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备、夏侯惇和高顺、张辽作战的时候,曹操在干嘛?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在刘备与夏侯惇、高顺、张辽作战期间,曹操可能在做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明确“刘备与夏侯惇、高顺、张辽作战”这个事件大概发生在哪个时间段,因为这几位名将的生涯与曹操的征战史紧密相连,不同的时间段,曹操的处境和关注点也大不相同。

最有可能指的是发生在 汉中之战前后,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在曹操与刘备争夺汉中的过程中,或者在刘备刚占据汉中后,曹操为夺回汉中而采取行动期间。 这个时期,夏侯惇虽然是曹操的重要将领,但他的主要活动范围更多是在中原腹地(如镇守许昌、征讨徐州等),而高顺和张辽则主要是在曹操帐下效力,并随曹操征战。

然而,题目中描述的“刘备、夏侯惇和高顺、张辽作战”这个说法本身 存在一些不准确之处。历史上,夏侯惇作为曹操的早期心腹大将,主要是在北方与袁术、袁绍、吕布等势力作战。而高顺和张辽则是吕布帐下的名将,在吕布败亡后才归顺曹操。所以, 刘备、夏侯惇、高顺、张辽同时出现在一个战役中,而且是刘备在对抗夏侯惇的同时,还要对阵高顺和张辽,这种情况在史料中并不直接存在。

最接近的可能是以下几种情况:

1. 刘备在早期投靠曹操期间,参与了曹操对袁绍或吕布的战役,而夏侯惇、高顺、张辽都在不同的战场上活动。
例如,在 官渡之战 前后,刘备曾依附于袁绍,与曹操作战。而夏侯惇作为曹操的先锋大将,在北方与袁绍军激战。同期,高顺和张辽在吕布麾下,也与曹操势力有过冲突,但当时刘备可能不在他们的直接战场上。
曹操当时在做什么? 在官渡之战期间,曹操的重心 完全放在了与袁绍的决战上。他需要调动几乎所有的兵力,亲自坐镇前线,指挥官渡之战的战略部署。他在运粮、攻营、奇袭乌巢等一系列关键战役中运筹帷幄,目的是一举击溃袁绍,统一北方。他会时刻关注各个战线的动态,但他的主要精力是放在与袁绍的主力对抗。

2. 刘备投靠曹操后,随曹操征讨吕布的战役,而夏侯惇、高顺、张辽都在各自的战场。
在 下邳之战 中,刘备曾短暂归附曹操,并随曹操一同征讨吕布。这场战役中,张辽是吕布的重要将领,而高顺是吕布最精锐的“陷阵营”的指挥官。夏侯惇也是曹操阵营中的重要将领,可能在参与围攻下邳的其他方向作战,或者镇守后方。
曹操当时在做什么? 在下邳之战中,曹操 亲临前线指挥,他的目标是彻底消灭吕布这个强大的割据势力。他需要调集精兵,对下邳城进行围攻。他会部署各个部队的进攻方向,与吕布的军队进行正面冲突,同时也要防止吕布突围。他需要管理庞大的军队,确保粮草供应,并时刻关注战况的变化。

3. 最可能与题目意图接近的,是刘备占据汉中后,曹操为夺回汉中而发动的大规模战役,例如建安二十五年(220年)的这次行动。
在刘备占领汉中后,曹操为了夺回战略要地,于建安二十五年(220年)亲率大军从长安出发,准备攻打汉中。此时,夏侯惇作为曹操集团的核心将领,虽然常年镇守中原,但也会根据曹操的总体战略部署而行动,可能是在后方稳定局势、筹集粮草,或者在某个方向牵制刘备的兵力。而高顺和张辽在吕布灭亡后,已经归顺曹操,成为曹操的重要将领,他们很可能会被曹操委以重任,参与到这场与刘备的汉中争夺战中。
曹操当时在做什么? 在这次汉中之战前夕和初期,曹操的重心 就是全力以赴地准备和发动对汉中的进攻。
战略部署: 他会仔细研究汉中的地形,制定进攻路线和战术。他需要考虑如何突破刘备在汉中的防御工事,如何调集和补给前线部队。
亲自督战: 作为最高统帅,曹操会亲率大军前往汉中前线,进行战略指挥和战术部署。他会与各位将领商讨战事,并亲自督促执行。
稳定后方: 在进攻汉中的同时,曹操也需要确保中原后方的稳定,防止刘备势力或其他潜在敌对势力趁虚而入。这可能意味着他需要委派夏侯惇等重要将领留守后方关键区域,或者调动部分兵力进行区域性防御。
招募和训练: 为了这场大战,曹操需要大量征兵,并对军队进行集训,以应对汉中复杂的地形和刘备骁勇的军队。
外交和政治: 曹操也会考虑这场战争的政治影响,如何争取盟友,如何向朝廷和各方势力展示自己的决心和实力。

