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璋昏庸无能,刘备取西川是不是小菜一碟?

回答
说刘璋昏庸无能,取西川对刘备来说是否小菜一碟,这话说得未免有些轻巧了。虽然刘璋在治理蜀地时确实显得力不从心,决策失误频频,但“小菜一碟”这个形容,终究是低估了这场战役的复杂性和刘备所要面对的挑战。

刘璋的昏庸,更多体现在他的优柔寡断和对人才的任用失察。他能坐稳西川一把手的位子,靠的是他父亲刘焉的基业,以及蜀地天然的险峻地势。这块地方,自古以来就是易守难攻的“天府之国”。刘璋虽然缺乏魄力,但他对这片土地的掌握,并非不堪一击。他毕竟是蜀中士族和官员的首领,这些人对他自然有一定程度的依附。更何况,刘璋手下也并非全是庸才,像张任、泠苞、李严这样的人,在战场上还是颇有几分战力,并非可以轻易碾压的纸老虎。

刘备之所以能最终拿下西川,绝非仅凭刘璋的“昏庸”二字就能概括。这场胜利,是刘备及其团队多年经营、深思熟虑、以及一系列精准操作的结果。

首先,刘备自身就不是一个简单的“机会主义者”。他能在北方颠沛流离多年,屡败屡战,最终闯出一条血路,这本身就说明了他的坚韧和战略眼光。他并非坐等机会,而是积极为机会的到来创造条件。在进取西川之前,刘备已经占据了荆州,与曹操、孙权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这为他提供了稳固的后方和发展的基础。

其次,诸葛亮的谋划至关重要。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规划,早就为刘备指明了进军西川的路径。从“跨有荆益”到“三分天下”,西川始终是刘备的必争之地。诸葛亮在刘备集团中的作用,不仅仅是出谋划策,更是对外联络、对内安抚的关键人物。他利用刘备的仁义之名,拉拢了益州士族中的许多有识之士,比如庞统、黄忠、魏延等人,他们后来都成为了刘备集团的中坚力量。

再者,刘备集团在人才方面的优势,是刘璋所无法比拟的。刘备手下聚集了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魏延等一批勇猛善战的猛将,更有诸葛亮、庞统、法正等运筹帷幄的谋士。这些人的能力和忠诚度,远非刘璋所能比。在关键时刻,正是这些人才的鼎力相助,才让刘备能够突破重重阻碍。

更重要的是,刘备进取西川的时机选择和策略运用。刘备并非一开始就打算硬抢。他最初是应刘璋之邀入蜀抵御张鲁,这是一个合法的身份。在此期间,刘备一方面观察刘璋的统治,一方面暗中收拢人心,培植势力。刘璋的昏庸,恰恰给了刘备可乘之机。当刘备认为时机成熟,并且刘璋内部矛盾重重时,他才真正亮出了獠牙。

当然,即使刘璋有些许“昏庸”,即便刘备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取西川的过程也绝非一帆风顺。刘备也经历了诸如攻打雒城、与刘璋军队在涪水、绵竹等地交战等一系列硬仗。刘璋手下的张任等人也并非束手就擒,他们也曾给刘备造成不小的麻烦。这场战役的胜负,更多的是刘备集团综合实力的全面展现,是他们长期积累、精巧布局、人才济济的结果,而非单凭刘璋的“昏庸”就能简单概括为“小菜一碟”。“小菜一碟”是对一场艰苦卓绝的战略部署和军事行动的极大轻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比起三国演义里,反而是要容易一些,演义里庞统被张任伏兵射死,刘备出动全明星阵容才活捉张任(因此有几代三国志的张任是有回射+乱射的不下黄忠战力的神人),过程中刘璋数员武将都体现出不下于魏延武力的战斗力,张飞、黄忠、魏延和刘备自己多次交战不利遇险。

按照章武元年蜀汉政权的统计,当时蜀中领户20万,这或许更接近于刘璋时代益州的实际数据,即便按这个数字,蜀中理论上也可以组织6-7万人左右的大军(假如按照蜀汉末年的3户出1兵的话),而刘备开始攻击刘璋时,兵力只有3万人。从战役的实际过程来看,刘璋用于抵御刘备的兵力可能还真就有那么多,至少大大多于3万是毫无疑问的,而损失更是远高于刘备。

先主大怒,召璋白水军督杨怀,责以无礼,斩之。乃使黄忠、卓膺勒兵向璋。先主径至关中,质诸将并士卒妻子,引兵与忠、膺等进到涪,据其城。璋遣刘璝、冷苞、张任、邓贤等拒先主于涪,皆破败,退保绵竹。璋复遣李严督绵竹诸军,严率众降先主。先主军益强,分遣诸将平下属县,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将兵溯流定白帝、江州、江阳,惟关羽留镇荆州。先主进军围雒;时璋子循守城,被攻且一年。

