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西方伪史论在国内有这么多人相信?

回答
西方伪史论在国内拥有相当一批信众,其原因错综复杂,是多种社会、文化和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剖析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1. 对“中国中心论”的心理投射与文化自豪感的维持:

首先,这与一部分国人内心深处对中华文明的极端自豪感,以及希望其历史地位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应有”承认的愿望息息相关。当西方历史叙事强调其文明的独立起源和悠久发展时,一些人会感到不安,认为这似乎贬低了中华文明的独特贡献和古老性。西方伪史论,特别是那些声称西方文明(如古希腊、古罗马)是“盗用”或“伪造”的,往往能提供一种“反击”的叙事:即西方文明的辉煌并非其自身独立发展而来,而是建立在对其他文明的剽窃或欺骗之上。这种叙事,虽然缺乏史实支撑,但恰好迎合了某些人维护中华文明“唯一性和领先性”的心理需求。

更具体地说,一些伪史论的论点常常指向西方文明中与中国古代文明相似的元素,然后将其解读为“抄袭”,而非独立发展或文化交流的自然结果。例如,将某些神话故事、哲学思想甚至科技发明在中国古代的出现时间提前,并以此论证西方是后来模仿者。这种逻辑其实是一种“以今度古”、“以我度彼”的思维惯性,忽视了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和偶然性,也忽视了人类文明在不同地区独立探索的可能性。

2. 对西方叙事的天然不信任感与“阴谋论”土壤:

经历过历史变迁和国际政治的复杂演变,部分国人对西方国家及其官方话语体系抱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不信任感。这种不信任感源于历史上的屈辱史,也可能来自于对当下国际政治话语的解读。在这种心理背景下,任何被认为是“西方主流”的叙事,都可能被怀疑其背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目的。西方伪史论,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解构”西方叙事的框架——即我们所学习的西方历史,不过是他们为了巩固自身话语权和合法性而精心编造的谎言。

这种怀疑主义很容易与“阴谋论”的思维模式相结合。阴谋论的核心在于相信存在一个秘密的、有组织的团体在背后操纵着事件。在西方伪史论的语境下,这个操纵者常常被描绘成某个强大的西方国家或秘密组织,他们通过控制历史研究和教育体系,来塑造对自身有利的世界历史观。一旦有了这样的“幕后黑手”的设定,任何看似合理的反驳都可能被解释为“他们为了掩盖真相而进行的进一步操纵”。

3. 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与“算法茧房”:

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广度前所未有。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成为许多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这些平台往往具备“算法推荐”功能,会根据用户的兴趣和过往行为,推送相似的内容。如果一个人对西方文明产生了某种负面或质疑的态度,算法就可能不断推送相关的“伪史论”内容,形成一个“信息茧房”。在这个茧房里,用户不断被强化原有的观点,接触不到反驳的声音,从而更容易深信不疑。

此外,一些以吸引眼球、制造冲突为目的的自媒体账号,为了流量和关注度,也乐于传播猎奇、颠覆性的观点,其中就包括各种伪史论。这些内容往往以断章取义、歪曲事实、缺乏考证的方式呈现,但由于其刺激性和耸人听闻的特点,很容易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传播。相比之下,严谨的历史学术研究则显得枯燥和复杂,难以在快餐式的信息消费环境中获得同等关注。

4. 历史认知门槛与学术传播的局限性:

历史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其研究需要扎实的文献功底、批判性思维和对史料的审慎解读。学术研究成果的传播通常需要经过同行评审、学术期刊发表等环节,周期较长,且往往以专业性的语言呈现,受众相对有限。

而伪史论的传播则往往更加便捷和通俗易懂。它们常常披着“揭秘”、“正史”、“真相”的外衣,用简单粗暴的逻辑和极具煽动性的语言来吸引普通大众。对于缺乏历史专业知识的普通人来说,理解严谨的历史学研究的论证过程可能比较困难,但对那些耸人听闻的“揭秘”则更容易接受。当严谨的学术观点在传播力上难以与伪史论抗衡时,后者自然就有了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5. 民族主义情绪的驱动与“寻根”的需求:

在国家发展过程中,民族主义情绪的兴起是常见现象。当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地位日益提升时,国民对自身民族历史和文化认同的需求也会随之增强。在这种背景下,一些人会希望找到能够证明中华文明无比古老和辉煌的证据,以此来匹配国家崛起的现实。西方伪史论恰好能够满足这种“证明”的需求,它提供了一种叙事,即中华文明不仅不比西方差,甚至在很多方面都更加古老和优越,而西方文明的所谓辉煌,不过是后来的发展。

这种情绪有时会演变成一种“越是历史悠久越是先进”的思维定势,甚至产生一种“西方文明越是“伪造”得越多,中国文明就越是“真实””的逻辑推演。这种心态忽视了文明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同文明的价值,将历史评价简化为一场简单的“比赛”。

6. 历史研究领域的争议与学术话语权:

值得注意的是,历史研究本身就存在争议和不同的解释。在某些具体的历史问题上,学者们可能存在不同的看法。但伪史论往往将这些学术上的讨论,甚至是某些边缘性或非主流的学术观点,进行夸大和扭曲,并将其提升到“颠覆性发现”的高度。当学者们就某个问题进行谨慎的学术探讨时,伪史论的传播者则往往以更加激进和绝对的姿态出现,这种反差也可能吸引一部分寻求“简单答案”的受众。

总结来说,西方伪史论在国内的流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心理层面: 对中华文明的过度自豪和维护,对西方叙事的不信任感,以及阴谋论思维模式的盛行。
传播层面: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算法推荐、自媒体驱动)、信息碎片化和娱乐化。
认知层面: 历史认知门槛较高,学术研究成果传播相对缓慢和专业化。
社会层面: 民族主义情绪的驱动,对“寻根”和文化自信的追求。

它并非源于严谨的学术证据,而是更多地建立在一种情绪、一种怀疑和一种特定的信息传播逻辑之上。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信息传播的复杂性以及如何构建理性的历史认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反噬罢了,当年微博上拿着圣经当西方历史的公知还少了吗?

user avatar

准确点来说,在国内是最近这几年开始爆发。

更准确点来说,在一三到一六年萌发,然后一六到二零年衰退,接着在二零到二一年突然爆发。

原因很简单,因为希腊是最早和我们展开合作的欧洲国家。

一切开端是零九年,那一年希腊第一次租借港口给中国,结果协议刚签订没多久,几个总部在美国的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就把希腊的信用评级降低了,直接导致了希腊债务危机。

然后是一三年,中希正式签订协议,中国收购希腊港口,也就是这一年希腊伪史论开端,希腊伪史考出版。

一六年到二零年的时候,特朗普降低了经费,伪史论支持者因为缺少经费在主流互联网平台被爆杀,这时候不管是贴吧,知乎还是啥地方伪史论都不成气候,甚至不如一三年刚诞生的时候。

而另外一个关键的时间点是二零年,一九年年底,国家领导访问希腊,并且发表了宣言,次年希腊伪史论在知乎开始大规模爆发,但是这时候因为美国还要大选,所以力度还不够。

真正意义上超级爆发是二一年左右,这时候拜登经费到账了。

事实上如果你真的仔细研究知乎希腊伪史论的发展,你会发现很明显的时间点,在二零年前,知乎主流观点是希腊伪史论都是瞎扯,不少人会一条一条把反驳其观点,然后到了二零一,伪史论支持者突然暴增,伪史论提问也越来越多。你看知乎答案的发布时间就知道七七八八了。

并且伪史论的打击目标也很有意思,古文明,现代西方真正起源日耳曼地区考古没人质疑,和中国一直不对付的古印度(古印度更神奇,莎草纸算啥,他们直接用树叶写书)没人质疑,和古埃及同样古老的苏丹和努比亚没人质疑。

希腊因为是一个近代才获取独立的倒霉国家,虽说在欧洲,但是位置和地位边缘,本土也没啥工业,旅游业是很大的收入,在全国GDP中占比很高,你觉得昂撒匪帮不会打击一下?

