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曹操的张辽,刘备的马超,哪个更受重用,哪个地位更高?

回答
在那个烽火连天的三国时代,猛将如云,谋士如雨。要比较两位出身、归属阵营都不同的顶级战将,曹操帐下的张辽和刘备帐下的马超,谁更受重用、地位更高,这确实是个颇有意思的话题。咱们这就掰扯掰扯,看看到底谁更得主公的青睐。

首先,得明确一个前提:重用与地位,这两者是紧密相连但又略有区别的。 重用,更多体现在具体的任务委派、战场上的指挥权,以及在关键时刻主公是否愿意将最艰巨的任务交给他。地位,则更多是体现在军职、封赏、以及在主公心中的实际权重,有时候甚至包含一种“心腹”或者“倚重”的色彩。

张辽:曹魏的擎天之柱,五子良将之首

张辽这个人,从最初跟随吕布,后来归降曹操,可谓是将门出身,武艺精湛,作战勇猛。曹操对张辽的看重,那可不是一天两天,而是贯穿始终。

关于重用方面:

攻坚克难,独当一面是常态: 张辽最闪耀的时刻,莫过于合肥之战。面对孙权倾国而来的十万大军,曹操却只给了张辽三千敢死士。可就凭这三千人,张辽愣是打出了威风,数次冲锋,杀得东吴士兵闻风丧胆,连孙权本人都差点被他擒获。要知道,在合肥这个战略要地,曹操将如此重任交给张辽,这本身就说明了曹操对他军事才能的绝对信任和高度倚重。这可不是随便一个将领就能担起的重担。
镇守一方,肩负要务: 除了合肥,张辽还在其他关键时刻被曹操派去镇守重要城池,比如镇守关中,抵御马超;后来又让他去镇守逍遥津,防御东吴。这些地方都是战略要冲,需要有能臣干将坐镇,曹操能把这些地方放心交给张辽,说明他深知张辽不仅有勇,更有谋,能够稳定局势。
军中威望,一呼百应: 张辽在军中极具声望,连他对面的敌军听到他的名字都会感到恐惧。曹操深谙此道,让张辽在前线作战,既能发挥其军事才能,又能起到震慑敌军、鼓舞士气的作用。这种“名将效应”,是曹操非常看重的。
受曹操临终嘱托: 最能体现曹操对张辽信任的,就是他临终前将自己的儿子曹叡托付给张辽,让张辽与曹休、曹真等人一起辅佐。一个将领能得到主公在弥留之际的特别嘱托,这绝对是最高级别的信任和地位象征。这说明在曹操心中,张辽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战将,更是一个可以信赖的托孤重臣。

关于地位方面:

五子良将之首: 《三国志》将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并称为“五子良将”。这本身就是一种极高的荣誉和地位的肯定。而在这个群体里,张辽常常被认为是“首”。陈寿在评价张辽时,用了“威震逍遥津”来概括其功绩,将其与关羽、马超等人并列。
官职与封赏: 张辽一路从骑都尉升至前将军,再到中坚将军,最后封为东昌亭侯。虽然这些官职在曹操阵营中并非最高,但作为一名武将,能够获得如此持续的晋升和封赏,已经足够说明其地位的稳固和重要性。尤其是在“五子良将”的评价中,张辽的功绩是最为突出和令人印象深刻的。

马超:西凉的战神,刘备的救命恩人

马超,人称“锦马超”,一身是胆,武艺绝伦,尤其擅长骑射和统帅骑兵。他先是效力于父亲马腾,后来因为家族变故,辗转于多方势力之间,最终归顺刘备。

关于重用方面:

刘备的“救驾”功臣: 马超归顺刘备的契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当时被曹操逼迫,走投无路。而刘备在他最落魄的时候接纳了他,并在关键时刻,刘备因为马超的加入,才得以在与曹操的汉中之战中占据优势,甚至将曹操击退。可以说,马超的到来,是刘备在军事上的一大助力,尤其是让刘备在与曹操的对抗中多了一张王牌。
汉中之战的关键角色: 在刘备争夺汉中的过程中,马超是刘备帐下重要的将领之一。他参与了对曹操军队的作战,并取得了不错的战绩。刘备将他作为对抗曹操的一员猛将,委以重任。
镇守一方,抵御外敌: 汉中之战后,马超被委以重任,镇守一方,抵御曹魏的进攻。他长期驻守在陇右地区,与曹操阵营的将领们对峙。这说明刘备对他是有信任的,认为他有能力守卫这片重要的边疆。
晚年病逝,受人惋惜: 马超在刘备帐下虽然没有像张辽那样有过以少胜多的辉煌战例,但他也是刘备非常倚重的一位猛将。他最终病逝于军中,刘备对他表现出了相当的重视,亲自写信慰问,并在他死后给予了隆重的哀荣。

