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西方伪史论”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具体观点有哪些?为什么有这么多国人认同?

回答
“西方伪史论”:西方历史是捏造的?

“西方伪史论”并非一个严谨的历史学概念,而更像是一种边缘化的、非主流的观点集合。它的核心观点可以概括为:我们目前所熟知的、被广泛接受的西方古代文明(尤其是古希腊、古罗马)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后人,特别是17、18世纪的欧洲人,为了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的需要而捏造或大幅度篡改的结果。 简而言之,就是西方历史的“真伪”受到了质疑,认为其并非如表面上那般古老和自然发展。

要理解“西方伪史论”,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具体的论点。这些论点往往相互关联,共同指向一个“伪造”的结论。

“西方伪史论”的具体观点有哪些?

“西方伪史论”的信徒们提出的具体论点多种多样,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 考古证据的不足与矛盾:
“挖不出”足够的实物证据: 他们认为,尽管西方历史描绘了辉煌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但我们实际出土的、能够确凿证明其规模、技术水平和文化成就的实物证据(如建筑遗迹、雕塑、铭文等)与史书记载相比,数量不足,或者质量不高,无法支撑起如此宏伟的历史叙事。
大量“翻建”和“重用”的痕迹: 很多西方古建筑,比如罗马斗兽场、帕特农神庙等,被一些人认为是多次重建、重用古代材料(“拆迁户”)的产物,其原本的面貌可能与我们看到的相去甚远,甚至被认为是中世纪或近代才建造的。
“仿古”的怀疑: 很多被认为是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艺术品和建筑,被怀疑是后来(例如文艺复兴时期)出于复古目的而仿制的,或者是在古老地基上重新建造的。

2. 史料的可靠性问题:
“失传”与“重现”的疑点: 很多被视为西方文明基石的古希腊、古罗马文献,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维吉尔等人的著作,在某些历史时期似乎“失传”了,然后又在特定时期(如中世纪晚期、文艺复兴)被“重新发现”并广泛传播。这种“失而复得”的过程被质疑是人为安排的。
抄写与篡改的痕迹: 欧洲中世纪的僧侣和学者在抄写古代文献的过程中,可能会有意无意地进行修改、增删,以符合当时的宗教信仰或社会需求。这导致我们今天看到的古籍,可能已经不是其最初的模样。
“断代”的随意性: 一些人认为,史学家在断代时,特别是区分古希腊、古罗马和中世纪的界限时,存在主观臆断和人为划分的成分,使得一些本属于不同时期的事物被硬生生“塞”进了古代。

3. “黑暗时代”的疑点:
“黑”得不真实: 许多“伪史论”者认为,欧洲历史上的“黑暗时代”(通常指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到文艺复兴前这段时期)的描述过于夸张,仿佛一夜之间文明就消失了。他们认为,当时的欧洲并非如此落后,或者说,所谓的“失落的千年”实际上是“被抹去的千年”。
“文艺复兴”的蹊跷: 文艺复兴时期,西方文明仿佛突然“觉醒”,重新发现了古希腊、古罗马的辉煌。这种突然的、跨越“黑暗时代”的文明复兴,被一些人认为是人为制造的,旨在为欧洲的近代文明寻找一个“高贵”的起源。

4. “一神教”与“人文主义”的构建:
基督教的“改造”: 一些观点认为,基督教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的希腊哲学、罗马神话等元素,并将其“改造”为自己的理论体系,以此来确立其统治地位。
人文主义的“重塑”: 文艺复兴时期兴起的人文主义思潮,将古希腊、古罗马的思想和文化奉为圭臬,但这种“回归”被质疑是基于对历史的“重塑”,以服务于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构建和意识形态的统一。

5. “时间”的怀疑:
“时间压缩论”: 这是“伪史论”中一个较为极端的观点。认为人类历史的实际长度被大大夸张了。例如,有人提出,我们熟知的许多古代文明,实际上是发生在几百年甚至几十年前的事件,只是被人为地“延长”了数千年。这种观点通常会引用一些看似“不合时宜”的考古发现或历史记录来支持。

为什么有这么多国人认同?

