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历史上西方女性地位为什么大部分时候会比东方高?

回答
探讨西方女性地位“大部分时候”比东方高,这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话题。需要明确的是,历史并非线性的进步,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以及不同社会阶层的女性境遇差异巨大。笼统地说“西方”和“东方”的对比,会忽略掉内部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然而,从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来看,确实存在一些因素导致西方在某些关键时期和领域,女性的社会地位和权力相较于东方(尤其是儒家文化圈的东亚地区)表现出更高的特征。以下将尝试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阐述,并指出其中的局限性:

一、 历史背景与哲学思想的差异:

1. 希腊罗马哲学与法律的基石:
理性主义与个体权利的萌芽: 希腊哲学强调理性思辨,虽然在早期将女性排除在公民权之外,但亚里士多德等人的哲学对“理性人”的讨论,虽然有性别偏见,但为后来的个体权利观念奠定了基础。
罗马法的“人”的概念(尽管有限制): 罗马法发展出相对完善的法律体系,虽然女性在法律上仍受制于父权和夫权,但其法律地位在某些方面比中国古代的“礼法”更加具象化和可操作。例如,罗马法承认女性拥有财产继承权(虽然可能有限制)和独立契约的能力,尤其是在寡妇和未婚女性身上。
与东方儒家思想的对比: 儒家思想强调宗法制度、家族血缘和等级秩序,将女性置于“三从四德”的框架下,以“内助”和繁衍后代为主要社会功能。这种思想体系对女性的规训更为系统和深入,对个人自主性的压抑也更为明显。

2. 基督教的影响(并非完全积极):
神学上的平等与实际的等级: 基督教早期教义包含“在基督里人人平等”的理念,这在理论上为女性提供了一定的精神解放空间。早期的圣徒中也有不少杰出的女性。
教会组织中的一定权力: 在基督教早期,女性在教会中扮演过重要角色,如建立修道院、担任女执事等,这些是她们获得一定社会影响力的途径。
然而,中世纪的教会也强化了对女性的压抑: 随着教会制度的巩固,对女性的性压抑和对“女性是罪恶之源”的论调也在加剧,同时教会的世俗权力也往往与男性贵族紧密结合。
与东方宗教的对比: 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出现了一些女信徒和女僧,但总体而言,东方宗教(如佛教、道教)对女性的普适性解放程度,不如基督教早期思想中对“灵魂平等”的强调。但同时,佛教也提供了“修行”和“解脱”的道路,为部分女性提供了超越世俗社会束缚的可能。

二、 经济结构与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

1. 封建庄园经济与女性劳动(早期有限):
在中世纪早期,封建庄园经济中,女性的劳动(如纺织、农业辅助)是家庭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权力仍然掌握在男性地主手中,但女性的实际生产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承认。
城市经济的兴起与女性参与: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女性在商业、手工业领域获得了更多的活动空间,一些女性成为独立的手工业者、商人或业主。

2. 工业革命的催化作用(后期显著):
劳动力的需求: 工业革命初期,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工厂大量雇佣女性和童工,这使得女性走出了家庭,进入公共生产领域。
经济独立性与权利意识的萌发: 虽然早期女性在工厂中遭受剥削,但她们的劳动价值开始被社会看见,并获得了初步的经济独立性。这种经济独立性是争取社会权利和政治权利的重要基础。
与东方转型期的对比: 东方国家(尤其是中国)在面对西方工业文明冲击时,传统农业经济模式受到动摇,但现代化工业化进程相对缓慢,女性大规模进入公共劳动领域的进程也相对滞后,对传统家庭结构的冲击和女性地位的改变也更为缓慢和复杂。

三、 政治参与和法律制度的演变:

1. 封建等级制度下的女性(欧洲):
贵族女性的继承权与代理权: 在欧洲封建社会,虽然男性是主要的继承者和统治者,但在某些继承链中断的情况下,贵族女性有时可以继承爵位、土地和权力,甚至可以作为摄政王统治国家或管理封地。例如,中世纪欧洲有不少女王和摄政太后。
与中国皇权制度的对比: 中国的皇权制度高度集中,宗法制严格,女性(即使是皇室成员)很少有机会直接掌握权力,通常只能通过外戚或垂帘听政等间接方式影响政治,且受到极大的限制和监督。

