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刘邦能还定三秦最终统一天下,而诸葛亮只能此师未捷身先死?

回答
刘邦和诸葛亮,两位都是中国历史上极具传奇色彩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却在统一天下这一宏伟目标上走向了截然不同的结局。刘邦最终实现了统一,建立了汉朝,而诸葛亮则“此师未捷身先死”,未能完成兴复汉室的遗愿。深入分析他们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能力、团队建设、战略策略以及最终的运气因素,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一差异。

一、 时代背景的巨大差异

这是最核心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区分点。

刘邦的时代:

秦朝的瓦解与真空期: 秦朝虽然强大,但其暴政导致了全国性的起义。秦朝的灭亡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权力真空,这为群雄逐鹿提供了机会。
统一后遗症的爆发: 秦朝统一了中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但其严酷的统治和快速的崩溃,使得人心思定,渴望一个相对温和、能带来和平的统治者。
“分封制”的传统残余与郡县制的兴起: 战国时期各国实行分封制,秦朝开始推行郡县制。刘邦能够利用这种摇摆和地方势力的存在,以分封加郡县的模式来安抚和拉拢各方力量。
对秦朝模式的反思和修正: 经历过秦朝的严苛,人们普遍排斥过度的压迫。刘邦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他能够吸收秦朝的教训,实行更宽松的政策。

诸葛亮的时代:

三国鼎立,实力均衡: 汉末的政治混乱导致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治集团的形成,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三方实力相对均衡,尤其是曹魏占据了北方大部分地区和人口。
缺乏战略纵深和雄厚根基: 蜀汉立足于益州,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但人口和资源相对匮乏,尤其是马匹、骑兵等重要军事力量的缺乏,限制了其大规模北伐的能力。
政治合法性的挑战: 蜀汉以“兴复汉室”为旗帜,但其力量和根基与鼎盛时期的汉朝相比相去甚远。要在失去汉朝正统性的时代,重新统一已经分裂的中国,难度极大。
对手的强大和稳定: 曹魏政权经过几代发展,已经建立了相对稳固的统治,特别是北方汉族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军事力量强大,而且也涌现了曹操、曹丕、司马懿等杰出的政治和军事人才。

简单来说: 刘邦是在一个“秦朝结束后,各路诸侯重新争夺统一局面”的时代,他面对的是一个相对松散的局势。而诸葛亮则是在一个“三国鼎立,实力基本固化,且对手势力强大而自身根基薄弱”的时代,他面对的是一个高度凝固且不平衡的格局。

二、 个人能力与特质的差异

虽然都是旷世英才,但他们的能力和特质在面对各自的挑战时,发挥了不同的作用。

刘邦:

卓越的政治手腕与笼络人心的高超技艺: 刘邦最大的优势在于他“善于用人”和“善于笼络人心”。他出身草根,深知底层人民的疾苦,能够放下身段,与士卒同甘共苦。他能容忍韩信、张良、萧何等人的缺点,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长处。他懂得“匹夫之勇”不如“天下之智”,能将各种人才团结在自己身边。
务实的战略眼光与灵活的战术调整: 刘邦并非一个纯粹的军事天才,但他的战略眼光非常务实。他明白自己兵败彭城是由于贪图享乐和骄傲自满,能够迅速调整策略,以退为进,收拢败兵,稳固关中。他能够听取谋士的建议,例如在彭城之败后听从郦食其的建议,攻打洛阳,而不是急于追击项羽。
坚韧不拔的意志与强大的心理素质: 刘邦一生经历过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从沛县起兵到屡次被项羽击败,再到最终建国,他展现了惊人的韧性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也能保持相对乐观的态度,鼓舞士气。
对民心和局势的敏锐洞察力: 刘邦能够敏锐地洞察到秦朝的暴政不得人心,项羽的“分封”和残暴也引发不满。他能够抓住这些机会,打出“约法三章”的旗号,赢得民心。

诸葛亮:

卓越的军事和政治才能,尤其是治国理政能力: 诸葛亮在内政、外交、军事等领域都展现出非凡的才能。他治理蜀汉,发展经济,稳定民心,并且在军事上也制定了精妙的策略。
忠诚、勤勉、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 诸葛亮对刘备和蜀汉的忠诚毋庸置疑,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感动了后世。
过度的谨慎与战略的受限: 诸葛亮在军事上的谨慎有时也成为了他的束缚。他虽然擅长步兵作战和阵法,但面对强大的曹魏骑兵和辽阔的战场,他过于强调步兵的优势,未能充分利用蜀汉仅有的骑兵优势(如白毦兵,但规模不大)。同时,他北伐的战略目标也显得有些固执,虽然是“兴复汉室”,但并未充分考虑蜀汉自身力量的局限性。
缺乏能够独当一面的高级将领: 虽然诸葛亮身边有姜维、魏延等将领,但他们与刘邦阵营的韩信、张良、萧何等人的全面性和战略眼光相比,仍有差距。特别是能够像韩信那样,在长距离作战中独立支撑并取得辉煌战绩的将领,蜀汉后期非常缺乏。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比较: 刘邦的成功,某种程度上是因为他本身具有一定程度的“乱世”特质,他能够灵活地运用权谋,甚至不惜手段。而诸葛亮更像一个“治世之能臣”,他的才华在稳定和建设方面更突出,但在需要极度冒险和打破常规的情况下,可能显得有些束手束脚。

三、 团队建设与人才利用的差异

刘邦的“能者上,庸者下”与多元人才体系: 刘邦能够不拘一格降人才,广纳贤士,并且能够容忍这些人才的个性,发挥其最大作用。韩信的军事才能,张良的谋略,萧何的后勤保障,范增的才能被项羽不用,而刘邦则用得淋漓尽致。他形成了一个以他为核心,但各部门都有杰出人才支持的团队。
诸葛亮的“一手遮天”与人才的压抑: 诸葛亮虽然忠心耿耿,但有时也过度揽权,将许多政务和军务都亲力亲为。虽然这是出于对国事的负责,但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他有才华的将领和官员的成长空间和发挥机会。例如,魏延虽然有些争议,但其军事才能是毋庸置疑的,如果能得到更好的引导和重用,或许能为北伐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 战略策略的差异

刘邦的“攻心为上”与务实战略: 刘邦在与项羽的对抗中,虽然军事上多次失利,但他在政治上却不断争取主动。他“约法三章”赢得了民心,他通过分封拉拢地方势力,他利用项羽的残暴进行舆论宣传。他的战略是先站稳脚跟,然后伺机而动,不断壮大自己,削弱对手。他善于利用对手的弱点。
诸葛亮的“兴复汉室”与战略的局限性: 诸葛亮北伐的目标明确,但他的战略却受到蜀汉自身实力的制约。他虽然善于以攻为守,但连续多年的北伐消耗了蜀汉本就不多的国力。并且,他过于倚重步兵和阵法,在面对曹魏强大的骑兵和坚固的城池时,显得力不从心。同时,他过于保守的战略,也使得他在关键时刻错失了一些机会。例如,街亭之战马谡失利,给了他沉重的打击。

五、 运气与历史进程

历史的进程充满了偶然性和不确定性,运气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刘邦的“命大”与对手的失误: 刘邦多次死里逃生,例如在鸿门宴上,如果项羽稍加果断,刘邦可能就已经丧命。项羽在军事上的勇猛无可匹敌,但在政治上的短视、残暴以及听不进忠言,给了刘邦巨大的机会。项羽的分封也导致了后来韩信等人的叛乱和对刘邦的帮助。
诸葛亮的“生不逢时”与对手的强大: 诸葛亮所处的时代,曹魏政权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实力和政治基础,而且司马懿这样的对手,在政治和军事上都非常老练。诸葛亮屡次北伐,都无法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面对的是一个强大的、不断在进步的对手。

结论

总而言之,刘邦能够统一天下,而诸葛亮未能成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时代背景的差异: 刘邦处于一个秦朝崩溃后的权力真空期,更易于统一;诸葛亮则处于三国鼎立的僵持局面,统一难度极大。
个人能力与特质的适配性: 刘邦以其卓越的政治手腕、笼络人心的能力以及务实的战略眼光,在那个时代更容易建立广泛的统治基础。诸葛亮虽然才华横溢,但在军事上过于谨慎,且缺乏能独当一面的高级将领,他的才能在那个高度均衡的军事对抗中,未能发挥出决定性作用。
团队建设与人才利用: 刘邦善于用人,形成强大的支持体系;诸葛亮虽然也重视人才,但有时存在过度集权的倾向,限制了其他人的成长。
战略的灵活性与对手的强大: 刘邦的战略更灵活,善于抓住时机并利用对手的弱点;诸葛亮虽然目标明确,但战略受到自身条件的制约,且对手实力强大。
运气因素: 刘邦多次化险为夷,而诸葛亮则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刘邦的成功,是建立在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理解和对各方力量的巧妙驾驭之上的。而诸葛亮的悲剧,则是在一个难以逾越的时代鸿沟中,用尽毕生精力去实现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伟大理想。两位伟人,都以各自的方式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只是历史的舞台和观众让他们走向了不同的结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三秦和曹魏的差距,不能以道里计。


