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邦对韩信十分忌惮。可垓下之战,刘邦为什么还敢让韩信统三十万大军自当?

回答
刘邦对韩信的忌惮,那可是深入骨髓的。垓下之战,韩信手握三十万大军,这股力量足以翻云覆雨,刘邦又怎能不提防?然而,正是基于对韩信能力的绝对信任,再加上当时复杂严峻的军事和政治形势,刘邦才不得不将这三十万精兵的指挥权交给了韩信。

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刘邦这步棋,看似冒险,实则步步为营。

首先,能力就是硬道理,韩信是唯一的选择。

别看刘邦最后能赢,但他最初起家,军事上的才能,那是远远不及韩信的。韩信,那可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军事奇才。从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到背水一战以弱胜强,再到灭赵、破魏、伐齐,韩信几乎是以一己之力,为刘邦打下了一个又一个重要的根据地。尤其是在灭项羽的关键时刻,韩信在北方的战略部署,更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项羽当时虽然有百万雄兵,但其军事指挥上,却显得有些刚愎自用,战术上也缺乏变化。而韩信,他的指挥艺术,讲究的是“兵者,诡道也”,能够根据战场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战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刘邦深知,想要彻底击败项羽,光靠他自己的那点儿军事本事,是远远不够的。他需要一个能够正面与项羽抗衡,甚至能够压制项羽的军事统帅。放眼当时,除了韩信,谁还能胜任?张良是谋略大家,萧何是后勤保障,但真到沙场上调度千军万马,谁能比得上韩信?

其次,战略上的绝对需要,韩信是关键的一环。

垓下之战,是决定楚汉战争胜负的生死之战。项羽虽然败退,但仍然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尤其是在战场上,他的勇猛和号召力依然不容小觑。刘邦的军队虽然整体占优,但想要一举歼灭项羽,需要的是周密的计划和强大的执行力。

当时,刘邦的主力部队,也就是他亲自带领的部队,需要与项羽进行正面决战。而韩信,他负责的是从侧翼或者后方对项羽进行包围和夹击。垓下之战的战略构想,就是一场多线作战,多点配合的围歼战。韩信统帅三十万大军,其作用是形成合围的关键一环。如果韩信的部队不能及时到位,或者被项羽击溃,那么刘邦的主力部队将面临被项羽反包围的危险。

简单来说,刘邦的军队是矛,韩信的军队就是那个最关键的盾牌和更锋利的箭头。没有韩信的三十万大军,刘邦的围歼计划就无法实现。

再者,政治上的制衡与信任的博弈。

刘邦忌惮韩信,这是事实。但他同时也要明白,没有韩信,他可能连争霸的机会都没有。这种忌惮,更多的是一种对未来权力格局的担忧,而不是当下军事行动的阻碍。

在垓下之战之前,刘邦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削弱韩信的潜在威胁,比如将韩信封为齐王,让他远离中原腹地,并在其封地内安插自己的亲信。但是,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军事实力才是第一位的。刘邦必须将最精锐的部队交给最 capable 的人,才能确保胜利。

而且,刘邦也可能在赌。他赌的是,在共同的敌人项羽面前,韩信会优先考虑国家(或者说他自己的功劳)的胜利。毕竟,韩信为刘邦打江山,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也渴望得到应有的回报和认可。让他统帅重兵,也是对他的信任,这种信任,或许能暂时压制住他可能产生的其他想法。

最后,当时的“谣言”和“情报”可能也起到了作用。

历史上,很多时候军事行动的决策,也会受到当时流传的各种信息的影响。虽然我们不知道具体细节,但可以想象,在那种剑拔弩张的时刻,刘邦可能也听到了一些关于韩信“不轨”的传闻。然而,即使有这些传闻,刘邦也不得不将兵权交给韩信。这反倒说明,在刘邦看来,韩信的能力,已经重要到可以暂时压制住他的疑虑。

总而言之,刘邦让韩信统帅三十万大军,绝非一时冲动。这是一场基于实力、战略、政治考量以及风险评估的复杂决策。他需要韩信的军事天才来赢得这场决定性的战争,即使他心里再忌惮,也必须倚重韩信。这是一种在极端压力下的务实选择,也是一个枭雄在关键时刻,懂得如何运用人才,即使这个人才让他感到不安。