2. 启蒙运动与女权思想的兴起:
天赋人权与理性主义的扩展: 启蒙运动强调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和理性。尽管最初的倡导者主要是男性,但其思想逐渐扩展到女性身上。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的《女权辩护》是早期女权思想的代表作,她呼吁女性接受教育,从而获得与男性平等的权利。
社会改革运动: 19世纪以来,妇女争取选举权、受教育权、财产继承权等权利的运动在西方社会日益高涨,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
与东方社会变革的对比: 在东方,社会改革和现代化进程起步较晚,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使得对女性权利的讨论和争取显得更为艰难。虽然也有进步的女性和思想家,但形成大规模、有组织的社会运动则要晚得多。

四、 教育权利的普及与思想解放:

1. 教会与大学的教育资源(有限但存在):
在中世纪,一些修道院为女性提供了一定的教育机会,虽然数量有限且主要集中在贵族和教会内部。大学的建立初期也几乎完全排斥女性。
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的推动: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强调人的价值和潜能,对女性的教育和文化生活产生了一定积极影响,一些贵族女性获得了良好的教育。

2. 教育改革与女性教育的普及:
到了18世纪和19世纪,随着社会进步,女性教育逐渐受到重视。女子学校和女子大学的建立,为女性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极大地提升了女性的思想素质和参与社会的能力。
与东方教育的对比: 在东方传统社会,女性普遍缺乏接受系统教育的机会,缠足等习俗也限制了她们的活动范围和发展。尽管一些精英家庭的女性可能接受过家庭教育,但教育的普及程度远远不及近代西方。

局限性与需要注意的反驳观点:

尽管上述论述可能倾向于证明西方女性地位的“优势”,但必须强调以下几点:

“西方”和“东方”的过度简化: 欧洲内部各国、各地区女性地位差异巨大,更不用说将整个东方作为一个整体来比较。例如,古埃及、古罗马的一些女性在特定时期拥有相当的权力,而欧洲中世纪的普通农妇地位可能并不比中国农村女性高。
“地位高”的定义模糊: “地位高”可以指经济独立性、政治权力、法律权利、社会尊重、思想解放等多个层面,这些层面的发展并非同步,且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侧重。
历史的波动性: 女性地位并非一直呈线性上升。例如,罗马共和国末期和帝国初期,一些罗马女性在财产和婚姻上有相对较高的自由度,但随着帝国走向衰落,情况可能有所变化。
父权制是普遍存在的: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父权制都是历史上长期存在的主导性社会结构,女性在绝大多数时间和大部分领域都受到男性的压迫和限制。所谓的“高”只是相对而言,且常常集中在特定阶层或特定时期。
东方也有杰出女性: 中国历史上也有如武则天、慈禧等掌握最高权力的女性,也有许多在文学、艺术等领域有所建树的女性。但她们的出现往往是特例,且其权力行使也充满争议和局限。
西方女权运动的代价和曲折: 西方女性争取权利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并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斗争。

总结:

从历史长河来看,西方女性地位之所以在某些关键时期和领域表现出比东方更高的特征,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因素的综合作用:

更早的理性主义和个体权利思潮的萌芽,虽然有限,但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对早期的城市经济发展和工业革命带来的经济独立机会,使得女性能够更多地走出家庭。
封建制度下贵族女性偶尔获得的继承权和代理权,以及启蒙运动后形成的现代政治和法律框架,为女性权利的争取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更为系统和广泛的教育改革,让女性有机会提升自身素养和知识水平。

然而,必须警惕将这种比较绝对化或概念化。历史是复杂的交织,东方文明在某些方面同样有着对女性的尊重和保护,而西方社会也长期存在对女性的压迫。理解这一历史现象,需要细致地考察具体的历史时期、社会背景和文化语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西方是“女士优先”而不是“女性优先”,之所以让你觉得西方女性地位高是因为随着历史的演变女士和女性这俩概念渐渐合二为一了。但在中世纪和近代的大部分时间里这俩词其实是完全不同的。什么是女士我觉得可以参考一本书就是巴尔扎克的《婚姻生理学》。是得巴尔扎克就是这么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作者,他不但写小说他还写《婚姻生理学》。