如果我们将问题理解为“当刘备在汉中与曹操势力(包括夏侯惇、高顺、张辽等)发生大规模冲突时,曹操本人在做什么?”

那么,在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亲征汉中 的这次战役中:

刘备方面: 在汉中,刘备以逸待劳,由法正(早期)或诸葛亮(后续)为军事主导,由魏延、黄忠等悍将镇守。
曹操方面:
曹操本人: 曹操 亲自率领大军从长安出发,准备从褒中、斜谷等地进攻汉中。他是这场战役的总指挥,他的目标是夺回汉中,彻底解除刘备对曹魏腹地的威胁。他会在前线坐镇,指挥诸将作战,并根据战况变化调整战略。
夏侯惇: 在这次汉中之战的初期,夏侯惇很可能 奉命留守中原,例如镇守许都或负责关中地区的稳定,以防备后方生变。他会调集后勤物资,训练和输送兵源,为前线作战提供支持。他可能也会被委派其他重要任务,例如在某个关键区域牵制刘备的兵力或进行战略威慑。
高顺和张辽: 这两位都是曹操麾下精锐将领,在曹操发动汉中之战时,他们很 有可能被曹操委以重任,成为前线作战的主力。张辽以勇猛善战闻名,高顺更是以“陷阵营”的强大战斗力著称。他们可能会被部署在最关键的进攻方向,负责突破刘备的防御工事,或者与刘备的精锐部队进行正面交锋。

总结来说,如果我们将问题聚焦在曹操亲征汉中的那个时期,那么:

曹操本人正在 亲自率领大军,奔赴汉中前线,筹划和指挥夺取汉中的军事行动。他的精力完全集中在如何击败刘备、收复失地。他会与夏侯惇、高顺、张辽等众多将领沟通,分配任务,下达指令,协调各方力量。夏侯惇很可能是在后方稳固局势或提供后勤保障,而高顺和张辽则极有可能作为他信赖的先锋或主力,在汉中前线与刘备的军队展开激战。

需要再次强调的是,历史上不存在“刘备、夏侯惇和高顺、张辽同时作战”这样一个明确的战役场景,这几位将领的活跃时期和作战对象有所重叠,但更多的是在不同的战役或战线上。因此,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根据最有可能的时间点进行推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回答这个问题,先得搞清楚沛城之战是什么时候打的。

单看三国志,似乎整个战役只是几天的事情,其实不然。

参见裴注引《英雄记》可知,沛城之战大概率持续了半年左右。

三国志 卷32裴注: 英雄记曰:建安三年春,布使人赍金欲诣河内买马,为备兵所钞。布由是遣中郎将高顺、北地太守张辽等攻备。九月,遂破沛城,备单身走,获其妻息。十月,曹公自征布,备于梁国界中与曹公相遇,遂随公俱东征。

也就是说吕布从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春天开始派高顺张辽进攻刘备,直到同年九月方才取胜。

搞清楚时间线,曹操的同期动向也一目了然了:他在进攻张绣,七月才回到许县。

三国志 卷1: (建安三年)三月,公围张绣于穰。夏五月,刘表遣兵救绣,以绝军后。公将引还,绣兵来,公军不得进,连营稍前。公与荀彧书曰:“贼来追吾,虽日行数里,吾策之,到安众,破绣必矣。”到安众,绣与表兵合守险,公军前后受敌。公乃夜凿险为地道,悉过辎重,设奇兵。会明,贼谓公为遁也,悉军来追。乃纵奇兵步骑夹攻,大破之。秋七月,公还许。

