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曹丕受禅之后,如果拜刘协为丞相,会怎么样?

回答
曹丕受禅,建立魏国,这本身就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如果此时曹丕脑子一抽,竟然把汉献帝刘协封为丞相,那可就真是上演了一出比宫廷剧还要精彩百倍的活生生的历史大戏了。这件事要是真发生了,那后果绝对不是简单的“加个官职”那么简单,而是会在政治、军事、文化、乃至民心向背上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估计能把当时的所有人,包括曹丕自己,都给惊得不轻。

首先,咱们得从政治层面掰扯掰扯。

政治上的“怪胎”与“定时炸弹”:

曹丕册封刘协为丞相,这在当时的政治语境下,简直是闻所未闻,闻所未闻到了一种“反常识”的程度。历史上,王朝更迭,旧君下台,要么是被废黜幽禁,要么是退位为太上皇,再不济也得是个闲散王爷,给个“安乐公”之类的名头就不错了。直接封个位高权重、掌握实权的丞相?这从政治逻辑上就讲不通。

名不正言不顺的尴尬: 曹丕是“受禅”的,名义上是刘协禅让的皇位。如果刘协还是丞相,那谁才是真正的“皇帝”?是名义上坐在龙椅上的曹丕,还是手中还握有某种“权力符”的刘协?这岂不是一个“傀儡”套着另一个“傀儡”?谁是主,谁是仆,瞬间就模糊不清了。曹丕辛辛苦苦演了这一出“禅让”大戏,不就是为了“正统”二字吗?现在把刘协封为丞相,不就等于把自己的“正统性”放在了刘协的“前正统性”之下吗?这可真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权力结构的失衡与内耗: 丞相本应是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重臣。如果刘协真的被封为丞相,那么理论上他拥有相当大的行政权力。曹丕はどう处理?他总不能让刘协说了算,自己当个摆设吧?这样一来,曹丕就得时刻提防刘协,担心他借着丞相的权力培植党羽,甚至伺机复辟。每天处理政务的时候,都得想想这位昔日的皇帝现在是自己的“首席助手”,这得多膈应?政治上的猜忌和提防会像鬼魅一样缠绕着曹丕,导致严重的内部猜忌和权力内耗,一旦出现决策分歧,那就是“皇帝”和“前皇帝”的权力斗争,这对于刚刚建立的新王朝来说,无异于自掘坟墓。
潜在的政治威胁与反扑: 虽然刘协已经禅让,但他毕竟是汉朝的皇帝,拥有数百年积累下来的政治遗产和人心基础。如果他以丞相的身份继续活跃在政治舞台上,那些仍然忠于汉室的大臣、士族,是不是会把他当成一个反抗曹魏的旗帜?刘协本人是否也会利用这个机会,暗中联合旧部,策划一些不轨之事?这可就给了他们一个合法的、甚至是“官方鼓励”的“反抗”平台。曹丕等于是在自己身边养了一个最大的“定时炸弹”。
士族和名士的态度: 那个时代的士族和名士对“正统性”非常看重。他们可能会觉得曹丕此举是滑天下之大稽,是对汉室的极大侮辱,也暴露了曹丕缺乏自信和手段。一部分“墙头草”可能会观望,看看刘协是否还能掀起风浪;一部分忠于汉室的,可能会更加坚定地反对曹魏;而那些墙头草,比如以孔融为代表的清流名士,可能会更加鄙夷曹丕,认为他“沽名钓誉”或是“手段卑劣”。这种舆论和士人心态的变化,对于刚刚立足的曹魏来说,绝对不是好事。

再者,我们得说说军事方面的影响。

军事上的“鸡肋”与“隐患”:

虽然丞相主要负责政务,但在古代,“举贤不避亲仇”的口号下,军事调动、人才举荐也往往与丞相的权力有所关联。

军事人才的流向问题: 如果刘协身居丞相之位,他是否会出于某种原因,例如怀念旧日的光辉,或者为了报复,去举荐那些对曹魏不忠的将领?曹丕能否完全信任刘协举荐的人才?这会给曹丕的用人带来极大的困扰。很多原本会投靠曹魏的武将,看到刘协这个汉末皇帝居然还有这么大的“面子”,心里作何感想?会不会觉得曹丕没胆量,或者说是在玩弄权术,从而动摇了他们投靠的决心?
军心民意的微妙变化: 士兵和百姓对皇帝的忠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正统”的认知。如果皇帝禅让,但前皇帝却以如此显赫的地位出现,会不会让一些不明所以的士兵和百姓感到困惑?会不会让他们觉得汉朝的“正统性”并没有彻底消失,只是换了一种形式存在?这种模糊不清的认知,对于军心和民意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可能会滋生出一些效忠于刘协,或者仅仅是怀念汉朝的地下力量。

