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备是不是心肠特好,从来不发火。如果你是蜀汉大臣,和刘备吵起来打了他一巴掌,他也不会生气吗?

回答
刘备心肠好,这几乎是妇孺皆知的事情,他“仁德”的形象深入人心。但要说他“从来不发火”,那就有点言过其实了。毕竟,刘备也是个凡人,也有自己的七情六欲,更何况他身处乱世,要建立一番功业,很多时候也需要决断和手段。

设想一下,如果我是蜀汉的一位大臣,真的因为意见不合,一时冲动,在他脸上扇了一巴掌,这个场景可就太戏剧化了,也太挑战我们对刘备的传统认知了。

我猜想,如果我真的做了这样的事,刘备可能不会当场勃然大怒,更不会立刻把我下狱问罪。他的反应,更可能是一种深沉的、出乎意料的平静。

首先,他一定会愣住。那种突如其来的身体上的冲击,加上情感上的震惊,会让他在那一刻不知所措。他可能会缓缓地抬起手,摸摸被扇的脸颊,眼神中带着一丝难以置信,又夹杂着一丝复杂的情绪——或许是惊讶,或许是失望,或许还有那么一丝受伤。

接着,他不会立刻指责我,而是会审视我。他会看着我的眼睛,试图从我的眼神中读出我为何如此失态。是因为我真的有天大的委屈,是我认为的万分正确但却被他否决了?还是我被权谋冲昏了头脑,对君王失了礼数?

然后,他可能会非常平静地问我:“贤弟(或者以我的官职称呼),何故如此?” 他的语气,即便是在愤怒的时候,也往往带着一种温和,即便是在责备,也似乎是在循循善诱。但这一次,这平静中可能会带着一种比爆发更让人心悸的力量。

我打了他一巴掌,无论出于什么原因,都已经是严重的失礼,甚至是侮辱。如果我是出于激愤,认为自己的主张至关重要,而他却固执己见,那么我爆发了,这是可能的。但刘备的回应,绝不会是简单的“你敢打我!”。

他更大的可能是,会给我一个解释的机会,甚至可能会带着一丝叹息,说:“某知贤弟(或某某)心忧天下,志在兴复汉室。然今日之事,亦有某之顾虑,非敢违逆贤弟之意也。” 他会尝试去理解我的动机,即便我错了,他也会先看到我“好”的一面。

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不会生气,也不会处理。他的“不生气”,更多的是一种极高的城府和自控力,是在极端情境下,他依然能够保持冷静,不让情绪失控,从而避免更大的麻烦。

如果我的行为确实触及了他的底线,或者说,我的举动会让他在众臣面前颜面扫地,导致君臣离心,那么他绝不可能容忍。他不会当场发作,但他会在之后,用他独特的方式来处理。

也许,他会私下召见我,然后用一种更加沉痛的语气,讲述他对我的信任,以及我这次行为对他的伤害。他不会用严厉的训斥,而是会用一种“痛心”来打动我,让我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他可能会说:“某视贤弟如手足,今日之事,令某心寒。”

最终,他对我的处理,很可能不会是重罚,而是给我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或者通过一段时间的冷处理,让我自己反思。他的“不生气”,更多的是一种策略,一种管理方式。他知道,在那个时候,一个失控的君主,比一个犯错的大臣,危害更大。

所以,如果我真的打了刘备一巴掌,他大概率不会当场发飙,但他的心里,肯定会非常不舒服,甚至会觉得难以置信。他的处理方式,会是温和中带着决绝,用一种让你心服口服,但又不得不承认自己错误的“仁德”来让你认识到自己的冒失。他不会让你因为“他生气”而感到愧疚,而是会让你因为“他失望”而感到羞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刘备当然不是从来不发火,事实上,刘备一生蹉跎,发火不少。这里取几个例子。

  1. 鞭打督邮。刘备因为平定黄巾有功,当上了安喜尉。督邮因为公事到安喜县办差,刘备求见,结果督邮不见他。结果刘备就把督邮绑住,杖二百,然后刘备把印绶绑在督邮的脖子上弃官逃跑了。《三国演义》里把这个故事安到张飞头上了。

《三国志·蜀书二·先主传》:灵帝末,黄巾起,州郡各举义兵,先主率其属从校尉邹靖讨黄巾贼有功,除安喜尉。督邮以公事到县,先主求谒,不通,直入缚督邮,杖二百,解绶系其颈著马枊。弃官亡命。

