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刘邦能放走张良,朱元璋却不能放走刘伯温?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两位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以及他们麾下两位同样声名远播的谋臣——张良和刘伯温。为什么待遇会如此不同?这背后涉及到的因素非常复杂,不能简单归结为某一个原因,而是多重历史背景、个人性格以及政治考量的叠加。

咱们就从几个关键点来掰扯掰扯。

一、时代背景与政治环境的差异:

首先要明白,刘邦建立的汉朝和朱元璋建立的明朝,虽然都是大一统王朝,但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政治生态有很大不同。

刘邦的汉朝: 刘邦起兵的时代,是秦朝覆灭后的一个大混乱时期,天下诸侯并起,战争不断。他的敌人主要是项羽这样同样出身贵族的强大军事势力。刘邦虽然是草根出身,但他的政治智慧体现在他能够团结各方力量,包括那些原先的秦朝官僚、游侠,甚至一些诸侯。在他打下江山后,天下未稳,他需要的是能够帮助他稳定统治的贤才,而不是一个潜在的威胁。
朱元璋的明朝: 朱元璋则是从元朝末年的农民起义中脱颖而出,他的起家过程更加坎坷,经历了更残酷的内斗,最终消灭了元朝和陈友谅、张士诚等其他起义军势力。朱元璋本人深知权力斗争的残酷性,他经历过背叛、猜忌,也见识过功臣的跋扈。他建立明朝后,对功臣的猜忌和打压成为他统治的一个显著特征,这是他吸取了历史教训,也可能是他个人性格所致。他非常警惕任何可能威胁皇权稳固的力量。

二、两位皇帝的个人性格与执政理念:

刘邦和朱元璋虽然都是开国皇帝,但他们的性格和执政理念差异很大。

刘邦的“豁达”与“用人”: 刘邦年轻时就是一个无赖出身,他见过世面,也受过侮辱。他深知“无毒不丈夫”的道理,但也有一种天生的“豁达”和“大度”,至少在表面上是这样。他对张良展现出的那种礼遇和信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认为张良对他忠心耿耿,且张良也恰到好处地懂得如何“急流勇退”。刘邦更看重的是张良的实际才干,以及他对刘邦的“忠诚”。当张良功成身退,选择不干政、不揽权,刘邦自然乐得成全。
朱元璋的“多疑”与“集权”: 朱元璋的经历让他对权力有着近乎偏执的渴望和捍卫。他出身贫寒,从底层爬上来,深知权力是生存的根本。他建立的明朝,是一个高度集权的皇权国家。他非常害怕功臣拥有过大的势力,更害怕他们会像前朝一样挑战皇权。他对刘伯温的态度,正是源于这种深刻的猜忌和对集权的极致追求。他需要的是一个工具,一个听话的工具,而不是一个可能有一天会让他寝食难安的智囊。

三、谋臣的“定位”与“表现”:

张良和刘伯温虽然都是顶级的谋士,但他们的表现和对自己的定位也有所不同。

张良的“功成身退”: 张良非常清楚自己在乱世中扮演的角色,他的任务是辅佐刘邦成就大业。在刘邦建立汉朝、天下基本平定之后,张良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他选择了主动退出政治舞台,去修身养性,追求“黄老之学”。他没有像韩信那样功高盖主,也没有像萧何那样深入参与朝政,而是选择了最聪明的方式——全身而退。他的这种行为,恰恰打消了刘邦的顾虑。
刘伯温的“如履薄冰”: 刘伯温虽然也为朱元璋建立明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他身处的环境和与朱元璋的关系,让他始终处于一种非常危险的境地。他聪明绝顶,但他的聪明也让他看到了朱元璋的多疑。他尽力表现出自己的忠诚,但同时也明白,一旦自己的才华和影响力触碰到朱元璋的敏感神经,后果不堪设想。他后期受到排挤,甚至被认为有功高震主的嫌疑,就是最好的证明。他没有选择“全身而退”的张良那样彻底的远离,可能是因为他还没有完全找到那个合适的时机,或者他的性格使然。

