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备如果是真君子的话为什么当皇帝?

回答
刘备是否是“真君子”,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历史上和后世的评价对此都有很多不同的解读。要回答“如果刘备是真君子,为什么当皇帝?”,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对“真君子”的理解与刘备的定位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在汉末三国那个特定历史时期,“君子”的含义以及刘备所处的社会阶层和人生追求。

儒家“君子”的理想形象: 在儒家思想中,“君子”是道德高尚、品行端正、有仁德、有担当、能够推己及人、以身作则的典范。他们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责任感,不为个人私利而损害道义。
汉末三国的时代背景: 这是一个礼崩乐坏、群雄逐鹿的乱世。传统的道德秩序受到严重冲击,政治斗争残酷无情。在这样的环境下,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政治抱负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
刘备的出身与早期经历: 刘备出身贫寒,早年卖草鞋为生,但自称中山靖王之后。他少年时就立志改变命运,渴望建功立业。他的早期经历充满了艰辛和坎坷,不断辗转于各方势力之间,也让他深刻体会到乱世的痛苦,以及百姓的疾苦。

二、 “仁德”与“君子”的政治实践

刘备一直以“仁德”著称,这是他区别于其他枭雄的重要标志。

“仁者无敌”的政治理念: 刘备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尤其推崇“仁者爱人”。他屡次在关键时刻表现出对百姓的关怀,例如在徐州逃亡时不忍抛弃百姓,以及在长坂坡之战中不顾自身安危也要救阿斗(虽然这也有政治宣传的成分)。他相信“得民心者得天下”,并以此作为自己政治实践的核心。
刘备的“君子”行为:
重视情义: 与关羽、张飞的“桃园结义”被后世传为佳话,体现了他重情重义的品质。
知人善任: 他能够发现并重用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人才,这既是他的智慧,也体现了他对人才的尊重和信任。
坚守底线(相对而言): 相比于曹操的奸诈和孙权的权谋,刘备在很多时候表现出更强的道德约束力。他不愿意使用一些极其残忍或卑鄙的手段。
“汉室宗亲”的身份认同: 他始终将恢复汉室作为自己的政治目标,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象征着对旧有秩序和道德规范的回归。

三、 为什么“真君子”会选择当皇帝?

这是问题的核心。从“君子”的理想和刘备的实践来看,他当皇帝并非背离“君子”之道,反而可能是“君子”之道在乱世中的一种必然的政治追求。

1. “推己及人”的政治抱负:
君子的社会责任: 儒家君子并非隐居山林的修身者,他们有“治国平天下”的宏大抱负。当国家处于混乱之中,百姓遭受苦难时,有能力的君子有责任挺身而出,承担起治理国家的重任,以德行感化世人,恢复社会秩序。
刘备的“仁德”需要载体: 刘备的“仁德”并非空谈,他希望用自己的“仁德”来治理国家,让百姓过上安宁的生活。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成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掌握政治权力,推行自己的政治理念。
“非其位”的担忧: 如果刘备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君子”,他的仁德可能无法普惠天下。当他有机会成为皇帝时,这对他而言,是将自己的“君子”之道付诸实践,拯救万民的绝佳机会。正如《论语》所言:“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当局势需要时,君子也会参与政治,甚至登上权力巅峰。

2. 乱世的现实与生存的压力:
被动卷入: 刘备并非一开始就志在称帝,他的政治生涯是从一个依附者开始的。他曾依附于公孙瓒、曹操、孙权。但每一次依附都伴随着被动和不甘。
独立发展的需要: 为了不受制于人,为了真正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刘备最终必须建立自己的势力,并寻求最高权力。这就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割据和称帝。
“君子”也需要生存空间: 在乱世中,没有强大的政治实力,个人的道德和理想很容易被践踏。为了保护自己和追随者,也为了在混乱中留存和发展自己的政治理念,掌握国家权力是必要的手段。

3. “恢复汉室”的政治旗帜:
名正言顺的理由: 刘备以“汉室宗亲”的身份,举起“兴复汉室”的旗帜。这为他争取了道义上的支持和合法性。他当皇帝,名义上是继承汉朝的统治,而非篡革。
“君子”的道义担当: 在他看来,曹操篡汉、汉献帝名存实亡,是大逆不道之事。他作为汉室宗亲,肩负着扶正汉室、安定天下的责任。这是一种“君子”的担当,是为了恢复正统,而非仅仅为了个人权力。