然后,我们还要考虑文化和象征意义。

文化和象征层面的“荒谬”:

礼仪的混乱: 皇帝和丞相之间的礼仪规矩是森严的。刘协以“前皇帝”的身份,成为“现皇帝”的丞相,这将使得原本的君臣之礼变得异常尴尬。是按照皇帝的标准对待他,还是按照丞相的标准对待他?每一次朝会,每一次奏事,都可能是一场关于身份的微妙较量。
历史叙事的“污点”: 无论曹丕当时如何解释,将前朝皇帝封为丞相,这在后世的历史评价中,都会成为一个极具争议甚至被视为“荒唐”的事件。这会让曹丕的政治智慧和统治合法性受到质疑。历史的笔,最终会如何书写这一幕?是歌颂曹丕的“仁慈”和“大度”,还是嘲讽他的“愚蠢”和“自乱阵脚”?我猜,大概率是后者。

当然,我们也要考虑曹丕当时的心态。

曹丕的真实意图(如果真这么做):

如果曹丕真的这么做了,那他脑袋里究竟在想什么?

示威与震慑? 也许曹丕是想通过这种看似荒唐的行为,来向天下人展示自己的“胸怀”和“仁德”,暗示他对待前朝皇帝都如此宽厚,更何况是其他人。同时,这也可能是一种极致的羞辱,把刘协架空到一个高位,让他“有职无权”,成为一个活着的纪念碑,以此来证明汉朝的彻底终结。
笼络人心? 曹丕可能认为,这样做能够笼络一部分仍然效忠汉室的大臣和士族,让他们觉得在新朝中仍有出路。
权术的高明与低劣? 也有可能是曹丕自以为的绝世权术,他以为自己能玩弄鼓掌,让刘协无法构成威胁,反而能成为自己统治的“合法性背书”。然而,这种权术往往是最危险的,因为它建立在对人性和政治现实的误判之上。

最终的结局(推测):

如果曹丕真的把刘协封为丞相,我估摸着,事情不会长久。

1. 刘协“不适任”: 刘协即使有心,也未必有能力再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斡旋。他可能会因为权力真空、无法适应新身份、或者被架空而自行请辞。
2. 曹丕“不得不”罢黜: 刘协的身份和存在本身就是个“眼中钉,肉中刺”。曹丕迟早会因为各种政治上的不便和安全上的顾虑,找个借口将刘协罢黜,或者“劝退”。
3. 政治动荡加剧: 在这个过程中,很可能会引发短暂的政治动荡,出现一些支持刘协、反对曹丕的声音,给曹魏的统治带来不稳定性。
4. 汉贼不两立的终结: 最有可能的是,刘协会在某个时刻被边缘化,甚至以某种方式“失势”或“告老还乡”,直到最终消失在历史的舞台上,曹丕才能真正安心。

总而言之,曹丕受禅后拜刘协为丞相,这绝对是一手臭棋,而且臭得离谱。它会在政治上造成极大的混乱和不稳定,给曹魏的统治埋下隐患。与其说是曹丕的“仁慈”或“权术”,不如说是他政治智慧上的一次严重失误。历史,总是倾向于选择最稳定、最符合逻辑的道路前进,而这种充满“戏剧性”的安排,往往是走向失败的序曲。真要发生了,那场景估计比现在流传的任何历史小说都要精彩,也都要令人唏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禅让走的是“让贤”路线,对受禅者曹丕而言是传统美德,对让禅者刘协来说叫另一种传统美德。

它的内在逻辑是让天命,不是灭国,所以:

