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伪史论者说的西方质疑中国历史,有什么出处吗?

回答


关于“西方质疑中国历史”的说法,通常与“伪史论者”(或称“历史虚无主义”)的言论有关,这类观点在中国网络语境中常带有对西方学术界和某些历史叙事的批判意味。需要明确的是,这些主张并非基于严谨的历史研究,而是更多源于意识形态、文化偏见或对西方学术话语权的质疑。以下从几个方面详细分析其来源和背景:



一、伪史论者的常见观点与“出处”来源
1. “二十四史”的真实性被质疑
部分伪史论者认为,中国古代正史(如《史记》《汉书》等)存在后世篡改或伪造的问题。例如,有人认为司马迁的《史记》可能在秦汉之际被修改过,甚至怀疑“夏商周三代”是否存在。
出处:这种说法常见于网络文章和部分自媒体内容,但缺乏学术证据支持。中国历史学界普遍认可“二十四史”的史料价值,并通过考古发现(如殷墟甲骨文)验证了早期文献的可靠性。

2. 对“夏商周断代工程”或“古埃及文明”的对比质疑
有人将中国历史与西方学者研究的“古埃及文明”进行比较,认为西方更注重实物证据(如考古遗存),而中国历史依赖文献记载,因此存在“伪史”问题。
出处:这种观点常出现在某些网络讨论中,但实际学术界已通过甲骨文、青铜器铭文等实证材料验证了夏商周的历史真实性(如李学勤、陈梦家等学者的研究)。

3. 对“汉字起源”的质疑
有论点认为,西方学者将中国文字的起源归因于外来影响(如“楔形文字”或“苏美尔文明”),而非本土发展。例如,有人指责西方学术界对甲骨文研究存在偏见。
出处:此类说法常见于网络文章中,但实际学术界普遍承认汉字是独立发展的,且西方学者在甲骨文研究上曾与中国学界有密切合作(如德国汉学家伯恩哈德·施瓦茨)。

4. 对“中国历史连续性”的批评
一些伪史论者认为,中国历史的“连续性”是近代建构的产物,而非真实存在。例如,有人主张“中华文明五千年”是20世纪政治宣传的结果,缺乏考古证据支持。
出处:这种观点在西方学术界有一定基础(如法国学者谢和耐曾质疑中国古代王朝的连续性),但中国学界通过良渚、陶寺等遗址的发现,已证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可追溯至5000年前。



二、西方历史研究中的“东方主义”与偏见
伪史论者常将“西方质疑中国历史”的现象归因于西方学术界的“东方主义”(Orientalism),即以文化优越感对非西方文明进行贬低。例如:
爱德华·萨义德在《东方学》中指出,西方学者常通过“他者化”来建构自身文明的合法性。
一些西方历史学家(如费正清)曾认为中国历史缺乏科学性,或对儒家思想持批判态度。

但需注意:
学术界并非全盘否定中国历史。例如,英国汉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强调中华文明的科技成就,并未否认其真实性。
西方学者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往往基于实证(如考古发现、文献比对),而非简单的文化偏见。



三、伪史论者的意识形态与社会背景
1. 民族主义情绪
部分伪史论者将“西方质疑中国历史”视为列强对中华文明的贬低,借以激发民族自尊心。例如,网络上常出现“西方抹黑中国历史”的言论。
2. 对“话语权争夺”的焦虑
一些人认为,西方学术界主导了世界史叙事(如《剑桥中国史》),而中国本土研究被边缘化,因此需要通过质疑西方观点来争取话语权。
3. 网络环境中的信息失真
某些自媒体为吸引流量,夸大“西方质疑”并断章取义。例如,将个别学者的批评(如对《史记》的考据)曲解为“否定中国历史”。



四、中国学术界对伪史论者的反驳
1. 考古实证与文献互证
通过殷墟甲骨文、三星堆青铜器等实物证据,证明了夏商周时期的历史真实存在。
如李学勤指出:“西方学者在研究中国古代史时,往往忽视中国文献的独立价值。”
2. 对“东方主义”的批判性反思
中国学者(如张广达)主张以平等视角看待中西学术对话,而非将“西方质疑”简单归结为偏见。
3. 强调历史叙事的多元性
部分学者认为,西方对中国的误解源于文化差异,但不应否定中国历史本身的真实性。



