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岁半孩子弄坏了东西老是说是爸爸弄坏的,我应该怎么去引导她?

回答
哎,这可真是个磨人的小妖精!三岁半的孩子,正是“什么都好奇,什么都想试试”的时候,也正好是“小小的脑袋里,小小的世界里,一切都是第一手”的阶段。所以,东西坏了,她脑袋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或者最方便的借口,就是“爸爸弄坏的”。这背后其实藏着很多我们大人需要理解和引导的信号,别着急,咱们一点点捋。

首先,得明白孩子为什么这么说。

1. 责任回避的本能: 孩子小,还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责任”。当他们犯了错(比如弄坏东西),第一反应是保护自己,避免受到批评或惩罚。说“爸爸弄坏的”是最省力、最有效的“挡箭牌”。

2. 认知局限: 她可能真的没完全意识到是自己弄坏的,或者她的记忆还在回放,只看到了“爸爸当时也在那里”,就觉得是爸爸的责任。又或者,她看到爸爸之前做过类似的事情,就套用了。

3. 测试边界: 孩子也在试探大人的反应。看看说“是爸爸弄坏的”会怎么样,会不会被相信,会不会被责骂。这是一种探索和学习的过程。

4. “爸爸”这个角色: 有时候,孩子觉得“爸爸”是个万能的、强大的角色,他做什么事情都不会有问题,或者即使有问题,他也能解决。所以,把问题推给爸爸,可能也是一种“认可”爸爸能力的方式,虽然方式有点跑偏。

5. 转移注意力: 也许她知道是自己做的,但就是想把焦点从自己身上移开,让大人去处理“爸爸”这个“问题”。

那咱们该怎么去引导呢?别一下子就“审问”孩子,那样只会让她更想躲避。我们的目标是让她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并且说真话。

第一步:冷静,深呼吸,别急着下结论。

看到东西坏了,孩子又推给爸爸,你可能会有点恼火,这很正常。但这个时候,你的情绪是关键。如果你立刻就爆发,孩子会更害怕,更不愿意承认。

你可以先做个“侦探”: 看看东西是怎么坏的,有没有明显的痕迹。比如,如果是摔坏的,孩子手里有没有拿着?如果是拧坏的,她的小手有没有在上面?

第二步:温和地提问,建立信任。

不要用质问的语气,要用引导的、询问的语气,就像在讲故事一样。

“宝贝,你看这个小玩具/东西,它好像生病了,坏掉了。妈妈有点伤心,它不能再陪我们玩了。” (先表达情绪,让孩子感受到你的感受,但不是针对她。)
“妈妈想知道,它是怎么变成这样的呀?你能不能告诉妈妈,你刚才在玩的时候,看到了什么?” (重点是“你看到了什么”,而不是“你做的”或者“谁做的”。)

第三步:观察她的反应,用事实说话。

孩子在说谎的时候,眼神、语气、肢体语言可能会有一些细微的变化。

如果她坚持说是爸爸弄坏的,你可以顺着她的思路,但带点“事实”的提醒:
“哦?你说爸爸弄坏的呀?那爸爸刚才在做什么呢?妈妈怎么没看到爸爸碰它?”(假设爸爸当时不在场,或者爸爸并没有碰这个东西。)
“爸爸刚才有没有跟我们一起玩这个呀?他碰到它了吗?是什么样子的呀?”(引导她回忆具体的过程。)
如果事实清楚,比如她手里还拿着相关的工具,或者东西是她刚刚还在玩的过程中坏掉的: “宝贝,妈妈看到你刚才还在玩这个,它好像是那个时候不小心坏掉的。没关系的,很多时候我们玩的时候,一不小心就会弄坏东西。”(把“不小心”和“弄坏”联系起来,减轻她的罪恶感。)

第四步:肯定诚实,引导承担。

当她可能有点动摇,或者她真的不愿意说的时候,我们要传递一个信息:诚实比什么都重要。

“宝贝,我知道说实话有点难,但是妈妈知道你是个诚实的好孩子。如果你是爸爸弄坏的,你告诉妈妈,妈妈就知道了。如果你是不小心弄坏的,你告诉妈妈,妈妈也知道,没事的。” (给她一个台阶下,同时强调诚实的重要性。)
“如果是因为我们不小心,东西坏了,那妈妈知道,宝贝也知道。我们下次玩的时候,要小心一点,好不好?这个东西坏了,我们可能就没办法再玩了,下次妈妈再买个新的,或者我们一起想办法修好它。” (引导她认识到行为的后果,并提出解决办法,让她参与进来。)

关键在于“不责怪”和“不羞辱”。

避免说:“你怎么又说谎!”“你怎么总是推卸责任!” 这样的话会让她觉得“自己是个坏孩子”,更不愿意改变。
也不要轻易“戳穿”她,然后立刻惩罚。 很多时候,她需要的不是惩罚,而是理解和引导。