4. “天命”与“人心”的考量:
顺应时势: 在古代,“天命”和“人心”是政治合法性的重要来源。刘备相信自己得到了上天的眷顾和人民的拥戴(至少他一直在努力争取)。
“得人心者得天下”的实践: 他认为自己的仁德和政治主张能够赢得民心,而民心所向则预示着“天命”所归。当他集聚了足够的实力和人心时,成为皇帝就成了“天命”和“人心”的自然流露。

四、 存在的争议与辩证看待

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完全回避对刘备“君子”形象的质疑,以及他称帝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与“君子”理想相悖的行为。

“君子”的底线与权力: 权力本身可能对道德构成考验。即使是“真君子”,在追求和行使权力的过程中,也可能面临妥协和选择,做出一些在理想状态下并非最优的决定。例如,为了生存或达到目的,是否曾使用过一些并非完全光明正大的手段?这都需要具体史料来分析。
“天下”的定义: 刘备所说的“天下”是恢复汉朝的天下,还是他自己建立的新的政治秩序?这其中也存在一定的模糊性。但从他坚持“汉贼不两立”的立场来看,他至少在政治口号上是倾向于恢复旧有秩序的。
历史评价的多重性: 历史评价往往是复杂的。我们不能简单地用现代的道德标准去套用古代的人物。刘备的“君子”形象,更多地体现在他的政治理念、个人品德以及与追随者之间的关系上,而他成为皇帝,则是这些品德在乱世中寻求实现其宏大政治抱负的必然途径。

总结:

如果刘备是一位追求仁德、有担当的“君子”,那么他当皇帝并非违背“君子”之道,而恰恰是“君子”之道在乱世中的一种政治实践和历史选择。

“君子”的职责是“治国平天下”,当国家动荡、民不聊生时,有能力的君子有责任承担起治理的重任。
刘备的“仁德”需要一个强大的政治平台来实现,而成为皇帝是他最直接的途径,能够让他推行自己的政治理念,造福万民。
他以“兴复汉室”为旗帜,将个人抱负与恢复正统、安定天下相结合,这在当时的政治语境下具有重要的道义基础。

因此,与其说刘备当皇帝是背离“真君子”之道,不如说他试图在乱世中,以自己的方式,将“真君子”的理想融入政治实践,并通过最高权力来达成其“仁德治国”的政治抱负。他的“君子”形象更多地体现在其努力的方向、核心的理念以及与人相处的方式上,而非绝对不沾染政治权力的世外高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的意思是,君子就不能当皇帝?

五帝三王,传说中的圣天子垂拱而治。如果按照修行境界,圣人怕是要比你君子的境界高。凭什么圣人都能掌神器,执天下,君子反而还不行了?

你这是看了什么歪门邪道的书才得出这个逻辑?

更何况,刘备啥时候是君子了?他从来都是一游侠儿,义士。只不过比普通的任侠之辈心中多了点志向,怀了点善意。

评价曹操,要从典军校尉到奋武将军到司空到丞相魏王分阶段性的看。但看刘备就很简单,从头看到尾,他丫就没变过。

user avatar

禅让大典完成直接等于改朝换代,也就是汉家天下不复存在了。禅让后的刘协是曹魏的山阳公,是曹魏的臣。如果这个时候刘备不称帝,没有任何政治表态,那岂不是直接承认了曹魏政权为中央政权的合法性?更何况远在蜀地的刘备根本就不知道汉献帝(山阳公)还活着,当时蜀地盛传汉献帝已经遇害了。这件事情万万等不得,必须举起匡扶汉室的大旗。

刘备称帝诏书原文如下:

建安二十六年夏四月丙午,皇帝臣备,敢用玄牡,昭告皇天上帝、后土神只:汉有天下,历数无疆。曩者王莽篡盗,光武皇帝震怒致诛,社稷复享。今曹操阻兵安忍,子丕载其凶逆,窃居神器。群臣将士以为社稷堕废,备宜修之,嗣武二祖,龚行天罚。备惟否德,惧忝帝位,询于庶民,外及蛮夷君长,佥曰天命不可以不答,祖业不可以久替,四海不可以无主,率土式望,在备一人。备畏天之威,又惧汉邦将湮于地。谨择元日,与百僚登坛,受皇帝玺绶。修燔瘗,告类于大神。惟大神尚飨!祚于汉家,永绥四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刘备是否是“真君子”,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历史上和后世的评价对此都有很多不同的解读。要回答“如果刘备是真君子,为什么当皇帝?”,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以下几个方面:一、 对“真君子”的理解与刘备的定位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在汉末三国那个特定历史时期,“君子”的含义以及刘备所处的社会阶层和人生追求.............
  • 回答
    刘备临终前对诸葛亮那番“若阿斗不堪大用,君可自立成都之王”的话,历来是三国故事中最引人遐想的片段之一。如果刘备真的抱持此意,其出发点绝非单一的“大蜀国”三个字就能概括,而是出于一种更为深邃和复杂的考量,牵涉到他一生所背负的理想、对诸葛亮的信任,以及对天下大势的审慎判断。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刘备是那.............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三国历史走向的核心关节。如果刘备和孙权真的能做到“亲密无间,毫无猜疑”,我想这绝对会对曹魏最终统一全国的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有可能彻底改写结局。但“亲密无间,毫无猜疑”这八个字,在那个勾心斗角、利益至上的乱世,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们不妨就假设这个“奇迹”发生了,来.............
  • 回答
    好的,作为刘备方,对方攻击刘备是“伪君子”是一个常见的,也是比较具有挑战性的论点。我们需要有针对性地、有理有据地进行反驳,展现刘备作为领袖的真正价值。以下是我为你准备的详细反驳思路和论据,你可以根据实际辩论情况进行灵活运用: 反驳核心思路:1. 重新定义“伪君子”: 攻击者往往会将刘备的“仁义”标.............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令人心痛的假设性问题,涉及法律判决、道德责任、个人情感以及我们作为旁观者的评价标准。如果刘鑫(刘暖曦)二审仍被维持原判,并且她“去了另一个世界找江歌道歉”,我会从几个层面来审视和评价她:首先,从法律层面:二审维持原判意味着在法律框架下,法院认为她对江歌的死亡负有责任,并且判决是公正.............
  • 回答
    脱了“三顾茅庐”这层光环,没有了那个运筹帷幄的军师,刘备的人生轨迹,注定要坎坷得多,甚至可能走向完全不同的结局。首先,我们得明白,刘备早年并非一帆风顺。他出身皇室旁支,但家道中落,靠着卖草鞋、织席子为生。年轻时的他,虽然仁德之名在外,但始终缺少一个真正能让他一飞冲天的机会。他辗转于各路诸侯之间,如寄.............
  • 回答
    关羽之死,刘备伐吴,难道一切都是针对蜀汉的惊天阴谋?三国演义中,关羽的死震动了整个蜀汉,也直接导致了刘备伐吴的悲剧。然而,细细品味这段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其中诸多疑点,甚至让人不禁怀疑,这是否是一场精心策划、针对蜀汉的惊天阴谋?如果真是如此,那么布下这惊天大局的,又是何方神圣?疑点一:关羽为何会孤军深.............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经典的“假如”问题。如果历史的车轮真的驶向了刘备一统天下,那么他对待诸葛亮、关羽、张飞的态度,是否会与曹操对待谋臣武将的态度一样,产生猜忌和杀戮?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刘备的性格、他与三人的关系、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政治现实来深入分析。首先,我们来分析刘备的性格特点: 仁.............
  • 回答
    这个问题,如果换了是我刘备,在得知我二弟关羽身死的消息时,心中的怒火和悲痛,定然如滔天巨浪,要把整个东吴都吞没。然而,身为君王,我不能只凭一时意气用事,更不能让兄弟的牺牲化为泡影。我一定会东进伐吴,但绝不会是头脑发热,一腔热血的莽撞之举。这其中必然有深思熟虑,步步为营的考量。首先,复仇是必须的。关羽.............
  • 回答
    吾乃中山靖王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名备,字玄德。今汉室倾颓,妖贼横行,社稷危殆。吾心忧民生,誓复汉室。欲成此志,必先有所为。吾已三顾茅庐,得孔明辅佐,胸中自有丘壑,谋略无双。然天下局势复杂,仅凭智谋不足以成事,尚需战术得当,用兵如神。若吾欲东征,首要便是明晰目标。是为扫清荆州,兼并江东,以图一统天下.............