巴尔扎克作品对研究十九世纪历史的重要意义人人都承认,但大家都更愿意自己从他的小说里找梗而不太重视他自己写的这些分析性的书,也就是《人间喜剧》里的分析研究这部分。而这部分其实同样很有趣。而这本书开篇就是《夫妇统计学》,在这一章当中巴尔扎克告诉我们法国有三千万人口,假设其中一半是女性,那么就是一千五百万。然后巴尔扎克又说普遍认为法国有一千八百万穷人,一千万生活过得去的中产阶级和两百万富人。那么一千八百万贱民当中就有九百万是女性,这些女性当中可能有两三千人可以因为貌美如花而进入后两个阶层,但数量少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也就是说对包括巴尔扎克在内的法国聪明才俊、风流小哥来说只有剩下拿六百万人才是关注的对象。然后巴尔扎克又去掉两百万老的,两百万小的,十万驼背、眼瞎、有伤残的。还有四十万拿不到财产只能去当家庭教师或者进修道院的。最后剩下得再减去性工作者,真正称得上是女士得按照巴尔扎克得标准其实只有四十万。

而法国得单身汉有多少呢?巴尔扎克用同样得方法,在对待男人得时候他可就直白多了,他直接把九百万贱民叫做雄性脊椎动物,然后各种加减乘除之后,宣布法国体面男人只有一百万,而他们每人都有不止一段风流运输,巴尔扎克给出得平均值是平均每人三段,而法国只有四十万体面女性。于是巴尔扎克用统计学得方法狠狠得抽了婚姻制度一巴掌。

不过我之所以要把这个梗引全了是为了让它显得不太刺耳。因为按照巴尔扎克的观点那九百万下层阶级女性其实连人都不一定算,跟下层阶级男性一样,也只能算是雌性脊椎动物而已。法国只有那不分老少、能不能继承到财产也不管瞎没瞎眼的六百万人,可以算得上是女人。而其中只有大概属于富于阶级的一百万和中产阶级上层的一两百万,还有有因为长的漂亮所以改换门庭那几千人,和虽然没能改换门庭但至少一度和上层阶级在一起的几万年轻女性可以不同程度的算得上是“女士”,能够享受到西方社会对女士的尊重。

而且这种尊重和地位还要根据时间和地点而定。其中影响最大的无疑是历史发展阶段,近代国家的兴起给女性权力的提高提供了可能性。因为近代国家把主权和财产分开了,拥有财产尤其是拥有土地,只要承担纳税义务,并不需要承担公共服务,尤其是不需要承担军事义务。这就给女性自己掌握财产提供了可能,所以在巴尔扎克的时代女士这个阶级才能够在三千万人口的法国里扩大到二三百万。

在中世纪主权和财产权混合,掌握土地就要承担军事义务,连主教和修道院长都得披盔戴甲上阵杀敌,女性在这个的社会里先天不足。在法国女性继承权甚至就不被承认,有些中世纪的历史学家把这种不承认女性继承权的制度赴会到海滨萨里克法和河畔萨里克法其实毫无必要。因为中世纪的领地都附带军事义务,女人不能上阵杀敌这一条就几乎剥夺了她们大部分权力。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确实有阿基坦的埃莉诺这样的女人生赢家,自己休了法国国王扭头就嫁给英国国王。但别忘了她能成为人生赢家有几个条件。第一埃莉诺长得漂亮,埃莉诺不但漂亮个子还高,法国大革命期间,革命群众砸了英国国王的墓地,把骨头都拖出来,其中就有埃莉诺的骨头。经过医生检查埃莉诺的身高有一米八几。所以“中世纪最迷人的女性”这各头衔不是白来的。

但同样重要的是埃莉诺还是中世纪最有钱的女性。她是阿基坦的女公爵,虽然法国不承认女性继承权,但法国的大诸侯跟国王之间本来就是大哥二哥的关系,阿基坦的公爵要把自己的公国留给自己女儿,而且为此做了准备,即使法国国王娶了这位女公爵,凭借着公国的独立性,埃莉诺也可以成为阿基坦贵族的旗帜。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埃莉诺头脑清醒,她始终没有松开自己抓住阿基坦的那只手,不管嫁给谁她都牢牢的抓着这个公国。拿它当自己的基础,这样才能让她成为“中世纪最有钱的女性”,而不是“中世纪最有钱的女继承人”。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一个女人像埃莉诺这样开挂,出身好,有实力,有财产,还有头脑,始终不犯错误。她出生在任何地方处境都差不到哪去。

最后我们说说一夫一妻制。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基督教确实捍卫了一夫一妻制。但考虑到教会的权威主要体现在阻止重婚和阻止离婚这两个方面,那女性地位到底有多高就很成问题了。