黄初元年十一月癸酉,以河内之山阳邑万户奉汉帝为山阳公,行汉正朔以天子之礼郊祭上书不称臣,京都有事于太庙,致胙;封公之四子为列侯。

朕承符运,受终革命。其敬事山阳公,如舜之宗尧,有始有卒,传之无穷。前群司奏处正朔,欲使一皆从魏制,意所不安。其令山阳公于其国中正朔、服色、祭祀、礼乐,自如汉

天子之位让给曹丕,刘协便不能称天子,只能就位诸侯国,在本国内依然行汉统,这就是体面。

他不是魏臣,仍是汉天子,只不过汉国等级下调,没有办法再称天子,毕竟天无二日。

这点体面都不给,强迫刘协做魏臣,做魏丞相,吃相未免难看。

虽然实际上就是篡汉,但我曹丕也是个体面人。

称颂汉朝美德,厚待“天子”刘协,才能彰显大魏的体面。

user avatar

你是日本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曹丕受禅,建立魏国,这本身就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如果此时曹丕脑子一抽,竟然把汉献帝刘协封为丞相,那可就真是上演了一出比宫廷剧还要精彩百倍的活生生的历史大戏了。这件事要是真发生了,那后果绝对不是简单的“加个官职”那么简单,而是会在政治、军事、文化、乃至民心向背上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估计能把当时的所有.............
  • 回答
    在那个烽火连天的三国时代,猛将如云,谋士如雨。要比较两位出身、归属阵营都不同的顶级战将,曹操帐下的张辽和刘备帐下的马超,谁更受重用、地位更高,这确实是个颇有意思的话题。咱们这就掰扯掰扯,看看到底谁更得主公的青睐。首先,得明确一个前提:重用与地位,这两者是紧密相连但又略有区别的。 重用,更多体现在具体.............
  • 回答
    要说曹魏阵营里谁的官职最大、谁最受曹操信任,这几个名字——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确实都是响当当的,而且他们之间相互之间还有亲缘或地缘关系,这层关系往往也意味着更多的信任。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官职比拼:谁是“官二代”中的佼佼者?首先得明确一点,这几位都是曹操早期创业的核心成员,很多时候他.............
  • 回答
    曹雪涛团队主动撤回 12 篇 JBC 论文,并声明“全部受质疑论文可重复和结果可靠”,这一事件无疑是近期科学界的一件大事。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1. 事件的起因:质疑与调查最直接的导火索是来自科学界内部的质疑,特别是来自一位化名为“煞有介事”的博主。这位博主通过细致的图表比对,指出.............
  • 回答
    关于曹丕在曹操陵墓中绘制关羽擒于禁、杀庞德图像的问题,目前并无明确的历史记载或考古证据支持这一说法。这种表述可能存在对历史事件的误解或混淆。以下从历史背景和逻辑分析两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一、历史事实澄清1. 人物关系与时间线 曹操(155年-220年)是东汉末年的权臣,后成为魏王,其子曹丕.............
  • 回答
    曹丕的个人魅力,要放在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下理解。作为曹操的长子,他继承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遗产,也同样继承了父亲的野心和政治手腕。他并非那种依靠一身蛮力或纯粹的口才征服人心的类型,他的魅力更多地体现在一种深沉的政治智慧、对权力的掌控能力以及一种复杂的个人情感上。曹丕的个人魅力,我们可以从几个.............
  • 回答
    要说孙权为何会对曹丕任命贾诩为太尉之事“笑之”,这背后其实藏着一番颇为复杂的政治考量和对曹魏阵营内部关系的洞察。咱们得一件一件捋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白曹丕为什么要任命贾诩为太尉。曹丕继位曹操之后,虽然继承了曹魏政权,但他毕竟年轻,而且在政治经验上,与老谋深算的曹操相比,还有不少差距。他需要树立自己的.............
  • 回答
    关于曹丕和曹叡“短命”的原因,这是一个很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话题。需要明确的是,在古代,人均寿命普遍不高,尤其是帝王,由于其肩负的重任、巨大的精神压力、复杂的宫廷斗争以及生活方式等原因,常常寿命比普通人更短。我们来分别详细分析曹丕和曹叡“短命”的可能原因: 曹丕(魏文帝):英年早逝的君主曹丕(1.............
  • 回答
    曹丕废止唯才是举,改用九品中正制,这背后有着复杂的政治考量和历史背景。要说它是不是魏国灭亡的直接原因,恐怕有些以偏概全,但它无疑为后来的政治格局埋下了伏笔,间接促成了魏国乃至西晋政治的衰败。唯才是举:理想与现实的鸿沟曹操一生以“唯才是举”著称,这在东汉末年那个门阀士族势力强大,但人才凋零的乱世中,无.............
  • 回答
