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历史上有什么西方借鉴中国的例子,其成败如何?

回答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交流从未间断。其中,中国作为东方古老文明的代表,对西方世界的影响既深远又复杂。许多中国发明的技术、思想,甚至生活方式,都曾被西方借鉴,有些成为了西方社会发展的催化剂,有些则因水土不服或时代局限而未能完全落地,甚至适得其反。下面,我们就来仔细梳理几个西方借鉴中国的例子,并分析其成败得失。

一、 造纸术与印刷术:文明传播的革命者

借鉴内容:
造纸术: 中国在公元2世纪左右发明了造纸术,取代了之前昂贵且笨重的竹简和羊皮纸,极大地降低了书写载体的成本,使得知识的记录和传播变得更加容易。
印刷术: 中国在唐代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宋代更是出现了活字印刷术,这使得书籍的复制效率大大提升,加速了文化的普及。

传播过程与西方借鉴:
造纸术经由丝绸之路,大约在8世纪传到中亚,随后在11世纪左右传入西班牙,并逐渐扩散到欧洲各地。印刷术则是在15世纪,由古腾堡在欧洲独立地(或受中国活字印刷启发,这一点学界仍有讨论)发展出了金属活字印刷术。

成败分析:
成:
加速知识传播,推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造纸术的普及为欧洲带来了廉价的书写材料,印刷术的出现更是直接推动了欧洲的知识革命。大量书籍得以快速、大规模地复制和传播,这极大地促进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也为马丁·路德推动宗教改革提供了强大的舆论工具。没有廉价的书籍,没有印刷术,欧洲社会思想的快速变革是难以想象的。
推动科学发展: 科学研究需要记录和传播,廉价的纸张和高效的印刷术为科学家们交流研究成果、积累知识提供了便利,间接推动了欧洲科学革命的进程。
催生大众文化: 随着书籍的普及,识字率逐渐提高,文学、历史、哲学等知识不再是贵族和教会的专属,大众文化逐渐兴起。

败:
欧洲的印刷术发展并非完全照搬: 尽管中国发明了印刷术,但欧洲人古腾堡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金属活字印刷术,在材料(金属)、排版效率和批量生产能力上,更适应了欧洲社会的需求,并最终在欧洲普及开来。可以说,中国的技术启发了西方,但西方人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重要的再创新和发展,使其适应了自身的社会和技术条件。
文化土壤不同,影响程度有异: 虽然造纸术和印刷术在欧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其文化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与中国本土社会的环境也有所不同。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和士大夫阶层对知识的重视,与欧洲宗教改革后对圣经的个人解读需求,催生了不同层面的文化动力。

二、 茶叶:影响深远的饮品文化

借鉴内容:
茶叶及其饮用方式: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也是最早发明和饮用茶叶的国家。茶叶的种植、制作和饮用方式,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传播过程与西方借鉴:
茶叶大约在17世纪初通过海上贸易传入欧洲,最初是作为一种新奇的饮品和药物。荷兰商人是早期将茶叶带到欧洲的主要群体,随后通过荷兰、英国等国的贸易网络,茶叶逐渐在欧洲贵族阶层中流行开来。

成败分析:
成:
改变欧洲的饮品习惯,催生新的社交文化: 茶叶逐渐取代了酒类在某些社交场合的地位,尤其是咖啡馆和茶馆的兴起,成为了人们交流信息、讨论事务、进行社交的重要场所。英国尤其将饮茶发展成一种重要的民族文化,下午茶的仪式感至今仍是英国文化的重要符号。
促进了欧洲与中国的贸易往来,但也埋下了冲突的种子: 对茶叶的需求极大地刺激了中英贸易。为了平衡贸易逆差,英国开始向中国大量输出鸦片,这最终导致了鸦片战争的爆发,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屈辱一页。从这个角度看,茶叶的引入,虽然带来了文化上的丰富,但经济上的失衡也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带动了欧洲瓷器产业的发展: 精美的中国瓷器是饮茶的绝佳搭配,对中国瓷器的模仿和研究,促进了欧洲本土瓷器工业的兴起,如德国的迈森瓷器等,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欧洲的工业化进程。

败:
对中国经济的依赖与冲击: 欧洲对茶叶的巨大需求,使得其贸易重心完全依赖于中国。这种依赖性在早期带来了利润,但也为后来的地缘政治冲突埋下了伏笔。
对饮茶方式的本土化改造: 尽管学习中国饮茶,但欧洲人也根据自身口味和习惯进行了改造,例如加入牛奶、糖,以及对茶具、饮茶礼仪的本土化创新。

