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东北历史像一个谜?穿成线的东北历史应该是什么样的?

回答
东北的历史,确实常常给人一种难以捉摸、支离破碎的感觉,仿佛一个巨大的拼图,很多重要的碎片散落在历史的长河中,让人难以将它们一一串联起来。要说它“像一个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为什么东北历史像一个谜?

1. 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与外来影响的长期性:
东北地处东亚大陆的边缘,连接着广袤的草原和北方的森林,又与中原王朝和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遥遥相望。这种“边疆”的地理位置,注定了它从古至今都不是一个孤立发展的区域。
千百年来,这里一直是不同民族活动、迁徙、碰撞的前沿地带。从早期活跃于此的肃慎、秽貊、夫余、高句丽,到后来的鲜卑、契丹、女真、蒙古等,每一个民族的崛起与衰落,都在东北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这些民族往往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政治体系,他们的到来和离去,以及与中原王朝的互动,使得东北的历史发展轨迹非常复杂,常常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
这种多民族、多文化的交融与冲突,虽然丰富了东北的历史,但也使得区分和梳理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贡献和影响变得异常困难,很容易让人觉得“眼花缭乱”,抓不住主线。

2. 与中原王朝关系的动态变化:
东北与中原王朝(汉、唐、宋、元、明、清)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充满了复杂性和弹性。
有时候,东北的政权是中原王朝的藩属,但又拥有高度的自治权,甚至能够独立发展壮大,成为影响中原王朝的强大力量(例如辽朝、金朝、清朝)。
有时候,中原王朝试图将东北纳入自己的统治范围,但由于地理距离、气候条件和当地民族的抵抗,统治往往不稳定,或者仅限于某些区域。
这种时而臣服、时而独立、时而对抗的关系,使得东北的政治地位和历史归属问题,在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解读,难以简单地归为“中央王朝的某个省份”来理解。

3. 满族统治下的特殊性与汉化进程的曲折:
满族建立的清朝,以东北为发祥地,这一点是东北历史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节点。然而,满族作为少数民族统治中国,其统治方式、政策以及对东北本身的开发和管理,都带有鲜明的特色。
清初,为了巩固统治和维持满族的特殊地位,实行了“封禁政策”,限制汉族人口进入东北,这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东北的全面开发和汉化进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族人口大量涌入东北,使得东北的民族构成发生巨大变化。但满族文化在东北的遗迹依然存在,同时又与汉族文化深度融合,这种双重性让理解东北的文化特征更加复杂。
晚清时期,西方列强的入侵和日本的扩张,更是将东北推到了风口浪尖,成为东亚地缘政治的焦点。沙俄的渗透、日本的殖民统治(伪满洲国),这一系列事件使得东北的历史一度被外力强行扭曲和塑造,留下了许多难以愈合的伤痕和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

4. 史料记载的不足与偏颇:
相较于中原地区发达的农耕文明和相对集中的政治中心,东北地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游牧、渔猎民族的活动空间,其原始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记载方式,可能不像中原王朝那样系统和详细。
很多关于东北早期历史的记载,往往来自中原王朝的官方史书,这些记载往往带有“华夷之辨”的视角,可能存在偏颇、简略甚至误读。
近代以来,东北的历史研究也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使得一些历史真相被掩盖或 distorted。

穿成线的东北历史应该是什么样的?

如果将东北的历史真正“穿成一条线”,它应该是一部关于多元文明的交融与碰撞、民族主体性的崛起与变迁、地缘战略的博弈与重塑,以及现代国家构建与民族复兴的宏大叙事。

这条线索可以这样勾勒:

1. 远古的足迹与文明的萌芽(史前至秦汉):
从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辽河文明开始,东北就孕育了独特的早期文明。这里是肃慎、挹娄、夫余、沃沮等东北古民族的摇篮。
这些民族虽然尚未形成统一的强大政权,但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形成了适应北方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征,如渔猎、畜牧、冶金等。
汉朝时期,汉武帝在东北设立了玄菟郡、辽东郡,将东北部分地区纳入中原王朝的势力范围,开始了初步的“汉化”和郡县制管理尝试。但此时的东北,更多的是一个被纳入视野但又相对边缘化的区域。