穰县和沛城之间隔了上千里,有刘表支持的张绣也不是好啃的骨头,曹操自然一时间分身乏术。

至于夏侯惇,有可能是曹操征张绣期间就派去援助刘备的,也可能是曹操回到许县后才派出的,史料无载。但可以确认的是,他本身就是曹操对沛城之战的第一波支援。

而在夏侯惇失利,且沛城陷落后,曹操立即自己出马了。

三国志 卷1: (建安三年)九月,公东征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在刘备与夏侯惇、高顺、张辽作战期间,曹操可能在做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明确“刘备与夏侯惇、高顺、张辽作战”这个事件大概发生在哪个时间段,因为这几位名将的生涯与曹操的征战史紧密相连,不同的时间段,曹操的处境和关注点也大不相同。最有可能指的是发生在 汉中之战前后,或者更.............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古代战争中一个常被忽略但又至关重要的细节:身体的要害部位并非绝对,伤害的严重程度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而不仅仅是射中的位置。 尤其在古代医疗条件极其有限的情况下,一些看似“小伤”也可能因为感染、失血、或者对身体机能的严重影响而致命。我们逐个来看这几位名将的遭遇,并尝试还原.............
  • 回答
    刘备攻取汉中,若俘虏夏侯渊,如何处置将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关键的决定,直接关系到刘备集团的战略、政治、军事乃至人心向背。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并提出几种可能的处置方案:一、 当时的大背景与刘备的处境在分析处置方案之前,我们需要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 刘备的战略目标: 攻取汉中是刘备实现“跨有荆益,.............
  • 回答
    三国时代,风云变幻,英雄辈出。如果将这群叱咤风云的人物,穿越到现代,让他们携手创办一家科技公司,那画面可想而知有多么令人遐想。让我们不妨大胆猜想一番,以刘备、孙权、曹操、司马懿、赵云、吕蒙、诸葛亮这七位“创始人”的性格特质和历史经验为基石,这家公司将会驶向一个怎样的科技航向?首先,咱们得给这家公司起.............
  • 回答
    我是夏侯渊,字妙才。此刻,定军山已成我生命中最沉重的包袱。面前,是那狡猾却又异常坚韧的刘备,他的士兵,虽不如我军精锐,却士气如虹,誓要在这片土地上埋葬我。我知道,一旦我败了,曹魏将在这西南的门户上撕开一道致命的口子。我不能败,我绝不能让我的主公失望,绝不能让曹氏的天下动摇!定军山,山势险峻,易守难攻.............
  • 回答
    汉中之战,曹魏名将夏侯渊阵亡,本应是蜀汉方面的重大胜利,但刘备的表现却出人意料地没有丝毫喜悦,反而感叹“可惜张郃不杀”。这桩公案,历来为史家所津津乐道,也隐藏着刘备在用兵之道上的深刻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深入剖析当时的情况以及刘备与张郃各自的特点。首先,我们得明白刘备当时所处的战略态势。刘备集团.............
  • 回答
    公元前205年,彭城之战,汉王刘邦惨败。那场战役,可以说是刘邦一生中最狼狈的时刻之一。而最让人扼腕叹息的,莫过于那场著名的“夺子弃儿”的戏码,发生在刘邦和项羽的追击战中。彼时,刘邦的部队被项羽的骑兵冲击得七零八落,他自己也仓皇逃窜。车上的,除了刘邦,还有他年幼的两个儿子:刘盈(后来的汉惠帝)和鲁元公.............
  • 回答
    要说《家有儿女》里夏东海和刘梅家究竟有多“有钱”,这事儿还真有点意思。你看,他们家表面上看就是一普通北京家庭,但仔细琢磨琢磨,会发现这“普通”背后,其实也挺不一般的。首先,从住的这套房子来说,就能看出点门道。在那个年代,能在北京市区拥有这么一套宽敞、有几个房间的房子,本身就不是小数目。而且,这房子好.............
  • 回答
    刘备带着五个超巨和一个最佳教练却未能夺冠,这一情景若置于虚构或历史背景中,可能涉及以下复杂原因: 1. 团队协作与化学反应缺失 超巨的矛盾性:五个超巨可能各自拥有顶级天赋,但若缺乏默契,容易导致阵容失衡。例如,超巨可能因竞争激烈而互相压制,或因个人风格差异导致战术执行混乱。 教练的战术适配问题:最佳.............
  • 回答
    要理解为何刘备占有南郡和关羽羞辱孙权被视为“正常”行为,而孙权“背刺”则被视为“小人行径”,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各方实力对比、政治利益以及三国时期的道德观念。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对错判断,而是基于复杂的政治博弈和人性考量。 1. 历史背景与实力对比:时势造英雄,也造出“必要”的手段 曹操.............
  • 回答