四、具体事件的对比分析:

张良被放走: 关键在于张良自己知道“分寸”。在汉朝建立后,刘邦曾经问张良想要什么官职或封地,张良都推辞说自己没有功劳,只请求受封一个本该属于他的“留侯”。这种低调和谦逊,以及他之后选择隐居,让刘邦觉得他没有威胁,反而是一个可以放心的老臣。刘邦对张良的信任更多是建立在对张良人品和行为的观察上。
刘伯温的遭遇: 刘伯温虽然也受到重用,但他在朱元璋面前始终无法完全放下戒心。他参与了胡惟庸案,并因此被牵连,虽然最终没有被杀,但也被边缘化。这背后很难说没有朱元璋的默许或推动。朱元璋对刘伯温的“放走”不是一种恩赐,而是一种“控制”,是在确定刘伯温已经没有能力再构成威胁后,将他放到一个无害的位置上。更何况,像刘伯温这样的人,即使不被杀,被排挤、被架空,也几乎等同于一种政治死亡。

总结一下,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

时代背景: 秦末乱世,天下未定,需要贤才稳定统治;明初建立,朱元璋更侧重于巩固皇权,警惕功臣。
皇帝性格: 刘邦相对豁达,更看重实用才干和忠诚;朱元璋多疑,极度追求集权,容不得任何潜在威胁。
谋臣智慧: 张良深谙“功成身退”之道,用行为打消了君王的顾虑;刘伯温在更严酷的政治环境中,虽然努力,但仍未能完全规避猜忌。

简而言之,刘邦放走张良,是基于对张良品行和行为的信任,以及张良自身高超的政治智慧,双方达成了默契。而朱元璋对刘伯温的处理,更多是源于根深蒂固的猜忌和维护皇权的高度警惕,是一种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张良是自退,刘伯温是无奈退出。

所以,不是刘伯温不够聪明,也不是朱元璋比刘邦更残暴(虽然他确实以严酷著称),而是两位皇帝所处的环境、他们的性格以及谋臣自身选择的道路,共同造就了这段历史的不同结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有证据证明刘伯温是朱元璋害死的啊。

就因为朱元璋派胡惟庸带御医给刘伯温看病,刘伯温吃了御医开的药没多久去世?

换现在的话说:“我好好的一个人,怎么吃了你家医生开的药就死了呢?”

可你要真是“好好一个人”,还用得着看医生吃药?

并且请注意,御医只是开方,药是刘家人自己抓来的,又不是送来现成的药掺上毒药没办法防。

如果药方有毒,真“十八反”什么的或者某味药有剧毒,药店也不敢抓给你啊——吃死人还不赖上我们?再说当初是按一般风寒开的,很普通的药方,中间有问题刘伯温自己也该看出来。古人可讲究“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普通知识份子也懂点医学常识,连贾宝玉这样的,感冒药开得猛点都立马能发现。

如果御医能用常规治风寒的中药,排列组合出三个月后致人死亡的毒药,还让普通医生看出不妥,那直接封神吧,我认为现在也不存在这种医生。

问题是有这么牛的御医,朱标怎么可能病重不治,英年早逝呢?

