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刘备放弃汉中去和孙权争荆南?

回答
刘备放弃汉中去争夺荆南,这是一个在三国历史中备受争议且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决策。要详细理解这个决策,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战略形势、各方势力的考量以及刘备团队的思考。

首先,我们要明确这里的“放弃汉中”并非绝对意义上的完全放弃,而是指刘备在取得汉中后,将重心从战略防御性质的汉中转向了对荆州南部地区的争夺。而“争荆南”也并非仅指荆州南部的几个郡县,而是整个荆州地区的控制权。

一、 汉中的战略地位与局限性

刘备在公元219年攻下汉中,这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军事胜利之一,极大地提升了他的声望和实力。汉中的战略价值体现在:

进可攻,退可守: 汉中地势险要,北有秦岭山脉作为天然屏障,使得曹操南下的道路被大大阻隔。同时,汉中也是进攻关中和曹魏腹地的理想出发点。
巩固益州侧翼: 控制汉中,等于彻底移除了来自北方的最大威胁,为益州提供了安全的后方。
号令天下的资本: 获得汉中,刘备得以自称汉中王,这在道义上和政治上都具有巨大的号召力,为他争夺天下奠定了基础。

然而,汉中也存在其局限性:

后勤补给的巨大压力: 汉中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虽然扼守着战略要道,但其自身的经济能力有限,难以支撑大规模的长期军事行动。供给汉中前线,需要跨越险峻的山路,运输量和效率都受到很大限制。
战略纵深不足: 相较于中原地区,汉中作为刘备政权的最大前哨,其战略纵深相对较浅。一旦曹魏发动大规模进攻,汉中很容易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无法直接威胁曹魏核心区: 尽管可以进攻关中,但关中地区本身防御森严,且曹魏主力常驻中原,汉中难以形成直接致命的威胁。

二、 荆州地区的战略价值

相比之下,荆州在三国争霸中的地位更为突出:

“得荆州者得天下”: 这是当时所有主要势力共同的认知。荆州地处中国腹地,连接东西,扼守南北,是兵家必争之地。
经济和人口的富庶: 荆州地区,尤其是南部的江陵、武陵、长沙等地,是当时中国重要的经济和人口中心之一,物产丰富,人口众多,能够为政权提供强大的后勤和兵源支持。
连接益州与东吴的战略枢纽: 荆州是连接刘备的益州和孙权的东吴的唯一陆路通道。谁控制荆州,谁就能在两者之间扮演关键角色,甚至起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效果。
进攻曹魏的有利跳板: 从荆州出发,可以沿汉水北上,直击曹魏的战略要地宛城、洛阳等,比从汉中出兵更加便捷和高效。

三、 刘备放弃汉中(转移重心)的深层考量

基于以上分析,刘备在取得汉中后,决定将战略重心转移到荆州地区,其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 战略目标的升级: 刘备的最终目标是恢复汉室,统一天下。而仅仅占据汉中,虽然解除了北方的威胁,但并不能从根本上动摇曹操的统治。要实现统一,必须能够有效地向东推进,与曹操在中原地区展开决战。荆州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跳板。
2. 曹操的战略部署: 曹操在赤壁之战后,虽然失去了荆州大部,但他迅速在北方巩固了统治,并且将大部分兵力部署在中原。刘备若想进一步发展,就必须突破曹操在中原地区的防线,而荆州是绕过或正面突破这条防线的关键。
3. 东吴的战略威胁与合作的可能性:
东吴的野心: 孙权一直觊觎荆州南部,尤其是南郡等地区。在他看来,荆州是东吴扩张的重要方向。刘备占据汉中,反而使得他对荆州南部(如南郡)的控制更加巩固,这无疑会进一步刺激孙权。
平衡与合作: 在赤壁之战后,刘备与孙权是名义上的盟友,但双方都对对方有所提防。刘备攻取汉中后,实力大增,这在客观上可能引起孙权的警惕,担心刘备成为下一个威胁。而刘备此时如果能将力量集中在荆州,一方面可以利用荆州作为基地向曹魏进攻,另一方面也可能通过对荆州的争夺,在与孙权的互动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如果能与孙权在争夺荆州的过程中形成某种默契或制衡,对刘备来说也是有利的。
4. 后勤和兵源的考量:
汉中的后勤瓶颈: 如前所述,汉中的后勤补给非常困难,难以支持刘备继续向北或向东大规模用兵。
荆州的强大潜力: 荆州地区丰富的物产和充沛的人力资源,是支撑刘备实现更大战略目标的关键。控制荆州南部,意味着可以获得更强的后勤保障和兵源补充,为北伐曹魏打下坚实基础。
5. 关羽的失利: 最终促使刘备放弃汉中(转移战略重心)并采取行动的是关羽在夷陵之战中的惨败。关羽作为刘备最倚重的将领,镇守荆州,其任务本是牵制曹魏,并随时准备从荆州北伐。然而,关羽在公元220年(汉中之战后不久)发动了对曹魏襄樊的北伐,虽然初期取得了一些进展(如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但随后因为与东吴交恶,被东吴吕蒙偷袭占领了荆州大部分地区(包括南郡等战略要地),关羽本人也在撤退过程中被擒杀。