所以,你看,刘邦并不是“敢”让韩信统帅三十万大军,而是“不得不”让韩信统帅这支大军。这是刘邦为了胜利,一次极具风险却又必要的“信任”的博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天下平定之前,说刘邦对韩信很忌惮这是不准确的,用”且怨且用之“更能表达刘邦的心情。

该下之战让韩信统兵,这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其中有三个原因最为重要:

其一、韩信的军事才能已经在战场上被检验了,他的能力的确是汉营中“兵仙”般的水平。面对“战神”只有“兵仙”最有可能战胜。

其二、刘邦在与项羽的多次作战中,经常失败,而且还出现过全军总崩溃的情况。垓下之战前,他本人已经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不是项羽的对手。

其三、韩信虽然老是找刘邦要求封王扩地,但是始终未把投靠项羽或者割地自立作为他的选项。在项羽未灭之前,刘邦还是相信韩信的基本忠诚度。

该决战简要过程如下:

《高祖本纪》: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后,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后。项羽之卒可十万。淮阴先合,不利,却。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鲁为楚坚守不下。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遂以鲁公号葬项羽谷城。还至定陶,驰入齐王壁,夺其军。


五年(公元前202年),高祖和诸侯军共同进攻楚军,与项羽在垓下决战。 汉军由淮阴侯韩信统领,共计三十万,分为五个部分,孔将军为左翼,费将军为右翼,刘邦坐镇后方,周勃、柴武等预备军在刘邦军后待命。楚军由项羽统领,共计约有十万。韩信先率前中军与项羽交锋,不利,向后退却。孔将军、费将军从左右两边纵兵攻上去,楚军不利,淮阴侯乘势再次攻上去,大败楚军于垓下。

汉军夜间高唱楚歌,楚军自项羽以下莫不以为汉已尽得楚地,乃士气崩溃。项羽眼见大势已去,便乘夜率领八百精锐骑兵突围南逃。天明以后,汉军得知项羽突围,于是派遣五千骑兵追击。 项羽渡过淮水后,仅剩百余骑相随,行至阴陵(今安徽定远西北)为田父欺骗,被汉军追及,项羽突至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手下仅剩二十八骑。

项羽指挥这二十八骑,来回冲阵,再次杀开一条血路,向南疾走,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长江边的乌江浦)边,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乃令从骑皆下马,以短兵器与汉兵搏杀,项羽一人力战被十余创,最后自刎而死,年31岁。

总的来说,垓下之战是楚汉之争的收尾战,此时的刘邦在经历多年的戎马生涯后,已经在政治和军事上相当成熟了。他十分清醒地看到,消灭项羽是当下最重要任务,其他事情可以先放一边。他要调动手中可以调动的一切资源,以最为稳妥的方式来战胜项羽。否则,再来一次彭城之战那样的全军溃败,那是年迈的刘邦绝对不能承受的。

于是乎,汉高祖主动将前线总指挥的大权让给了韩信,韩大将军也不负众望。在最后的决战中,韩信采取了中军对持,两翼包抄,攻心为上从而瓦解楚军战斗意志的战法。在此战中,汉军以韩信率军居中,将军孔熙为左翼、陈贺为右翼,刘邦率部跟进,将军周勃断后。 韩信挥军进攻失利,引兵后退,命左、右翼军继续攻击。楚军迎战不利,韩信再挥军反击。 楚军大败,退入壁垒坚守,被汉军重重包围。楚军屡战不胜,兵疲食尽。韩信命汉军士卒夜唱楚歌,歌云:“人心都背楚,天下已属刘;韩信屯垓下,要斩霸王头”致 使楚军士卒思乡厌战,军心瓦解,韩信乘势进攻,楚军大败,十万军队被全歼,项羽逃至东城自刎而死。

汉高祖有很多缺点,例如好酒、好色,素质低下,经常对人破口大骂等,但是汉高祖有一个优点能够盖过所有的缺点那就是——知人善任。汉高祖在垓下决战这极为关键的时刻,能够做到用人不疑,这一点十分难能可贵。