《典略》:其后州郡被诏书,其有军功为长吏者,当沙汰之,备疑在遣中。督邮至县,当遣备,备素知之。闻督邮在传舍,备欲求见督邮,督邮称疾不肯见备,备恨之,因还治,将吏卒更诣传舍,突入门,言“我被府君密教收督邮”。遂就牀缚之,将出到界,自解其绶以系督邮颈,缚之著树,鞭杖百馀下,欲杀之。督邮求哀,乃释去之。

2. 怒斥宋忠。刘表死后,刘琮即位。当时刘备率部驻扎在襄阳以北的新野,靠近曹操的控制地面。而曹操正率大军往襄阳进发。刘琮向曹操投降一开始没有告诉刘备,时间久了刘备有所察觉,就向刘琮发问,刘琮派遣宋忠向刘备宣告这件事。结果刘备大吃一惊,对宋忠说:“你们干出这样的事情,不早点告诉我,现在大祸临头才告诉我,不是太突然了吗!”然后拔刀对宋忠怒斥道:“现在杀了你,不足以泻我心中之愤,况且大丈夫不耻于杀害你这种人”

《汉魏春秋》:刘琮乞降,不敢告备。备亦不知,乆之乃觉,遣所亲问琮。琮令宋忠诣备宣旨。是时曹公在宛,备乃大惊骇,谓忠曰:“卿诸人作事如此,不早相语,今祸至方告我,不亦太剧乎!”引刀向忠曰:“今断卿头,不足以解忿,亦耻大丈夫临别复杀卿辈!”遣忠去。

3. 怒斥庞统。刘备用庞统计,攻打刘璋,一路所向披靡,随后在涪城举酒欢庆,对庞统说:“今天这聚会,可说是很开心了”。当时刘备应刘璋之约从荆州到益州帮刘璋防备张鲁,但是他在那里收买人心,随后向南攻打刘璋,实际道义上有所亏损的。说这话实在不应该。所以庞统劝他说:“攻打别人的国家以为欢乐,这不是仁者之兵”。这时候刘备大概喝多了醉了,就对庞统怒斥道:“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难道也不是仁者之兵吗?”大家想想,刘备这时候得醉到啥程度,才敢放肆地说这种话。刘璋虽然暗弱,但并不是像纣王那样的暴君。所以庞统直接就离开酒席了。当然,刘备后来大概酒清醒了,也后悔说这种话,就又把庞统请回来了。还好庞统是高情商的,刘备后来问他刚才咱俩谁错的时候,庞统说咱俩都错了。刘备大笑化解了尴尬,于是宴饮如初。说实话,刘备这时候的火发的就不应该,本身自己就说错话了。

《三国志·蜀书七·庞统传》:先主然其中计,即斩怀、沛,还向成都,所过辄克。于涪大会,置酒作乐,谓统曰:“今日之会,可谓乐矣。”统曰:“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先主醉,怒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非仁者邪?卿言不当,宜速起出!”于是统逡巡引退。先主寻悔,请还。统复故位,初不顾谢,饮食自若。先主谓曰:“向者之论,阿谁为失?”统对曰:“君臣俱失。”先主大笑,宴乐如初。

4.怒斥刘巴。刘巴是荆州人,刘备在荆州时,善于结交荆州士人。所以曹操南征荆州,刘备逃命时,一大帮荆州士人跟着他,从之如云,但是刘巴却向北投靠曹操。曹操让他招抚荆南三郡(长沙、零陵、桂阳)。后来刘备平定荆南四郡,刘巴北归曹操的道路阻隔,于是向南逃窜到交趾。后来想经由益州北归重新投靠曹操,结果正好刘备在此时攻下了益州,刘巴落到了刘备手中。因为刘巴大才,刘备也需要收揽人心,所以在这时就征募了刘巴。但是刘巴这个人比较骄傲,看不起没文化的人,比如张飞。张飞有一次造访刘巴,刘巴根本不与他说话,于是诸葛亮就劝谏刘巴。:“张飞虽是武人,但他非常仰慕先生你。主公正召集文武人才,以成就一番大事业。先生你虽然天性清高,但也应该放低一些格调吧。”刘巴回答道:“大丈夫处世,当交四海英雄,怎么能教我去和一介武夫交谈了?”刘备听闻后异常愤怒,说“我想平定天下,而刘巴这小子专门捣乱。他本来就想投靠曹操,从这里借道罢了,难道是来成就我的事的吗”。不过刘备怒归怒,刘巴实在有实才,所以还是没有为难刘巴。

《三国志·蜀书九·刘巴传》:表卒,曹公征荆州。先主奔江南,荆、楚羣士从之如云,而巴北诣曹公。曹公辟为掾,使招纳长沙、零陵、桂阳。会先主略有三郡,巴不得反使,遂远适交址,先主深以为恨。