关羽的失败,对刘备来说是致命的打击,它直接导致:

荆州战略门户洞开: 失去了荆州,刘备在与曹魏对峙中的战略前沿荡然无存。
战略主动权的丧失: 刘备失去了从荆州北伐的绝佳机会,也失去了制衡东吴的关键筹码。
政治和道义上的危机: 荆州是刘备集团起家和发展的重要根据地,也是他寄予厚望的未来战略基点。失去荆州,尤其是被盟友东吴所夺,在道义上和政治上都让刘备处于不利地位。

因此,在关羽战败后,刘备的“放弃汉中去争荆南”就变成了“全力夺回荆州”的必要之举。 这是为了挽救整个战略局面,重拾失去的战略主动权。他需要收复失地,重新建立与东吴的平衡,并为未来的北伐争取更有利的条件。

四、 历史的进程与后果

刘备在得知关羽战败后,极度悲愤,不顾诸葛亮等人的劝阻,执意发兵攻打东吴,想要为关羽报仇并夺回荆州。这就是著名的夷陵之战(也称猇亭之战)。

然而,这次战争对刘备来说是一场灾难性的失败。刘备的军队在陆逊的火攻下大败,损失惨重,他本人也逃至白帝城,不久后病逝。夷陵之战的失败,导致:

蜀汉元气大伤: 蜀汉失去了大量精锐部队,加之刘备的病逝,使得蜀汉政权元气大伤,再也无力像之前那样与曹魏和东吴进行大规模的战略对抗。
失去了争夺荆州的战略主动权: 夷陵之战后,荆州大部分地区被东吴牢牢控制,蜀汉再也未能收复失地,也失去了从荆州北伐曹魏的战略优势。
蜀汉国力衰退: 整个蜀汉政权的战略重心,从此只能固定在益州内部,致力于防御和巩固,而难以再进行大规模的对外扩张。诸葛亮后来的北伐,虽然在军事上有一定的成就,但更多的是一种消耗战,且始终受到后勤和地理条件的制约,再也无法重现“隆中对”所描绘的从荆益出兵,两路北伐,天下可定的宏图。

总结来说,刘备在取得汉中后,将其战略重心转移到荆州地区,并非单纯的“放弃汉中去争荆南”,而是出于对天下大势的判断,认为荆州比汉中更能支撑他实现统一全国的宏伟目标。然而,最终促使他“放弃汉中(或者说将汉中作为次要方向)转而全力争夺荆州”的,是关羽在荆州战败并丧失了荆州的战略主动权。而刘备为挽回败局而发起的夷陵之战,最终却以惨败告终,使得蜀汉的战略前景更加黯淡。 这个决策的失误,很大程度上也奠定了蜀汉最终灭亡的命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提问不知所云。

刘备得益州,而孙权背盟袭三郡,此时刘备集团选择自卫和反击尝试夺回失地,这不是理所当然之事么。到底啥回路能觉得此时刘备该孙权方背盟开战这件事置诸不理,应选择北伐汉中?

