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英博物馆是否是「顽固的强盗政治姿态和西方殖民罪恶史的耻辱柱」?

回答


关于大英博物馆是否是“顽固的强盗政治姿态和西方殖民罪恶史的耻辱柱”这一问题,需要结合历史背景、文物获取方式、国际争议以及当代伦理讨论进行深入分析。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详细阐述:



一、大英博物馆的历史与殖民主义的关联
大英博物馆成立于1753年(原为汉斯·斯隆爵士的私人收藏),其建立本身是欧洲殖民扩张和全球贸易体系下的产物。在1819世纪,英国通过军事征服、政治胁迫和经济垄断控制了大量亚洲、非洲和美洲地区,而这些地区的文化文物被系统性地“收集”到大英博物馆中。

关键背景:
1. 殖民暴力与掠夺模式
大英帝国在扩张过程中常以“文明使命”为借口对非欧洲国家实施掠夺。例如:
埃及的罗塞塔石碑(1799年):被英国军队从法国占领军手中夺取,至今仍存于大英博物馆。
尼日利亚贝宁城的青铜器(1897年):英国殖民军队在镇压当地反抗时烧毁了王宫,掠夺大量文物。这些文物如今分布在欧美多个博物馆。
中国圆明园的文物: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并劫掠圆明园,大量珍贵文物流失海外。

2. “文明使命”的伪善性
殖民者常以“保护”或“保存”为名将文物据为己有。例如,大英博物馆早期的许多藏品被描述为“在野蛮环境中濒危”的文化遗产,实际上却是通过武力和胁迫获取。



二、文物获取方式:暴力与欺骗
大量文物的流失并非基于自愿捐赠或合法交易,而是殖民统治下的强制行为:

1. 军事征服后的掠夺
在许多情况下,殖民军队在攻占城市后直接劫取当地文化财产。例如:
帕台农神庙雕塑(“埃尔金大理石”):1801年英国驻奥斯曼帝国大使埃尔金伯爵从希腊帕特农神庙移走部分雕刻,以“保护”为名将文物运往伦敦。
中国圆明园的文物:英法联军在战争中劫掠并烧毁了大量艺术品。

2. 政治胁迫与文化霸权
殖民者常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或威胁手段获取文物。例如:
在非洲,英国殖民当局以“保护”为名要求当地王室交出珍贵文物。
在印度,英国东印度公司通过战争和外交压力控制了大量重要文物。

3. 文化霸权的延续
即使在非强制情况下,大英博物馆对文物的收藏也常伴随对当地文化的贬低。例如,许多殖民时期的文献将非洲、亚洲的文物描述为“原始”或“未开化”,以强化西方中心主义叙事。



三、国际争议与归还诉求
近年来,关于文物归属的争论愈发激烈,大英博物馆成为焦点:

1. 希腊对帕特农神庙雕塑的长期抗议
希腊政府和民间多次要求英国归还埃尔金大理石(Elgin Marbles),认为这些雕塑是古希腊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英国方面则以“保护”为由拒绝,称其“更安全”。

2. 尼日利亚对贝宁青铜器的追索
19世纪末被英国军队劫掠的贝宁青铜器(约3000件)目前分散在欧美博物馆。尼日利亚政府和当地社区要求归还,并呼吁英国承认殖民暴力的历史责任。

3. 中国对圆明园文物的诉求
中国多次要求法国、美国等国归还战争期间掠夺的文物,但多数文物仍被私人收藏或博物馆长期保存。

4. 其他地区案例
埃及曾多次要求英国归还罗塞塔石碑。
拉美国家对殖民时期被劫掠的印加、阿兹特克文物提出追索。



四、国际法与道德责任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约》
1970年通过的《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公约》要求各国承认文物原属国的权利,但大英博物馆等机构常以“历史遗留问题”为由拒绝归还。