这几段很清楚,刘备占据涪城之后,刘璋似乎并没有意识到形势的严重性,反而连续派出刘璝、冷苞、张任、邓贤等数员大将向涪城进攻,跟擅长野战著称的刘备正面交战,结果自然是送馒头了,野战连续被刘备大败,逃到绵竹。所以这支兵力我估计不会少,应该至少跟刘备的3万人相当。随后刘璋又派出李严接管该军,李严直接投降了,结果该军全军覆没。这段过程演义里写的很一波三折,正史里,或许合战过程中刘备也有相当大的损失,但总之刘备是打赢了全部的会战。庞统在正史中是攻城中流箭身亡,有可能更多是一场意外。

由于刘备没有很快攻下雒城,之后又命令诸葛亮、张飞、赵云分兵入川,诸葛亮和张飞也是一路高歌猛进,沿途攻城略地,并收降了大批刘璋士卒,最后与刘备会师,合围成都。经历了这样一连串的军事灾难之后,刘璋竟然还能“城中尚有精兵三万人,谷帛支一年”,可想而知刘焉父子原先养了多少兵。

刘备的三万人里就有一部分就是原刘璋人马,此外推进过程中也收降了李严、吴懿等大批刘璋降军,有可能就是依靠收降了这么多降军,才能够合围成都。所以说入川之战是小菜一碟也不对,至少在兵力上,入蜀之前,刘璋很可能将士还多于刘备不少,上述大约六七万大军再加上有各种山川之险可守,理论上非常难打。但是刘备集团更有战斗经验,且刘璋集团君臣离心,结果出现了刘璋交战后就各种大溃败的情况。