之所以说教会的权威主要体现在这两个方面,是因为这两件事上教会都可以得到女方娘家势力的支持。我跟你门当户对,我把女儿嫁给你了,然后你居然还想再娶一个?看我不要了你的命?这时候教会如果站出来说“重婚狗罪该万死!”在娘家人听来绝对解气啊,于是教会的权威就可以接着娘家势力得以伸张。同样的我跟你门当户对我把女儿嫁给你了,你居然要离婚?这时候教会出来说“婚姻圣事不可撤销”,就跟喊“负心汉XX蛋”一样啊。你看为什么亨利八世就死活不能离婚?因为查理五世是他媳妇的侄子啊。哈布斯堡控制着意大利的大片领土,教皇前脚站在负心汉一边,皇帝后脚就能打进罗马城啊。

如果说阻止重婚和阻止离婚是捍卫女性权力,那么教会同样反对的近亲结婚这件事推行不下去就更说明问题了。我跟我表哥门当户对,我们俩说好了我把女儿嫁给他儿子,他不找我要土地当嫁妆,我们俩说好了,神父不同意?神父算老几?这件事上教会可就没有娘家人撑腰了。所以几百年来哈布斯堡人互相通婚弄出那么多遗传病,但教会也只能睁眼闭眼。

综上所述在中世纪的西方多数女性根本不在历史观察的范围之内,而少数上层女性的权力其实也并不高,不能因为出了个把赢家就认为女性整体地位高。同样是女公爵布列塔尼的安娜的命运比阿基坦的埃莉诺就惨多了。他爸爸要把他嫁给哈布斯堡人,结果法国国王直接把她强娶了。可是娶了却没生出孩子,国王就死了。安娜本来守了寡可以再嫁,但是为了防止布列塔尼脱离王室,国王的弟弟又把她娶了一直到他生了孩子,死在国王前边才算完。

相比之下西方上层阶级的女性地位提高是非常近代的事情了,一直要到十八世纪十九世纪也就是贵族阶级逐渐脱离军事义务才开始真正得到更多的自主性。

看了本问题下的其他回答我觉得眼下竟然这么多人喜欢“一夫一妻多妾制”这个哗众取宠的说法。一夫一妻制的关键不在于一个男人可以娶几个女人或者他娶的女人里有几个可以算得上是妻,而是夫妻之间彼此独占。也就是说在妻子只能嫁一个男人的同时男人也只能有一个妻子。这个规则反过来说就是丈夫可以找情妇而妻子也可以找情人。

而且欧洲的一夫一妻制其实并不是基督教的结果,罗马人就是一夫一妻制的。欧洲持续了两千年的一夫一妻制的结果其实并不是在文化上和制度上对出轨的宽容度更高,而是把作为男性的后门的出轨变成了男女共享的后门。因为婚姻制度同等的约束了男女双方,所以虽然男性掌握着更大的社会资源和权力,但他们很清楚自己的所作所为是违背婚姻制度的,所以当他们的妻子也这么作的时候,他们表现的就要宽容得多。而这一点刚好是可以纳妾的中国所缺乏的,因为中国男性可以公开的纳妾,所以他们并不认为婚姻有什么可以约束自己的,他们可以出门寻花问柳找点风流韵事,同时制度和风俗又强迫他们的妻子只能独守空房。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波兰好哥们有一次跟亚历山大说他爱上了皇后,沙皇思考了好久之后决定鼓励他哥们去追求皇后,这在中国恐怕难以想象吧?

亨利四世的损友巴松比埃尔有一次要亨利四世任命他为第一寝宫侍从,亨利四世说“咱俩是哥们,你也得给我一个任命你的理由。”巴松比埃尔回答“我跟王后有一腿,让她不来烦你算么?”亨利四世没有说这个理由行不行,但确实任命巴松比埃尔当了寝宫侍从,这个例子如果换成中国君臣之间恐怕就是另外一个样子了。

因为欧洲的婚姻对双方有着同等的约束,所以当他们都选择表面上尊重传统,背地里寻欢作乐的时候就很容易互相理解,这一点也表现在基督教对出轨问题的看法上。天主教是坚定的捍卫教士独身制度的,大品教士绝对不许结婚,当然也不许找情人。但是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所以制度上应该终身独身的教士就很容易理解那些出轨的男女。所以在作风浮华开放的文艺复兴时代,教士对随处可见的出轨和寻欢作乐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等到宗教改革新教教士可以结婚了,他们就必须在布道的时候道貌岸然,因为他们的老婆坐在下边听。你要是敢在布道的时候说“嘿哥们,都是男人我懂得”,你就等着晚上跪搓衣板吧。