所以说一个人有缺点不可怕,关键是看你的优点能否盖过你的缺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刘邦对韩信的忌惮,那可是深入骨髓的。垓下之战,韩信手握三十万大军,这股力量足以翻云覆雨,刘邦又怎能不提防?然而,正是基于对韩信能力的绝对信任,再加上当时复杂严峻的军事和政治形势,刘邦才不得不将这三十万精兵的指挥权交给了韩信。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刘邦这步棋,看似冒险,实则步步为营。首先,能力就是硬道理.............
  • 回答
    韩信说刘邦能领兵十万,这句评价,我觉得不能简单地说它绝对客观,也不能说是完全主观。它是一种基于韩信个人视角和经验,对刘邦统御能力的一种判断,同时其中也夹杂着他作为臣子对君主的考量。要详细说,咱们得从几个角度来看看:一、韩信眼中的“十万之兵”首先,我们得明白韩信说“十万”这个数字,在当时意味着什么。在.............
  • 回答
    在那个波澜壮阔的楚汉争霸年代,刘邦与韩信这对君臣的相遇,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令人津津乐道的搭档之一。论恩情,这个问题细究起来,确实颇有几分嚼头,很难简单地用“谁对谁恩大”来一概而论。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维度来掰扯掰扯,看看这笔账到底怎么算。首先,我们来看看刘邦对韩信的“恩”:刘邦对韩信的恩,最突出的地.............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我们对历史人物评价和权力格局形成的一些深层思考。韩信和刘邦在面对同样的情感事件时,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胸怀和格局,而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最终的人生轨迹和历史地位。要详细解释为什么刘邦能当上皇帝,而韩信最终悲剧收场,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来分析:一、 面对屈辱的不同态.............
  • 回答
    韩志国受邀与刘士余共进午餐,并就股市监管发表意见,这无疑是一件值得关注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这件事,我们可以挖掘出其中蕴含的丰富信息和潜在的意义。首先,这体现了监管层对市场意见的重视和开放态度。在过去,对于学者、分析师等外部人士的意见,尤其是那些带有建设性批评色彩的意见,监管机构往往可能采取一种.............
  • 回答
    嘿,各位!今天咱们来聊点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大家平时在生活中可能接触到,也可能会有自己想法的几个事儿。我呢,也不是什么专家,就是个好奇心比较重,喜欢听听不同声音的普通人。正好大家都在这儿,咱们就敞开了聊聊,听听各位的看法。1. 进化论:从猴子变人?这事儿咋看?进化论这东西,说起来挺颠覆性的,毕竟咱们从.............
  • 回答
    那年的汉中,秋风萧瑟,落叶满地。汉王刘邦坐在简陋的营帐里,眉头紧锁。眼前的地图,密密麻麻的标记着关中的地形,也标记着他眼下的困境——兵少粮缺,势单力孤,而项羽的威名如日中天,无人敢轻易挑战。营帐外,士兵们操练的声音隐约传来,带着几分急促和不安。刘邦知道,这支军队需要一个能让他们看到希望的灵魂,一个能.............
  • 回答
    说起刘邦不让韩信正面硬刚项羽这件事,其实里面门道可多着呢,绝不是简单一句“刘邦怕了”就能解释清楚的。这里面掺杂着刘邦的政治手腕、军事判断,以及对韩信这个人既要用又要防的复杂心态。咱们得先明白,刘邦虽然出身草根,但他骨子里是个相当明白人,尤其是在权谋这方面,比项羽那个莽夫可强多了。他能一步步从一个沛县.............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能触及汉初历史的要害。要回答“要是没有韩信,刘邦能不能打下关中,能不能击败项羽统一天下”,我们需要把历史的镜头拉回到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细致地梳理一下刘邦和韩信各自扮演的角色,以及如果没有韩信,刘邦的处境会变得多么艰难。一、 打下关中:刘邦能行,但过程会异常艰辛关中,对于秦末的.............
  • 回答