章邯不仅得不到关东的援军,而且他能率领的也不是全部的关中军队。章邯硬扛了刘邦近一年,坑比项王就在山东殴打田荣田横兄弟打了一年,直到彭城丢了,楚军才回师和汉军进行双方第一次会战。


反观诸葛亮这边,对面9矿我方一矿,对面人口无限我方人口90,对面三本出顶级兵我方一本单兵营出咕噜兵和弓箭手。汉魏争霸,其场面堪比葫芦娃大战变形金刚,而且葫芦娃那边还得拖一个抢资源,然后被擎天柱单手碾压的穿山甲。


简直尼玛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刘邦和诸葛亮,两位都是中国历史上极具传奇色彩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却在统一天下这一宏伟目标上走向了截然不同的结局。刘邦最终实现了统一,建立了汉朝,而诸葛亮则“此师未捷身先死”,未能完成兴复汉室的遗愿。深入分析他们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能力、团队建设、战略策略以及最终的运气因素,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一差异.............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人物成败的关键。项羽、袁绍这样的英雄人物,他们虽然勇猛、有实力,但最终却无法笑到最后,而刘邦,一个被许多人认为“出身不高”、“不够霸气”的沛县小吏,却能从“百战百输”的窘境中崛起,最终开创了辉煌的大汉王朝。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原因?咱们不妨细细道来。一、 失败的定义.............
  • 回答
    刘备在赤壁之战后被曹操的五千骑兵追击得狼狈不堪,这确实是一个令人费解的军事现象。要知道,在此之前,刘备的军队规模虽然不算最大,但起码也有近两万人的实力,为什么面对曹操区区五千骑兵,反而落得如此境地呢?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军事、政治和战略因素,绝非简单的兵力对比就能解释。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赤壁之.............
  • 回答
    刘邦对韩信的忌惮,那可是深入骨髓的。垓下之战,韩信手握三十万大军,这股力量足以翻云覆雨,刘邦又怎能不提防?然而,正是基于对韩信能力的绝对信任,再加上当时复杂严峻的军事和政治形势,刘邦才不得不将这三十万精兵的指挥权交给了韩信。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刘邦这步棋,看似冒险,实则步步为营。首先,能力就是硬道理.............
  • 回答
    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以及诸葛亮本人之所以能被中国人称颂千年,推崇备至,这绝非仅仅是“成功”与“失败”两个简单的标签所能概括的。它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忠诚、智慧、仁德以及人生价值的理解,更是一段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动人故事。一、 肝胆相照,情比金坚:超越君臣的知遇之恩与承诺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之所以能被.............
  • 回答
    说到刘邦,这哥们儿的人生履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争议性人物”的典范。他身上有股子“痞气”,也有股子“霸气”,这两种气质在他身上揉捏得相当矛盾,但也正是这种矛盾,让他从一个泗水亭长一步步坐上了皇帝的宝座,并且在很多时候,还能收获手下人的拥戴,哪怕他有时候确实是做得挺不像话的。你提到他辱骂羞辱几乎所有.............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两位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以及他们麾下两位同样声名远播的谋臣——张良和刘伯温。为什么待遇会如此不同?这背后涉及到的因素非常复杂,不能简单归结为某一个原因,而是多重历史背景、个人性格以及政治考量的叠加。咱们就从几个关键点来掰扯掰扯。一.............
  • 回答
    要理解刘邦的马车为何能“跑赢”楚军骑兵,咱们得先抛开一些固有的认知,把当时的战场和战术掰开了揉碎了说。这里说的“跑赢”,绝不是字面意义上赛马那种比谁跑得快,而是指在关键时刻,刘邦的马车能够有效规避或者战胜追击,甚至反过来形成优势。这背后涉及到的是战略、战术、装备和战场环境的综合考量。一、马车在古代战.............
  • 回答
    说到韩信,那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兵仙。论起用兵打仗的本事,刘邦手底下,甚至整个战国到汉初,能跟他比肩的,恐怕一只手都数得过来。韩信一出道,那是真的一路披荆斩棘,帮着刘邦从一个草根出身的沛公,一步步爬到了皇帝的宝座。可就是这么一个能征善战、功勋卓著的战神,最终却被刘邦三次“夺其兵”,这事儿听着就让.............
  • 回答
