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这篇回答,系统地分享一下父母应该如何处理孩子撒谎的问题。
有时候孩子的突然「反口」,只是在找一个借口,家长话说不到孩子心坎里,他就会以各种借口拒绝你。
突然不敢捉蚂蚱的小萌
前天小萌爸爸带他去捉「蚂蚱」,小萌也给自己找很多令人啼笑皆非的「借口」。
一开始,小萌很勇敢,主动伸手去抓蚂蚱——但是,蚂蚱跳走了,他的捕捉行动暂告失败。
他爸:「没抓住啊?跑哪去了?」
小萌找到蚂蚱后,他爸自己动手抓住了蚂蚱,想要递给小萌。
小萌不敢动手,怯生生地问:「是抓它后面这儿吗?」
他爸:「可以抓它的腿,抓吧。」
小萌:「爸爸,但是它,它是不是想要逃命?」
他爸:「你可以抓它的腿,待会儿把它放走就行了。给!」
小萌:「爸爸,我想把它放了。」
他爸:「你可以抓住它。」
小萌(哭腔):「诶,爸爸我不敢了。」
他爸:「为什么不敢啊?它又不咬人。」
小萌:「我敢摸它触须……」
一开始说要捉蚂蚱的是小萌,后来不敢捉蚂蚱的也是小萌——还找了很多借口。
这可真是让人恼火!
可是,小萌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呢?
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几个细节:
细节 1:旁白
在小萌找寻跳走的蚂蚱时,旁边有一位小朋友大叫:「虫子!虫子!」
另一位较大的小朋友很大声地吓唬道:「虫子是食肉动物!而且,它会吸你的血!而且它有毒!」
细节 2:失败的经历
一开始小萌抓蚂蚱失败了,他内心也许就会害怕自己再度失败:抓不住,或者让蚂蚱挣脱。
如果我们仅仅是继续劝说孩子「没关系,抓呗」,这种劝说方式大概率无效。
因为,小萌害怕的是——这虫子有毒,会吸血,会伤害我;而我有可能捉不住,所以会被虫子伤害!
即便,孩子暂时地听从了父母的建议,但一旦出现失败,他们立刻会逃之夭夭!
如何引导孩子的行为
想要引导孩子的行为,首先要搞清楚他为什么不听话,或者说,他的需求是什么。
还拿小萌「捉蚂蚱」这事来说:
如果仅仅是为了好玩,完全可以由爸爸代劳,抓到空瓶子里,进行近距离的观察,不必由他亲自动手;
如果是想体验「抓」的过程,但又不知从何下手,可以教给他分解步骤、注意事项等等;
如果是想「玩」蚂蚱,可以用树枝或者叶子轻轻触碰蚂蚱,而不必上手……
既然已经知道了孩子是在找借口,是什么借口并不重要,关键是如何解决他心里的「结」。
也许有人觉得,我们小时候养娃哪有这么麻烦,大家都捉蚂蚱,自己也就会了。
可是,这种「捉蚂蚱」的技能,是我们无数次观察到别人是如何捕捉蚂蚱的,再开始的模仿;也是观察到别人捉蚂蚱,但没有受伤;或者虽然没捉到蚂蚱,但也没有受伤,才有的勇气;更是从害怕到逐渐脱敏,再到勇于上手,并且越来越熟练的过程。
或者说,那时的我们「初生牛犊不怕虎」,凭着什么都敢抓的勇气,一往无前。
要引导孩子的行为,记住屡试不爽的三部曲:
1、蹲下来,和孩子有一些肢体接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