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邦为啥拜韩信为大将?

回答
刘邦,这位日后开创汉朝盛世的帝王,在早期却是个绿林出身的草莽英雄。他起兵时,身边聚集了一批追随者,但真要说能独当一面、统兵作战的,却少之又少。就像一个刚学会走的孩子,急切地想要跑起来,却苦于没有好的伙伴。

韩信,那时候还只是个默默无闻的小兵,甚至一度穷困潦倒,受过胯下之辱。他在项羽帐下做事,却始终得不到重用,就像一颗明珠被蒙上了厚厚的尘埃,无人识得。项羽那样的枭雄,自然也看不上韩信这样“无名小卒”。

然而,刘邦这个人,最擅长的就是“识人”和“用人”。他不像项羽那样,看重出身和名望。他对人,更多的是看能力,看他能不能帮自己实现抱负。刘邦在攻取南郑的路上,遇到了萧何,这位后来名垂青史的丞相。萧何慧眼识珠,知道韩信是个不可多得的将才,便力劝刘邦要去招揽韩信。

起初,刘邦也有些犹豫。他一路从沛县打到汉中,见过不少能人,但韩信的名声实在是不显赫,况且当时他身边已经有不少将领了。可萧何的坚持,让刘邦起了疑心,也起了兴趣。他想起自己之前求贤若渴,却总是招不到真正能打仗的人,而萧何又是自己最信任的谋士,他的话,不能不听。

于是,刘邦下了决心,要好好拜访一下韩信。这个“拜访”可不寻常,史书上记载的是“三顾茅庐”,虽然不确定是不是真的有三次,但足以说明刘邦的诚意和重视。第一次去,韩信没见。第二次去,韩信还没怎么好好说话。等到刘邦放下皇帝的架子,诚恳地再请,韩信才肯坐下来,侃侃而谈。

当韩信开始讲述自己的战略思想、用兵之道时,刘邦听得是目瞪口呆。韩信分析了当时天下大势,指出了项羽的弱点,也规划了攻取天下的具体步骤。他说话条理清晰,见解独到,让刘邦顿觉茅塞顿开,仿佛看到了迷雾中的出路。刘邦一下子就明白了,这韩信,绝非等闲之辈,而是一个能够辅佐自己成就大业的奇才!

那个时候的刘邦,虽然是汉王,但实力还远不如项羽,地盘也不够大。他需要的,正是韩信这样能够扭转乾坤、克敌制胜的军事统帅。于是,刘邦在众目睽睽之下,举行了一个隆重的拜将仪式,把自己的大将军印信亲自交给了韩信。这不仅仅是一个职位,更是刘邦对韩信的极大信任和倚重。

刘邦之所以拜韩信为大将,不是因为他出身显赫,也不是因为他战功赫赫(那时候还没战功),而是因为他看到了韩信身上蕴藏的巨大潜能,看到了他对局势的深刻洞察,以及他那份“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豪情壮志。这份看人的眼光,这份敢于破格提拔的魄力,正是刘邦能从一个草莽最终坐上皇位的重要原因之一。而韩信,也不负刘邦所望,后来屡屡为刘邦取得胜利,奠定了汉朝的江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季哥被封在蜀地之后,十分不爽,可是面对强大的项羽又无可奈何。面对这种困局,季哥刚开始也是想直接掀桌子跟项羽拼了,但是季哥又是个有点理性的人,他并不想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一把全部梭哈了。当时的刘邦心里非常清楚,客观条件他是无力改变了,唯一存在的变数就是人力资源了。在这种绝境下,人才是唯一可能让他翻盘的因素。当时的困境让他已经没有太多选择了,恰好这时候萧何告诉他韩信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以当时的危及情况来看,只要有人能够提出解决方案,季哥必信,季哥必用。君不见,科技大佬乔布斯在病危的时候也请过巫师来治疗啊!!!不过刘邦比乔布斯幸运多了,韩信是货真价实的,美国巫师都是神棍!!!

言归正传,韩信能够被拜为大将的最关键因素还是在萧何的推荐上。正所谓韩信不遇萧何必将一生蹉跎!!!