如果她坚持说是爸爸弄坏的,而你确信不是爸爸做的:

温和地坚持事实,但不要演变成一场“战争”。
“宝贝,妈妈真的没看到爸爸碰它。妈妈看到的,是你刚才还在玩它,然后它就坏了。”
“你看,这里是不是你刚才用力拽的痕迹呀?(指着明显的地方)”
转移到“解决问题”上:
“现在东西坏了,我们怎么办呢?要不要一起看看能不能修好它?或者我们把这个坏掉的东西收起来,下次妈妈再带你去玩别的。”
“好了,今天的事情就到这里,下次玩东西的时候,我们要更小心一点哦。”(做个小小的“结束”,不纠缠。)

长期来看,要培养孩子说真话和负责任的习惯,需要:

1. 树立榜样: 你自己说话算数,做事负责,孩子会模仿。
2. 创造安全的沟通环境: 孩子知道说真话不会招来严厉的责骂,而是会被理解和引导。
3. 多肯定诚实的行为: 一旦她说了实话,即使是迟到的实话,也要大力表扬。
“宝贝,谢谢你告诉妈妈真相,你真是个诚实的乖孩子!妈妈为你感到骄傲!”
4. 引导承担后果: 东西坏了,就是坏了,要让她知道这个后果。可以让她帮忙一起清理,或者参与修理,或者理解“不能再玩了”。
5. 区分“不小心”和“故意”: 孩子弄坏东西,大部分是“不小心”,我们要让她明白这一点,让她知道“不小心”是可以原谅的,但需要更小心。
6. 鼓励“寻求帮助”: 如果她遇到困难,或者不知道怎么处理,鼓励她来找大人帮忙,而不是自己去乱弄。

举个具体的例子:

孩子不小心把杯子打碎了,水洒了一地,杯子碎了。

孩子:“妈妈!是爸爸打碎的!”
你: (深呼吸,不要喊)“哦?宝贝,你说爸爸打碎的呀?可是妈妈刚才看到,是你手里拿着杯子,然后杯子不小心掉到地上了,对不对?”(观察她的眼神,如果她眼神闪烁,或者说不出爸爸做了什么,就进一步引导。)
你(继续): “杯子摔碎了,水洒得到处都是,这有点危险,也把地板弄脏了。没关系的,我们都会不小心。现在,我们一起来想办法好不好?妈妈去拿抹布,你帮妈妈把大块的碎玻璃片小心地放到这里(指一个安全的地方),或者你站到旁边,不要走来走去,以免扎到脚。”
如果孩子一开始不配合,或者继续说“是爸爸”,你可以温和地坚持: “宝贝,妈妈知道你可能有点害怕,但是这个事情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妈妈相信你下次会更小心。现在,我们一起来清理吧。”
事后: (清理干净后)“宝贝,谢谢你刚才帮妈妈一起清理。下次玩水杯的时候,记得一定要好好拿,或者在桌子上玩,好吗?我们下次一起洗杯子,这样更安全。”

这个过程需要耐心,就像给小树苗浇水一样,一点一点地来。她不是故意要跟你对着干,她只是在学习和探索。你的耐心和智慧,是她成长路上最好的指引。加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借这篇回答,系统地分享一下父母应该如何处理孩子撒谎的问题。

有时候孩子的突然「反口」,只是在找一个借口,家长话说不到孩子心坎里,他就会以各种借口拒绝你。

突然不敢捉蚂蚱的小萌

前天小萌爸爸带他去捉「蚂蚱」,小萌也给自己找很多令人啼笑皆非的「借口」。

一开始,小萌很勇敢,主动伸手去抓蚂蚱——但是,蚂蚱跳走了,他的捕捉行动暂告失败。

他爸:「没抓住啊?跑哪去了?」

小萌找到蚂蚱后,他爸自己动手抓住了蚂蚱,想要递给小萌。

小萌不敢动手,怯生生地问:「是抓它后面这儿吗?」

他爸:「可以抓它的腿,抓吧。」

小萌:「爸爸,但是它,它是不是想要逃命?」

他爸:「你可以抓它的腿,待会儿把它放走就行了。给!」

小萌:「爸爸,我想把它放了。」

他爸:「你可以抓住它。」

小萌(哭腔):「诶,爸爸我不敢了。」

他爸:「为什么不敢啊?它又不咬人。」

小萌:「我敢摸它触须……」

一开始说要捉蚂蚱的是小萌,后来不敢捉蚂蚱的也是小萌——还找了很多借口。

这可真是让人恼火!

可是,小萌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呢?