而且很多人说了,药方可在刘家人手里呢,真有问题是铁证。

有人认为刘伯温可能死于肝癌,挺有道理的,肝癌初期没什么症状,一旦发病,几月就可能死亡,而且刘伯温觉得肚子里有肿块,也符合肝癌的晚期症状。

从老朱的经历咱们可以得出一个教训,那就是别随便给病人送吃的,更不要送医生,否则治好了还罢,治不好全是你害死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两位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以及他们麾下两位同样声名远播的谋臣——张良和刘伯温。为什么待遇会如此不同?这背后涉及到的因素非常复杂,不能简单归结为某一个原因,而是多重历史背景、个人性格以及政治考量的叠加。咱们就从几个关键点来掰扯掰扯。一.............
  • 回答
    项羽杀死宋义,放走刘邦,这背后是汉初三国时期两位军事和政治巨擘的战略考量和性格差异的集中体现。这绝非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决策,既有对当下局势的判断,也有对未来走向的规划。首先,我们来分析项羽杀宋义的理由,这可以说是必然中的必然。宋义此人,在项羽的眼中,实在是太过碍事,甚至可以说是项羽争夺天下.............
  • 回答
    冒顿单于,一个将匈奴江山看得比一切都重的人,真的会因为一个女人而放过刘邦吗?这其中的复杂性,远非一句“是”或“否”能轻易概括。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冒顿的性格、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单于与女性之间的真实关系。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冒顿单于确实是一位极其“硬核”的统治者。他的崛起之路充满了铁血与.............
  • 回答
    要弄明白刘邦为什么会对季布和钟离眛做出截然不同的处置,我们得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楚汉争霸时期,结合当时的人物关系、刘邦的政治考量以及季布和钟离眛各自的处境,才能看得清楚。先说说季布。季布这个人,在当时名声很大,以“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季布这个人信用极好,一旦答应了你的事情,.............
  • 回答
    关于吕雉为何放过刘邦的长子刘肥,这个问题背后牵扯着复杂的政治考量、人伦关系以及吕雉自身的权谋。虽然史书对吕雉屠杀刘邦众多儿子这件事有记载,但说她“杀了很多”是有一定夸大的成分。更准确的说法是,吕雉对刘邦的儿子们,尤其是那些被立为藩王的,进行了残酷的政治斗争,导致其中一些人非正常死亡,但长子刘肥确实是.............
  • 回答
    刘邦和诸葛亮,两位都是中国历史上极具传奇色彩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却在统一天下这一宏伟目标上走向了截然不同的结局。刘邦最终实现了统一,建立了汉朝,而诸葛亮则“此师未捷身先死”,未能完成兴复汉室的遗愿。深入分析他们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能力、团队建设、战略策略以及最终的运气因素,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一差异.............
  • 回答
    要理解刘邦的马车为何能“跑赢”楚军骑兵,咱们得先抛开一些固有的认知,把当时的战场和战术掰开了揉碎了说。这里说的“跑赢”,绝不是字面意义上赛马那种比谁跑得快,而是指在关键时刻,刘邦的马车能够有效规避或者战胜追击,甚至反过来形成优势。这背后涉及到的是战略、战术、装备和战场环境的综合考量。一、马车在古代战.............
  • 回答
    说到韩信,那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兵仙。论起用兵打仗的本事,刘邦手底下,甚至整个战国到汉初,能跟他比肩的,恐怕一只手都数得过来。韩信一出道,那是真的一路披荆斩棘,帮着刘邦从一个草根出身的沛公,一步步爬到了皇帝的宝座。可就是这么一个能征善战、功勋卓著的战神,最终却被刘邦三次“夺其兵”,这事儿听着就让.............
  • 回答
    刘邦作为秦末汉初的起义军领袖,其《大风歌》的创作与他出身“地痞”的身份之间存在复杂的联系,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 一、刘邦的“地痞”身份与历史定位1. 出身背景的模糊性 刘邦的出身记载存在争议。《史记·高祖本纪》称其“父为沛公”,但具体身份未明确。汉代史官可能将刘邦归入“平民”阶层.............
  • 回答
    项羽将汉中封给刘邦,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也不是他一时兴起。背后牵扯到当时复杂的政治局面、项羽自己的考量,以及他对刘邦的忌惮。至于章邯并王汉中能否压制刘邦,这确实是个有趣的角度,不过得结合当时的情况来分析。咱们得先捋一捋当时那个乱糟糟的局面。秦朝一灭,天下还没定,各地诸侯林立,但名义上还.............