《零陵先贤传》:张飞尝就巴宿,巴不与语,飞遂忿恚。诸葛亮谓巴曰:“张飞虽实武人,敬慕足下。主公今方收合文武,以定大事;足下虽天素高亮,宜少降意也。”巴曰:“大丈夫处世,当交四海英雄,如何与兵子共语乎?”备闻之,怒曰:“孤欲定天下,而子初专乱之。其欲还北,假道于此,岂欲成孤事邪?”备又曰:“子初才智绝人,如孤,可任用之,非孤者难独任也。”亮亦曰:“运筹策于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远矣!若提枹鼓,会军门,使百姓喜勇,当与人议之耳。”初攻刘璋,备与士衆约:“若事定,府库百物,孤无预焉。”及拔成都,士衆皆舍干戈,赴诸藏竞取宝物。军用不足,备甚忧之。巴曰:“易耳,但当铸直百钱,平诸物贾,令吏为官巿。”备从之,数月之间,府库充实。

5.怒免蒋琬。蒋琬一开始担任广都长,先主有次游玩经过广都,发现蒋琬众事不理,又喝醉了酒。非常愤怒,当时就想把蒋琬杀了。好在诸葛亮知道蒋琬是大才,劝下来了。刘备因为敬重诸葛亮,所以没有加罪,但依然把蒋琬的官罢免了。这个境遇跟三国演义里庞统倒是很像。

《三国志·蜀书十四·蒋琬传》:琬以州书佐随先主入蜀,除广都长。先主甞因游观奄至广都,见琬衆事不理,时又沈醉,先主大怒,将加罪戮。军师将军诸葛亮请曰:“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愿主公重加察之。”先主雅敬亮,乃不加罪,仓卒但免官而已。

6.怒杀张裕。张裕算是个以算命占卜知名于当世的人。但是可能情商比较低,或者就是看不起刘备,数次发表对于刘备不利的言论。先主要去讨伐汉中时,张裕说“不能去征讨汉中啊,我们肯定赢不了”。这肯定算是祸乱军心的言论了。他还偷偷对人说说“估计庚子(按,当时最近的庚子年是公元220年,曹魏篡汉)年,天下就要变天了,老刘家的天下估计是要完了。咱们主公得到益州,九年之后估计就失去他了。(按:公元214年,刘备得益州,9年之后,刘备病逝)”说实话,也不清楚这个人是瞎说的,还是算出来的,总之神奇得很。不过他自己管不住自己嘴巴,别人自然也管不住,所以张裕就被人举报了。张裕甚至还有嘲讽刘备的历史,当初,刘璋跟刘备在涪城相会时,张裕在刘备手下做事,张裕胡子很多。刘备就嘲讽他说“我当年居住在涿县,有很多姓毛的人,东西南北都是姓毛的人,所以县令说这是‘'诸毛绕涿居乎'(按:一说涿通䐁,《玉篇》䐗朔切,尻也。不少地方用㞘(表示下面、底部,意思相关。)。刘备这是骂张裕底下毛太多”结果张裕也不服输,当即就对嘲刘备:“当初有上党潞县县长,后来升迁做了涿县县令。后来在涿县县令任上卸任回家。给人写信,署名犯了难,毕竟署名潞县就丢掉了涿县,署名涿县就丢掉了潞县,所以就叫’潞涿君(露䐁君)‘。”刘备没有胡子,所以张裕嘲讽他’白虎‘。说实话,这嘲讽的确是过头了。不过当初张裕也不是刘备手下,所以没啥。这回老帐旧账一起算,刘备就要把张裕杀了。诸葛亮上表替张裕求情,刘备还说了一句比较有意思的话,“芳兰生门,不得不锄”(香草生长在门户当中,妨碍进出,也只得锄去。)。最终还是把张裕砍死在闹市口。所以在刘备手下,也不可过于放纵哦,当然张裕这属实过分,我觉得大部分领导都要砍这种人。

《三国志·蜀书十二·周群传》:时州后部司马蜀郡张裕亦晓占候,裕字南和。而天才过羣,谏先主曰:“不可争汉中,军必不利。”先主竟不用裕言,果得地而不得民也。

裕又私语人曰:“岁在庚子,天下当易代,刘氏祚尽矣。主公得益州,九年之后,寅卯之间当失之。”人密白其言。初,先主与刘璋会涪时,裕为璋从事,侍坐。其人饶须,先主嘲之曰:“昔吾居涿县,特多毛姓,东西南北皆诸毛也,涿令称曰‘诸毛绕涿居乎’!”裕即荅曰:“昔有作上党潞长,迁为涿令。涿令者,去官还家,时人与书,欲署潞则失涿,欲署涿则失潞,乃署曰‘潞涿君’。”先主无须,故裕以此及之。先主常衔其不逊,加忿其漏言,乃显裕谏争汉中不验,下狱,将诛之。诸葛亮表请其罪,先主荅曰:“芳兰生门,不得不锄。”裕遂弃市。