    刘邦作为秦末汉初的起义军领袖,其《大风歌》的创作与他出身“地痞”的身份之间存在复杂的联系,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 一、刘邦的“地痞”身份与历史定位1. 出身背景的模糊性 刘邦的出身记载存在争议。《史记·高祖本纪》称其“父为沛公”,但具体身份未明确。汉代史官可能将刘邦归入“平民”阶层.............
  • 回答
    项羽将汉中封给刘邦,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也不是他一时兴起。背后牵扯到当时复杂的政治局面、项羽自己的考量,以及他对刘邦的忌惮。至于章邯并王汉中能否压制刘邦,这确实是个有趣的角度,不过得结合当时的情况来分析。咱们得先捋一捋当时那个乱糟糟的局面。秦朝一灭,天下还没定,各地诸侯林立,但名义上还.............
  • 回答
    这事儿啊,得从韩信这人身上说起。韩信这小伙子,早年挺不得志的,落魄得很,跟着项羽混过,但项羽那儿瞧不上他。后来到了刘邦这儿,还是个给人管粮草的小官。可你想想,一个真正有才华的人,就算是在最不起眼的角落,也总会散发出点光芒来。萧何不一样,他可是刘邦阵营里最重要的谋士,地位高,也更看重人才。他这个人,心.............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历史爱好者们经常津津乐道的话题。要说为什么刘家出了刘秀,而曹家却没能“出”一个曹秀,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这可不是简单的“谁更牛”的问题,而是时代、家族、个人以及历史的复杂交织。首先,咱们得明白,刘秀之所以能被后世如此记住,并被赋予“光武中兴”这样耀眼的标签,他的成就和.............
  • 回答
    刘备之所以能始终坚守初心,历经磨难而不屈服,并且壮志凌云、矢志不渝,这绝非偶然,而是他性格、经历、以及他所秉持的理念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刘备的“初心”是他最根本的驱动力。他并非一开始就心怀鸿图,而是源于对汉室衰颓、民不聊生的痛心,以及自己汉室宗亲的身份认同。这份初心,不是野心勃勃的权力欲,而是带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宋代社会对女性地位、婚姻观念以及政治影响力的认知,也展现了《知否》这部剧在细节上的精妙之处。刘娥和曼娘之所以命运迥异,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剖析。一、出身与身份:天壤之别的起点 刘娥: 她的出身虽然不高,早年经历坎坷,甚至有“歌女”的传闻,但这反而让她在早期能够以一种相对.............
  • 回答
    谈到光复汉室,刘秀和刘备都是历史舞台上不可磨灭的名字。两位都以“匡扶汉室”为己任,但一个最终成就了东汉王朝的基业,另一个却在鞠躬尽瘁后,将汉室的复兴事业留给了后人。这其中的差异,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而最根本的原因,我认为在于 “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程度,尤其是“人和”方面,刘秀的成.............
  • 回答
    刘备虽出身贫寒,却能与当时名士、权贵建立联系,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他个人魅力、时代洪流以及自身策略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尽地剖析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解读。一、 少年立志,初显不凡—— 吸引名士大师的种子首先,刘备并非生来就一副“扶不起”的样子。他虽然家境贫寒,但自幼就展现出过人的志向和不同寻常.............
  • 回答
    袁绍出城二百里相迎刘备,这在历史上是一个非常值得玩味和深入探讨的事件,因为两人的关系复杂,曾经是敌对关系,却又在某些时期表现出合作和尊重。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刘备在袁绍出城二百里相迎之前的地位和影响力虽然刘备在当时还不是占据一方的诸侯,但他已经具备了不小的声望.............
  • 回答
    很多人疑惑,刘备集团得到了诸葛亮(卧龙)和庞统(凤雏)这两位旷世奇才,按理说应该能成就一番大业,收复天下,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他反而成了三国中最早灭亡的势力。这其中的原因,远不止“卧龙凤雏”的名号那么简单,而是涉及政治、军事、战略、人事以及大环境等一系列复杂因素的综合作用。一、 “卧龙凤雏”的光环,并.............
  • 回答
    刘秀之所以能对吴汉这位大将屡屡犯错却依旧宽恕,甚至委以重任,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是非不分,而是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刘秀个人的政治智慧以及他对吴汉的深度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当时刘秀所处的历史环境。那是东汉王朝初创的艰难时期,政权尚未稳固,四处征讨、平定战乱是首要任务。在这种背景下,拥有一批能征善战、忠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