合着孙权背盟打刘备,刘备要一味挨打不还手,而且边挨打还得努力打曹操才对,请问这是啥道理。敢情孙权对刘备开战,是督促刘备和曹操去火拼?

刘备和孙权联军入益州,雒城受挫,于是吴人撤军,吕岱顺手还拐跑了川中豪将李异。试问李异和刘备有啥仇啥怨,不辞千里的隔着荆州往江东跑,舍眼前的刘备不选?

及壬辰岁,范又白言:"岁在甲午,刘备当得益州。"后吕岱从蜀还,遇之白帝,说备部众离落,死亡且半,事必不克。权以难范,范曰:"臣所言者天道也,而岱所见者人事耳。"备卒得蜀。

只能是李异和吴人同样不看好刘备攻益州的前景,认为刘备在部众离落,死亡且半的情况下是没前途的,所以选择投奔江东。

等到刘备得益州,孙权眼红,于是吴人第一批使者怎么说,是索要刘备集团占据的整个荆州地区,自然被打发走人。刘备表态是根本不想答应这种碰瓷,而孙权认为对方在和自己议价,于是退求其次,只要三郡。

就吴人二千兵力的投入,还危难时撇下刘备中途跑路的情况,张嘴就要荆州,要三郡,不太懂这是什么自信。

孙权的无理要求被拒,只能制造摩擦,派官吏去刘备的地盘上,要接管地区行政工作——这注定是讨打,被驱逐出境再正常不过——好了,这下有出兵的口实了,于是背盟偷袭三郡。

单刀赴会时鲁肃倒是说借地这回事:

肃因责数羽曰:"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既无奉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
肃曰:"不然。始与豫州观於长阪,豫州之众不当一校,计穷虑极,志势摧弱,图欲远窜,望不及此。主上矜愍豫州之身,无有处所,不爱土地士人之力,使有所庇荫以济其患……

鲁子敬说的是啥?

  • 他说孙权之所以把土地借给刘备,是因为刘备打了败仗从远处而来,没有资产的缘故。
  • 他说孙权是可怜刘备没有自己的地盘,所以拿出土地给刘备庇荫。

只有当阳之败后,逃窜到江夏的刘备才符合鲁肃所描绘的情景。那么当时孙权根本没占据荆州,他如何把荆州的土地借给刘备呢?等到赤壁、荆南、南郡连续获胜之后,刘备已经取得荆南地区土地,如何称得上是【军败】,又如何【远来】,又怎样【无以为资】和【无有处所】呢?

鲁肃在二国谈判时,代表吴国官方,他给出的答案是刘备在建安十三年就得到了孙权资助给刘备的荆州土地,所以现在刘备得到益州后,应当【奉还】这部分地区。吴人又非常大度,不再索要荆州所有地区,而是退求其次,只要求【奉还】建安十三年借给刘备土地中的【三郡】即可。

作为【劝借】的当事人,鲁肃如何不清楚刘备要拿南郡是什么时候的事?

他宁可把【借地】牵强的安在建安十三年赤壁之前,也不愿意将【借地】与【刘备求都督荆州】以及【周瑜去世后孙权分南郡给刘备】做联系,只能说明若【借地】出自后二者会牵强,所以不得已而为之。

否则,他只需要陈述事实,说当年刘备入吴借荆州,或周瑜去世后双方借荆州即可,有啥必要扯出个“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鲁肃言不由衷,无非是强行给己方塑造“名正言顺”索要荆州利益的形象。

此外,根据鲁肃的说法“今已得益州,既无奉还之意”云云,这得益州和还荆州之间似有必然联系,以此推断二家或早有类似共识。若如此,在刘备得益州后,孙权假模假样的“"猾虏乃敢挟诈!"就是十足的影帝了。

二家早有共识,他如何不知道刘备取益州;吕岱随军入益州,他如何不知道取益州;吴范提前预测,他如何不知道取益州?