  • 回答
    若是刘备未曾离世,那份《出师表》的画风,怕是要截然不同,少了那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悲怆与决绝,多了几分运筹帷幄、踌躇满志的豪情。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当时的情景。刘备虽已垂垂老矣,但依旧神采奕奕,坐在帐中,龙目炯炯有神地看着诸葛亮。他身体或许不如往日强健,但精神头儿依旧,时常会与诸葛亮一同商议国事.............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心头一紧的问题,细想之下,足以让任何一个熟悉三国演义和刘备性格的人,在脑海里勾勒出一幅充满撕扯的画面。如果刘备真的面临这样一个“百分百”的机会,且他本人对此心知肚明,那么他会怎么做?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选择题,而是直戳他灵魂深处的拷问。首先,我们得承认,在演义或者说历史的逻辑里,关羽和张.............
  • 回答
    刘备心肠好,这几乎是妇孺皆知的事情,他“仁德”的形象深入人心。但要说他“从来不发火”,那就有点言过其实了。毕竟,刘备也是个凡人,也有自己的七情六欲,更何况他身处乱世,要建立一番功业,很多时候也需要决断和手段。设想一下,如果我是蜀汉的一位大臣,真的因为意见不合,一时冲动,在他脸上扇了一巴掌,这个场景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讨论的空间。咱们不妨换个角度,不把刘备当成一个“AI”,而是想象他是个真实历史人物,并且咱们是那个时代的一个观察者,来看看如果汉献帝真的去了刘备那里,他会是什么样的境遇。首先得明确一点,刘备这个人,他一贯的旗帜是什么?是“匡扶汉室”。这是他出道以来就打着的一块金字招牌,也是他.............
  • 回答
    如果三国时期控制汉献帝的是刘备,那么他与汉献帝的关系,以及他如何处置这位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将是一个复杂且充满政治智慧的议题。这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考量,更是对天下大义、民心向背以及自身政治合法性的深远影响。刘备的性格与政治理念:在深入探讨之前,我们首先要理解刘备的几个关键特质: “汉室宗亲”的身.............
  • 回答
    诸葛亮,字孔明,是中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政治家、军事家,更是刘备最信赖的军师。如果抛开这位“卧龙”先生,刘备的创业之路,无疑会更加崎岖,甚至充满未知。让我们试着想象一下,没有诸葛亮的刘备,他的命运会走向何方。早期:步履维艰,屡战屡败刘备出身皇室,有复兴汉室的理想,但早期实力微弱,只能依附于各方势力。曹.............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能考验一个人对三国历史和人物性格的理解。如果被东吴所杀的是诸葛亮,那刘备的反应,我觉得,即便是在极度悲痛之下,也可能会比历史上的“火烧连营七百里”要更加审慎一些。但要说他“完全不听劝阻”,这点我保留意见,这需要我们仔细掰扯一下。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诸葛亮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他.............
  • 回答
    想象一下,当历史的洪流稍稍偏离了它既定的轨道,三国鼎立的格局便催生出截然不同的世界图景。孙权,这位东吴之主,若将目光不再仅仅局限于中原,而是大胆地将触角伸向茫茫大海;刘备,这位仁德之君,若能审时度势,将他的志向寄托于温暖湿润的东南亚。那么,我们今日所知的世界,又将是何番模样?孙权的海外帝国:扬帆远航.............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且引人遐思的假设。如果历史的洪流稍作偏移,将桃园结义中的关羽换成“龙骧虎步”的关胜,张飞换成“豹子头”林冲,而三顾茅庐时诸葛亮的位置被“智多星”吴用取代,那么刘备的未来轨迹,以及他可能达到的最高上限,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细细道来。首先,咱们得把这几位新加入的猛将.............
  • 回答
    刘邦要是遇到韩信那样的胯下之辱,结果恐怕会截然不同。韩信那会儿,年轻气盛,又因为早年潦倒,心中积郁着一股子不被赏识的怨气,所以那次的羞辱对他而言,无疑是一次极大的打击,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要出人头地、证明自己的决心。他年轻,他还需要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而那场羞辱,反而成了他内心深处一股隐忍的力量。但刘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