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东吴是否应该为刘璋背刺刘备负责?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假设。要判断东吴是否应该为刘璋“背刺”刘备负责,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东吴当时的战略目标、与刘备的关系、以及对刘璋的影响力。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背刺”的含义。 在这里,“背刺”可以理解为刘璋的行为违背了与刘备之间形成的某种联盟或默契,并且这种行为对刘备造成了不利影响。刘璋本是东汉末年益州牧,在刘备西进夺取益州的过程中,刘备最初是以“帮助刘璋抵御张鲁”为名义进入益州的。然而,刘备最终通过兵变的方式夺取了益州,这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强制性。所以,如果刘璋之后的行为可以被视为对刘备的“背刺”,那也需要看其具体行为的性质。

其次,我们来分析东吴当时的情况和战略目标。

三足鼎立的局面: 东吴在赤壁之战后,与曹魏、蜀汉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孙权的目标是巩固和发展自己的势力,并伺机扩张。
与蜀汉的关系: 东吴和蜀汉在赤壁之战后曾是盟友,共同对抗曹操。然而,这种联盟并非牢不可破,双方在荆州归属问题上存在深刻矛盾。荆州是连接各方的重要战略要地,东吴始终希望收回荆州,而刘备则希望通过控制荆州来向西发展。
对蜀汉的态度: 东吴对刘备夺取益州并建立蜀汉政权是持谨慎观望态度的。一方面,他们需要蜀汉作为对抗曹魏的盟友;另一方面,蜀汉的强大也可能威胁到东吴的利益,尤其是在荆州问题上。
对刘璋的态度: 刘璋原本是汉室宗亲,在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中勉强维持着益州的统治。他能力平庸,难以抵御外部势力。东吴对于刘璋的统治,并无特别的维护意愿,更多的是将其视为一个相对稳定的地方势力。

接下来,我们分析刘璋可能采取的“背刺”行为以及东吴可能的作用。

如果“背刺”指的是刘璋在刘备夺取益州后,仍然试图与东吴联合对抗刘备:

刘璋的动机: 刘璋虽然失去了益州,但他作为汉室宗亲,可能会对刘备的夺权心怀不满,或者希望通过与其他势力联合来收复失地,或者至少为自己寻求一个更好的出路。
东吴的反应:
短期内可能考虑: 在特定情况下,东吴可能会考虑与刘璋这样的汉室残余势力合作,以牵制刘备的势力,或者在荆州问题上获得更多的筹码。例如,如果当时东吴与刘备的矛盾激化到极点,他们可能会试图利用刘璋来 destabilize 蜀汉。
长期来看可能性不大:
1. 蜀汉的实力: 刘备夺取益州后,实力已经大大增强,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与刘璋这样已经失去实权的人物联合,对东吴的实际战略意义有限。
2. 荆州问题是核心: 东吴与刘备的根本矛盾在于荆州。如果东吴与刘璋联合,其目的是为了对抗刘备。但如果刘备因此更加警惕东吴,并可能在荆州采取更强硬的措施,对东吴来说反而不利。
3. 政治上的顾虑: 刘璋的统治已经不被大多数益州人认可,与他联合可能在政治上显得师出无名,甚至会引起其他势力的警惕,认为东吴有意破坏三足鼎立的局面。
4. 时机和机会: 东吴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和资源去实际支持刘璋对抗已经站稳脚跟的刘备?在其他更紧迫的战略任务(如对抗曹操,巩固荆州)面前,东吴是否会选择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与一个已然衰落的势力合作上?

那么,东吴是否“应该”为刘璋的“背刺”负责呢?

从“责任”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区分“直接责任”和“间接责任”。

直接责任: 如果东吴直接怂恿、煽动或者出兵帮助刘璋对抗刘备,那么东吴就负有直接责任。但从史料来看,并没有明确记载东吴在刘备夺取益州后,积极与刘璋合作对抗刘备。
间接责任: 间接责任则更为复杂。

1. 东吴未能“阻止”刘璋? 如果我们认为刘璋在投靠刘备之后仍然对刘备心怀不轨,并且东吴有机会劝说或者制约刘璋,而东吴没有这样做,那么可以算是一种间接的责任。但是,这种观点的前提是东吴对刘璋有足够的影响力去“制约”他,并且有这样的动机。在刘备夺取益州的过程中,刘璋的决策更多是出于自身的无奈和对刘备的恐惧,而不是因为受到东吴的指示或鼓动。
2. 东吴与刘备的矛盾是否间接促使刘璋生变? 确凿的史实是,东吴与刘备的矛盾在荆州问题上日益尖锐,甚至最终导致了陆蒙杀关羽,荆州易主。这种持续的盟友关系破裂,可能会使得刘备在其他地方(包括益州)的统治更加谨慎和猜忌,从而可能影响刘璋的处境和心态。但这是东吴与刘备之间的矛盾,而非直接针对刘璋。
3. 东吴对刘璋的“拉拢”行为? 如果东吴在刘备夺取益州前后,曾私下接触过刘璋,试图利用刘璋来牵制刘备,那么东吴就可能对刘璋的“背刺”行为负有一定的责任。但史料中并未明确记载这样的行为。相反,东吴的主要精力放在与刘备的联盟,以及在荆州的博弈上。

总结和分析:

我认为,东吴不应该直接为刘璋的“背刺”刘备负责。 原因如下:

1. 刘备夺取益州的性质: 刘备夺取益州的过程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和政治斗争的色彩。刘璋作为益州牧,其地位原本就摇摇欲坠。
2. 刘璋的自主决策: 刘璋是否“背刺”刘备,其决策主要取决于他自身的处境、对刘备的判断以及是否还有其他选择。东吴当时并没有强大的直接影响力去操控刘璋的行为。
3. 东吴的战略重心: 东吴的战略重心始终是与曹魏的对抗以及在荆州的利益。他们与刘备的联盟是基于共同对抗曹操的需要。如果刘备夺取益州后,东吴还试图与刘璋联合对抗刘备,这与东吴当时“联刘抗曹”的大方向相悖,而且风险极高。
4. 缺乏直接证据: 并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东吴直接指使或鼓励刘璋“背刺”刘备。

然而,我们可以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博弈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东吴对刘备夺取益州的立场: 东吴对刘备壮大自身势力,尤其是夺取益州,虽然口头上维持联盟,但内心必定是警惕的。他们可能会乐见蜀汉内部出现一些“麻烦”来牵制刘备的力量。但这种“乐见”并不等于“负责”。
权力真空和政治博弈: 在乱世之中,各方势力都在进行复杂的政治博弈。如果刘璋确实对刘备有所不满,并且试图通过其他途径(包括联系东吴)来寻求出路,这是他个人的选择。东吴是否会响应,则取决于其自身的利益和战略考量。
荆州问题的影响: 东吴与刘备在荆州问题上的矛盾是双方关系的核心。这种矛盾的升级,也使得双方的联盟变得脆弱,并且双方都在为对方的潜在威胁做准备。在这样的背景下,东吴对蜀汉内部的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保持高度关注,但不代表他们会主动制造事端。

结论:

从历史事实和责任归属的角度来看,东吴不应该直接为刘璋“背刺”刘备负责。刘璋的行动更多是他作为失去权力者的个人选择和反应。东吴的战略重心和与刘备的联盟关系,使得他们不太可能去积极撮合刘璋对抗刘备。虽然东吴和刘备之间的矛盾是存在的,并且这种矛盾可能间接影响到蜀汉内部的政治动态,但这不足以构成东吴对刘璋“背刺”行为的直接责任。

更准确地说,刘璋的“背刺”行为,如果真的存在,是他在权力格局变化下的一种挣扎和选择,而东吴作为旁观者,可能会关注其发展,但很难说是其行为的始作俑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件事很简单。

按照时间顺序,大致如下:

  1. 曹操得荆州,刘璋复遣张松出使曹操处,张松被随便打发,怀恨在心。
  2. 曹操赤壁、南郡二败,尽失南郡以南,刘璋集团因此不再与曹操接壤。
  3. 张松凭此形势,劝刘璋自绝于曹操,结好新邻居刘备。
  4. 法正出使荆州后,称赞刘备,并与张松定下反水大计。
  5. 同时期孙权、刘备、周瑜借有取益州之心,后者亡故,刘备更用已与刘璋结好为名拒绝前者,欲独取益州。
  6. 张松劝刘璋引刘备入川,外御张鲁,内镇豪将。
  7. 刘璋以法正等为使,邀请刘备入川,前者暗献取益州之策。

诸位,容咱打个岔,这件事发展到这个时候,可看到有孙权什么事么?

  • 张松、法正要把益州卖给刘备,而非孙权,他们会去联系孙权么?
  • 张松,法正认可的新君主是刘备,而非孙权,前者有向刘璋建议引孙权入益州么?

这就是刘璋和刘备的事情,前者没有找过孙权,而孙权最后却加入,答案只能是刘备联系孙权,定好共取益州之策。

有人会不屑一顾,以吕岱才二千人为由表示反对。

刘备作为唯一受到邀请的客人,也才八千人,孙权加个塞有四分之一的兵力,一点都不少。

有人会嗤之以鼻,认为刘备是用打张鲁的名声邀孙权的。

刘备心知肚明此行自己为夺取益州,只能带万人入川。他吃饱了撑的愿意少带二千人,还瞒着孙权骗来二千吴军,等事成后再给孙权分润这二千吴军的“利益”来个惊喜——这拧不拧吧?

若有上述认知,只能说明心智不成熟。

再看孙权这边,吴范老早就在算刘备能不能得到益州,吕岱更是把自己撇下刘备跑路的原因交代的清清楚楚——他看刘备部众离落,死亡且半,认为事必不克

勾搭张鲁没成功所以退兵,这就是借口。人家刘璋没请你吴军,你吴军跟着刘备入川是受到刘备指挥和节制的,吃得也是刘璋给刘备提供的物资,然后你去打张鲁没有刘备配合?计划没成功就自己退回吴地这都是莫名其妙。

而当给孙权传信时,哪里有什么张鲁,最主要的信息就是刘备军失败得挺惨,取益州这件事没指望。

换而言之,这件事就是当刘备、孙权都盯上刘璋时,后者与曹操翻脸,从敌对阵营转投己方。但这并不能打消刘备、孙权取益州的念头,因为都清楚一旦联军失败,这位刘璋还会再向曹操屈服,他不是一个能够有力对抗曹操的盟友。

可双方已经处于友好关系,而又有张松、法正等人作为内应,取益州自然就变成我们看到的这种形式,如此而已。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