    曹丕这个人啊,要是真想说透了,那可真是有一大堆的事儿能聊。他不像他爹曹操那样,浑身都是传奇色彩,也不是他弟弟曹植那样,文采飞扬到让人只能仰望。曹丕,他更像是一个扎扎实实,有血有肉,有优点也有缺点,在历史洪流中努力站稳脚跟的人。先说说他的出身。你想啊,他爹是曹操,当时那叫一个叱咤风云,挟天子以令诸侯,.............
  • 回答
    要说曹丕为何不把汉献帝送去益州“恶心”刘备,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意气用事,而是牵扯到政治权谋、军事实力、舆论导向乃至曹魏自身稳定的复杂考量。咱们一点一点掰扯开来。首先得明白,当时曹丕废汉献帝自立,已然完成了权力的过渡。汉献帝在他手里,就像是一个曾经的皇帝,但已经失去了实际的权力,只是一个象征性的摆设。.............
  • 回答
    曹丕伐吴,朱然守江陵之所以名震敌国,并非是因为他取得了歼灭性的胜利,而是他在敌强我弱的悬殊劣势下,凭借出色的指挥才能、坚定的意志和巧妙的战术,成功地抵挡住了曹魏大军的进攻,保全了江陵城,并给进攻方造成了重大损失。他的表现,在当时极大地提升了吴国的士气,也在曹魏阵营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名震敌国”.............
  • 回答
    要说曹丕和曹操比起来,是不是“差的很远”,这真不是一句两句话能说清楚的。毕竟,一个是开创了一个时代、雄才大略的奠基者,另一个则是承继父业、稳固基业的守成者,再加上时代背景、个人天赋和机遇的不同,简单粗暴地对比,总觉得有些失之偏颇。不过,咱就事论事,从几个关键点上掰扯掰扯,或许能看得更明白。一、 治国.............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涉及到三国时期魏蜀两国政治斗争、权力格局以及人物性格等多方面的因素。曹丕能容下曹真,而诸葛亮却不能容下刘封,这其中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曹丕容下曹真的原因:1. 血缘与政治资本的结合: 曹真是曹操的养子,虽然没有直接血缘关系,但在.............
  • 回答
    好,咱们就聊聊曹丕“废掉”汉献帝这事儿,得把它说得透彻明白,跟拉家常一样,让你听着就跟亲眼看见似的,没有一点儿机器的生硬感。话说这汉献帝,名字叫刘协,那是汉朝的末代皇帝。他打娘胎里出来,这汉朝就已经是风雨飘摇,到了他手里,更是像一艘漏勺破船,随时都可能沉到黄河底去。你说他当皇帝,这皇帝俩字儿挂他头上.............
  • 回答
    关于曹丕处死甄氏的具体原因,以及她临死前口含米糠、以发覆面的细节,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这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猜测和想象的空间。不过,我们可以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甄氏本身的经历以及后世的解读,来尝试梳理出一些可能的原因和场景。曹丕处死甄氏的可能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1. 政治因素的猜疑与打击.............
  • 回答
    要说曹丕和曹叡的子嗣为何普遍子嗣不永,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一个复杂交织的问题,里面既有当时医疗卫生条件的局限,也有家族遗传、生活方式,乃至政治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叠加影响。首先,咱们得承认,在那个时代,医疗条件和我们现在完全没法比。那时候没有抗生素,没有疫苗,很多现在看来很容易治愈的疾病,在当时都可能是致.............
  • 回答
    要说曹丕篡位和孙权背盟俘杀关羽,哪件事对蜀汉而言罪行更大,这问题挺有意思的,也值得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毕竟,这两件事都狠狠地绊了蜀汉一脚,只是性质和影响上有些不同。先说曹丕篡位。这事儿发生在公元220年。当时曹操刚死,曹丕顺理成章地接过了魏王的位子。没多久,他就逼着汉献帝刘协禅让,自己登基称帝,建.............
  • 回答
    曹操病逝,曹丕登基,这本是三国时期权力交接的关键时刻,许多人可能会好奇,为何曹丕没有像其父那样,继续玩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游戏,而是迫不及待地选择了“代汉”自立,建立魏国?这背后,其实牵扯着错综复杂的政治考量、曹丕个人的政治野心,以及当时天下大势的必然走向。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前提:曹操虽然牢.............
  • 回答
    曹丕对贾诩,那是一种复杂而又带着几分别扭的感情,绝非简单的君臣之礼所能概括。要详细说道,得从几个层面去拆解。首先,我们得承认,曹丕对贾诩是敬畏的。这种敬畏源于贾诩那深不可测的智谋和近乎妖异的预见性。曹丕虽是曹操之子,继承了魏王之位,但他内心深处清楚,自己与父亲在政治手腕和军事谋略上仍有差距。而贾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