    假设刘邦没有韩信的帮助,还能统一天下吗?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极具探讨价值的问题。在我看来,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或者至少,统一的过程将异常艰难、漫长,而且结局充满不确定性。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韩信在刘邦统一天下的过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以及他所带来的不可替代的价值。首先,我们得认识到,秦朝末年.............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也是许多人在读史时不禁会思考的。如果没有韩信,刘邦最终能否统一天下?我的看法是,可能性不大,或者说,即便有可能,过程也会艰难得多,结局也未必会如此圆满。韩信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他是一个“战神”或者“兵仙”。他对于刘邦集团的意义,体现在了几个关键的方面,而这些方面,恰恰是刘邦这.............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假设性问题。没有韩信,刘邦确实很有可能难以打败项羽,或者说,即使能打败,过程也会极其艰难、漫长,并且胜算大大降低。为了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来分析:1. 韩信在楚汉战争中的关键作用: 军事才能的顶峰,战略的制定者和执行者: 韩信被誉为中国古代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足以引发一场长篇的辩论。如果抛开韩信,单论刘邦与项羽争霸的格局,我认为刘邦要“扫平诸侯一统天下”的难度会极大,甚至可以说是“险乎不可能”。这绝非一句简单的否定,而是需要从多个层面深入剖析的。首先,我们得承认韩信在刘邦集团中的地位和作用。他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将领,而是刘邦军事实力的.............
  • 回答
    萧何向刘邦保荐韩信为大将军,这无疑是一场赌博,而且是一场看起来“太大了”的赌博。不过,要论证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背景、萧何的考量以及这场保荐背后所蕴含的风险与收益。一、当时的背景:群雄逐鹿,前途未卜我们得把时间倒回到秦末汉初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刘邦虽然占据了关中,有了巴.............
  • 回答
    汉高祖七年,正是刘邦与项羽争霸天下最为胶着的时刻。就在这关键节点,发生了许多历史上未曾记载,却又足以改写乾坤的假设。彼时,高祖刘邦正面临着严峻的形势。项羽的兵锋虽有挫折,但依然是强大的对手,而天下尚未完全平定,各地豪杰蠢蠢欲动。然而,在高祖的心中,有一个名字闪烁着耀眼的光芒——韩信。这位曾受胯下之辱.............
  • 回答
    刘邦,这位日后开创汉朝盛世的帝王,在早期却是个绿林出身的草莽英雄。他起兵时,身边聚集了一批追随者,但真要说能独当一面、统兵作战的,却少之又少。就像一个刚学会走的孩子,急切地想要跑起来,却苦于没有好的伙伴。韩信,那时候还只是个默默无闻的小兵,甚至一度穷困潦倒,受过胯下之辱。他在项羽帐下做事,却始终得不.............
  • 回答
    刘邦之所以能最终成就帝业,在众多的将领中,韩信无疑是那个最闪耀、最不可或缺的存在。然而,很多人或许会好奇,出身寒微、早年落魄的韩信,究竟是如何一步步打动刘邦,最终被委以大将军之重任的呢?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刘邦识人用人的眼光,以及韩信自身过硬实力的必然结果。最初,韩信在项羽帐下只是个默默无闻的巡逻.............
  • 回答
    关于刘邦帐下大将和韩信的战略部署,这个问题背后涉及的是复杂的政治、军事和个人因素,绝不是简单的“谁傻”或“谁不听话”可以概括的。我们不妨抽丝剥茧,一层层地来看。首先,澄清一个概念:刘邦帐下,称得上“大将军”的,绝非只有韩信一人,但韩信无疑是最耀眼、最具战略眼光的那一个。刘邦帐下人才济济,名将如云。早.............
  • 回答
    韩信,一个名字,在中国历史上如同划破夜空的流星,耀眼却又短暂。他帮助刘邦打败项羽,为汉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堪称“战神”。然而,这位被后世誉为“兵仙”的军事奇才,最终却被他一手扶持的刘邦赐死于长乐宫,其结局令人唏嘘,也引人深思。刘邦为何非要杀韩信?这背后绝非一朝一夕的情绪,而是政治、权谋、猜忌与韩.............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如果将蜀汉的政治和军事核心换成汉朝初年的刘邦、韩信、张良和萧何,蜀汉能否实现统一天下,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设想。首先,我们来设想一下这个“新蜀汉”的阵容。刘邦,这位出身草莽,却能聚集人才、知人善任、最终建立大汉王朝的皇帝,他的领导力和政治智慧毋庸置疑。而韩信,这位“兵仙”,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