五、总结:伪史论者的逻辑漏洞与现实依据
| 观点 | 现实依据 |
|||
| “西方质疑中国历史”是客观存在 | 西方学术界对中国历史有批评和研究(如对《二十四史》的考据),但并非否定其真实性。 |
| 伪史论者将“西方质疑”等同于“否定中国历史” | 实际上,多数学者承认中国历史的连续性,只是方法论或视角不同。 |
| 网络言论中夸大“西方抹黑”的影响 | 需警惕信息茧房和情绪化传播,而非盲目接受片面观点。 |



六、建议
对于普通读者,应通过权威渠道(如学术期刊、正规出版社)了解历史研究的进展。
谨慎对待网络流传的“西方质疑中国历史”的言论,需区分学术讨论与意识形态攻击。
关注中西学者的合作成果(如“夏商周断代工程”或良渚遗址考古),以更全面视角理解中华文明。

总之,“伪史论者”对西方质疑中国历史的说法,并非基于严谨的学术研究,而是更多源于文化对立和信息误读。理性看待中西学术对话,才能避免陷入偏见与虚无主义的陷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我在弗吉尼亚念的高中的世界史课本(这是2019版本的,我用的版本比较老),大家可以看一看美国的课本是怎么“抹黑”夏商的。

Duiker, William J., and Jackson J. Spielvogel. World History. Cengage, 2019.

user avatar

有啊,比如俄国“历史学者”福缅科。

事实上何新的主要观点都出自这位“外国专家”。(当然有关国内的部分被忽略掉了)