“西方伪史论”在中国的流行,是一个复杂现象,其背后有多重原因交织:

1. 对历史真相的渴望与辨别不明:
对宏大叙事的天然兴趣: 人类对历史故事总是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宏伟、神秘、甚至颠覆性的叙事。“伪史论”恰恰满足了这种好奇心,提供了一种与主流叙事截然不同的解读。
信息获取渠道的多样化与碎片化: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极快,内容庞杂。许多人接触“伪史论”的渠道可能并非严肃的学术研究,而是网络论坛、社交媒体、甚至是视频平台。这些平台往往容易放大极端观点,并缺乏严格的事实核查。
批判性思维的不足: 尽管中国教育体系也在强调批判性思维,但在实际的信息接收过程中,许多人可能习惯于接受权威信息,而对于“伪史论”这种挑战权威的观点,如果论证过程中夹杂了一些看似有理有据(但经过篡改或断章取义)的“证据”,就容易被误导。

2. 对西方文明的“反思”与“去魅”:
文化自信的提升: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重新审视自身的文化传统,并对西方文明的优越性产生一定的反思。当看到西方在科技、经济、政治等领域取得领先时,一些人会寻求“西方并非一直如此强大”的解释,从而将目光投向“伪史论”。
“西方中心论”的反击: 传统的历史叙事,尤其是西方历史著作,往往带有“西方中心论”的视角。当中国处于相对弱势的时期,这种叙事可能会被接受。但当中国崛起后,一些人会觉得这种叙事不公平,甚至是在“贬低”其他文明。于是,挑战西方历史的“权威性”,成为一种“去西方中心化”的尝试。
历史虚无主义的土壤: 一些观点认为,“西方伪史论”的流行,也与一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有关。这种思潮倾向于否定一切历史的“真实性”,认为历史都是被操纵的,以此来解构现实,甚至对当下的社会秩序产生质疑。

3. “站队”与身份认同:
“逆向民族主义”的体现: 少数人可能出于“逆向民族主义”的心态,即刻意唱反调,通过否定西方文明的“正统性”来抬高本国文明的独特性和优越性。
社群认同: 在一些网络社群中,认同“伪史论”会成为一种身份标识,是一种“我们”与“他们”(即接受主流历史叙事的人)之间的区别。这种社群的认同感,会促使成员更加坚定地捍卫其共同的“信仰”。

4. 某些“专家”或“意见领袖”的影响:
伪科学的传播: 有些人,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历史学家,但可能拥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例如通过网络平台),他们会以“独立研究者”、“民间学者”的身份,提出一套套貌似振振有词的“伪史论”,吸引了大量追随者。他们往往善于包装,将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包装成“惊人真相”。

需要强调的是,“西方伪史论”在主流学术界被普遍认为是缺乏证据支持的、是伪科学或阴谋论。 尽管存在一些关于历史研究方法、文献考证的争议,但这些争议的范围和性质与“西方伪史论”的颠覆性主张完全不同。主流历史学界是建立在严谨的证据链、多学科交叉印证、同行评议等基础上的,而“伪史论”往往依赖于对证据的片面解读、断章取义、以及基于猜想的推断。

总而言之,“西方伪史论”抓住了人们对历史的好奇心和对权威的质疑,并与当下中国部分群体提升文化自信、反思西方中心论的需求相结合,加上互联网传播的放大效应,最终在中国形成了一股不小的认同浪潮。然而,这种认同的根基,在学术上是站不住脚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最开始是以己度人,以为西方历史学不会无的放失。