    “刘备是伪君子吗?”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充满争议的问题,在关于刘备的讨论中经常出现。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刘备的生平、行为、思想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并且要理解“伪君子”这个词的含义及其不同解读。首先,我们来定义“伪君子”。“伪君子”通常指的是那些假装拥有美德、道德高尚,但实际上行为不端、.............
  • 回答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时,确实说了“君可自取”。这句话并非字面意思的“你自己拿去”,而是包含着深厚的政治考量和对诸葛亮个人品德的信任。要详细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刘备的处境以及他对诸葛亮的深刻认识之中。一、历史背景与刘备的处境 蜀汉内忧外患: 刘备一生戎马倥偬,虽然建立了.............
  • 回答
    刘备与宋江:能力与魅力的深度比较刘备与宋江,作为中国历史上两位极具传奇色彩的领导者,他们都凭借自身独特的才能和人格魅力,聚集了一批忠诚的追随者,并在乱世之中建立了自己的事业。然而,将两人进行能力和魅力的比较,却是一个复杂且需要细致分析的话题。他们身处的时代背景、面临的挑战以及所展现出的特质都有所不同.............
  • 回答
    刘备是否是“真君子”,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历史上和后世的评价对此都有很多不同的解读。要回答“如果刘备是真君子,为什么当皇帝?”,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以下几个方面:一、 对“真君子”的理解与刘备的定位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在汉末三国那个特定历史时期,“君子”的含义以及刘备所处的社会阶层和人生追求.............
  • 回答
    刘备倾全国之力攻打东吴,为关羽报仇固然是一个重要的导火索,但绝非唯一原因,更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脑袋发热”。这件事背后是复杂的政治、军事和战略考量,是三国鼎立局面下,一个政权对另一个政权进行战略打击的必然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导火索:关羽之死与蜀汉的战略损失1. 关羽的特殊地.............
  • 回答
    “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的确是做人处事的非常基本的道理,它体现了诚信、责任感和对他人资源的尊重。如果刘备真的在这方面做得不好,确实会让人质疑他的“仁义”。然而,刘备之所以被后世推崇为“仁义”的代表,并非仅仅基于日常的物质借贷关系,而是他一系列的行为和价值观所形成的整体形象。要理解为什么刘备会被认为“仁.............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它触及了历史评价中的一个关键点:视角与立场。为什么同样是更换主公,刘备能被誉为“枭雄”,而吕布却背负“三姓家奴”的骂名?这背后涉及到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次数多寡,更是个人品质、历史背景、以及评价者本身的价值观。让我们从几个方面详细分析:一、 忠诚度与承诺的认知 刘备: 刘备的“五易.............
  • 回答
    刘备之所以一出道就带着两位当世勇将,这并非是偶然,而是他个人魅力、历史机遇以及当时社会背景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1. 刘备的“仁德”与“ charisma”(个人魅力): 出身与抱负的矛盾: 刘备出身于没落的皇室(汉室宗亲),这为他赋予了“正统”的出身,但也意味着他一开始.............
  • 回答
    要说刘备为什么会在白帝城而不是直接回成都,就把诸葛亮叫到身边托孤,这事儿得从头说起,得把当时的整个局面掰开了揉碎了讲。首先,咱们得明白,刘备那时候的情况,已经不是他年轻时那个说走就走、叱咤风云的壮年了。赤壁之战后,他虽然夺取了荆州、益州,建立了蜀汉基业,但一路走来,那是风风雨雨,磕磕绊绊,他年纪也大.............
  • 回答
    刘备的真本事:不止是“仁德”的帝王坯子提到刘备,人们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那个“三顾茅庐”、“刮骨疗毒”、“携民渡江”的仁德君主形象。然而,仅凭这些故事,我们很难评判他真实的军事才能究竟几何。历史长河中,他并非总是运筹帷幄的战神,但他的军事生涯,却充满着跌宕起伏和独特的生存智慧。要深入了解刘备的军事水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