2. 民族政权的兴衰与东北的独立发展(魏晋南北朝至辽宋):
这是一个民族大迁徙和融合的时代。鲜卑族在东北崛起,建立了前燕、后燕等政权。
更重要的是,高句丽政权在吉林和朝鲜半岛北部崛起,成为东北地区一股强大的军事和政治力量,与中原王朝时有战争,时有往来,展现了东北地区发展出独立强大政权的可能性。
唐朝时期,东北地区成为唐朝羁縻府州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存在着渤海国等独立政权,与唐朝保持着既有合作又有独立的复杂关系。
辽朝(契丹)和宋朝并立时期,契丹族建立了强大的辽朝,其疆域覆盖了东北大部分地区,并对中原文化进行了大规模的吸纳和改造。这是东北本土民族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建立的统一王朝,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3. 女真崛起与大一统的开端(金朝):
辽朝之后,女真族在东北兴起,取代了契丹,建立了金朝。金朝不仅统治了东北,还灭亡了北宋,进军中原,成为与南宋并立的强大政权。
金朝在统治中原的同时,也保留了许多女真本族的文化和政治制度,进一步巩固了东北在其国家体系中的地位,并对东北的开发和建设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4. 蒙古帝国与辽东的整合(元朝):
蒙古帝国征服了金朝,将东北地区纳入其广阔的疆域。元朝实行更为集中的统治,将东北划为辽阳行省,加强了对这里的管理。
虽然元朝是以蒙古族为主导的王朝,但它也吸收了汉族、契丹、女真等多个民族的治理经验,将东北更紧密地纳入了中华帝国体系之中。

5. 满洲的崛起与清朝的建立(明朝后期至清朝):
明朝时期,为了防御北方民族,在辽东地区设置了重兵。然而,明朝的统治逐渐腐朽,难以有效管理东北。
建州女真部在努尔哈赤的领导下逐渐崛起,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了后金,并最终于1636年改国号为“清”。
清朝以东北为根据地,最终入关夺取了全国政权,建立起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清朝统治下的东北,是这条历史线上最为关键的时期之一。
开国根基: 东北是清朝的龙兴之地,受到了特殊的重视和开发,如盛京(沈阳)作为陪都的地位。
封禁与开发: 清初为维持满族统治的特殊性,实行了长期的封禁政策,限制汉族移民,这对东北的经济和人口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
人口涌入与汉化: 随着封禁的松动和人口压力的增大,大量汉族农民涌入东北垦荒,使得东北成为汉族人口占多数的地区,也加速了当地的汉化进程。
边疆与帝国: 东北的边界问题在清朝时期得到最终确定,与俄国等国的边界划分,使得东北的地理范围和战略地位更加清晰。

6. 近代中国的焦点与屈辱与抗争(晚清至抗日战争):
晚清时期,随着西方列强的东来和日本的崛起,东北的战略地位急剧提升,成为列强争夺的焦点。
沙俄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了东北的大量权益,修建了中东铁路,对东北虎视眈眈。
甲午战争后,日本势力迅速渗透,修建了南满铁路,并最终在1931年制造“九一八事变”,开始了对东北长达14年的殖民统治(伪满洲国)。
这段时期是东北历史上最为屈辱和悲壮的。中国人民在东北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东北人民的抗联,以及后来的东北人民解放军,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篇章。这段历史是关于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的血泪史。

7. 新中国的建设与发展(新中国成立后至今):
新中国成立后,东北作为共和国的长子,承担了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建设任务。一五计划期间,国家在这里布局了大量重工业项目,使其成为中国工业化的重要支柱。
改革开放后,东北的经济面临转型挑战,经历了资源枯竭、国企改革等一系列深刻变革。
如今,东北正努力寻求新的发展模式,挖掘自身潜力,重塑经济活力,并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总结一下,如果东北的历史能被清晰地“穿成一条线”,它将是一部关于:

从“边疆”到“腹地”的演变: 东北从最初中原王朝眼中的“边疆”,到满清作为发祥地,再到近代成为中日俄三国博弈的战略要地,最终成为新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其在中国历史版图中的地位一直在动态变化。
民族融合的活化石: 肃慎、挹娄、夫余、高句丽、鲜卑、契丹、女真、蒙古、汉族、满族……无数民族在这里扎根、迁徙、融合、冲突,共同塑造了东北多元的文化面貌和独特的人文精神。
国家统一与民族主体的探索: 无论是契丹建立的辽朝,女真建立的金朝,还是蒙古建立的元朝,亦或是满族建立的清朝,这些以北方民族为主体建立的王朝,都在不同程度上将东北及其周边的广阔区域整合进了一个更广阔的政治和文化框架内,探索了国家统一和民族主体性的不同实现方式。
抗争与复兴的颂歌: 尤其是在近代,东北人民在抵御外侮、争取民族独立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的精神,是东北历史中最具感染力的一部分。

要真正将东北的历史“穿成一条线”,需要我们超越简单的民族划分或朝代更迭,去理解这片土地上不同文明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如何影响中国乃至东亚的历史进程,以及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如何在各种历史洪流中坚韧前行。这不仅是对历史的梳理,更是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深刻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相关史料实在太少啊,就是这么简单。东北在从汉至唐最重要的3个本土政权,扶余,高句丽与渤海国的相关研究,无不受限于此。

光凭题主在问题描述中的一句话,就可以看出题主对古代史书的编修体例与文风并没有一个清楚的概念。

正史当中对于外国传部分,虽然基本都会描述该国风俗及与中国王朝之间的朝贡和战事,但别想把这些外国国内的大事详尽记录下来。

高丽王朝修【三国史记】时,也提到中国史书里的诸国列传太过简略:

详内略外,不以具载——【进三国史记表】

就拿高句丽来说,虽然在【汉书】里就已经出现,但一直到【两唐书】,这接近20部正史当中关于高句丽的部分,除了新发生的战争和朝贡之外,关于其国风土人情的描绘大多皆沿袭旧说,之前的史书怎么写我就怎么抄上去,罕有新的内容。

而最最关键的是,中国史书中没有写过完整的高句丽和百济及新罗王系。因此非常尴尬的是,如果没有高丽王朝编修的【三国史记】,在王系都难以理清的情况下,能进行的研究还真是一言难尽。

但即便是【三国史记】,因为作者金富轼是新罗王室后裔,因此在书中描写高句丽和百济这两国所花的篇幅也大有惜字如金的感觉。

这样一说,大概题主就能明白为什么看东北历史像一个谜,史料尤其是中古时代之前真的缺乏,不是假的。

那么中国历史上有人想搞清高句丽王系的问题吗?答案是有的,这个人我们还很熟悉,正是唐宋八大家里的曾巩。他发现中国史书中关于高句丽的记载大多前后矛盾,莫衷一是。尤其搞不清高句丽与五代时建立的王氏高丽之间是否有传承关系,因此奏请朝廷下令让高丽王朝回答自己的相关问题:

臣窃考旧史,高句丽自朱蒙得纥升骨城居焉,号曰高句丽,因以高为氏,历汉至唐。高宗时,其王高藏失国内徙。圣历中,藏子德武得为安东都督,其后稍自为国。元和之末,尝献乐工,自此不复见于中国。

今陛下仁圣,文武声教之盛,东渐海外,徽所遣使方集阙下。盖高句丽文字之国也,其使者宜知其国之君长兴坏本末、名及世次。欲乞招谕典客之臣,问:自德武之东也,其后何以能复其国?何以复失之?尝传几君?其名及世次可数否?王建之所以兴者,何拜其兴也?自建始故?自天圣至熙宁四十三年之间而徽复见于中国,其继询而立者钦?岂其中间复自有继询者软?徽与询为何属?