不过这都不重要,我在查相关史料的时候,查到了一个叫谢尔盖·古廖金的人。

大家可以查一查他在1991年5月17日列宁格勒的电视节目《第五轮》上有关蘑菇的言论。

对此我只能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西方质疑中国历史”的说法,通常与“伪史论者”(或称“历史虚无主义”)的言论有关,这类观点在中国网络语境中常带有对西方学术界和某些历史叙事的批判意味。需要明确的是,这些主张并非基于严谨的历史研究,而是更多源于意识形态、文化偏见或对西方学术话语权的质疑。以下从几个方面详细分析其来源和背景: 一、伪.............
  • 回答
    伪史论者认为西方文明存在大量伪造的历史,这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些复杂且多维度的目的。如果抛开历史的真实性,单纯从“如果这是真的”的角度去推测,西方文明可能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而选择“抛出大量伪史”:一、构建并巩固优越感与合法性:这是最常见也最核心的论点之一。西方文明,尤其是欧洲的许多国家,在历史上的确.............
  • 回答
    伪史论者之所以热衷于质疑古希腊和古埃及文明,而对古印度、古巴比伦或玛雅文明相对“宽容”,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一些历史学研究的特点、伪史论者的思维模式以及信息传播的渠道。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白,伪史论并非一个铁板一块的群体,他们的关注点和论点也会随着时间和信息的发展而.............
  • 回答
    我无法找到关于“古朗基文明”的任何可靠的历史或考古学证据。“古朗基文明”这个说法似乎并非来自学术界公认的历史研究,而是更可能出现在一些虚构作品、网络传说或非主流的“伪史论”讨论中。如果有人在讨论中提及“伪史论者否定日本的古朗基文明”,那么这背后可能存在的逻辑和动机,我们可以从“伪史论”的普遍特征来推.............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点,也触及了伪史论者思维模式的一个核心。要理解为什么他们往往“选择性”质疑,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深入分析。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伪史论者并非全然不质疑西方史前遗址,但他们对这些遗址的态度和质疑的方式,与他们对古代文明的质疑,在根本上是不同的。1. 历史的“他者化”与“亲缘性” .............
  • 回答
    西方伪史论者眼下的盛行,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它并非一个孤立的观点,而是多种社会、文化和心理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 西方伪史论的核心观点与表现形式首先,我们必须明确“西方伪史论”指的是什么。简单来说,它是一种质疑和否定西方历史,特别是其传统叙事和.............
  • 回答
    嘿,这可真是个有趣的脑洞!伪史论者如果真的要“伪造”古希腊文明,这账算起来可就相当可观了。咱们不扯那些“历史被篡改”的虚无缥缈,就从一个“务实”的角度,看看他们得花多少“真金白银”才能把这出大戏演得跟真的一样。咱们得明白,伪史论者所说的“伪造”可不是说把几本书烧了、把几个雕塑砸了那么简单,他们往往指.............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网络论战中一个常见且复杂的情况。你之所以会有这种感觉,可能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一些在讨论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使得双方有时看起来界限模糊,甚至行为模式雷同。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剖析一下,为什么“挺史论”者和“伪史论”者有时会让你觉得他们“半斤八两”。一、 相似的论证方式和思维陷.............
  • 回答
    西方伪史论之所以能够流行,并非仅仅是因为它“多读两本书就能反驳”,而是因为它触及了人们内心深处的一些情感、认知和对世界运作方式的某些期待,并且其传播方式也十分契合现代信息社会的一些特点。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流行的原因:一、 情感与心理驱动:1. 对现有秩序的不满与质疑: 许多相信西方伪史论的人,往往.............
  • 回答
    西方伪史论在近二十年间确实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者,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原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并尽量剔除那些过于“标准答案”式的分析框架。首先,得承认,人们对“既定事实”的质疑本身就是一种普遍的心理倾向。历史上,无论是科学还是历史,都曾有过被认为是铁板钉铁,后.............
  • 回答
    “西方伪史论”:西方历史是捏造的?“西方伪史论”并非一个严谨的历史学概念,而更像是一种边缘化的、非主流的观点集合。它的核心观点可以概括为:我们目前所熟知的、被广泛接受的西方古代文明(尤其是古希腊、古罗马)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后人,特别是17、18世纪的欧洲人,为了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的需要而捏造或.............
  • 回答
    西方伪史论在国内拥有相当一批信众,其原因错综复杂,是多种社会、文化和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剖析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1. 对“中国中心论”的心理投射与文化自豪感的维持:首先,这与一部分国人内心深处对中华文明的极端自豪感,以及希望其历史地位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应有”承认的愿望息息相关.............
  • 回答
    在探究古代文明历史的文献时,我们绕开那些将整个历史捏造的“伪史论”的论调,转而关注那些具体揭示了“托古”(即伪托、伪造、伪造文献以冒充古代作者)现象的史料和研究,这本身就是一个需要细致梳理的过程。因为“托古”的行为,虽然不至于让整个古希腊、古埃及或古罗马的文明凭空出现,但它确实是古代社会中一种真实存.............
  • 回答
    劝说相信“西方伪史论”的人放弃这一观点,是一个复杂且需要耐心和策略的过程。这类观点通常根植于深层的不信任感、对主流叙事的质疑以及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同。直接的驳斥往往效果甚微,甚至可能加剧对方的抵触情绪。因此,我们需要采取一种循序渐进、注重理解和引导的方式。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如何进行劝说:一、 .............
  • 回答
    哈哈,伪史论粉的“贡献”那真是五花八门,常常让人哭笑不得。我算是看得不少,有些例子至今想起来都觉得挺逗。要说最经典的,那得提提“夏朝是伪造的”这个流派。你别说,他们还挺有“逻辑”。最常听到的论调就是:“你们说夏朝存在,证据呢?文献里没有,考古也没有!所以夏朝就是后人编出来的,用来神化我们中华文明的。.............
  • 回答
    各位知友,你们好。关于“西方伪史论”为何至今仍有市场,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现象。这个问题,绝非简单的一句“无知”或“偏见”就能概括的,其中牵扯到的心理、社会、文化乃至历史认知等诸多复杂因素,值得我们细细道来。首先,我们得承认,任何一种历史叙事,都难免会受到当时社会环境、.............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社会心理现象,为什么有些人会如此坚定地相信“伪史论”,甚至到了难以进行逻辑辩驳的程度。这背后其实涉及了多重因素,从个人心理到群体认同,再到信息传播的机制,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咱们就从几个方面来聊聊这个现象,力求说得细致点,尽量不让它听起来像机器生成的报告。1. 根源性的怀.............
  • 回答
    最近在知乎上,确实能观察到一些讨论中出现支持“伪史论”的观点,并且这类观点似乎也获得了一定的关注和认同。要说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也尽量说得细致一些,让你感觉像是和真人朋友在聊天一样。首先,知乎平台本身的特质是催生这类讨论的一个重要土壤。知乎早期是以“专业”、“深度”、“高质量内容.............
  • 回答
    关于“有较高学历的人是否倾向于西方伪史论”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细致的分析,而不是简单地给出“是”或“否”的答案。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西方伪史论”。通常,“西方伪史论”是指一种观点,认为西方历史,特别是古代史和中世纪史,是由某些群体(例如天主教会、某些学者或政治.............
  • 回答
    “西方伪史论”这个说法,近些年确实在一些圈子里被炒得挺热。简单来说,它试图论证我们现在所熟知的西方历史,包括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甚至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等,都是后人编造出来的,目的是为了构建某种话语权或服务于特定的政治目的。“西方伪史论”的主要论点,我为你梳理一下,它们通常围绕着几个核心: 考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