我们从《史记 萧相国世家》中可以得知,萧何是秦帝国的一个基层公务员,也可以算是统治阶级的一员了。与此同时萧何也是一个经过秦帝国考核的优秀公务员,同僚们甚至想要把萧何推荐到中央任职,这说明萧何在公务员圈子里混得也是风生水起。

但是萧何的交际面是非常广泛的,他并没有局限于自己的公务员圈子。起义之前的刘邦可以说是沛县的闲散人员,经常到处喝酒不给钱,勾搭良家妇女并且让其未婚先孕,这简直就是沛县黑道上的大哥。即便这样,萧何却与刘邦关系非常好。这说明萧何是一个十分喜欢结交各色朋友的人物,他看人不从门第出发。一个交际面非常广的人,能见识到的人就多,牛鬼蛇神见多了,是人是鬼一眼就能看出来。所以,从萧何的社交能力角度来看,萧何发现韩信有大将之才并不奇怪。

再来谈谈刘邦,其实并不能说刘邦没有识别人才的能力。当年张良在投奔景驹的路上遇到了刘邦,即便这是两人的第一次见面,刘邦就对张良一见如故,直接被留侯的才华所征服。留侯也是刘邦这辈子最为尊敬的人,面对张良的建议刘邦照单全收,从来就没有反对过。由此来看,刘邦识别人才的能力并不差。但韩信投奔刘邦后,并未马上得到重用是事实。我想这关键的点应该是在推荐人身上,最先向刘邦推荐韩信的是滕公夏侯婴,这哥们儿出身也就是个养马驾车的。一个司机向老板推荐某个人,你觉得老板会很重视?如果刘邦不是念在当年一起混社会的交情上,我估计韩信连治栗都尉的差事都谋不到。但是,经过萧何月下追韩信之后,萧何郑重向汉王推荐韩信,汉王立刻醒悟,直接越过众多一起打天下的嫡系兄弟将韩信拔擢为大将军。

综上所诉,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原因有三:一、刘邦身处绝境,几乎无牌可打;二、刘邦有并吞天下之雄心;三、萧何的郑重推荐;

user avatar

我不认为韩信封坛拜将的故事真实存在,它可能是民间传说在司马迁笔下的再创作,或者是司马迁对史料的误读,什么误读?把淮阴侯韩信和韩王信搞混了。



《高祖本纪》第一次出现【韩信】的名字是在还定三秦前夕【韩信说汉王曰:“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而王独居南郑,是迁也。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日夜跂而望归,及其锋而用之,可以有大功。天下已定,人皆自宁,不可复用。不如决策东乡,争权天下。”】但此韩信非彼韩信。【徐广曰:“韩王信,非淮阴侯信也。”】《韩信卢绾列传》的记载也证明了这一点【沛公立为汉王,韩信从入汉中,乃说汉王曰:“项王王诸将近地,而王独远居此,此左迁也。士卒皆山东人,跂而望归,及其锋东乡,可以争天下。”汉王还定三秦,乃许信为韩王,先拜信为韩太尉,将兵略韩地。】

《高祖本纪》之后出现的两次【韩信】还是【韩王信】:【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二年,汉王东略地,塞王欣、翟王翳、河南王申阳皆降。韩王昌不听,使韩信击破之。】《韩信卢绾列传》载【汉二年,韩信略定韩十馀城。汉王至河南,韩信急击韩王昌阳城。昌降,汉王乃立韩信为韩王,常将韩兵从。】平定韩国的韩信仍然是韩王信。

《高祖本纪》接下来的韩信才是淮阴侯韩信:【三年,魏王豹谒归视亲疾,至即绝河津,反为楚。汉王使郦生说豹,豹不听。汉王遣将军韩信击,大破之,虏豹。】注意,这才是我们熟知的淮阴侯韩信,为了与韩王信区分,第一次登场加了前缀【将军】韩信。韩王信在平定韩地以后被刘邦正式册封为韩王,从此称韩王信,而淮阴侯韩信为汉将军攻打魏王豹。【将军】和【大将军】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韩信因为萧何推荐登台拜将的故事有好几个问题:

一 ·萧何是不知道打战的,刘邦此时已经久经战阵,怎么萧何会知道韩信是军事天才,刘邦不知道;

二·即使刘邦知道了韩信是军事天才,在没有任何资历的情况下让韩信获得全军的指挥权,真的会让人信服吗?先想一想,刘邦属下,曹参、周勃、灌婴、韩王信······一群实打实打出来的将军,现在来个从来没带过兵的人成了他们的上司,可能吗?