  • 回答
    这事儿啊,得从韩信这人身上说起。韩信这小伙子,早年挺不得志的,落魄得很,跟着项羽混过,但项羽那儿瞧不上他。后来到了刘邦这儿,还是个给人管粮草的小官。可你想想,一个真正有才华的人,就算是在最不起眼的角落,也总会散发出点光芒来。萧何不一样,他可是刘邦阵营里最重要的谋士,地位高,也更看重人才。他这个人,心.............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历史爱好者们经常津津乐道的话题。要说为什么刘家出了刘秀,而曹家却没能“出”一个曹秀,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这可不是简单的“谁更牛”的问题,而是时代、家族、个人以及历史的复杂交织。首先,咱们得明白,刘秀之所以能被后世如此记住,并被赋予“光武中兴”这样耀眼的标签,他的成就和.............
  • 回答
    刘备之所以能始终坚守初心,历经磨难而不屈服,并且壮志凌云、矢志不渝,这绝非偶然,而是他性格、经历、以及他所秉持的理念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刘备的“初心”是他最根本的驱动力。他并非一开始就心怀鸿图,而是源于对汉室衰颓、民不聊生的痛心,以及自己汉室宗亲的身份认同。这份初心,不是野心勃勃的权力欲,而是带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宋代社会对女性地位、婚姻观念以及政治影响力的认知,也展现了《知否》这部剧在细节上的精妙之处。刘娥和曼娘之所以命运迥异,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剖析。一、出身与身份:天壤之别的起点 刘娥: 她的出身虽然不高,早年经历坎坷,甚至有“歌女”的传闻,但这反而让她在早期能够以一种相对.............
  • 回答
    谈到光复汉室,刘秀和刘备都是历史舞台上不可磨灭的名字。两位都以“匡扶汉室”为己任,但一个最终成就了东汉王朝的基业,另一个却在鞠躬尽瘁后,将汉室的复兴事业留给了后人。这其中的差异,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而最根本的原因,我认为在于 “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程度,尤其是“人和”方面,刘秀的成.............
  • 回答
    刘备虽出身贫寒,却能与当时名士、权贵建立联系,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他个人魅力、时代洪流以及自身策略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尽地剖析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解读。一、 少年立志,初显不凡—— 吸引名士大师的种子首先,刘备并非生来就一副“扶不起”的样子。他虽然家境贫寒,但自幼就展现出过人的志向和不同寻常.............
  • 回答
    袁绍出城二百里相迎刘备,这在历史上是一个非常值得玩味和深入探讨的事件,因为两人的关系复杂,曾经是敌对关系,却又在某些时期表现出合作和尊重。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刘备在袁绍出城二百里相迎之前的地位和影响力虽然刘备在当时还不是占据一方的诸侯,但他已经具备了不小的声望.............
  • 回答
    很多人疑惑,刘备集团得到了诸葛亮(卧龙)和庞统(凤雏)这两位旷世奇才,按理说应该能成就一番大业,收复天下,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他反而成了三国中最早灭亡的势力。这其中的原因,远不止“卧龙凤雏”的名号那么简单,而是涉及政治、军事、战略、人事以及大环境等一系列复杂因素的综合作用。一、 “卧龙凤雏”的光环,并.............
  • 回答
    刘秀之所以能对吴汉这位大将屡屡犯错却依旧宽恕,甚至委以重任,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是非不分,而是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刘秀个人的政治智慧以及他对吴汉的深度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当时刘秀所处的历史环境。那是东汉王朝初创的艰难时期,政权尚未稳固,四处征讨、平定战乱是首要任务。在这种背景下,拥有一批能征善战、忠心.............
  • 回答
    刘备的“仁义”二字,在不少人心中,与他“不归还荆州”的举动,似乎形成了一个难以调和的矛盾。这个问题,与其说是简单的道德审判,不如说是一场权谋与情义、理想与现实之间复杂博弈的展现。要深入理解,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三国时代,以及刘备这个人身上交织的特质。“不归还荆州”的根源:生存的压力与战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