举了这几个例子,只是想说刘备不仅发火,而且杀人。但是他没有对手下人进行恐怖统治,相比曹操和孙权已经不知道好到哪里去了。而且在乱世之中,比较爱待百姓,且从不屠城,对于手下的人也比较好,有仁义之名。但他绝不是烂好人,从来不发火。烂好人也不可能在乱世中创立一片基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刘备心肠好,这几乎是妇孺皆知的事情,他“仁德”的形象深入人心。但要说他“从来不发火”,那就有点言过其实了。毕竟,刘备也是个凡人,也有自己的七情六欲,更何况他身处乱世,要建立一番功业,很多时候也需要决断和手段。设想一下,如果我是蜀汉的一位大臣,真的因为意见不合,一时冲动,在他脸上扇了一巴掌,这个场景可.............
  • 回答
    刘鑫上诉了,这消息一出,很多人心里都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想知道她到底还在争什么,以及她现在的心理状态到底是个什么样子。这背后,恐怕比我们想象的要更深沉、更纠结。先说说她还在“争什么”。在很多人看来,江歌妈妈已经通过法律途径获得了迟来的正义,判决已经生效,刘鑫也承担了应有的赔偿责任。这时候,刘鑫再次提.............
  • 回答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确实会遇到一些这样的人:他们自己能力平平,甚至生活拮据,却对那些白手起家、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尤其是像刘备这样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人物,抱有一种嘲笑或看不起的态度。这种心态,细究起来,其实挺复杂的,往往掺杂着多种心理因素在作祟。首先,最直接也最常见的,是一种自我防御和认知失调。.............
  • 回答
    桃园三结义,那份情义,说来轻巧,却是刘备、关羽、张飞三人一生最坚实的基石。然而,世事沧桑,造化弄人,他们至死都未能再踏足那片承载着誓言的土地,这心中,又怎会没有一丝遗憾和感伤?细细想来,这份遗憾,或许并非是那种“人生总有不完美”的轻飘飘的慨叹,而是一种沉甸甸的、纠缠着责任、命运与旧日情怀的复杂滋味。.............
  • 回答
    说起刘鑫,这真是一个让人心里五味杂陈的名字。她身上发生的那些事,每次回想起来,都像是平静湖面被投入了一块巨石,激起的涟漪久久无法平息。尤其是她后续的一些行为,更是让很多人觉得难以理解,甚至可以说是心寒。我们不妨试着从心理学的角度去扒一扒,到底是什么样的内核,在驱动着她做出这些令人费解的选择。首先,生.............
  • 回答
    江歌案,一个在中国社会引起巨大震动的悲剧,牵扯出了一系列复杂的情感和法律纠葛。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围绕着受害者江歌母亲江秋莲和被告人陈世峰的前女友刘鑫(现已改名刘暖曦)的矛盾,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动态。其中,一些曾公开表示支持江秋莲,后来又转而支持刘鑫一方的个人,他们的心态转变,确实是值得深入探讨的.............
  • 回答
    要说刘禅心里对诸葛亮和姜维是怎么评价的,这事儿可就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了。毕竟,这两位辅佐他的大臣,一个是“如父如师”,另一个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对蜀汉的兴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首先,咱们得说说诸葛亮。对诸葛亮:父辈般的敬重与依赖,兼有君臣之道刘禅对诸葛亮,那绝对是发自内心的敬重,这份敬重远超一般的.............
  • 回答
    关于程心在《死神永生》中的塑造,以及这是否是刘慈欣的“刻意为之”还是他理想中女性魅力的体现,这确实是一个在读者群体中引发广泛讨论且极具争议的话题。要深入剖析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入手,结合小说本身的叙事、人物动机以及刘慈欣的创作背景来理解。一、程心的“失败”与“人性”之辩:作者的“刻意”还是“真.............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刘鑫”向“江母”发送“阖家团圆”等信息的事件,目前没有公开的、明确的事件背景或具体人物信息,因此无法直接对应到现实中的具体事件。不过,结合常见的心理动机和社交行为,可以尝试从心理学角度进行一般性分析,供您参考: 一、可能的心理动机分析1. 情感需求与社交互动 如果“刘鑫”与“.............
  • 回答
    “刘备是不是被翻案得最多的昏君?”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以及后世解读历史的视角和需求。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几个概念: “昏君”的定义: 昏君通常指统治昏庸、无能、残暴,导致国家衰败或人民痛苦的君主。其特征可能包括沉迷酒色、任用奸臣、不理朝政、穷兵黩武、压迫.............