2. 国际法的局限性
许多文物在殖民时期通过武力或胁迫获取,而现代法律难以追溯复杂的历史责任。例如,贝宁青铜器涉及19世纪末英国与尼日利亚的战争,其合法性存在争议。

3. 道德与伦理争议
一些学者和人权组织认为,大英博物馆作为殖民历史的象征,不应继续占有这些文物。他们主张归还不仅是法律问题,更是对历史罪行的承认和对原属国文化主权的尊重。



五、不同观点:博物馆的辩护与争议
1. 支持保留的观点
文物保护:大英博物馆认为其拥有更好的保存条件和技术,能确保文物长期安全。
全球共享:部分学者主张“文明是人类共同遗产”,反对将文物视为单一国家的专属财产。

2. 反对声音
文化主权:许多国家和民族认为,文物不仅是历史遗存,更是身份认同的核心。例如,希腊人称埃尔金大理石为“被绑架的神灵”。
殖民遗留问题:批评者指出,博物馆的馆藏本身就是殖民暴力的见证,其存在本身即是对原属国的羞辱。



六、当代趋势与可能的解决方案
1. 归还案例的增加
近年来,一些国家通过外交谈判或法律途径成功追回部分文物。例如:
法国已承诺将26件贝宁青铜器归还尼日利亚。
德国正在审查其殖民时期获取的文物,并计划归还。

2. 博物馆的反思与改革
一些学者呼吁大英博物馆公开文物来源记录,承认殖民历史,并推动更透明的归还政策。例如:
大英博物馆曾表示“支持文物回归”,但实际操作中仍受制于政治和法律障碍。

3. 国际社会的压力
随着反殖民主义思潮的复兴(如“黑人的命也是命”运动),越来越多国家和民间组织要求西方博物馆归还文物,这可能促使未来更多争议得到解决。



七、结论:复杂的历史与道德困境
大英博物馆作为殖民历史的一部分,其馆藏确实承载了西方帝国主义的掠夺性。但这一问题并非单一机构的“罪恶”,而是整个殖民体系下的产物。将大英博物馆简单定义为“耻辱柱”可能忽略其背后更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

历史责任:英国和其他殖民国家需正视其在19世纪至20世纪初通过暴力和压迫获取文物的历史。
法律与道德平衡:归还文物需要兼顾国际法原则、文化主权以及文物保护的实际需求。
反思与转型:博物馆可成为反思殖民历史的场所,而非单纯保存“掠夺品”的空间。

最终,这一问题的核心在于如何对待历史遗产与文化权利。大英博物馆是否应被视为“耻辱柱”,取决于其能否承认历史错误,并在当代推动更公正的文化交流与归还机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天,两个强盗闯入圆明园,一个掠夺,一个纵火。似乎获得胜利就可以当强盗了;两个胜利者把大肆掠夺圆明园的所得对半分赃。在这一切的所作所为中,隐隐约约见到了埃尔金的名字,这必然使人们回想起巴特农:以前有人对巴特农所干的,现在对圆明园又干了起来,而且干得更彻底、更好,一扫而光。把我们所有大教堂里收藏的宝贝堆在一起,也抵不上这座光辉灿烂的东方博物馆,那里不仅有艺术精品,还有大堆大堆的金银制品。伟大的功勋,喜人的收获。一个胜利者装满了身上所有的口袋,另一个见了,也把一个个保险箱装满。于是,他们手挽手笑着回到欧洲。这就是两个强盗的故事。