一言蔽之,孙权集团见刘备得益州眼红,强行索要荆州地盘不成,制造摩擦,背盟偷袭夺地。这种情况下,要求刘备不处理和孙权的战争,反倒要先去打汉中,根本是莫名其妙,是任何维度都没道理的事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刘备放弃汉中去争夺荆南,这是一个在三国历史中备受争议且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决策。要详细理解这个决策,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战略形势、各方势力的考量以及刘备团队的思考。首先,我们要明确这里的“放弃汉中”并非绝对意义上的完全放弃,而是指刘备在取得汉中后,将重心从战略防御性质的汉中转向了对荆州南部地区的争夺.............
  • 回答
    这还得从那个乱世说起,当时那是什么光景?曹操百万大军横扫荆州,刘备那点人马根本不够看。虽然他仁德之名远播,百姓们也确实愿意跟着他,可真到了生死关头,那份“携民渡江”的仁义,也得掂量掂量能不能保全性命。事情发生在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前夕。刘备刚从新野败退,又丢了樊城,无奈之下,他打着“安抚百姓”的旗.............
  • 回答
    关于刘丁宁放弃香港大学选择北京大学的故事,虽然坊间流传着各种版本,但最被广泛认可和提及的,以及刘丁宁本人在采访中透露的信息,主要是基于对未来发展规划的考量,以及对自身职业发展方向的深度思考,尤其是在文史哲等领域的研究兴趣驱动下,认为北大更能提供契合的平台。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梳理这个事件的背景、原因、.............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两位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以及他们麾下两位同样声名远播的谋臣——张良和刘伯温。为什么待遇会如此不同?这背后涉及到的因素非常复杂,不能简单归结为某一个原因,而是多重历史背景、个人性格以及政治考量的叠加。咱们就从几个关键点来掰扯掰扯。一.............
  • 回答
    要弄明白刘邦为什么会对季布和钟离眛做出截然不同的处置,我们得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楚汉争霸时期,结合当时的人物关系、刘邦的政治考量以及季布和钟离眛各自的处境,才能看得清楚。先说说季布。季布这个人,在当时名声很大,以“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季布这个人信用极好,一旦答应了你的事情,.............
  • 回答
    项羽杀死宋义,放走刘邦,这背后是汉初三国时期两位军事和政治巨擘的战略考量和性格差异的集中体现。这绝非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决策,既有对当下局势的判断,也有对未来走向的规划。首先,我们来分析项羽杀宋义的理由,这可以说是必然中的必然。宋义此人,在项羽的眼中,实在是太过碍事,甚至可以说是项羽争夺天下.............
  • 回答
    要将刘备的出身放到现代社会来类比,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分析:1. 家族背景与社会地位: 刘备的家族背景: 刘备自称“中山靖王之后”,其先祖刘胜是汉景帝的儿子。理论上,这确实是皇族宗室,具有显赫的出身。 现代社会类比: 如果严格按照“皇族后裔”来算: 这相当于拥有一个非常古老、非.............
  • 回答
    冒顿单于,一个将匈奴江山看得比一切都重的人,真的会因为一个女人而放过刘邦吗?这其中的复杂性,远非一句“是”或“否”能轻易概括。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冒顿的性格、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单于与女性之间的真实关系。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冒顿单于确实是一位极其“硬核”的统治者。他的崛起之路充满了铁血与.............
  • 回答
    关于吕雉为何放过刘邦的长子刘肥,这个问题背后牵扯着复杂的政治考量、人伦关系以及吕雉自身的权谋。虽然史书对吕雉屠杀刘邦众多儿子这件事有记载,但说她“杀了很多”是有一定夸大的成分。更准确的说法是,吕雉对刘邦的儿子们,尤其是那些被立为藩王的,进行了残酷的政治斗争,导致其中一些人非正常死亡,但长子刘肥确实是.............
  • 回答
    刘备之所以能结拜到关羽和张飞这两位“万人敌”的兄弟,与其说是单纯的运气,不如说是他自身特质的吸引力,以及三国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结合。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刘备自身特质的吸引力:尽管刘备在早期并没有显赫的家世和强大的军事实力,但他身上散发出的独特魅力,是.............
  • 回答