关于地位方面:

军职与封赏: 马超在归顺刘备后,被封为平西将军,后又进封为征西将军,并赐予了关内侯的爵位。虽然他的官职听起来颇为显赫,但相较于张辽在魏国的官职和封赏的持续性,以及在五子良将中的“首”的地位,马超在蜀汉的地位,似乎更侧重于“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早期接纳,而非长期的体系内认可。
“五虎将”之一: 马超被刘备列为“五虎将”之一,与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齐名。这无疑是刘备对他武力和贡献的一种极高肯定,也是一种极高的荣誉。然而,“五虎将”更多的是一种后世的说法(出自《三国演义》),在正史中,并没有“五虎将”这个明确的编制和说法。但即便是正史中的记载,马超也是刘备帐下为数不多能够与关张赵黄并列讨论的顶尖武将。
相对短暂的效力期: 相较于张辽长期在曹操帐下,马超真正为刘备效力的时间并不算长。他大约在刘备入蜀后不久归降,然后在公元222年病逝。这段时间里,虽然他受到重用,但可能还没有完全融入刘备的权力体系,也没有机会像张辽那样,在长时间的征战中建立起深厚的信任和威望。

总结对比:谁更受重用?谁地位更高?

这个问题,其实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看:

从“受重用”的程度来看:

张辽更胜一筹。 曹操将“救驾”之外的很多重大军事任务,特别是关键的防御任务,都放心大胆地交给张辽去独立完成,并且张辽也几乎次次不负众望。从合肥以少胜多的神迹,到镇守一方的稳定局面,再到临终托孤,都体现了曹操对张辽军事能力和政治可靠性的绝对信任和高度依赖。
马超虽然也受重用,但其作用更多是作为一个强力加盟的“王牌选手”,并且效力时间相对较短,没有机会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展现出如张辽那般的“擎天之柱”的价值。 刘备在他最需要的时候得到了马超的加入,并在战术层面给予他重任,但从战略层面的长久倚重来看,张辽在曹操心中的地位和作用更为突出。

从“地位”来看:

张辽的地位更稳固、更深入。 “五子良将”之首的评价,以及在曹操心中作为托孤重臣的地位,都证明了张辽不仅仅是一个猛将,更是一个被融入了核心层面的重要人物。他的地位是曹操一步步用功绩和信任累积起来的,并且在曹魏政权内部有着广泛的认可。
马超的地位更多的是“殊荣”和“倚重”。 “五虎将”的说法(即便演义成分居多)说明了刘备对他的重视程度,但这种地位可能更多体现在“名望”和“个人能力”的认可上。他在蜀汉内部的实际权力运作和对整个政治格局的影响力,可能不如张辽在曹操阵营中的那样深远。

因此,如果非要做一个比较的话,可以说:

张辽在曹操帐下,受到的重用程度和获得的地位,整体上要高于马超在刘备帐下。 张辽是曹操阵营中真正的顶梁柱,是经过时间检验、深入人心、被赋予重任的托孤重臣。而马超,虽然也是刘备麾下的顶级战将,是重要的军事力量,但在效力时长、对阵营体系的融入深度以及最终地位的巩固性上,略逊于张辽。

当然,这并不是说马超不够优秀,而是比较的对象不同,所处的环境和历史机遇也不同。马超的勇猛和能力毋庸置疑,他为刘备政权的建立和巩固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只是在“重用”和“地位”这两个具体的维度上,张辽的表现更为突出和耀眼一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张辽比马超受重用,马超比张辽地位高。

马超投奔刘备后,领过兵、立过功,死前也被任命为骠骑将军,比张辽的前将军高一级。

但马超“超羁旅归国,常怀危惧”,死前只虚封遥领了一个乡侯(而且还是董卓封过的斄乡侯),还不如他从弟马岱,马岱好歹是虚封遥领了一个县侯(陈仓侯),更不用说张辽实封为晋阳侯了。