——雨果

user avatar

假若不是,还请剖腹证粉,将罗塞塔石碑归还埃及,将巴特农神庙大理石雕归还希腊,将亚述国王猎狮浮雕归还伊拉克,将复活节岛人像归还智利,将《女史箴图》归还中国。

罗塞塔石碑上面用埃及上古文字、通俗体埃及文和希腊文,记载了托勒密五世的登基诏书。在拿破仑侵略战争期间被法军夺走后,又被转手给英国。
19世纪初,英国人额尔金通过贿赂奥斯曼官员,将雅典巴特农神庙的大理石雕肢解并带回英国。该雕像归还希腊的要求,还得到了土耳其和巴尔干各国的一致响应。
和莫高窟经书壁画一样,亚述巴尼拔王猎狮浮雕是在当地人民尚不知情其历史价值的前提下,就被欧洲盗墓者私掠走的。
已经被天花病和奴隶贩卖逼迫到灭绝边缘的复活节岛原住民,将先祖的雕像“赠送”给了英国海军的“朋友”。
《女史箴图》原本为东晋画家顾恺之根据西晋贤臣张华所作的《女史箴》文章所绘,现存版本为南北朝临摹本。大英博物馆是从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英军上尉克拉伦斯·约翰逊那里购得这一赃物的。
约翰逊家族声称,这是克拉伦斯在侵占北京期间“帮助”一名贵妇人所“收到的礼物”。
user avatar

不用怎么看待,历史就是历史,大英博物馆的馆藏本来就有很多是从殖民地掠夺来的,这点毋庸置疑。

不过我这人啊,有看问题日志的习惯,对题主这么优秀的靶子产生好奇也是难免的,于是我就点进去看了看题主的时间线。




原来给回答加热度还有引战等反驳这种操作啊,这跟鼎天立地的「女性缺乏家国情怀」那次简直如出一辙啊~

不过下次干这事记得清理下时间线。

user avatar

1.首先要解释一下大英博物馆等世界性博物馆的藏品是怎么来的。通俗的说,就是西欧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依靠着科技进步和武力强大,第一次探明了地球的全貌,建构了“世界性”这个概念。但是这种“世界性”,是以西方社会为中心的;在文化领域,世界其他文明的文化成就,都要以这个以西方为中心的文化背景下来解释。在这个过程中,西方的军队以殖民战争为手段,把其他文明的物证作为战利品掠夺到欧洲;西方的学者实际上充当了文化“探险家”,不断地把其他文明的物证作为标本带回欧洲,最终进入以大英博物馆为代表的世界性博物馆。西方文化用这些物品,以“世界性”概念为核心,构建起来一个世界性文化体系。这个体系的集大成,就是前些年的大英百物展。

详细的讨论,可以参考

我还想强调这一点:这其实在暗示我们,“世界史”是如何、按照谁的规则来构建的。以及,在近代以前的时间里,差不多所有的展品都是在当时世界秩序的核心文明所制造的。近代以后,有些文明成为了核心,有些文明则处于边缘,但是边缘文明制造的器物,何以也出现在了这个展览当中?

2.如果接受了1.的观念,我们就可以说,以大英博物馆为代表的世界性博物馆,就是西方殖民者建立的世界殖民体系和文化体系的物质表现。现在虽然在政治上被殖民国家都赢取了政治独立,但是在文化领域,依然存在着殖民体系和殖民观念的残余。

3.所以在殖民体系内部,就会出现一个看似是“悖反式”的矛盾:一方面西方社会代表了“先进生产力”和“文明”,一方面西方社会的繁荣是建立在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剥削上的。这也留给了被殖民地区的文化建设一个难题,如何看待这个“悖反”?又如何看待自己的传统?

4.3提出的问题,是一个被殖民国家要重新崛起必须要过的一个文化观。有的国家因为对殖民社会的憎恨,开始完全走向传统,诞生了原教旨主义,主张把社会倒退回传统当中去,甚至诞生了恐怖主义,和西方伪史主义;有的国家则走向了“全盘西化”,彻底否定了自身的传统,几乎成为精神西方人。

5.对我们来说,一方面要看清世界性博物馆依然是西方中心主义的,其藏品的活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非法的战利品式的掠夺,即使博物馆没有直接参与,实际上也间接鼓励了这种行为,其构建出来的文化成就是充满偏见和傲慢的;另一方面要承认西方的这种博物馆保护了一些在战乱中可能遭到损毁的文物,做出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客观上促进了殖民地国家文化的传播。