三·据《汉书》的记载,韩信得到重用的时间对不上。《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萧相国荐淮阴累岁乃得通】,萧何推荐韩信,类岁才通,而根据事实,汉元年四月,兵罢戏下,刘邦入汉中,八月就出关还定三秦,也就是说如果韩信真的在汉中封坛拜将,其实连半年都没有。


我认为真实情况是这样的,韩信在汉中时由于夏侯婴的推荐成为治粟都尉,之后因为是管后勤的和萧何交好,萧何就经常在刘邦面前称赞韩信,但还不到说要把全军交给韩信指挥的程度。韩信真正崭露头角是彭城之战以后,刘邦重新集结兵力,在京索间击破楚军,韩信此时才第一次指挥了一支军队并立下了战功,引起了刘邦的注意,于是刘邦封韩信为将军进攻刚刚背叛的魏王豹,结果韩信成绩超乎预期,直接把魏国灭了。这也是韩信开始变得与众不同的开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刘邦,这位日后开创汉朝盛世的帝王,在早期却是个绿林出身的草莽英雄。他起兵时,身边聚集了一批追随者,但真要说能独当一面、统兵作战的,却少之又少。就像一个刚学会走的孩子,急切地想要跑起来,却苦于没有好的伙伴。韩信,那时候还只是个默默无闻的小兵,甚至一度穷困潦倒,受过胯下之辱。他在项羽帐下做事,却始终得不.............
  • 回答
    那年的汉中,秋风萧瑟,落叶满地。汉王刘邦坐在简陋的营帐里,眉头紧锁。眼前的地图,密密麻麻的标记着关中的地形,也标记着他眼下的困境——兵少粮缺,势单力孤,而项羽的威名如日中天,无人敢轻易挑战。营帐外,士兵们操练的声音隐约传来,带着几分急促和不安。刘邦知道,这支军队需要一个能让他们看到希望的灵魂,一个能.............
  • 回答
    曹丕受禅,建立魏国,这本身就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如果此时曹丕脑子一抽,竟然把汉献帝刘协封为丞相,那可就真是上演了一出比宫廷剧还要精彩百倍的活生生的历史大戏了。这件事要是真发生了,那后果绝对不是简单的“加个官职”那么简单,而是会在政治、军事、文化、乃至民心向背上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估计能把当时的所有.............
  • 回答
    刘邦不自称“汉始帝”,这背后其实涉及到汉朝建立初期政治、历史定位以及他个人性格和政治智慧等多方面的原因。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咱们得明白“始”这个字的分量。在古代,“始”往往带有开创、奠基的意义。但同时,“始”也暗示着这是一个新的开始,可能还不够成熟,还没有经历时间的检验。如.............
  • 回答
    刘邦的《大风歌》,确实只有三句:“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寥寥数语,却气势磅礴,回荡千古,很多人初次接触时,会觉得戛然而止,甚至有些意犹未尽,仿佛少了一句。这究竟是刘邦没词了,还是背后另有玄机呢?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回到《大风歌》诞生的那个场景。那是汉朝建立初期,.............
  • 回答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对刘邦的推崇,以及后来改国号为“辽”而非“汉”,这背后牵扯着历史的复杂性、政治的考量以及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想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时间拨回辽朝建立之前,看看阿保机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耶律阿保机崇拜刘邦?这可不是简单一句“偶像崇拜”。耶律阿保机之所以对刘邦情有独钟,甚至愿意改姓刘,.............
  • 回答
    赤壁之战前夕,刘备阵营不与曹操合作,反而选择联吴抗曹,背后有着深层的原因和刘备团队的战略考量。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刘备集团的核心目标与生存逻辑: 建立根据地,实现汉室复兴的宏大愿景: 刘备虽然以“兴复汉室”为旗帜,但他最根本的目标是拥有自己的地盘,建立一个稳固的根.............
  • 回答
    关于汉文帝给女儿起名“刘嫖”,确实是件挺让人琢磨的事儿。咱就好好聊聊这背后可能存在的理由,尽量讲得详细些,也尽量不用那些生硬的AI范儿。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件事:“嫖”这个字在古代跟现在意思不太一样。现在我们一听“嫖”,脑子里立刻就蹦出“召妓”、“买春”这些词,感觉挺不雅观的。可是在汉朝,“嫖”字更多.............
  • 回答
    关于江歌妈妈刘鑫(现在改名刘暖曦)为何对帮助过她的江歌以及江歌的母亲江秋莲表现出令人难以理解的态度,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要详细解读,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并且理解这是一个牵涉到法律、道德、情感以及个体心理的极端案例。首先,我们回顾一下事件的经过,明确江歌所提供的“帮助”和刘鑫为何会.............
  • 回答