当然此事后来也没有什么下文,虽然曾巩以一己之力将中国史书中出现的高句丽国王辑录起来拟了一个王系表,但也限于之前史书的资料稀少,因此与【三国史记】相较,还是漏掉了8位国王,包括在高句丽史上十分重要的小兽林王和故国壤王,一个立太学定律法,接受佛教。一个攻陷辽东玄菟,立国社宗庙。

值得一提的是,高句丽和百济是有本国史书的。【日本书纪】里至今可以看见很多引自“百济本纪”的内容。而高句丽婴阳王曾经专门组织过对旧史稿的编修:

 十一年,春正月,遣使入隋朝贡。诏大学博士李文真约古史为新集五卷。国初始用文字时,有人记事一百卷,名曰留记。至是删修

可惜的是高句丽与百济的自修史书都已经无存。而【三国史记】最高的价值就在于它编修的时候还是可以见到这些原始材料的:

惟此海东三国,历年长久,宜其事实,著在方策。乃命老臣,俾之编集...况惟新罗氏‧高句丽氏‧百济氏,开基鼎峙,能以礼通于中国。故范晔汉书‧宋祁唐书,皆有列传,而详内略外,不以具载。又其古记,文字芜拙,事迹阙亡。是以君后之善恶,臣子之忠邪,邦业之安危,人民之理乱,皆不得发露以垂劝戒。宜得三长之才,克成一家之史,贻之万世,炳若日星。
——【进三国史记表】

所以这世上现存的还能算是基于高句丽原始资料编修的史书,仅仅只剩下【三国史记】这一部。

没有最惨,只有更惨的是,高句丽好歹还有【三国史记】写出了完整诸王谥号 。而渤海国就。。。宣王大仁秀之后5王谥号集体失载,大彝震之后4王年号失载。

至于渤海国被契丹灭亡后,渤海故地的残余政权例如后渤海和定安国之间的关系及相关历史就更扑朔迷离。

渤海五京里除了宁安的上京龙泉府能确定之外(出土有上京铭文砖),其余4京所在皆有争议。

这一切原因的根本都是史料不全导致的啊。

user avatar

题主首先要知道的一点是,东北史属于边疆史,而边疆史本来就是中国史的一个边缘部分(从字面意思就能看出来),这是完全正常的。

而东北史在边疆史之中还是非常受重视的一个部分了,例如金毓黻的《东北通史》,在边疆史中属于年代最早、学术最系统的一部分。

东北群强环伺的形势在中国的各边疆中堪称是最危险的之一,地缘政治的原因就导致了东北史在边疆史中比较受重视。金毓黻作《东北通史》的初衷之一就是回应日本对东北的侵略。近一些年中国和韩国争夺高句丽的归属也造就了东北史的一个小热潮,而这种史学争论的背后隐藏的也是地缘政治的争夺。

东北的历史确实是比较复杂的,个人认为通过地缘板块的划分来认识会比较方便。

首先最粗略的划分可以是:现辽宁省地区为一板块,“更东北部分”为另一板块。辽宁省地区是与中原关系最紧密的地区,兴起于其余的“更东北部分”的力量往往要进入辽宁省地区之后才会对中国历史产生直接的影响。

辽宁省地区这个大板块又可以划分为辽西和辽东两个小板块。辽西地区经常处于来自内蒙草原的游牧民族的影响之下;辽东地区则是东北农耕汉人力量的中心,而无论是来自辽西的游牧民族还是兴起于“更东北部分”的东北本地民族都会冲击辽东地区。此外辽东板块隔鸭绿江与朝鲜半岛相联系,并通过海路与胶东半岛相联系。