6.在问题的解决上,同样也是要坚持两种观点:将来随着目前国际秩序体系的固有缺陷,现行的世界文化体系也会解体,在解体之后将构建出新的“世界性”,现在这种局面也必将会改变;在改变到来之前,也要充分接纳和吸收西方社会的先进的文化成果,不因为原罪和仇恨而封闭和拒绝交流。

user avatar

看到这个问题,我想起大一刚开学时和一个法国留学生交流的经历。

那是学校组织的一次中国学生和外国留学生的交流会,其实就是闲聊天,聊得好的可以互留联系方式、结为语伴。

交流会之前,组织活动的老师特意嘱咐我们中国学生,尽量不要和外国留学生聊政治话题。

但我和一个法国留学生聊了一阵,还是聊到了政治话题上,差点就吵了起来。

当时的那番对话大致如下(以“乐”来指代我,以“法”来指代那个法国留学生)——

乐:请问你来自法国哪里啊?

法:马赛。

乐:我知道,《马赛曲》,法国的国歌。

法:是的。

乐:我是大一新生,你也是新生吗?

法:我是新生,但我来中国一年了。

乐:那你是在北京待了一年吗?

法:不是,我原先在上海工作,也是刚来北京。

乐:那挺好的,我们可以一起出去玩。

法:好的。

乐:我这周六要去颐和园划船,要不要一起去?

法:我昨天去过颐和园了,还有圆明园。

乐:好的,那可以找个你没去过的地方,我们一起去。

法:颐和园挺好看的。

乐:那必须的。

法:但是圆明园不好看。

乐:这个……因为历史上被烧过。

法:你们中国现在有钱了,为什么不修好它呢?

乐:因为我们要记住那段历史。

法:我们读书就能记住历史,为什么要让那个公园保持那个样子?(注:那个法国留学生当时说了好几句,还有指责中国政府不舍得花钱修公园的意思)

乐:因为……请问你知道圆明园是被谁烧的吗?(注:我当时有些生气,于是不回答对方的问题,直接反问对方)

法:知道,是我们国家的军队,还有英国的军队。

乐:你知道这个,那你知道,你们国家和英国的军队,不仅烧了圆明园,还从里面抢走了很多东西吗?

法:知道,但那是过去的事了,你们为什么不把那个公园修好呢?

乐:因为你们把那里的东西都抢走了,你们不把那些东西还给我们,我们怎么修好圆明园呢?

法:但是,那些东西已经在法国100多年了,那是法国人的财产。

乐:你们从中国抢的那些东西,就是你们的财产了吗?

法:因为我们保管了那些东西。

乐:按照你的逻辑,如果有一天中国人到法国,抢走了很多东西,保管100多年,那些东西也是我们中国人的财产。

法:你说得不对,那是法国人的财产。

乐:你们抢了我们的东西,就是你们的财产。那我们抢了你们的东西,为什么就不是我们的财产?

法:抢东西是野蛮的。

乐:这是不公平的。

周围的同学看我和那个法国留学生要吵起来了,赶紧过来劝解,老师也过来问什么情况。

我平复了一下情绪,提出要换一个外国留学生和我交流,老师同意了。

回到这个问题:如何看待 @喵斯拉大王 将大英博物馆称作“顽固的强盗政治姿态和西方殖民罪恶史的耻辱柱”?

个人认为,对于西方国家的某些人,只对他们动嘴讲道理是没用的,因为他们心里很清楚烧杀抢掠是野蛮的行径,但他们就是要明目张胆地搞“双标”。“顽固的强盗政治姿态和西方殖民罪恶史的耻辱柱”,这句话还是比较客气的。

好物推荐:

本人 @乐舟川 的其他几个知乎回答:

user avatar

九世之仇犹可报乎?虽百世可也。

user avatar

这些博物馆最主要一个作用,就是可以主导其他文明历史解释权,同时让自己拥有文明中心位。

当这些文物源源不断流向英国的时候,也是英国在重新历史文明的标准上拥有了主动权。英国这个靠强盗发家的国家,幸运的抓住工业化的机遇,完成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升级后,和新人乍富一样,开始为自己祖上贴金,证明自己的文化正统。