中世纪欧洲的贵族婚姻的约束是双向的,但是出轨也是双向的1:1的。在中国婚姻的约束是1:0.5,男性不能有二妻,但是可以纳妾,女性却不能出轨,至少不能像丈夫纳妾那样公开的出轨。在欧洲长期的一夫一妻制的结果是男女都视婚姻为一种社会风俗和财产关系,也就是在表面上尊重财产关系的情况下各自追求自己的欢乐。这种把婚姻当成财产关系的看法在贵族中间是很普遍的,伏尔泰住在侯爵家里,人人都知道他是侯爵夫人的情人,但就是侯爵自己装作不知道,这在中国简直不可想像。

中国的婚姻在制度上就允许男性追求自己的欢乐,欧洲的男性可以结婚、可以找情人、可以女票。而中国的男性可以结婚、可以找情人、可以女票的情况下还可以纳妾。你可以说中国的女性地位不比欧洲的女性地位低,但中国男性的自由肯定比欧洲男性的自由大。亚瑟王听说自己的王后跟兰斯洛特有一腿的时候,可没学武松。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探讨西方女性地位“大部分时候”比东方高,这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话题。需要明确的是,历史并非线性的进步,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以及不同社会阶层的女性境遇差异巨大。笼统地说“西方”和“东方”的对比,会忽略掉内部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然而,从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来看,确实存在一些因素导致西方在某些关键时期和领域,女.............
  • 回答
    西方文明历史上,要说“最危险”的时期,很多人可能会首先想到几次大规模的战争或政治动荡,比如两次世界大战。然而,如果将“危险”理解为对文明基石的侵蚀,对社会结构和价值观的根本性颠覆,那么我认为,14世纪中叶,以黑死病为代表的时期,堪称西方文明最危险的时刻。危险,在于它的铺天盖地与无所不在。黑死病,这种.............
  • 回答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交流从未间断。其中,中国作为东方古老文明的代表,对西方世界的影响既深远又复杂。许多中国发明的技术、思想,甚至生活方式,都曾被西方借鉴,有些成为了西方社会发展的催化剂,有些则因水土不服或时代局限而未能完全落地,甚至适得其反。下面,我们就来仔细梳理几个西方借鉴中国.............
  • 回答
    西方历史上的“皇帝”(Emperor)和“国王”(King)在头衔、权力范围和历史渊源上都有着明显的区别。而将西方皇帝与中国皇帝进行概念上的比较,则需要深入理解它们各自的文化和社会背景。 国王(King)国王是西方历史中最普遍的君主头衔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部落的领导者,后来演变为封建体系下的最.............
  • 回答
    西方历史长河中,确实不乏那些才华横溢,却品行不端,甚至犯下滔天罪行的“有才无德”之人。他们如同璀璨却带有毒性的宝石,在历史的展台上散发着令人瞩目的光芒,同时也警示着后人。要详尽地讲述这些人物,需要细致地剖析他们的才华与罪恶如何交织,以及这些特质如何影响了他们的时代和后世。1. 尼科洛·马基雅维利 (.............
  • 回答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确实很难找到与西方那种“成建制的雇佣军”完全对应的存在。这里说的“成建制”,指的是一支拥有相对固定组织结构、军事训练体系,并且主要以获取报酬为目的而参战的军事力量。要理解为何中国古代没有出现类似的雇佣军,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层面来探讨。首先,我们得看看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
  • 回答
    西方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无数璀璨的女性身影,其中一些公主的故事,更是如同古老的传说,被人们津津乐道,成为传奇。她们或是凭借智慧与勇气在乱世中稳固王国,或是以美貌与才情惊艳四座,又或是因命运的跌宕起伏而令人扼腕。今天,我们就来细数几位西方历史上真正称得上“传奇”的公主,听听她们那不被岁月磨灭的故事。1..............
  • 回答
    中国古代社会,当王朝走向衰败,社会矛盾激化,人民生活困苦时,往往会出现思想活跃、理论争鸣的局面。这便是你所说的“意识形态大爆发”,而其产生的时间节点,确实与“末世”紧密相关。反观西方历史,特别是近现代,思想的繁荣却往往伴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活力。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社会.............
  • 回答
    标枪与弓弩的战争效果对比,以及为何西方历史上有大量投枪军队而中国相对较少,这背后涉及了地形、战术、技术发展以及文化适应等多个层面。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标枪作为战争武器的效果:精准、穿透与战术的灵活性标枪,特别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军用标枪,在战场上绝非简单的“扔棍子”。它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文化、社会结构等诸多深层原因。说“从来都是”可能有些绝对,但总体趋势确实是西方宗教(主要是基督教)向东亚传播,而东亚本土宗教(如佛教、道教、儒教)的对外传播相对有限,或者说传播的方式、规模和影响力与西方宗教不可同日而语。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 回答