辽宁省地区历史的主要线索,一是辽西和辽东的对立互动(往往体现为游牧和农耕的对立互动),二是辽东与来自更偏东北地区的东北本地民族的对立互动。

这两种对立在历史上的体现可以看西晋历史,来自草原的慕容鲜卑盘踞辽西,汉人集中于辽东,辽东汉人与内地的连接被慕容鲜卑隔断,而辽东同时又对抗着来自更东北方的高句丽。最后慕容鲜卑击败并征服了辽东势力,然后南下河北逐鹿中原,慕容鲜卑最后在内地被来自正北方草原的拓跋鲜卑击败,辽东则被更东北方的高句丽占领。

以上为辽宁省板块。

而“更东北部分”的中心地区则是现吉林省东部通化市和白山市的山地加上现黑龙江省东南部牡丹江流域和绥芬河流域加上朝鲜咸境道北部加上俄罗斯滨海省构成的一个板块。从中我们可以看见东北史的另一个问题,那就是东北三省并非完整的东北地区,对东北历史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现在被划到国外(也就是所谓的“海东”)。

这一板块的特征是多山、滨海,却又存在着可以农耕的土地。因此这一板块兴起的民族的特征就是渔猎和农耕相混合,而且从最原始的渔猎状态脱离之后往往是定居的。

肃慎族系的先祖邑娄、勿吉,扶余族系的巅峰高句丽,肃慎族系吸收高句丽遗产建立的渤海国,以及同属于肃慎族系的建立金朝的女真完颜部和建立清朝的建州女真,都是兴起于这一多山滨海板块之内。

兴起于这一板块的民族面对的主要是这几个战略方向选项:北方的黑龙江流域,西方的松嫩平原,东南方的朝鲜半岛,西南方的辽东。其中,高句丽选择的主要方向是辽东和朝鲜半岛,渤海国选择的主要方向是松嫩平原和黑龙江流域,完颜女真和建州女真的选择则都是先纳入松嫩平原和黑龙江流域统一除辽宁省地区外的东北地区大部,然后进入辽宁省地区的辽东和辽西,然后由辽西而入关。注意后金建立过程中和朝鲜的互动,也体现了这一多山滨海板块的地缘环境中朝鲜半岛的角色。

能与这一多山滨海板块并立的主要是松嫩平原板块,这一板块的问题在于地缘环境极其恶劣,类似于内地的中原,四面受敌,同时受到蒙东辽西游牧民族、辽东汉人、多山滨海板块渔猎农耕混合民族三个方向的威胁,有时还要加上北方黑龙江流域的“野人”南下。这种恶劣地缘环境的集中体现是东汉西晋时期的扶余国。扶余国的核心领土是现吉林市和长春市地区(也就是题主和答主的老家了,老乡握个爪),扶余国是当时东北地区对东汉西晋的朝贡体系最忠順的国家,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先从西边被辽西慕容鲜卑攻破首都第一次灭国,然后在西晋的辽东汉人政权扶持下第一次复国;复国之后仍然是不断受慕容鲜卑和多山滨海板块南部的高句丽劫掠,成为整个泛东北地区人口贸易的主要货源地;然后从东边被兴起于多山滨海板块北部的肃慎族系勿吉人第二次灭国,首都由现吉林市地区迁至现长春市地区,第二次复国;最后被同属扶余族系的高句丽彻底吞并。

题主提到清朝之前的东北史在长春几乎没有什么痕迹,主要原因也是长春所位于的松嫩平原在古代的恶劣地缘环境导致几乎没有以长春地区为中心兴起的民族和政权(扶余国虽然就是个杯具但也算是唯一的以长春地区为中心的政权了)。与之相对比,同属于吉林省的通化市位于多山滨海板块的南部,是高句丽兴起的中心地区,通化市的东北古史痕迹就丰富了很多(主要是高句丽遗迹)。