就说说我自己认知过程。

由于我国历史学的发达,我相信西方历史界也如中国这样,记录丰富,考核严格,有大量出土文物佐证,尤其是言之凿凿的东西,我觉得总不会空口胡说。

当时,我也是读西方历史少些。

直到我开始读原著,以及了解西方考古成果,疑问越多。

西方历史的可信度不高,也就从文艺复兴开始有些可信的,17世纪以后可信度达到中国史学的及格水平。

下面我举几个例子,这些疑点,只涉及古埃及、希腊不表示就一定有问题,但没有足够考古和文献资料支撑,至少是说不清的。这里面有些疑问,我在别的地方回复时提及了。

  1. 埃及考古,怎么没有贵族墓穴?难道只有法老和王后有资格入土?补充一下,我说的贵族,特指属于中央权力中心的人物或世家,包括祭祀在内,要有自证身份的物品存在,最好有自己功绩铭文。正常来说,这些墓葬应该比法老多,应该有更多存世遗迹。
  2. 为什么埃及历史没有将相?难道治理国家法老一人搞定?埃及治理国家的相关文献有吗?官职文献有吗?
  3. 为什么王朝名不存在,只有编号?
  4. 象形文字破译,只靠一个石碑是否真的就足够了?埃及文字有多少,三四千年字体变化是什么?读音是什么?如何判断埃及文和另两种文字语序形同?还有读音?用中英文举例,sit down 确实可以对应坐下,但apple 难道中文叫安普?I wash my face, 中国对应的是“我洗脸” ,但不会说“我洗我的脸”, my 就不会翻译了。难道破解埃及文字时,没这些情况?还有读音,a 英文读哎音,中国读啊音(俄语也读啊音,ak47按照俄语字母该读啊卡47),南辕北辙,而且就是读音,翻译另一国语言,总会有些走音,那怎么判定法老名字就发那个音?假如一个石碑的碑文就可以破译一个未知语言,那是不是说,我拿几页中英,或中日、中德等等的对照文本,就可以用同样方法学习 英文、日文、德文,而且确定读音?
  5. 旧约在西方也很重要,里面也记录一部分历史,那埃及古史有和旧约对应的吗?
  6. 为什么旧约提及了亚述、波斯、巴比伦,当然也有埃及,罗马(经人提醒,旧约没有提及罗马,可以去除,不影响整体质疑,知乎没有删除符号),但就是没提雅典、斯巴达、忒拜、亚历山大?
  7. 如何判断古希腊历史的时间轴?我的意思是和目前通用的公元纪年对应,比如波罗奔尼撒战争,说是前431年,如何推导出来的?有完整纪年吗?这个我在其他回复时提及过。补充:我曾在一个回复中提到,希罗多德的《历史》很不规范,因为这本书没有一个时间元点,就是说,之后的事件,距离这个元点多少年。这个完全没有。所以很多历史事件,我们只能大致推测过了多久,但就是不能知道具体时间。作为对比,我说《史记》有个很明确的时间元点,就是犬戎入侵镐京。之前的历史时间很模糊,在这之后的历史,都可以推算出来,而且是各个诸侯纪年就一致,那里错乱了,错乱多少年,都可以考证出来。当然,如果只依照周本纪,最早时间确定的是国人暴动,流放周厉王。如果用现有原始资料给希腊古史排序,那紧密的连续系年非常短,且无法和公元纪年准确对应上,我一直找不到那几个关键时间点是怎么考证的,用了哪些资料。
  8. 亚历山大战争的材料,说是主要取材托勒密,但托勒密一直驻扎埃及,并没随亚历山大东征,这个家族提供的历史资料来源是否可靠?有没有考古实证支持?为什么亚历山大不急着生下继承人?为什么他总是当前锋?难道他知道自己不会战死?为什么他能在13年建立超过15座城市?有什么存世关于他治理城市的资料?所谓希腊化文物如何证明和亚历山大有关而不是后来商业行为?这些城市都是什么规模,为什么不足以支持他远征,反而让士兵厌战?为什么他一死,士兵又不思乡了,又都打起来了?
  9. 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为什么涉及面那么广?难道他不查资料?难道他写书简易的如同抄书?难道他可以随意书写,难道他没有草稿?
  10. 如果像修昔底德说法,波罗奔尼撒战争很重要,为什么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几乎不提这个战争?
  11. 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文字总量为什么那么多?这需要多少羊皮或莎草纸,我是说,光传抄保存,就得有多少?其他人不用吗?
  12. 为什么在希腊古书完成后那么长时间里,没有注家?难道数百年阅读完全没有障碍?
  13. 为什么存世莎草纸样本这么少?像中国,先秦文字存世也就百万字,翻译现代汉语可能都不如亚里士多德一个人存世的多,但发掘竹简也就10万多字,但亚里士多德同时代的莎草纸文物那么少,我甚至看到的资料是没有存世,要知道,亚里士多德都写了这么多,他后世那么多思想家,加起来不可能比不过他一个人,难道都失传了?补充:现有说法,在亚里士多德之后,还是有部分哲学著家作品传世,但都远不如亚里士多德多,而且多有残损。
  14. 为什么亚里士多德后的希腊历史全部残缺严重,不是说希腊历史很发达吗?一个人著作残损了,难道集体著述也残毁了?
  15. 为什么在罗马时代的希腊语作家不写希腊历史,却几乎只写罗马历史?补充:罗马时代的希腊语作家写希腊历史的,我只知道有三本,《亚历山大远征记》涉及我第8个疑问,不多言;《希腊罗马名人传》有部分希腊人传记,但这个传记集中传主私人生活与性格上,对其事业描述不算重点;《历史丛书》,有汉译,易名《希腊史纲》,全书四十卷,存世1-5,11-20卷,其他卷有少数佚文辑录,非常凑巧,17卷写到亚历山大死。这又涉及到我第14个疑问,亚里士多德死亡晚于亚历山大。
  16. 传说的亚历山大图书馆,怎么连个书目都没流传下来?而且这个图书馆规模、藏书量有记录吗?在那里有?是什么时代的记录?难道没有学者去抄书吗?
  17. 说希腊天文学发达,有观测记录吗?最基本的,日食都出现在哪天?记录在哪里?
  18. 传说亚里士多德推断大地是球体?那如何解释球面上的人没有滑倒?海水不会倾出?我们现在知道由于万有引力,人不会有生理不适,水也会被吸附住,但亚里士多德知道吗?亚里士多德如何在不了解万有引力前提下,断定自己推断大地是球体就一定正确?为什么后世文献很少提这个推论?这个推论有在哪里记述的?