    刘备之所以最终决定杀死刘封,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决定,它涉及政治、军事、情感以及蜀汉政权的稳定等多个层面。尽管史书对具体细节的记载并非详尽,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原因来深入分析:1. 军事上的重大失误——未能救援关羽,导致荆州丢失:这是刘封被处死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 事件背景: 219年,.............
  • 回答
    刘备被称为“先主传”而孙权被称为“吴主”,这背后有深刻的历史原因和文本惯例。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 史书编纂的惯例与命名原则在中国古代史书的编纂中,尤其是以纪年体为主的正史,对于帝王或重要人物的称谓,有着一套约定俗成的规则。这种规则通常基于以下几点:1. 早期开创者或统.............
  • 回答
    刘备临终前对刘禅说“汝父德薄,勿效之”,这句遗言的解读历来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焦点。究竟是谦虚之语,还是另有深意?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详细探讨:一、 字面理解与直接含义:从字面上看,“德薄”意为德行浅薄,不足以承担重任。“勿效之”则是告诫刘禅不要效仿自己。“汝父德薄,勿效之”直接表达了刘备对自己道德、能.............
  • 回答
    刘备伐吴全军覆没与马谡街亭惨败,虽然都是军事上的重大失败,但二人最终的命运却截然不同,这背后涉及了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政治格局、军事指挥的性质、对错的判定标准以及对制度的理解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一、 军事指挥的性质和原因 刘备伐吴: 性质: 这是.............
  • 回答
    刘备和曹操,这两位三国时期的杰出人物,都怀揣着统一天下的宏图大志,为了这个目标奋斗了一生。然而,他们最终取得的成果却天壤之别:曹操奠定了曹魏政权的基础,成为三国中最为强大的势力,其子孙更能延续数百年的辉煌;而刘备虽然建立了蜀汉,但也仅仅是三国鼎立中的一方,且在他去世后,其政权便迅速走向衰落,直至灭亡.............
  • 回答
    刘备打督邮却没被朝廷追查,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头掰扯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白当时是个什么光景。东汉末年,朝廷早就不像汉初那样万邦来朝、国力强盛了。宦官当道、外戚专权,地方官吏也层层盘剥,民不聊生。官场上黑白不分,谁说了算,那得看谁手里有权有势。刘备当时只是个小小的安喜县尉,官职不高,但也算是个正经的朝廷.............
  • 回答
    刘备的身份之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受到广泛质疑,主要原因可以从 官方宣传、历史记录的传播、社会认知和个人能力 等多个层面来分析。事实上,并非“一直没人质疑”,而是相较于其他一些人物,关于他身份的质疑声音在当时和后世的传播度和影响力相对较弱,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传奇色彩和官方叙事逐渐压倒了潜在的.............
  • 回答
    刘备虽出身贫寒,却能与当时名士、权贵建立联系,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他个人魅力、时代洪流以及自身策略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尽地剖析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解读。一、 少年立志,初显不凡—— 吸引名士大师的种子首先,刘备并非生来就一副“扶不起”的样子。他虽然家境贫寒,但自幼就展现出过人的志向和不同寻常.............
  • 回答
    很多人疑惑,刘备集团得到了诸葛亮(卧龙)和庞统(凤雏)这两位旷世奇才,按理说应该能成就一番大业,收复天下,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他反而成了三国中最早灭亡的势力。这其中的原因,远不止“卧龙凤雏”的名号那么简单,而是涉及政治、军事、战略、人事以及大环境等一系列复杂因素的综合作用。一、 “卧龙凤雏”的光环,并.............
  • 回答
    这问题提得挺有意思,也触及了人们对这三位三国巨头的一种集体记忆和评价差异。同样是以少胜多,为什么孙权就成了“孙十万”,而刘备和曹操的以少胜多往往被歌颂,甚至有些“以多败少”的经历也相对被淡化或者被视为英雄气概的证明?要回答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一、 故事的焦点与叙事的主角: 曹操: 曹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