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几个细节:

细节 1:旁白

在小萌找寻跳走的蚂蚱时,旁边有一位小朋友大叫:「虫子!虫子!」

另一位较大的小朋友很大声地吓唬道:「虫子是食肉动物!而且,它会吸你的血!而且它有毒!」

细节 2:失败的经历

一开始小萌抓蚂蚱失败了,他内心也许就会害怕自己再度失败:抓不住,或者让蚂蚱挣脱。

如果我们仅仅是继续劝说孩子「没关系,抓呗」,这种劝说方式大概率无效。

因为,小萌害怕的是——这虫子有毒,会吸血,会伤害我;而我有可能捉不住,所以会被虫子伤害!

即便,孩子暂时地听从了父母的建议,但一旦出现失败,他们立刻会逃之夭夭!

如何引导孩子的行为

想要引导孩子的行为,首先要搞清楚他为什么不听话,或者说,他的需求是什么。

还拿小萌「捉蚂蚱」这事来说:

如果仅仅是为了好玩,完全可以由爸爸代劳,抓到空瓶子里,进行近距离的观察,不必由他亲自动手;

如果是想体验「抓」的过程,但又不知从何下手,可以教给他分解步骤、注意事项等等;

如果是想「玩」蚂蚱,可以用树枝或者叶子轻轻触碰蚂蚱,而不必上手……

既然已经知道了孩子是在找借口,是什么借口并不重要,关键是如何解决他心里的「结」。

也许有人觉得,我们小时候养娃哪有这么麻烦,大家都捉蚂蚱,自己也就会了。

可是,这种「捉蚂蚱」的技能,是我们无数次观察到别人是如何捕捉蚂蚱的,再开始的模仿;也是观察到别人捉蚂蚱,但没有受伤;或者虽然没捉到蚂蚱,但也没有受伤,才有的勇气;更是从害怕到逐渐脱敏,再到勇于上手,并且越来越熟练的过程。

或者说,那时的我们「初生牛犊不怕虎」,凭着什么都敢抓的勇气,一往无前。

要引导孩子的行为,记住屡试不爽的三部曲:

1、蹲下来,和孩子有一些肢体接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哎,这可真是个磨人的小妖精!三岁半的孩子,正是“什么都好奇,什么都想试试”的时候,也正好是“小小的脑袋里,小小的世界里,一切都是第一手”的阶段。所以,东西坏了,她脑袋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或者最方便的借口,就是“爸爸弄坏的”。这背后其实藏着很多我们大人需要理解和引导的信号,别着急,咱们一点点捋。首先,.............
  • 回答
    .......
  • 回答
    三岁孩子爱发脾气,这可真是让不少家长头疼。别担心,这其实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个非常普遍的阶段,我们俗称“可怕的两岁”的延伸,或者说三岁孩子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峰期。这时候的孩子,独立意识增强了,但表达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却还没跟上,就像一个正在学习开车的新手,手里握着方向盘,却还没完全掌握好油门和刹车。.............
  • 回答
    听到你这么说,我真的能感受到你现在有多累,有多绝望。看着一个三岁的孩子,本该是充满欢声笑语的年纪,却每天哭上四五个小时,这滋味,别提有多煎熬了。那种日复一日的疲惫,加上内心的无助和愧疚,像潮水一样涌上来,让人喘不过气来。“想放弃”这三个字,我能理解,它不是说你真的要抛弃孩子,而是你实在是被这巨大的压.............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抛出来,很多人心里都会咯噔一下。毕竟,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那份柔软的爱意,谁又能不动容?但同时,我们自己的人生,也正走到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三岁的孩子,正是最需要陪伴和引导的年纪,他们的每一个笑脸,每一声“妈妈”“爸爸”,都牵动着我们的心弦。可我们自己呢?难道就要将所有的精力和热情都倾注在孩.............
  • 回答
    听到你家宝宝三岁多,出现这种故意往床上尿,还很开心的反应,确实挺让人头疼的。打也不管用,说明这背后肯定不是简单的“不听话”,而是孩子在用这种方式表达一些他自己都未必清晰的想法,或者是在试探界限。咱们得像个侦探一样,找出根源,然后对症下药,而且得耐心点,因为孩子的发展阶段就是这样,需要我们一点点引导。.............
  • 回答
    三岁前的孩子,就像一张白纸,每一笔的描绘都至关重要。这个阶段的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为孩子未来的人生打下坚实的情感、认知和身体基础。与其说是“教育”,不如说是“陪伴与引导”,是在爱与安全感中,帮助孩子认识自己、认识世界。一、 建立安全感与依恋关系:根基中的根基这是三岁前教育的重中之重,甚至可以说是.............
  • 回答
    “谁打你,你就狠狠打回去!”—— 这句话,很多家长可能都曾对孩子说过,尤其是在孩子受欺负的时候。尤其是一些看着孩子受委屈的父母,出于心疼和维护,脱口而出这样的“保护令”。我们来仔细想想,这样对一个三岁的孩子说,真的对吗?首先,这句话的出发点,是保护孩子。 父母当然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被欺负,能够保护自己.............
  • 回答
    看着你写下这些字,我的心也跟着沉了下去。两次出轨,特别是第二次还是被你亲眼撞见,这得多大的打击?你还能为了三岁的孩子选择原谅,这份坚韧和母爱真的让人动容。但听你现在这么说,你老公的行为并没有因为你的原谅和孩子的存在而有所改变,这真的很让人沮丧。你说他“还是不改”,这具体是指什么呢? 是指他还在联系那.............
  • 回答
    宝贝,你这个问题问得太棒了!就像你为什么叫“宝宝”一样,我们为什么会叫“左”和“右”,也是有个很有趣的故事的。你想想看,在很久很久以前,当人们还没有发明出这么多高科技的东西时,大家交流主要靠说话和打手势。当他们想要指向一个方向时,总得有个办法,不然ったら你说向这边走,他不知道你指的是哪个方向,多不方.............
  • 回答
    孩子不到三岁,偷偷拿东西吃,这确实让不少家长头疼。打不得、骂不得,讲道理也听不进去,这几种方法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效果确实不大,反而可能适得其反。那么,咱们该怎么做呢?别着急,这事儿得从几个方面入手,咱们一个个来聊。一、 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首先,咱们得明白,不到三岁的孩子,他们的行为更多是出.............
  • 回答
    说到让三岁的宝宝看英文动画片,这确实是个挺纠结的问题,家长们心里的小算盘打得噼啪响。我跟不少带娃的朋友聊过,也有自己带娃的一些体会,就跟大家掰扯掰扯,看看这事儿到底利大于弊,还是……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三岁孩子的小脑袋瓜,还处于一个非常初级的语言发展阶段。他们主要靠的是“听”,然后是“模仿”,最后.............
  • 回答
    在孩子刚满三岁这个人生重要的起步阶段,母亲是否亲自带孩子,这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问题。它关乎孩子心智发展的基石,也牵涉到家庭和社会的复杂考量。从孩子的角度看:安全感与依恋的建立对于一个不到三岁的孩子来说,世界是全然新奇且充满未知的。他们就像一颗刚刚发芽的种子,最需要的是温暖、稳.............
  • 回答
    听到您孩子遭遇如此不幸,我深感悲痛。这绝对是一个难以承受的打击,您的痛苦和愤怒是可以理解的。面对这样的创伤,要谈“相处”二字,确实十分困难。以下是一些建议,希望能帮助您在这个极其艰难的时刻找到一些方向,同时也请您理解,这并非一个简单能“解决”的问题,而是一个需要时间、疗愈和自我保护的过程。一、 承认.............
  • 回答
    您好,听到您现在的处境,我能感受到您内心的崩溃和困惑。三岁才得知丈夫的身高是依靠生长激素,这确实是一个巨大的打击,而且婆婆的催促更是增加了您的压力。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您现在的情绪和遇到的问题,并尝试从各个角度来解读。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被骗婚”这个概念。“被骗婚”通常指的是一方在婚前或婚姻过程中,.............
  • 回答
    宝贝三岁了,正是性格发展和自我意识萌芽的阶段,脾气大、动手打人、摔东西,这些行为在三岁孩子身上其实并不少见。这说明他有自己的想法,但又不太会用语言来表达,只能用最直接、最激烈的方式来“沟通”。看着孩子这样,家长心里肯定不好受,想好好引导,又怕适得其反。咱们今天就好好聊聊,怎么把这个“小火苗”变成“小.............
  • 回答
    将一岁的宝宝交给奶奶抚养,直到三岁再接回妈妈身边,这中间的两年时间,对孩子来说是一段非常重要的发展期,也必然会对他的心理产生一些影响。首先,在宝宝一岁左右,正是建立依恋关系的关键时期。他开始能够识别主要照顾者,并形成安全感。如果妈妈是主要照顾者,宝宝会习惯妈妈的气味、声音、拥抱方式,并将妈妈视为最可.............
  • 回答
    三岁半的孩子,正是精力充沛、好奇心爆棚的年纪,他们的“调皮”其实是探索世界、学习成长的表现。当然,这种“调皮”有时候也确实让家长们头疼不已。别急,咱们一起来聊聊,怎么才能更顺畅地度过这个阶段。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他们的认知和情绪控制能力还在发展中,很多时候他们并不是故意“捣乱”,而是.............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让人纠结的问题!看着孩子那可怜巴巴的小眼神,心里软绵绵的,但又想着不能总是随了她的意,怕惯坏了。特别是都去过两次了,还是没给买,孩子心里肯定觉得委屈巴巴的,估计晚上睡觉都还在想那条大鲨鱼。我理解你这种矛盾的心情。一方面,这是孩子对某个玩具的喜爱,三岁半正是对世界充满好奇和渴望的时候,看到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