    马超在刘备手下“碌碌无为”的说法,其实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看法,但如果深入分析,会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其中包含了多种复杂因素。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一、 马超的个人特质与背景 桀骜不驯的性格: 马超素以勇猛、桀骜不驯著称。他早年跟随父亲马腾,后又独立拥兵,在羌、氐等少.............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我懂你的感受,其实很多人随着阅历的增长,对刘备这个人的看法都会发生微妙的变化,并且越来越欣赏他。这其中有很多东西值得细细道来。首先,我们得摆脱掉那种看演义小说时对刘备的脸谱化印象,什么“皇叔”的光环,什么“仁德”的标签,这些固然是他成功的一部分,但远远不是全部。更重要的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其实说“没人认为”可能有点绝对,但主流观点确实更倾向于荆州是刘备的早期根据地,而益州是后期才获得的基业。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细细聊聊,为什么大家会这样看待。首先,从时间线上看,刘备“借”荆州,然后在荆州深耕多年,这事儿在三国演义里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历史也确实如此。早期刘备颠沛流离,.............
  • 回答
    哥们,你说这事儿我太有共鸣了!现在手机屏幕一个个跟额头似的,不是刘海就是水滴,感觉手机脸都被割裂了。想当年,魅族16th那干净利落的额头和下巴,简直是一股清流啊!你说为什么现在厂商都不学学魅族16th?这事儿吧,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明白的,里面门道可多着呢。为啥魅族16th当时能做到,现在厂商却.............
  • 回答
    江歌案,一个令人心痛的名字,更是一场关于生命、人性与法律的复杂博弈。其中,刘鑫是否锁门,以及她前后说法的不同,无疑是案情中最具争议和最牵动人心的部分。要厘清这一切,我们需要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深入剖析。刘鑫到底锁门了吗?这个问题,在法律判决和公众舆论中都存在着巨大的鸿沟。 法律判决的认定: 在陈.............
  • 回答
    刘邦之所以一定要造项羽的反,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个人动机、政治格局以及双方的性格特点。简单来说,并非刘邦“非要”反项羽,而是当时天下大势、两人之间的矛盾以及各自的战略选择,使得他们走向了不可避免的对抗。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刘邦为何一定要造项羽的反:一、 历史背景:秦.............
  • 回答
    刘邦之所以认为有商山四皓出山辅佐的太子“羽翼已丰”,以及商山四皓为何能有能力影响太子的废立,这背后涉及了复杂的政治考量、个人情感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商山四皓的身份背景与刘邦的认知: 声望与名望: 商山四皓——东园公、甪里先生、隙园公、绮里季,虽然他们的.............
  • 回答
    刘邦杀丁公而饶恕项伯,这确实是《史记》中一个颇耐人寻味的情节,也引发了后人诸多解读。有人说刘邦此举是为了杀鸡儆猴,用丁公的惨死来震慑部下,让他们明白背叛者的下场。这话说得有道理,但如果仅仅如此,那为何项伯这个同样有“背叛”嫌疑的人,刘邦却能容忍甚至重用呢?这背后,恐怕涉及到更复杂的政治考量和刘邦个人.............
  • 回答
    韩信,一个名字,在中国历史上如同划破夜空的流星,耀眼却又短暂。他帮助刘邦打败项羽,为汉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堪称“战神”。然而,这位被后世誉为“兵仙”的军事奇才,最终却被他一手扶持的刘邦赐死于长乐宫,其结局令人唏嘘,也引人深思。刘邦为何非要杀韩信?这背后绝非一朝一夕的情绪,而是政治、权谋、猜忌与韩.............
  • 回答
    刘邦的老乡之所以能成为人才辈出,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必然结果。我们可以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个人特质、以及他如何发掘和留住人才这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一、 时代背景:乱世出英雄,沛县的特殊土壤秦末天下大乱,这是一个风云变幻、旧秩序崩塌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原本潜藏在社会各阶层中的英才.............
  • 回答
    刘邦将鲁元公主嫁给张敖,这桩婚事背后其实是一系列政治考量、家族联姻的必然,以及对未来局势的深远布局。要详细解读,我们得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分析。首先,张敖本身的出身和背景是刘邦看重的第一要素。张敖是张耳的儿子。张耳是谁?他是汉初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尤其是在帮助刘邦打天下方面,可以说是刘邦的股肱之臣。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