关羽,并非是因为咳嗽本身有什么神奇的力量,而是小说家通过夸张的艺术手法,将甘宁的勇猛、气势、以及可能存在的心理战术,集中体现在这一个简单的动作上,从而达到了塑造人物、制造戏剧性效果的目的。这是一种文学上的渲染,而非史实。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只是甘宁自夸的说辞,后人不宜信以为真,且看原文:

后随鲁肃镇益阳,拒关羽。羽号有三万人,自择选锐士五千人,投县上流十馀里浅濑,云欲夜涉渡。肃与诸将议。宁时有三百兵,乃曰:"可复以五百人益吾,吾往对之,保羽闻吾欬唾,不敢涉水,涉水即是吾禽。"肃便选千兵益宁,宁乃夜往。羽闻之,住不渡,而结柴营,今遂名此处为关羽濑。

欬唾并不一定指咳嗽,甘宁所言的“闻吾欬唾”不外乎表达关羽知道自己在对岸驻防(听见甘宁的声音),便不敢来攻之意。倘坚信此言不虚,读到魏延本传岂非会有这是什么妖怪,胃口为何如此之好,能吃十万人的疑问?届时怕不是还要慨叹肠胃消化负担如此之重,胃炎名副其实云云。

甘宁此举其实有投机之嫌,关羽军若要渡河,直接便渡了,何必虚张声势的把时间、地点和兵力都告诉吴人,使其得以设防呢?须知渡河时作战,对于关羽军并无利可图,因此关羽无渡河之意甚明。

敌军分兵,自家也当有所应对,吴人既知关羽无渡河之意,甘宁请求八百人前往,不外乎是出个风头。别说关羽没想打过来,就算真打过来,鲁肃和吕蒙的主力军相距也并不远,随时可以来支援。

不要以为甘宁这个人粗猛好杀就是个憨厚的大老粗,实际上他是个非常狡猾的家伙,比如劫营这段:

江表传曰:"曹公出濡须,号步骑四十万,临江饮马。权率众七万应之,使宁领三千人为前部督。权密敕宁,使夜入魏军。宁乃选手下健儿百馀人,径诣曹公营下,使拔鹿角,逾垒入营,斩得数十级。北军惊骇鼓噪,举火如星,宁已还入营,作鼓吹,称万岁。因夜见权,权喜曰:"足以惊骇老子否?聊以观卿胆耳。"即赐绢千疋,刀百口。权曰:"孟德有张辽,孤有兴霸,足相敌也。"停住月馀,北军便退。

读起来似乎挺提气,但不能细观,刨除水分,这段记载实际上描述的就是:甘宁率领百余人,夜袭曹军一个小规模的营屯,杀了几十人便马上撤退。并没有演义小说或民间戏剧等作品中表现的那么神,这件事的作战规模是非常小的。

张辽把孙权打得屁滚尿流,而甘宁只是偷袭一个小营屯,这和八百破十万的成绩简直差了十万八千里。孙权却说“孟德有张辽,孤有兴霸,足相敌也”把二者相提并论,这种自吹自擂的目的不外乎是振奋军心士气,强行塑造一个典型的英雄将领,实际上差多远作为当事人的孙权心里能没数?

同样一件事,记载的详略也有不同:

后曹公出濡须,宁为前部督,受敕出斫敌前营。权特赐米酒众殽,宁乃料赐手下百馀人食。食毕,宁先以银碗酌酒,自饮两碗,乃酌与其都督。都督伏,不肯时持。宁引白削置膝上,呵谓之曰:"卿见知於至尊,孰与甘宁?甘宁尚不惜死,卿何以独惜死乎?"都督见宁色厉,即起拜持酒,通酌兵各一银碗。至二更时,衔枚出斫敌。敌惊动,遂退

陈志甘宁本传的记载将曹操退兵归功于甘宁,即“敌惊动,遂退”,这显然是陈寿照搬吴国材料的结果。那么前面这段呢,孙权下令让甘宁去攻击曹军前哨营屯,甘宁挑选了百余人,结果都督不肯配合,要甘宁连威胁再做思想工作才愿意出战,这是啥情况?

按理来说,前锋必然都是精锐部队,甘宁身为前部督其麾下皆应是善战之辈。可事实是啥情况,是这些兵将素质不行,还是甘宁的作战方案过于冒险,抑或是甘宁治军不得法,总之甘宁精心挑选出百余人,对方的态度是抗拒的。

不论是啥,起码暴露了甘宁的缺陷。

孙权命令甘宁攻击曹军前营,并没有指定作战方式和调动兵力,百人夜袭应出自甘宁本人的手笔。甘宁此举的确冒险,但他本身要攻击的目标也并不强大,而且稍有斩获便立即撤退,根本不做多余的接触和交战。

如此,既完成孙权的指令,又有斩获,同时避免了大军交战时己方的劣势,说甘宁这个人狡猾有计略并不是没有原因。

再看孙权于逍遥津被张辽袭击时,吕蒙、蒋钦、甘宁、凌统皆在场,甘宁更是引弓射敌,喝令鼓吹,风头无二,等短兵相接后呢?

孙权要马跃津桥才得以幸免,凌统则返身死战到全军覆没,本人投水逃生。吕蒙、蒋钦、甘宁即便被分割在其它区域作战,可桥是断的,这几位怎么跑的?

甘宁不乏出彩的时刻,但成色足的并不多,孙权又不傻,关键时刻靠得住是凌统这样的憨憨,对凌统特别好并不是没有原因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