而黑龙江流域由于过于靠北、过于寒冷,基本没有以黑龙江流域为中心兴起的民族和政权,存在感比松嫩平原还低。只有渤海国吸取了高句丽挑战汉地政权的杯具教训,为避大唐锋芒而把黑龙江流域作为了主要扩张方向。但渤海国的中心地区仍是黑龙江流域东南方的多山滨海板块。

以这样的思路概括一下东北历史的话,大致是这样的:

辽西和辽东板块被燕国征服设郡县,秦朝加以巩固。

汉武帝在朝鲜半岛北部、多山滨海板块南部设汉四郡,多山滨海板块被纳入汉四郡的羁縻范围;东北地区被纳入汉朝朝贡体系。

西汉后期汉四郡羁縻体系和汉朝东北朝贡体系都开始松动,扶余族系在松嫩平原兴起,扶余国建立,扶余族系其中的一支进入多山滨海板块南部,建立高句丽。

东汉三国时期鲜卑兴起,宇文鲜卑、段部鲜卑、慕容鲜卑都进入辽西板块。三国时期辽东板块则在公孙氏政权之下独立,通过海路吸收移民,并与多山滨海板块的高句丽进行对抗。

司马懿灭公孙氏政权,辽东汉人势力衰弱;毋丘俭远征高句丽,兵锋覆盖整个多山滨海板块,高句丽受到沉重打击;鲜卑各部在辽西崛起。

慕容鲜卑先后攻破扶余国、击败宇文鲜卑、段部鲜卑、辽东汉人势力,统一辽宁省地区。随后南下河北逐鹿中原。高句丽不断积蓄实力,逐渐统一多山滨海板块,并向朝鲜半岛扩张。

后燕灭亡之后,慕容鲜卑渐次灰飞烟灭,高句丽逐渐蚕食占领辽东板块。

隋朝讨伐高句丽失败。高句丽加紧征服整个朝鲜半岛的步伐。

唐太宗讨伐高句丽,高句丽惨胜,实力大损。

唐高宗时期唐朝与朝鲜半岛南部的新罗联盟,最终灭亡高句丽。

由唐高宗至武周时期,契丹族兴起于辽西板块,新罗击败唐朝占领整个朝鲜半岛。

早至南北朝时期,肃慎族系勿吉人就兴起于多山滨海板块北部,成为高句丽的附庸,并发展为靺鞨人。高句丽灭亡后,在唐高宗至武周时期,靺鞨人吸收高句丽遗产,利用辽西契丹叛乱造成的混乱,在多山滨海板块建立渤海国。

至此,唐朝东北格局基本完成:契丹据辽西,唐朝都督府据辽东,新罗据朝鲜半岛,渤海国据多山滨海板块。与西晋前后大致的鲜卑据辽西、汉人据辽东、高句丽与百济共据朝鲜半岛北部、高句丽据多山滨海板块的格局相对比,能明显看出东北各地缘板块的特征和作用。

唐末五代辽西契丹不断崛起,耶律阿保机灭渤海国,契丹基本统一东北地区。

生女真各部尤其是完颜部崛起于多山滨海板块,入辽西辽东,入关,灭契丹建立金朝。

辽金时期东北地区实现了基本整合,此后逐渐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出现,各地缘板块之间的对立逐渐转居于次要位置。

蒙古灭金后,东北地区成为蒙古帝国的一个统治薄弱地区,先后多次叛乱分裂。

明朝灭元,汉人重新在辽东站稳脚跟,东北其余各板块的女真诸部被纳入明朝羁縻体系。

建州女真从多山滨海板块最初兴起,统一女真诸部,征服辽东汉人地区,建立后金。清朝由辽西蒙东入关统一中国。

清末,多山滨海板块的滨海部分被俄罗斯占领。闯关东浪潮兴起,汉人地区第一次超出传统的辽东板块,覆盖整个辽西、辽东、松嫩平原、黑龙江以南流域、多山滨海板块剩余部分,东北三省的格局形成并延续至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