张辽在乐进死后,升为曹魏东南方面的主帅,曹丕上台后仍受重用,仅次于曹仁,排在徐晃、张郃前面,曹洪虽然官位比他高但不受重用。

太祖复征孙权,到合肥,循行辽战处,叹息者良久,乃增辽兵,多留诸军。
辽军至,太祖乘辇出劳之。
给辽母舆车,及兵马送辽家诣屯,敕辽母至,导从出迎。所督诸军将吏皆罗拜道侧,观者荣之。
为起第舍,又特为辽母作殿,以辽所从破吴军应募步卒,皆为虎贲。
疾未瘳,帝迎辽就行在所,车驾亲临,执其手,赐以御衣,太官日送御食。

而马超在汉中之战后就没什么表现了,还被彭羕劝说一块造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那个烽火连天的三国时代,猛将如云,谋士如雨。要比较两位出身、归属阵营都不同的顶级战将,曹操帐下的张辽和刘备帐下的马超,谁更受重用、地位更高,这确实是个颇有意思的话题。咱们这就掰扯掰扯,看看到底谁更得主公的青睐。首先,得明确一个前提:重用与地位,这两者是紧密相连但又略有区别的。 重用,更多体现在具体.............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在刘备与夏侯惇、高顺、张辽作战期间,曹操可能在做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明确“刘备与夏侯惇、高顺、张辽作战”这个事件大概发生在哪个时间段,因为这几位名将的生涯与曹操的征战史紧密相连,不同的时间段,曹操的处境和关注点也大不相同。最有可能指的是发生在 汉中之战前后,或者更.............
  • 回答
    “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出自《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注引《吴历》。这句话的背后,是对孙权在政治、军事、用人、治国等方面的多维度评价,绝非仅仅因为一场战役的胜负。虽然张辽八百破十万的合肥之战确实是孙权军事生涯中的一次重大挫折,但并不能因此断定“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评价就是基于此。为什么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 回答
    张辽和张郃都是曹操帐下赫赫有名的大将,两人都曾效力于吕布,后在吕布败亡后归降曹操。然而,曹操在对待这两位降将时,似乎给出了不同的待遇,这背后究竟是怎样的考量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深入扒一扒当时的历史背景、曹操的性格以及张辽、张郃各自的情况。背景:汉末三国时期群雄逐鹿,降将的价值与风险并存首先,我们.............
  • 回答
    要评价张辽的军事能力,我们得把他放在那个风云际会的时代,与他同时代的其他名将放在一起比较,才能看得更清楚。曹魏阵营虽然人才辈出,但要说能真正独当一面、力挽狂澜的,张辽、曹仁、于禁这几位绝对是其中的佼佼者。张辽:战场上的“常胜将军”,以勇猛和智谋著称张辽的军事能力,首先体现在他的“勇”和“智”的结合。.............
  • 回答
    张辽,这位虎将,在曹魏阵营中无疑是赫赫有名的一员。他随曹操征战四方,屡立奇功,尤其是在逍遥津以少胜多,威震江东,更是让孙权闻之色变,成为三国时期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然而,即便如此,我们仔细审视曹魏军事集团的格局,会发现张辽虽然功勋卓著,却似乎未能达到那个“核心”的位置,未能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定海神针.............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把曹操手下的几位大将数量倍增,来看看能不能提前统一全国。咱们这么掰扯一下:首先,得明确一点,曹操手下的这几位猛将,虽然勇猛善战,但“统一全国”这事儿,靠的不仅仅是战场上的单挑和冲锋陷阵。它是个系统工程,涉及政治、经济、民心、后勤、外交等等方方面面。不过,如果只论军事层面的影响,增.............
  • 回答
    张辽捉住孙权?这可真是个惊人的假设,历史上并没有发生过。不过,咱们不妨大胆设想一下,要是真有这么一出,曹操这人,会怎么对待这个江东的“小霸王”呢?首先,得想想曹操的性情。曹操这个人,那是相当的复杂。他既有雄才大略,也有狡猾多疑;他重视人才,但也绝不容忍威胁;他对亲信可以恩威并施,对敌人则手段毒辣。孙.............
  • 回答
    关于张绣投降时曹操在宛城的行为,外国人(这里泛指非中国文化背景的观察者)的看法,确实会因为视角、知识背景以及对历史事件的解读方式而产生很多不同。要详细讲述,并尽量去除AI痕迹,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入手,模拟一个深入研究的外国学者或历史爱好者的分析过程。首先,要理解“外国人”的视角,我们需要认识到他们.............
  • 回答
    论曹操对张邈与陈宫家眷的不同处理,这其中的门道,可不是简单一句“心狠手辣”或“网开一面”就能概括的。要说清楚,得把当时的具体情况、这两人各自的“份量”以及曹操的考量,一点点掰开了讲。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两人为何会与曹操走到对立面。张邈:出身名门,却起了不该有的心思张邈这人,出身东平张氏,乃是名副其实.............