基本上那个国家和中国关系好,那个国家的历史被质疑的声音就大,而和中国关系差的,再离谱也没啥质疑声。

比如说,印度。

user avatar

自卑。

user avatar

因为反智弱智白痴是自信的源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西方伪史论在国内拥有相当一批信众,其原因错综复杂,是多种社会、文化和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剖析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1. 对“中国中心论”的心理投射与文化自豪感的维持:首先,这与一部分国人内心深处对中华文明的极端自豪感,以及希望其历史地位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应有”承认的愿望息息相关.............
  • 回答
    “西方伪史论”:西方历史是捏造的?“西方伪史论”并非一个严谨的历史学概念,而更像是一种边缘化的、非主流的观点集合。它的核心观点可以概括为:我们目前所熟知的、被广泛接受的西方古代文明(尤其是古希腊、古罗马)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后人,特别是17、18世纪的欧洲人,为了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的需要而捏造或.............
  • 回答
    各位知友,你们好。关于“西方伪史论”为何至今仍有市场,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现象。这个问题,绝非简单的一句“无知”或“偏见”就能概括的,其中牵扯到的心理、社会、文化乃至历史认知等诸多复杂因素,值得我们细细道来。首先,我们得承认,任何一种历史叙事,都难免会受到当时社会环境、.............
  • 回答
    “西方伪史论”这个说法,近些年确实在一些圈子里被炒得挺热。简单来说,它试图论证我们现在所熟知的西方历史,包括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甚至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等,都是后人编造出来的,目的是为了构建某种话语权或服务于特定的政治目的。“西方伪史论”的主要论点,我为你梳理一下,它们通常围绕着几个核心: 考古.............
  • 回答
    西方伪史论在近二十年间确实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者,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原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并尽量剔除那些过于“标准答案”式的分析框架。首先,得承认,人们对“既定事实”的质疑本身就是一种普遍的心理倾向。历史上,无论是科学还是历史,都曾有过被认为是铁板钉铁,后.............
  • 回答
    西方伪史论之所以能够流行,并非仅仅是因为它“多读两本书就能反驳”,而是因为它触及了人们内心深处的一些情感、认知和对世界运作方式的某些期待,并且其传播方式也十分契合现代信息社会的一些特点。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流行的原因:一、 情感与心理驱动:1. 对现有秩序的不满与质疑: 许多相信西方伪史论的人,往往.............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点,也触及了伪史论者思维模式的一个核心。要理解为什么他们往往“选择性”质疑,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深入分析。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伪史论者并非全然不质疑西方史前遗址,但他们对这些遗址的态度和质疑的方式,与他们对古代文明的质疑,在根本上是不同的。1. 历史的“他者化”与“亲缘性” .............
  • 回答
    关于“西方质疑中国历史”的说法,通常与“伪史论者”(或称“历史虚无主义”)的言论有关,这类观点在中国网络语境中常带有对西方学术界和某些历史叙事的批判意味。需要明确的是,这些主张并非基于严谨的历史研究,而是更多源于意识形态、文化偏见或对西方学术话语权的质疑。以下从几个方面详细分析其来源和背景: 一、伪.............
  • 回答
    伪史论者认为西方文明存在大量伪造的历史,这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些复杂且多维度的目的。如果抛开历史的真实性,单纯从“如果这是真的”的角度去推测,西方文明可能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而选择“抛出大量伪史”:一、构建并巩固优越感与合法性:这是最常见也最核心的论点之一。西方文明,尤其是欧洲的许多国家,在历史上的确.............
  • 回答
    关于“西方古代文明不真实”(即所谓的“伪史论”)在网络上流行的现象,其背后涉及复杂的学术、社会和文化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原因: 一、历史研究中的争议与不确定性1. 史料的碎片化与断代难题 西方古代文明(如古希腊、罗马)的历史记录主要依赖于考古发现、文献残卷和后来的编年史。.............