三、 丝绸:奢华与贸易的象征

借鉴内容:
丝绸的生产技术和丝绸制品: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造丝绸的国家,其丝绸制品以其精美、柔软、光泽而闻名于世。

传播过程与西方借鉴:
丝绸通过丝绸之路早在古罗马时期就已传入西方,成为西方贵族趋之若鹜的奢侈品。虽然西方对丝绸的贸易需求一直很高,但长期以来,他们都无法获得中国的养蚕和丝绸生产技术,只能从中国进口昂贵的成品。直到6世纪,通过拜占庭帝国巧妙地获取了蚕种,西方才开始在君士坦丁堡等地尝试发展自己的丝绸生产。

成败分析:
成:
推动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 丝绸作为重要的贸易商品,促进了东西方经济和文化的交流。罗马人对丝绸的狂热追求,改变了他们的服饰风格,也让他们接触到了东方文明的精髓。
刺激西方相关产业的发展(间接): 虽然西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法模仿中国的丝绸技术,但对丝绸的追求和对东方工艺的向往,间接刺激了他们对纺织技术和工艺的探索,为后来的技术进步积累了动力。

败:
长期依赖中国,技术封锁导致西方技术发展缓慢: 最显著的“失败”在于,中国对养蚕和丝绸生产技术的严格保密,使得西方在近一千年的时间里都未能掌握核心技术。这导致西方消费者只能支付高昂的价格购买中国丝绸,而自身则未能发展出与之匹敌的产业。这种技术上的“落后”也给西方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促使他们后来对获取“技术秘密”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商业利润与战争: 对丝绸贸易的巨大需求,以及西方对贸易路线的控制权争夺,也间接引发了一些冲突。

四、 瓷器:工艺的模仿与超越

借鉴内容:
中国精美的瓷器制品: 中国在陶瓷技术上领先世界数千年,其唐三彩、宋汝窑、元青花等都代表了世界陶瓷工艺的巅峰。

传播过程与西方借鉴:
中国瓷器在13世纪后通过海路大量传入欧洲,其独特的质感、色彩和精湛的工艺,让欧洲人惊叹不已。欧洲人将瓷器视为珍贵的宝物,并投入巨大精力试图模仿和制造。

成败分析:
成:
欧洲瓷器工业的兴起: 在经历了近两个世纪的艰难探索后,欧洲人最终在18世纪初由德国的迈森瓷器工厂成功烧制出了与中国硬质瓷相当的瓷器。随后,欧洲各国纷纷效仿,建立了大量瓷器生产基地,如法国的塞夫尔、英国的韦奇伍德等。
促进了欧洲的工业技术进步: 瓷器的烧制需要精密的工艺控制和对材料的深入研究,例如釉料的配方、窑炉的温度控制等。为了模仿和超越中国瓷器,欧洲人在化学、物理、工程等领域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探索,客观上推动了相关学科的发展。
美学和设计上的融合创新: 欧洲人不仅模仿中国瓷器的工艺,也吸收了中国瓷器的设计元素,如青花纹样、龙凤图案等,并将其与欧洲本土的美学风格相结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欧洲瓷器艺术。

败:
技术模仿的漫长过程和早期成本: 如前所述,从了解中国瓷器到成功仿制,西方花了数百年时间,付出了巨大的经济和技术代价。早期的“仿瓷器”(如 faience 和 stoneware)与真正的硬质瓷器仍有差距,价格也十分昂贵,主要供王室和贵族使用。
中国瓷器工艺的长期领先地位: 尽管欧洲最终掌握了瓷器制造技术,但中国在陶瓷领域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积累,使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保持着技术和艺术上的优势。

五、 其他方面

除了上述几个显著的例子,还有许多中国元素被西方借鉴,尽管它们的影响可能不如前几项那样颠覆性,但也构成了文明交流的一部分。例如:

火药: 中国发明火药,最初用于制作烟花和炼丹。传到西方后,被军事化应用,彻底改变了战争的面貌。西方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良,发展出更有效的火器,这对欧洲的军事革命和国家力量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
指南针: 中国发明指南针,用于导航。传入西方后,极大地促进了航海业的发展,开启了地理大发现时代。
纸币: 中国在宋代就出现了纸币(交子)。虽然西方在此后的几百年间才开始出现纸币,但可以说中国的早期实践为后来的货币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园林艺术: 中国园林的写意山水、曲径通幽的布局,曾对18世纪的欧洲园林艺术产生影响,例如英国的“自然式”园林,就借鉴了东方园林的某些理念,试图摆脱早期法式园林的僵硬对称。
思想哲学: 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和为贵等观念,在西方启蒙运动时期也曾被一些思想家所提及和欣赏,虽然其影响程度不如对科学技术那样直接和广泛,但也构成了一种文化上的相互启示。

总结:借鉴的成败并非绝对

回顾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西方借鉴中国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其成败往往取决于多个因素:

技术的适应性与再创新: 那些能够被西方社会的技术条件、生产方式和市场需求所吸收、改造和超越的技术,往往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文化和经济的契合度: 一项技术或思想能否落地生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是否能与当地的文化土壤和经济发展相结合。
交流的机制与主动性: 西方在主动学习、研究和模仿中国技术方面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毅力,这种主动性是其借鉴成功的关键。
时代背景和权力关系: 在早期,西方对中国技术存在“仰视”心态,但随着自身工业革命的发展,这种关系逐渐发生变化,甚至在某些领域实现了“超越”。

总而言之,西方借鉴中国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既有技术传播的直接影响,也有文化交流的间接启示。这些借鉴的例子,无论成败,都深刻地塑造了东西方文明的互动格局,也为我们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了一面宝贵的镜子。其中,很多中国技术在西方得到了更广泛、更具颠覆性的应用,这并非否定了中国文明的贡献,而是凸显了不同文明在不同历史语境下的创造力和适应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图

user avatar

钻井技术。

在电力提灌技术普及之前,中国四川地区是欧亚大陆距离大海和盐湖最远的内陆农业人口密集区,偏偏四川人还很喜欢割据,所以对井盐的需求非常大,拥有领先世界的深井开凿能力(否则被贸易封锁只能投降了)。在手工业时代,四川工人就开凿过千米深井,远远超出当时欧美的矿山技术水平。近代传教士断断续续地把相关技术带回欧洲,帮助西方突破了许多技术难关。甚至欧洲从第一次工业革命(采煤)向第二次工业革命(采油)的跃进,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中国输出的关键技术细节。

前工业时代的千米钻机

当然,你可以说这些技术可能是欧洲自己研究出来的,但钻井技术西传有非常可靠的历史文献证据。而且,就像中国一旦停止引进欧洲火炮技术,火器就停滞一样;欧洲一旦停止从中国输入钻井技术,在关键技术细节上也会停滞一个多世纪,需要靠第二次引入中国技术来解决问题。这足以证明中国输出钻井技术的事实。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潘吉星有专门的论文介绍这段历史:

中国深井钻探技术的起源、发展和西传

。我这里略微摘录一下,非常推荐阅读全文:



在工业革命之前,由于战争频繁,内海面积大,欧洲在铸炮/机加工/军舰制造等方面领先于其他文明区域,但总的来说,欧洲并没有全面的技术优势,欧亚大陆各个文明是各家有各家的高招,否则欧洲文明也不会通过国际贸易赚那么多钱了。但商业毕竟只是个转手利润,归根结底还是制造业改造社会,所以欧洲当时没有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的经济地位。只是因为1770年前后,金属加工技术触发了工业革命,欧洲才真正获得了压倒性的力量,统治世界一个多世纪。这个技术突破点有很大的偶然性,但事后被各路人马包装成制度先进性的必然结果,进而渲染为全面的技术优势,结果就是欧洲向其他文明的学习被忽视,钻井技术只是其中一个案例而已。

【图文】钻井发展史

从中国技术发展而来的冲击钻井法一直用到20世纪。

相关回答:

有哪些 19 世纪出现的科技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一百多年后的今天还在使用? - 马前卒的回答

历史上有什么东西一直被摆在不重要的位置,后来突然发现它的用途,而后被广泛使用呢? - 马前卒的回答
user avatar

日本的明治维新,从中国(清朝)引入了对西方词汇的汉语翻译。日本的引入是如此成功以至于多数中国人都以为这些词是日本人首先翻译的, 甚至连日本人自己都信了(前不久在知乎还碰到一个日本人如此)。