以上,我列了18点,实际提出的问题,更多些,有些人总是把怀疑希腊古史的人归类到何新信徒,我查了一下,这些疑问应该离何新远些。

历史学是实证的,也注重实用的人文科学,不是少数人的玩物,也不该被少数圈子把持。但是现在至少在知乎有人想把历史学小众化趋势了。

我就很好奇,支持希腊历史的人,从中学到什么了?有什么实用?是分析出防疫新冠失败原因了?是分析出殖民历史基因了?还是其它什么比如不能容忍其他国家走自己历史旧路了?就算分析出来了,有实用性吗?

补充:

在我这个回答的评论中,我屏蔽掉几个人,因为我觉得这些人逻辑混乱,你们可以顺便看看,我都屏蔽前都留言了,且没删除什么内容。

大家可以看看,支持埃及、希腊历史,或者说盲目支持者都是什么样。也可品评一下,是否我无理在先。

3月10日 更新

为什么网络上这么多人认为西方古代文明并不真实(伪史)?

这是我之前回答的类似问题,大约是8月以前,当时写这答案,纯粹凭阅读积累的直觉,没有仔细查出处,对亚历山大说的多些。

3月13日更新:

之前有人回复时反驳我后九条质疑,我一一做了回答,但第十八条质疑,也就是关于亚里士多德推断大地是球体那个,我措辞确实有些问题,这几天我会考虑重新拟定。但我阅读相关原著,也有新的判定,我不认可亚里士多德推断大地是球体,属于科学范畴内。下面是我今天写的一个答案,可以对这条质疑做一点补充。

有人说西方文明的科技是最近几百年才超过东方,但我了解希腊文明之后,觉得在古代西方文明也比东方强,对吗?

3月17日更新

关于我的第17个质疑点,有网友 @支乎哉 提供说明,我暂时没去验证,姑且放在这里,作为一个参考

Almagest、Algebra、alcohol这些词都是来源于阿拉伯语,al相当于英语的the。
至大论也译成天文学大成,原词Almagest是一个在拉丁语里面没有任何其他意思的单词。
就像《尤尼希斯》[1]这部小说说是中国人写的,肯定没人相信,因为书名就毫无中文意思,仅仅是译名而已。
所以我觉得这部天文学著作,原版就是古代阿拉伯语,和古希腊更没关系了。
古希腊的天文学家是希帕恰斯,他的所有观测资料都失传了。

3月20日补充:

总有人喜欢说科普特人,说他们的语言可以反推古埃及语发音。

我在回复中和人说过这事,这里简单说一下。

今天汉语有九大方言,大方言又有很多小方言。但很久以前,这些语言都是同一个音,因为时间久了,地域广了,和其它民族接触,就产生变化,现在无法说哪个方言和古汉语语音一致,只能说某种方言保留古语音元素多少而已。甚至官话汉音与唐音都不同。