    是的,西方国家历史上也存在着与中医类似但又有所区别的传统医学体系。这些体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发展、演变,并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西方医学的早期形态。虽然它们不像中医那样拥有如此连续、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广泛的应用,但其核心理念和实践方式却有着许多共通之处,值得我们深入了解。以下将详细介绍西方历史上一些主要的.............
  • 回答
    好的,让我们来聊聊历史上那些激烈的“文战”或“骂战”,以及它们如何撕裂了不同的群体,尤其是知识界和学术界。同时,我们也会深入探讨中国历史上那些影响力深远的“之争”。西方的文战:当思想碰撞出火花,群体随之分裂在西方漫长的文明进程中,思想的交锋从未停止。很多时候,这些交锋不仅仅是观点上的差异,更演变成了.............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政治制度、社会结构、文化观念以及哲学思想的方方面面。虽然中国古代也涌现了无数杰出的军事将领和勇士,并且在某些时期形成了具有特定风格的军事群体(如魏晋时期的“清谈误国”背景下的北方劲旅,宋代的“文人治军”下的精兵强将,以及明清时期的卫所制度下的军户.............
  • 回答
    关于西藏在中国历史上的归属问题,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历来争议不断的话题,涉及到历史、民族、政治等多个层面。要详细地阐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顾漫长的历史进程,并理解不同时期西藏与中原王朝之间的关系是如何演变的。早期模糊的联系:汉唐时期早在汉朝时期,中原王朝就开始了解并与西藏高原上的各个部落建立联系。汉朝.............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了中国历史发展与欧洲历史发展之间一个非常关键的比较点。将西周的分封制、百家争鸣与西欧的采邑制、文艺复兴进行类比,确实能看到一些有趣的相似之处,但最终导向了截然不同的社会形态。为什么中国未能进入资本主义,即使有了这些“相似”的种子,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深入剖析:一、 西周分封制与西.............
  • 回答
    关于哈萨克斯坦人是否是中国历史上西域乌孙人的后代,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目前学术界存在不同的观点和研究方向。并没有一个绝对肯定的答案能够简单地回答“是”或“否”。我们可以从历史记载、考古发现以及人类遗传学等多个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力求详细地阐述其中的复杂性。一、 乌孙人的历史背景与分布首先,我们需要了.............
  • 回答
    要评价历史上的西藏农奴制,我们不能简单地用“邪恶野蛮”这样标签化的语言来概括,因为那会掩盖其复杂性和历史的多面性。任何历史制度的形成和延续,都有其时代的背景、经济的基础以及社会结构的支撑。西藏的农奴制,在它存在的漫长岁月中,确实呈现出与现代人道观念相悖的许多特征,但同时,理解它也需要深入到那个特定的.............
  • 回答
    说到西洋刺剑,脑海里浮现的往往是贵族决斗的优雅场景,或是电影里剑光交错的惊险搏斗。但抛开这些浪漫化的想象,这些历史上的武器究竟有多重?杀伤力又有多大?最关键的是,它们真的像传说中那样,可以用纯粹的技巧来战胜对手的力量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厘清“西洋刺剑”这个概念。它其实涵盖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和.............
  • 回答
    咱们中国历史啊,讲到少数民族,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可能是北方草原上的那些民族,比如匈奴、蒙古、满族,他们的故事在史书上、在民间传说里都特别响亮。但要是说到西南那些兄弟姐妹们,好像一下子就没那么多人能说出个所以然了,总觉得他们“默默无闻”了点。这事儿细想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这里头有历史发展.............
  • 回答
    美国西部开发的故事,常常在电影银幕上被渲染得惊心动魄,充满了牛仔的快枪手对决、淘金者的狂野追逐、以及无法无天的暴力场景。但事实是否真的如电影所描绘的那般,一个纯粹靠暴力和枪杆子说了算的“蛮荒之地”?答案并非如此简单,也并非电影里那样一边倒。电影的浪漫化与现实的复杂性首先得承认,西部电影确实为我们描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