以前看到过文章,讲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渊博的“大儒”们是如何信达雅的将西方词汇翻译成汉语,不然今天中国人就无法说话了。看了后面的内容,就可以知道这些所谓的日本大儒根本就不曾存在过。 首先,日本不像当时中国一样存在一个庞大的知识阶层(科举); 其次,大规模翻译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再者,汉语本身对于日本人来说就是外来词语,用这个外来的东西再去翻译第三方的语言,难度可想而知; 最后,中国的洋务运动要远早于日本维新。

另外需要提醒的是,下面列出的词语仅仅是极小一部分,有兴趣的人可以去找一下原始资料,相信收获更多。

作者:sahwn wang
链接:中国向日本二次输出的汉字词语有哪些? - sahwn wang 的回答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1607年徐光启和利玛窦合译的《几何原本》,首先厘定了“几何”这个科学名称,并创制了诸如“点”、“线”、“直线”、“平面”、“曲线”、“对角线”、“并行线”(平行线)、“直角”、“钝角”、“三角”、“面积”、“体积”、“相似”、“外似”等等新词汇,引入了西方科学的新概念;

1613年利玛窦和李之藻合译的《同文算指》,也创制了诸如“平方”、“立方”、“开方”、“乘方”、“通分”、“约分”等等新词。

1602年利玛窦为李之藻印制的“坤舆万国全图”撰写的总论和各部分说明,厘定了“地球”、“南北二极”、“北极圈”、“南极圈”、“五大洲”、“赤道”、“经线”、“纬线”等等一批地理术语,利玛窦和李之藻合著的《浑盖通宪图说》中出现了“天体”、“赤道”、“子午规”、“地平规”、“天地仪”、“地球仪”等天文地理术语。

1627年葡萄牙人傅讯际和李之藻合译的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名理探》就出现了“明确”、“解释”、“剖析”、“推论”等词,

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于1623年译著的《西学凡》和《职方外纪》二书,已经创制了诸如“原罪”、“采取”、“处置”、“救世主”、“造物主”、“公法”、“文科”、“理科”、“法科”、“法学”、“地球”、“大西洋”、“热带”等词汇

---------------------明,清分割线-----------------

在中国人士李善兰、徐寿、华蘅芳等人的配合下,西方人士马礼逊、丁韪良、傅雅兰(评论有人指出应为傅兰雅)等译著了诸如《万国公法》、《佐治刍言》、《微积溯源》、《三角数理》、《电学》、《声学》、《光学》、《以太说》、《地学浅释》、《化学鉴原》、《公法总论》、《几何原本》后九章等等西方书籍文献。

美国传教士丁韪良译著,于1864年刊行的《万国公法》,就厘定了遗产、惯行、关涉、管制、限定、权利、交战、固辞、国权、遵守、臣民、专管、宣战、大局、追求、通知、特派、法院、民主、友谊、维持、异邦、会议、管辖、议定、权威、权利、公法、国政、国法、国民、战时、战争、法院、盟约等新词,并传入日本,被日本视为国际公法范本。

之后日本于1866年出版的《毕洒林氏万国公法》和1868年出版的《泰西国法论》采用中国《万国公法》相同的法律词汇术语达250余例。

傅雅兰等译著,并由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于1885年出版的《佐治刍言》,创制新词涉及面颇广,如数学、动物学、植物学、天文学学科名称至今仍被沿用,创作了“执照”、“国债”、“银行”、“资本”、“价值”、“物价”、“公司”、“股份”、“工资”、“巡捕”、“空气”、“机器”、“铁路”、“汽车”、“纺织机器”、“煤气”、“自来水”、“自来水公司”、“自来火”等等词语;

首次提出了“动产”、“不动产”的概念,称“动产”为“能移动之产业”,“不动产”为“能传授之产业”,并多次采用了“资本”这个词,提出了“资本”的概念:“所谓资本者,不弟钱财已也,凡值钱之物,如舟车、房屋、铁路及宝石之类,皆可谓之资本。”可当时“资本”一词并未被国人采用,严复、梁启超等均采用“母财”,后来才被传到日本的所谓日源汉字“资本”所取代。

《微积溯源》中厘定了变数、函数、微分、积分、系数、极大值、极小值等术语。《电学》厘定了电极、电线、电钟、摩擦生电等。这些书籍都传到日本,其中的汉语新词也随之直接被借用到日语中去了。