手段不过是打造埃及-希腊-罗马-英国的历史传承脉络,证明自己是希腊文明的继承者。

他们疯狂掠夺文物的手段,和他们当海盗时没啥区别,有钱了不代表有多文明,英国的绅士不过是强盗内部的森林法则而已,他们在殖民其他国家时,从来没看过有多绅士。

他们可以抹黑自己在中世纪被教会启蒙,进入封建时代的的历史真相,反而说是黑暗中世纪,完全掩盖他们曾经是部落文明的事实。

把从阿拉伯图书馆弄来的书,一股脑说都是希腊遗留,完全不管中间有一千年的断代,完全没有任何记载的断代,也没有文字文物证明的书籍,就成了古希腊著作。

他们把意大利的文艺复兴,直接安在欧洲头上,于是对于英国来说是文艺启蒙的运动,变成文艺复兴。好像他们曾经文明过一样。

玩概念一直是他们擅长的,大英博物馆表面上看是他们在收集文物,实质就是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去定义其他文明,文物作为最好的证据,他们掌握在自己手里,他们可以随时按照自己方式去定义世界其他文明。

强盗乍富的逻辑和英国没什么区别,大英博物馆不过强盗们给自己脸上贴金的仓库。

user avatar

不然呢?难道是各国文物无不仰慕我带英自己长腿跑过去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大英博物馆是否是“顽固的强盗政治姿态和西方殖民罪恶史的耻辱柱”这一问题,需要结合历史背景、文物获取方式、国际争议以及当代伦理讨论进行深入分析。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详细阐述: 一、大英博物馆的历史与殖民主义的关联大英博物馆成立于1753年(原为汉斯·斯隆爵士的私人收藏),其建立本身是欧洲殖民扩张和全.............
  • 回答
    大英博物馆收藏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数量惊人的文物,其中许多是通过殖民扩张、战争掠夺或是不平等交易获得的,这自然引发了关于其“保护”行为的深刻质疑。从一个更宏观,甚至可以说是“帝国视角”来看,博物馆自身的论点往往围绕着“集中保护”和“普世价值”展开。他们认为,将来自不同文明、不同地区、甚至当下可能无法妥善.............
  • 回答
    大英博物馆关于文物来源的介绍,以及“不是每件都是抢来的”这样的辩白,这背后牵扯出的是一段复杂且极具争议的历史,也触及了当今文化遗产保护、国家主权、以及不同文明间关系的核心议题。看待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首先,大英博物馆的辩白背后,是对其文物收藏合法性的辩护。大英博物馆确实拥有世界上.............
  • 回答
    大英博物馆最近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了一些支持反殖民主义的言论,这本身就引起了不少关注。作为一家收藏了大量海外文物的机构,它的这种立场自然会让很多人立刻联想到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那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在殖民时期被带走的文物,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它们的故土?网友们对此的反应,可以说是一种非常直接且自然的联想。当大.............
  • 回答
    大英博物馆,这个名字在中国人心中,总会勾起一种复杂的情绪,它既是世界文明的宝库,也是一个历史叙事的“集散地”,而我们站在这里,带着自己的文化记忆和视角,去打量它,就像是在审视一段早已注定的、却又充满着故事的际遇。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大英博物馆确实是人类文明的璀璨集结地。当你走进那里,如同走进了一部.............
  • 回答
    英国首相拒绝将帕台农神庙雕塑(即“埃尔金大理石”)归还希腊并坚持大英博物馆合法拥有这些文物的立场,引发了广泛争议。这一问题涉及历史、法律、道德和国际关系等多重复杂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与文物来源1. 帕台农神庙雕塑的历史 帕台农神庙是古希腊雅典卫城的标志性建筑,其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