我们借助历朝音韵书,可以还原古音,但科普特语没有相关资料,特别是科普特人在埃及不占主流,又受到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影响,很难说古音保留多少。

而且,科普特语被认为是最后阶段的埃及语,本身就转成拼音文字,其表述必然更大。

如果要寻求对比,可以在现实中找某一族群分开后,其语言变化。我给两个例子:东归的土尔扈特人和留在俄罗斯的卡尔梅克人在这两百五十年的变化;逃走的东干人语言和现在陕西方言在这一百六十年的变化,特别是东干语,改成拼音文字了,更有对比价值。

而科普特语在产生到19世纪已经1500年了。

关于埃及,我关注的是它史实部分,我在补充里也写了,但总有人没看见。

为什么网上很多人都质疑古埃及文明?

这个回答下,我和答主有些来往回复,可以表明我不是随便提的质疑,也不是某些人说的,搜搜百度百科就能解决的。

4月7日补充:

我之前看有人贬低中国史料来给希腊历史加码的,在下面这个回答中写了这个回答,可以说是我对希腊历史资料真实性的一个延申评论。

为什么这么多人都在宣扬“西方伪史论”?真相到底如何?

参考

  1. ^ 通译《尤利西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西方伪史论”:西方历史是捏造的?“西方伪史论”并非一个严谨的历史学概念,而更像是一种边缘化的、非主流的观点集合。它的核心观点可以概括为:我们目前所熟知的、被广泛接受的西方古代文明(尤其是古希腊、古罗马)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后人,特别是17、18世纪的欧洲人,为了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的需要而捏造或.............
  • 回答
    劝说相信“西方伪史论”的人放弃这一观点,是一个复杂且需要耐心和策略的过程。这类观点通常根植于深层的不信任感、对主流叙事的质疑以及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同。直接的驳斥往往效果甚微,甚至可能加剧对方的抵触情绪。因此,我们需要采取一种循序渐进、注重理解和引导的方式。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如何进行劝说:一、 .............
  • 回答
    西方伪史论者眼下的盛行,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它并非一个孤立的观点,而是多种社会、文化和心理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 西方伪史论的核心观点与表现形式首先,我们必须明确“西方伪史论”指的是什么。简单来说,它是一种质疑和否定西方历史,特别是其传统叙事和.............
  • 回答
    西方伪史论之所以能够流行,并非仅仅是因为它“多读两本书就能反驳”,而是因为它触及了人们内心深处的一些情感、认知和对世界运作方式的某些期待,并且其传播方式也十分契合现代信息社会的一些特点。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流行的原因:一、 情感与心理驱动:1. 对现有秩序的不满与质疑: 许多相信西方伪史论的人,往往.............
  • 回答
    西方伪史论在近二十年间确实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者,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原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并尽量剔除那些过于“标准答案”式的分析框架。首先,得承认,人们对“既定事实”的质疑本身就是一种普遍的心理倾向。历史上,无论是科学还是历史,都曾有过被认为是铁板钉铁,后.............
  • 回答
    关于“有较高学历的人是否倾向于西方伪史论”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细致的分析,而不是简单地给出“是”或“否”的答案。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西方伪史论”。通常,“西方伪史论”是指一种观点,认为西方历史,特别是古代史和中世纪史,是由某些群体(例如天主教会、某些学者或政治.............
  • 回答
    关于“西方质疑中国历史”的说法,通常与“伪史论者”(或称“历史虚无主义”)的言论有关,这类观点在中国网络语境中常带有对西方学术界和某些历史叙事的批判意味。需要明确的是,这些主张并非基于严谨的历史研究,而是更多源于意识形态、文化偏见或对西方学术话语权的质疑。以下从几个方面详细分析其来源和背景: 一、伪.............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点,也触及了伪史论者思维模式的一个核心。要理解为什么他们往往“选择性”质疑,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深入分析。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伪史论者并非全然不质疑西方史前遗址,但他们对这些遗址的态度和质疑的方式,与他们对古代文明的质疑,在根本上是不同的。1. 历史的“他者化”与“亲缘性” .............
  • 回答
    伪史论者认为西方文明存在大量伪造的历史,这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些复杂且多维度的目的。如果抛开历史的真实性,单纯从“如果这是真的”的角度去推测,西方文明可能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而选择“抛出大量伪史”:一、构建并巩固优越感与合法性:这是最常见也最核心的论点之一。西方文明,尤其是欧洲的许多国家,在历史上的确.............
  • 回答