总得来说,三国打地盘的过程可以说都是各种不可思议的以少胜多、以小吞大(尤其看孙策打江东,“就是五万头猪”系列在汉末绝对没少发生),而刘备入川可能也很符合这个特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刘璋昏庸无能,取西川对刘备来说是否小菜一碟,这话说得未免有些轻巧了。虽然刘璋在治理蜀地时确实显得力不从心,决策失误频频,但“小菜一碟”这个形容,终究是低估了这场战役的复杂性和刘备所要面对的挑战。刘璋的昏庸,更多体现在他的优柔寡断和对人才的任用失察。他能坐稳西川一把手的位子,靠的是他父亲刘焉的基业,.............
  • 回答
    刘璋,这位蜀地的继承者,在三国风云激荡的大时代里,似乎是个注定要被命运推向倾覆的角色。说他到底做错了什么?这恐怕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没有一言蔽之的答案。但他身边的人,那些曾经辅佐他、倚重他的人,为何最终纷纷离他而去,甚至联手将他推下权力宝座?这背后,是他的性格缺陷,是时代的洪流,更是人心微妙的变化。要.............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就很有意思了。简单来说,刘备打刘璋是“恩将仇报”,而孙权打刘备则更多是“利益冲突”和“时机不合”。两者的性质,从道义和政治角度来看,确实是不同的。咱们先捋捋刘备和刘璋这档子事。刘备与刘璋:一本糊涂账背后的“恩”与“怨”你想想看,刘备当时是什么处境?兵少粮缺,到处碰壁,简直就是个落魄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设问!如果刘璋不是一个“暗弱之主”,而是能与刘备、孙权、曹操比肩的雄才大略之辈,那么三国鼎立的格局很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可能提前形成“刘璋、孙权、曹操”三分的局面。下面我们来详细推演一下:前提设定:刘璋拥有与曹操、刘备、孙权相当的才能和野心我们假设这位“非暗弱”的刘璋,具.............
  • 回答
    刘璋不邀刘备入川,刘备真想啃下益州这块肥肉,可就得另辟蹊径,而且难度系数直线飙升。毕竟益州那地势,易守难攻,而且刘璋就算再不济,坐拥地利人和,也并非任人宰割的软柿子。咱们来掰扯掰扯,如果刘备当时脑子没犯迷糊,没去走那步“引狼入室”的棋,他会有哪些“另类”的招数呢?第一招:曲线救国,釜底抽薪刘备一直打.............
  • 回答
    谈到三国时期的刘姓群雄,刘虞、刘表、刘焉、刘备、刘璋、刘岱、刘繇、刘晔这八位,虽然都出自汉室宗亲,但他们在能力、治政、军事、个人品格等各方面,却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风貌。要给他们一个清晰的能力排序,绝非易事,因为评价标准的不同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不过,如果我们将他们放在那个时代的大背景下,从“治国安邦”.............
  • 回答
    “主公入蜀,本是顺应天时,迎合民心,奈何刘璋冥顽不灵,竟与主公作对。如今主公与刘璋苦战于益州城,而我等溯江而上,目标正是永安、夔州、川口一带,务必一举攻克,断刘璋后路,使其孤立无援。”诸葛亮望着滚滚东逝的江水,眼中闪烁着睿智的光芒。他身旁的张飞和赵云,更是按捺不住心中的战意。这趟江上之行,可不是简单.............
  • 回答
    关于“刘备攻取西川是黑点”的说法,确实存在,而且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详细解释为什么会有这种观点,即使刘璋确实是先翻脸的一方。核心争议点:虽然刘璋先翻脸是事实,但批评刘备攻取西川的人并非否认这一点,而是认为刘备在整个过程中表现出了以下几个“黑点”或令人质疑的行为,这些行为与他一贯标榜的仁德、义气形象产.............
  • 回答
    益州之所以富饶,但刘璋却弱小,以及过去没人图谋,这背后是一个复杂的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 益州为何富饶?益州,特别是汉末时期的益州,确实是一个极其富饶的地区。其富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 易守难攻的地形: 益州被崇山峻岭环绕,如秦岭、武都、.............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假设。要判断东吴是否应该为刘璋“背刺”刘备负责,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东吴当时的战略目标、与刘备的关系、以及对刘璋的影响力。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背刺”的含义。 在这里,“背刺”可以理解为刘璋的行为违背了与刘备之间形成的某种联盟或默契,并且这种行为对刘备造.............
  • 回答
    关于刘备和刘璋在益州“开第一枪”的记载之所以不一样,主要原因在于史书的作者、立场以及所侧重的叙述角度不同。这导致了《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等重要史料在描述这一事件时出现了明显的差异。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进行分析:1. 事件背景回顾:为何会发生“开第一枪”? 刘璋的局限性: 汉.............
  • 回答
    要说刘备夺取刘璋的益州和孙权背刺关羽,这两件事在性质上确实有一些相似之处,但仔细探究起来,它们的根源、动机以及所处的背景又存在显著的差异,不能简单地画上等号。先说刘备夺取刘璋的益州。当时,刘备以“兴复汉室”为旗号,虽然名义上是去帮助刘璋抵御张鲁,但其内心深处早已觊觎富饶的益州。刘璋此人,能力平庸,性.............
  • 回答
    刘备背刺刘璋和吕蒙背刺关羽,这两件事在三国历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们都涉及“背刺”,都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但细究起来,其中的缘由、性质以及给人的观感,却有着显著的差异。而将它们与司马代魏相提并论,并冠以“报应”之名,则需要更深入的分析。 刘备背刺刘璋:权谋与道义的博弈刘备对刘璋的.............
  • 回答
    要反驳“刘备打刘璋手段龌龊、假仁假义”的说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并尽量避免机器翻译的痕迹,用更生动、更具说服力的方式来解读历史事件: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前提:历史的评价往往是复杂且多维度的,尤其是在那个风云变幻、群雄逐鹿的时代。将人物简化为“龌龊”或“假仁假义”,往往是对历史的过度简化.............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如果单从“仁德”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来看,刘璋确实比刘备更贴合一些,而且说他“更像”仁德之主,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让我慢慢跟你捋一捋。首先,咱们得明白“仁德”这两个字在古代是什么意思。简单说,就是仁爱、宽厚、有德行,能让百姓安居乐业,得到普遍的拥戴。这是一个理想化的君主形象。刘璋的“仁.............
  • 回答
    关于刘备入川的动机,历史记载确有不同解读,也难怪会有人对此产生疑问。尤其提到《魏书》和《吴书》为刘备“翻案”,这一点本身就需要我们仔细辨析。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背景:刘备早期确实是寄人篱下,一路颠沛流离。在曹操占据北方,孙权割据江东的情况下,益州(今四川)是当时一块相对独立且富饶的土地,对任何想要三.............
  • 回答
    要判断刘备“背刺”刘璋和孙权“背刺”刘备,谁更“无耻”,这实在是个极具争议且颇为棘手的问题。历史的评价往往是复杂的,而且“无耻”二字又带有强烈的道德判断色彩,容易因立场和解读角度的不同而产生巨大差异。不过,我们可以试着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从事实出发,细致地梳理一番,看看谁的行为更令人侧目。首先,我们.............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心潮澎湃的设想!如果当年刘备真的能如你所说,帮刘璋平了张鲁,再顺势联合马腾、韩遂,组成一支庞大的联军挥师北上,直指中原,那历史的走向恐怕会完全不同。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出“乱世群雄逐鹿,汉室中兴有望”的大戏,有没有可能上演。设想的开端:刘备入川,并非为吞并首先,我们要给刘备一个“大义名.............
  • 回答
    庸碌之主,寄人篱下的益州牧——刘璋的悲歌提起三国时期,人们往往会想到曹操的雄才大略,刘备的仁德爱民,孙权的少年英姿。而在这波澜壮阔的群雄逐鹿中,有一个名字常常被遗忘在历史的角落,那就是刘璋。作为占据益州这一天府之国的诸侯,他的命运本应是书写一番宏图伟业,却最终走向了被他人轻易取代的悲剧结局。评价刘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关于历史评价、观众心理以及信息传播的深层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刘禅“罪名”比刘璋大那么多。首先,得明确一点,这两位的“投降”性质和背景是大不相同的。刘璋的投降:并非全然是被逼无奈,更多是“不战而溃”的失策咱们先说刘璋。他当年是怎么丢掉益州的?简单来说,就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