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伪史论者都质疑古代而不质疑西方发现的史前遗址是假的呢?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点,也触及了伪史论者思维模式的一个核心。要理解为什么他们往往“选择性”质疑,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深入分析。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伪史论者并非全然不质疑西方史前遗址,但他们对这些遗址的态度和质疑的方式,与他们对古代文明的质疑,在根本上是不同的。

1. 历史的“他者化”与“亲缘性”

对古代文明的质疑,是一种“疏离”和“颠覆”: 很多伪史论者,无论他们的具体理论是什么,其核心往往在于“重塑”一段被他们认为“被掩盖”或“被篡改”的历史。他们认为,我们现在熟知的古代文明(如中国古代、古埃及、古希腊罗马等)并非如主流史学所描述的那样,而是被某种“幕后势力”所“发明”或“改造”了。
“中国古代史是西方人编造的” 是一种非常普遍的伪史论调。这种观点试图将中国悠久的历史归咎于西方学者的“西方中心主义”叙事,认为中国人自己的历史被西方人“偷窃”或“重塑”了,以此来“矮化”中国。
“埃及金字塔是外星人造的” 或 “玛雅文明是亚特兰蒂斯人留下的” 等,虽然有时也包含对西方主流解释的不信任,但其质疑的根源往往不在于“西方人发现了假史料”,而在于“主流学界无法解释这些奇迹,所以肯定有我们不知道的更高明的力量介入”。
这种质疑,本质上是对“我们所知的过去”的一种“他者化”,试图剥离其“本土性”和“自主性”。

对西方史前遗址的“不质疑”或“有限质疑”,是一种“认同”或“顺承”: 相反,对于西方发现的史前遗址,如欧洲的洞穴壁画(如拉斯科洞穴)、早期人类化石(如尼安德特人、克罗马农人)、巨石阵(Stonehenge)等,伪史论者往往采取一种“不加审视”或“顺势而为”的态度。
“顺承”主流解释: 很多时候,他们并不去深入研究这些遗址的考古证据、年代测定方法、学界的主流研究结论。他们倾向于直接接受西方学者给出的“这是史前人类留下的”的结论。
“潜在的认同”: 这种顺承背后,可能存在一种潜意识的认同:西方人发现了“真正的”、“原始的”人类历史,而我们(通常是指被质疑的文化,如中国)的古代文明,反而是后来被“加工”的。
“回避风险”: 质疑西方史前遗址,意味着要挑战的是西方科学体系和考古学的基石。这对于很多伪史论者来说,是“风险太高”且“收益不大”的事情。如果他们公开声称“欧洲的史前遗址也是假的”,他们面临的质疑将是压倒性的,甚至可能被视为荒谬。

2. 质疑的“目的”与“工具”

伪史论者的质疑,往往是为其特定目的服务的,而西方史前遗址的真实性,并不直接服务于他们主要的“目的”。

目的:构建“非凡”的“本国”或“种族”历史
例如,那些声称“中国古代史是西方人编造的”的伪史论者,他们真正的目的是什么?往往是为了构建一个“比主流更宏伟、更原创、更不受西方影响”的中国历史。他们可能试图证明中国文明的起源比我们想象的更早,或者其辉煌程度远超主流认知,甚至包含一些“神秘”的超自然元素。
他们质疑中国古代史,是为了“清扫障碍”,为他们所设想的“真正”中国历史腾出空间。

工具:西方史前遗址不是“理想的工具”
西方史前遗址(如石器、骨器、早期绘画)在很多伪史论者的叙事中,是作为“西方文明起源的依据”出现的。如果他们要去质疑这些,就等于在动摇西方文明本身“原始性”的根基。
更关键的是,西方史前遗址所展现出的“原始”、“粗糙”的特点,与伪史论者所推崇的“辉煌”、“神秘”的古代文明(他们所设想的)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认知差异”。他们质疑的目标,是那些“过于完美”、“过于系统化”而被他们认为是“刻意建构”的古代文明。而史前遗址,恰恰是“不完美”的,这反而让他们觉得“难以攻击”或“攻击了也没有意义”。

3. 理论逻辑的“兼容性”

伪史论者的理论,虽然看似“颠覆”,但在其内部往往存在一种“选择性逻辑”。

“弱点攻击”与“优势回避”: 伪史论者善于抓住主流史学中一些“解释模糊”、“考古证据不充分”、“存在争议”的部分进行攻击。例如,对某些古代文献的解读、对某些文献真实性的质疑、对某些事件发生年代的推测等等。这些都是相对“软”的学术问题,容易被抓住把柄。
而像西方史前遗址,虽然也有很多未解之谜,但其“物质证据”(如化石、石器、壁画)通常是明确的,其“年代测定”(如碳14测年)虽然有误差范围,但在科学界有相对成熟的方法和共识。这些“硬核”的科学证据,对于伪史论者来说,是“难以动摇”的。
“不自相矛盾”的“巧合”: 很多伪史论的构建,是为了“弥合”他们认为存在的“断层”或“不合理之处”。
比如,如果他们认为“中国古代文明是凭空出现的”,他们就会去寻找“证据”来证明其“源头”,可能是某种“超文明”或“外星文明”。
而如果他们去质疑西方史前遗址,那么他们就没有了“西方文明的原始根基”这个参照点。他们没有一个清晰的“替代性叙事”来填补这个空白。
更重要的是,许多伪史论者,在不经意间“利用”了西方发现的史前证据作为自己理论的“反证”。例如,他们会说“看,连西方最早的证据也只能追溯到几十万年前,而中国文明明明更悠久!”。在这里,西方史前遗址的真实性反而成了他们论证“中国文明更古老”的“背景板”。