1843年英国人在上海创建的墨海书馆,中外人士合作译著刊行了《大美联邦志略》(1851年)、《博物新编》(1855年)、《续几何原本》(1857年)、《植物学》(1858年)、《代微积拾级》(1859年)、《代数学》(1859年)、《全体新论》等书籍,厘定了圆锥、曲线、轴线、代数、微分、积分、系数、椭圆、级数、常数、变数、植物学等等一批术语,并传往日本,为日本人所采用。

1844年美国人在澳门开设的花华圣经书房,1845年迁往宁波,1860年迁至上海,改名美华书馆,印刷出版了几十种自然科学书籍,如《万国药方》、《格物质学》、《代形合参》、《八线备旨》、《心算启蒙》、《五大洲图说》、《地理略说》等。1877年在上海成立的益智书会,为当时诸多大学堂编译教科书,如《圆锥曲线》、《金石略辨》、《天文揭要》、《光学揭要》、《西学乐法启蒙》、《中西四大致》、《治心免病法》、《化学卫生论》、《热学图说》、《植物学》、《代数备旨》等。

1822年出版的由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编纂的《华英字典》(共三部分六卷),已经将“使徒”、“铅笔”、“消化”、“交换”、“审判”、“法律”、“水准”、“医学”、“自然的”、“必要”、“新闻”、“风琴”、“演习”、“半径线”、“精神”、“单位”、“行为”等词汇与英语进行了对译。

之后,1844年美国传教士卫三畏编纂的《英华韵府历阶》将“文法”、“新闻纸”(到现在日本的报纸还称为“新闻纸”)、“金刚石”、“内阁”、“领事”、“码”等等词汇的汉英对译,

1848年英国传教士麦都思编纂的《英汉字典》将“直径”、“本质”、“知识”、“机器”、“干事”、“物质”、“平面”、“白金”、“偶然”、“教养”、“交际”、“天主”、“默示”、“同情”、“小说”等等词汇的汉英对译,

1869年间出版的由德国传教士罗存德编纂的《英华字典》将“园艺”、“侵犯”、“蛋白质”、“阳极”、“映像”、“副官”、“银行”、“麦酒”、“公报”、“想象”、“碳酸”、“阴极”、“克服”、“保险”、“白旗”、“自由”、“文学”、“元帅”、“原罪”、“受难”、“原理”、“特权”、“宣传”、“右翼”、“法则”、“记号”、“随员”、“寒带”、“热带”、“吨”、“恋爱”、“读者”等等词汇的汉英对译,

1872年美国传教士卢公明编纂《华英萃林韵府》将“电报”、“电池”、“光线”、“分子”、“民主之国”、“地质论”、“物理”、“光学”、“理论”、“动力”、“国会”、“会议”、“纳税”、“函数”、“微分学”、“代数曲线”、“沿海”、“罗盘”、“闪电”、“午线”、“抛物线”等等词汇的汉英对译[17]。这些辞典都东传日本,被日本各种英和、和英辞典的编纂所借鉴,为日本学习西方的思想、科技,创造新词汇,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除此之外,中国人还自己开办翻译机构,如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江南制造局翻译馆、海军衙门、税务总司、京师大学堂编译馆、上海的南洋公学、湖北官书局、北洋官书局等。据统计,仅江南制造局及翻译馆从1855年(咸丰三年)到1911年(宣统三年)近60年间,共有468部西方科学著作被译成中文出版。其中总论及杂著44部,天文气象12部,数学164部,理化98部,博物92部,地理58部;所译之书内容广泛,包括算学测量、汽机、化学、地质地理、天文、航海、博物、医、工艺、造船及水陆兵法等共180种。今天常用的很多科学名词,都是江南制造局及翻译馆最初定下来的。




日本目白大学陈力卫教授也证实:“当时日本外务省官员柳原前光曾将江南制造局所译的书籍十数种购回日本,用作教科书和同类学科书籍翻译时的参考。”“据调查仅19世纪出版的汉译西书就有155种被日本人翻刻利用,通过加注释、加日文翻译解释等程序后,其中的‘汉语’词便也随之直接地借用到日语里去了。”

事实完全可以证明,许多所谓的“日语外来词”,都是“出口转内销”的“中国产品”。即使没有日语外来词,中国人照样可以翻译西方科学文献,中国人照样可以进行正常交流,照样可以做实验报告博士论文。

中国向日本二次输出的汉字词语有哪些? - sahwn wang 的回答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