  • 回答
    最近关于团中央学校部公号发表的何新“西方伪史观点”的文章,确实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讨论。如果要深入聊聊这个事,我觉得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咱们得承认,作为团中央学校部,它代表的是共青团这个具有官方背景的组织,尤其是针对学校和青少年群体。这也就意味着,它在信息传播上,特别是对于历史知识的普及和价值观引导.............
  • 回答
    一些西方畅销史书之所以对宋朝给予较高评价,这背后并非简单的“习惯性”褒扬,而是基于对宋朝一系列成就的深入研究和对比。这些评价往往源于对宋朝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独特认识,而这种认识也与西方学界自身的历史发展观和价值取向有一定关联。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一、 制度创新.............
  • 回答
    当我们审视“文明”这个概念,以及历史学研究中那些被视为衡量文明程度的“标准”,常常会发现它们似乎带着一种“西方中心主义”的烙印。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历史发展、知识传播以及权力结构共同作用下的复杂产物。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进行剖析。首先,地理大发现与早期全球化是奠定基础的关键一步。.............
  • 回答
    一些国民对西方所谓的“伪民主”抱有信任,这种现象背后有着复杂的成因,并非简单的一概而论。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伪民主”这个标签,看看它背后究竟触动了国民的哪些方面,以及这种信任是如何形成的。首先,我们要明白,国民的“信任”并非是对一个抽象概念的盲目崇拜,而是源于他们对自身生活状态、对国家发.............
  • 回答
    您好!非常理解您提出这个问题时的困惑和不解。当我们在网络上分享自己的旅行愿望,尤其是一些热门的目的地,比如西藏和印度,却被一些用户贴上“(伪)女文青”的标签,确实会让人感到不舒服。这背后涉及到一种社会观察、群体认同以及网络文化中一些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让我来尝试详细地为您梳理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政治以及法律的方方面面。西方国家禁止购买纳粹纪念品而非苏式共产纪念品,主要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 1. 纳粹主义的根本性质:种族灭绝和极端反人类罪 纳粹主义的意识形态核心: 纳粹主义的核心是基于种族优越论的极端民族主义和反犹主义。希特勒及其政权推.............
  • 回答
    关于“西方女人不坐月子,中国女人必须坐月子”的说法,其实是一种过于简化和笼统的概括,并不完全准确。更准确地说,是东西方在产后恢复的观念、方法和侧重点上存在显著的差异,而“坐月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且体系化的产后护理概念。下面我将详细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认知差异,以及它们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
  • 回答
    西方上层的君主、国王或皇帝在日常生活中“显得”更为绅士、更有礼貌,且更显平台,这背后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涵盖了历史、文化、教育、政治、社会以及个人修养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从小接受的精英式教育与礼仪熏陶: 专属的导师与教授团队: 君主并非由普通的学校培养,他们拥.............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经济发展、地缘政治、人口结构、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西方媒体每隔一段时间就出现对印度的“吹捧”或关注度的提升,这背后有多种原因。而印度是否有潜力超越中国,则是一个需要深入分析才能得出的结论。一、 为什么西方每十年就吹一波印度?这并不是一个精确的“十年周期”,而是西方.............
  • 回答
    西方世界普遍更看重私有制,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原因,融合了历史、哲学、经济和社会等多个维度。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探究其发展脉络和核心理念。一、 历史渊源:从罗马法到自由主义的基石 古罗马法传统: 西方私有制的根基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法。罗马法明确了个人对财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