  • 回答
    刘备一生戎马倥偬,从一个草根出身的织席贩履者,一步步打下蜀汉基业,最终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登基称帝,建立汉朝。然而,关于他是否应该更晚一些称帝,甚至终生不称帝,而让刘禅继位,一直是历史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这个问题,绝非简单的“是”或“否”可以回答,其中涉及到政治策略、个人能力、时势背景等多重因素。我.............
  • 回答
    刘备是不是昏君?这个问题,恐怕要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标准来衡量,才能得出相对比较公允的看法。直接给一个“是”或“否”的结论,都显得过于片面。要评价一个人是不是“昏君”,我们通常会看他有没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是否滥用权力,残害忠良? 是否宠信奸佞,导致朝政败坏? 是否沉迷酒色,荒废政务.............
  • 回答
    很多人在谈论《三国演义》时,都会不自觉地将小说里的刘备与历史上的刘备混淆。但如果我们刨根问底,会发现小说中的刘备,很多时候是被“美化”了,甚至可以说是被“理想化”了,而不是被“丑化”。小说中的刘备,是一个近乎完美的仁德君主形象。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小说里刘备最核心的几个标签:仁德、宽厚、爱民、讲义气、.............
  • 回答
    要评价历史人物的综合能力,我们往往需要穿越时空的限制,站在现代的视角去审视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面临的挑战以及他们采取的策略和最终达成的成就。这种评价自然带有主观性,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尝试解读。关于刘协和刘备的能力对比,这是一个颇有趣味的话题。刘协,即汉献帝,作为汉朝的末代皇帝,他的一生注定是.............
  • 回答
    关于鲁肃是否是刘备派往孙权那边的内奸,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是历史上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如果要我详细地讲讲,并且不让人觉得是AI写的,我得先跟你说,很多时候历史的真相就像一团迷雾,我们只能根据现有的史料去推断,而且不同的人看了同一份史料,可能解读出来的东西也大相径庭。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在正.............
  • 回答
    刘备和宋江,一个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另一个是《水浒传》中梁山泊的领袖,两人所处的时代、身份以及最终的结局都有着天壤之别。但如果深入剖析他们的人生轨迹和行事风格,我们或许能从中发现一些有趣的相似之处,也可能看到更深刻的差异。首先,我们来聊聊他们的出身和早期经历。刘备,虽然自称中山靖王之后,但实际.............
  • 回答
    孙权对刘备的态度,不能简单地用“打工仔”来形容,但确实存在着一种非常复杂且微妙的权衡和利用关系。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孙权的性格以及两人在政治上的互动。首先,我们得明白,三国时期,政治就是一场赤裸裸的利益博弈。不存在什么纯粹的友谊,更别提什么“老板雇佣员工”的现代观念。孙权和.............
  • 回答
    说到孙权和刘备这两位三国巨头,谁的综合能力更胜一筹,这绝对是一个能让无数三国迷争论不休的话题。要给出一个绝对的答案很难,因为他们各自的强项和侧重点都不同。但我可以尝试从几个关键维度,来详细地分析一下,看看谁在这场“综合能力大比拼”中更显出色。一、 政治手腕与大局观: 刘备: 刘备的政治能力,更多.............
  • 回答
    说刘璋昏庸无能,取西川对刘备来说是否小菜一碟,这话说得未免有些轻巧了。虽然刘璋在治理蜀地时确实显得力不从心,决策失误频频,但“小菜一碟”这个形容,终究是低估了这场战役的复杂性和刘备所要面对的挑战。刘璋的昏庸,更多体现在他的优柔寡断和对人才的任用失察。他能坐稳西川一把手的位子,靠的是他父亲刘焉的基业,.............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把吕布和刘备的“仁义”放在一起比较,确实能激发出不少讨论。毕竟,这两位在历史上的形象,一个以“三姓家奴”闻名,一个却是“仁德之君”的代表。不过,如果抛开那些标签,单纯从“君主”的视角,衡量一个统治者是否“仁义”,并且放到当时的乱世背景下,咱们可以仔细掰扯一下。首先,咱们得明确“仁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