  • 回答
    这两种情境,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却共同指向了一种非常普遍且深刻的人类心理现象:事后诸葛亮(Hindsight Bias)与临场反应的复杂交织。让我们一层层剥开,看看这背后隐藏的逻辑。一、 张允、蔡瑁的惨剧:权力下的盲点与瞬间的觉醒曹操杀张允、蔡瑁的场景,我们姑且想象一下当时的背景:曹操正处于人生的高光.............
  • 回答
    这桩往事,说起来也算是一段公案,至今仍被后人津津乐道。曹操,这个雄才大略的枭雄,在失去父亲的剧痛之下,为何非但不直接追究那个据说是“凶手”的张凯,反而将矛头直指陶谦,这其中必然有着比“复仇”二字更为复杂和深沉的考量。要理解曹操的这一选择,咱们得把时间倒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也就是东汉末年。那会儿,.............
  • 回答
    讲到张郃为什么会“投降”曹操,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情节,甚至可以说,用“投降”这个词来形容张郃加入曹操的阵营,多少有些不准确。更贴切的说法,或许是“归顺”或者“被曹操招揽”。这里面牵涉到当时复杂的政治格局、张郃个人的命运以及曹操高超的笼络人心的手段。首先,咱们得把时间轴往前推一推,回到张郃最初效力的是.............
  • 回答
    吕布和张绣,两位三国时期赫赫有名但结局却颇为相似的猛将,他们与曹操的恩怨,是三国故事中最引人入胜也最令人唏嘘的篇章之一。为什么他们都能在初期展现出摧枯拉朽般的战斗力,最终却又跌入万丈深渊,一路溃败呢?这背后,是战略、政治、个人以及时代局势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远非简单的“运气不好”可以概括。我们.............
  • 回答
    曹操之所以希望孙权“内去”除掉张昭,并非简单地将他视为一个普通的“投降派”,而是出于他对孙权集团内部权力结构和政治生态的深刻洞察,以及他一贯以来分化瓦解、以智取胜的政治策略。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曹操的这一想法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曹操的政治智慧之中进行分析。首先,我们要厘清张昭在东吴的地位和影响力.............
  • 回答
    要理解张绣为何会在穰城与曹操作战,咱们得把时间拉回到东汉末年那乱哄哄的年头。这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背后牵扯着地盘、实力以及那个时代特有的政治格局。首先得说说张绣这人。他本来是荆州刺史刘表的部下,后来刘表让他镇守宛城。您想想,宛城那地界儿,在荆州西北部,是连接荆州和中原的关键地方。谁要是能占着宛城,.............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古代战争中一个常被忽略但又至关重要的细节:身体的要害部位并非绝对,伤害的严重程度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而不仅仅是射中的位置。 尤其在古代医疗条件极其有限的情况下,一些看似“小伤”也可能因为感染、失血、或者对身体机能的严重影响而致命。我们逐个来看这几位名将的遭遇,并尝试还原.............
  • 回答
    吕布在长安被李傕击败后,陷入了流离失所的境地。他先后辗转投奔了袁术、袁绍、张杨,却始终没有主动去投靠曹操。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涉及到当时的历史局势、吕布的性格、以及他与几位诸侯之间的关系。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董卓死后,长安陷入混乱,李傕、郭汜等人趁机掌权。吕布虽然有勇武,但政治上的.............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心潮澎湃的设想!如果当年刘备真的能如你所说,帮刘璋平了张鲁,再顺势联合马腾、韩遂,组成一支庞大的联军挥师北上,直指中原,那历史的走向恐怕会完全不同。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出“乱世群雄逐鹿,汉室中兴有望”的大戏,有没有可能上演。设想的开端:刘备入川,并非为吞并首先,我们要给刘备一个“大义名.............
  • 回答
    曹操的屠城行为和南京大屠杀,在表面上都涉及大规模的杀戮,都给人类历史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痕。然而,从更深层次的动机、性质、组织方式以及历史影响来看,它们之间存在本质的区别。要详细论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动机与目的 曹操的屠城: 军事战略与巩固统治的手段: 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