    最近关于团中央学校部公号发表的何新“西方伪史观点”的文章,确实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讨论。如果要深入聊聊这个事,我觉得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咱们得承认,作为团中央学校部,它代表的是共青团这个具有官方背景的组织,尤其是针对学校和青少年群体。这也就意味着,它在信息传播上,特别是对于历史知识的普及和价值观引导.............
  • 回答
    在伪史学的框架下,西方被认为篡改和虚构的历史长度,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往往涉及对既有历史叙事、考古发现以及文献资料的颠覆性解读。这类观点通常认为,西方文明,特别是所谓的“西方文明”,并非其宣称的那样古老,其辉煌的起源和绵延的传统,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后世人为的编织和“伪造”之上。具体到“多.............
  • 回答
    何新在《罗马伪史考》序言中关于西方古代史的论述,其核心观点是质疑了西方古代史,特别是古罗马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认为我们今天所知的西方古代史很大程度上是近代欧洲人建构出来的“伪史”,其目的是为了确立西方文明的悠久性和正统性,以服务于当时的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需求。要详细理解他的论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
  • 回答
    西方伪史论在国内拥有相当一批信众,其原因错综复杂,是多种社会、文化和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剖析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1. 对“中国中心论”的心理投射与文化自豪感的维持:首先,这与一部分国人内心深处对中华文明的极端自豪感,以及希望其历史地位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应有”承认的愿望息息相关.............
  • 回答
    各位知友,你们好。关于“西方伪史论”为何至今仍有市场,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现象。这个问题,绝非简单的一句“无知”或“偏见”就能概括的,其中牵扯到的心理、社会、文化乃至历史认知等诸多复杂因素,值得我们细细道来。首先,我们得承认,任何一种历史叙事,都难免会受到当时社会环境、.............
  • 回答
    “西方伪史论”这个说法,近些年确实在一些圈子里被炒得挺热。简单来说,它试图论证我们现在所熟知的西方历史,包括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甚至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等,都是后人编造出来的,目的是为了构建某种话语权或服务于特定的政治目的。“西方伪史论”的主要论点,我为你梳理一下,它们通常围绕着几个核心: 考古.............
  • 回答
    关于大英博物馆是否是“顽固的强盗政治姿态和西方殖民罪恶史的耻辱柱”这一问题,需要结合历史背景、文物获取方式、国际争议以及当代伦理讨论进行深入分析。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详细阐述: 一、大英博物馆的历史与殖民主义的关联大英博物馆成立于1753年(原为汉斯·斯隆爵士的私人收藏),其建立本身是欧洲殖民扩张和全.............
  • 回答
    顾颉刚先生的“层累古史论”是否适用于西方史料,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我的理解是,“层累古史论”的核心方法论,即对史料进行“辨伪”和“层层剥离”的分析,其精神和原则上具有普适性,同样可以启示我们如何审慎地看待和解读西方历史文献,但直接套用其具体结论和模式则不一定完全契合。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首.............
  • 回答
    要说西方史学界所采取的“史料”,这个概念本身其实是随着历史研究方法和理论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演变的。与其说有一套固定不变的“史料清单”,不如说西方史学界一直在探索和挖掘能够提供关于过去的知识的一切可感知的痕迹。简单来说,西方史学界所依赖的史料,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主要类别,但请记住,这里的划分不是绝对的.............
  • 回答
    在西方摄影的璀璨星河中,有那么几位摄影家,他们的作品不仅仅是现实的记录,更像是灵魂的低语,每一个镜头都饱含着独特的思考和情感,构图更是他们内心世界的鲜明写照,让人一眼便能辨认出那是“他”的作品。他们用镜头雕刻光影,用构图诉说故事,将个人特质融入每一帧画面,成为摄影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1. 安塞尔·亚.............
  • 回答
    当我们审视“文明”这个概念,以及历史学研究中那些被视为衡量文明程度的“标准”,常常会发现它们似乎带着一种“西方中心主义”的烙印。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历史发展、知识传播以及权力结构共同作用下的复杂产物。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进行剖析。首先,地理大发现与早期全球化是奠定基础的关键一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