4. 认知心理与社会情绪

对“权威”的逆反心理: 伪史论者普遍存在对“主流权威”的逆反心理,但这种逆反是有方向的。他们更倾向于质疑那些“离自己近”、“关系大”的权威。
对于本国(或其认同的文化)的历史,他们有更强的“主人翁意识”和“情感投入”。他们难以接受自己的“祖先”的历史是被“外人”篡写的,这触及了民族认同和文化自豪感。
而对于西方文明的起源,这种情感投入就少得多,即使质疑,也更像是一种“学术上的挑衅”,而非“切肤之痛”。

“阴谋论”的偏好: 伪史论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阴谋论”的变体。阴谋论者往往会寻找一个“幕后黑手”来解释他们认为“不合理”的现象。
在很多伪史论中,“西方势力”或“西方学术界”常常被描绘成这个“幕后黑手”。他们有动机去“操纵”历史叙事。
而对于西方史前遗址,即使存在未解之谜,也很难被“阴谋论”的逻辑所解释为“西方人自己制造了假的史前遗址”,因为这与他们构建的“西方势力操纵古代史”的叙事“不匹配”。

总结来说,伪史论者之所以“选择性”质疑,是因为:

1. 质疑的目标不同: 他们主要质疑的是那些被他们认为“过于完美”、“系统化”且与“本国(或其认同的文化)”有密切联系的古代文明,而不是那些“原始”、“未解”且与“西方自身起源”相关的史前遗址。
2. 质疑的目的是为“建构”: 他们的质疑是为了“重塑”一段他们认为更“辉煌”、“原创”的历史,而西方史前遗址并不服务于这个目的,反而可能成为他们论证的“反证”或“背景板”。
3. 理论的“兼容性”: 他们倾向于攻击主流史学中“软”的、解释模糊的部分,而回避那些具有“硬核”科学证据支持的内容。
4. 情感与心理因素: 他们对本国历史有更强烈的“情感投入”和“逆反心理”,而对西方史前文明的质疑,更多是“理论上的挑衅”,而非“情感上的触动”。

因此,他们对古代文明的质疑,往往是一种“定向攻击”,是为了服务于特定的“叙事重构”,而不是对整个历史学研究方法的全面否定。他们并没有能力(或意愿)去系统性地挑战整个科学考古学和历史学体系,而是选择性地挑选攻击点,以达到其非学术的目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听你的背后意思是说“西方伪史论者都是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别有用心的”,所以才要“打倒一切牛鬼蛇神”“凡不是中国的,全部要打倒”?

呵呵。

正常的伪史论者不过是看到了言之凿凿的西方古代史有些地方不符合逻辑、证据不足,唯物主义认识论上解释不通,所以对一些疑点发问。

至于某些科学问题自有科学实证,证据确凿的东西有什么怀疑的必要?某些奇闻八卦本来就不是严肃的学术问题,大家都当都市传说听的,谁没事闲得蛋疼去“怀疑”西游记是假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点,也触及了伪史论者思维模式的一个核心。要理解为什么他们往往“选择性”质疑,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深入分析。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伪史论者并非全然不质疑西方史前遗址,但他们对这些遗址的态度和质疑的方式,与他们对古代文明的质疑,在根本上是不同的。1. 历史的“他者化”与“亲缘性” .............
  • 回答
    “西方伪史论”这个说法,近些年确实在一些圈子里被炒得挺热。简单来说,它试图论证我们现在所熟知的西方历史,包括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甚至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等,都是后人编造出来的,目的是为了构建某种话语权或服务于特定的政治目的。“西方伪史论”的主要论点,我为你梳理一下,它们通常围绕着几个核心: 考古.............
  • 回答
    伪史论者之所以热衷于质疑古希腊和古埃及文明,而对古印度、古巴比伦或玛雅文明相对“宽容”,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一些历史学研究的特点、伪史论者的思维模式以及信息传播的渠道。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白,伪史论并非一个铁板一块的群体,他们的关注点和论点也会随着时间和信息的发展而.............
  • 回答
    我无法找到关于“古朗基文明”的任何可靠的历史或考古学证据。“古朗基文明”这个说法似乎并非来自学术界公认的历史研究,而是更可能出现在一些虚构作品、网络传说或非主流的“伪史论”讨论中。如果有人在讨论中提及“伪史论者否定日本的古朗基文明”,那么这背后可能存在的逻辑和动机,我们可以从“伪史论”的普遍特征来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网络论战中一个常见且复杂的情况。你之所以会有这种感觉,可能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一些在讨论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使得双方有时看起来界限模糊,甚至行为模式雷同。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剖析一下,为什么“挺史论”者和“伪史论”者有时会让你觉得他们“半斤八两”。一、 相似的论证方式和思维陷.............
  • 回答
    关于“西方质疑中国历史”的说法,通常与“伪史论者”(或称“历史虚无主义”)的言论有关,这类观点在中国网络语境中常带有对西方学术界和某些历史叙事的批判意味。需要明确的是,这些主张并非基于严谨的历史研究,而是更多源于意识形态、文化偏见或对西方学术话语权的质疑。以下从几个方面详细分析其来源和背景: 一、伪.............
  • 回答
    伪史论者认为西方文明存在大量伪造的历史,这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些复杂且多维度的目的。如果抛开历史的真实性,单纯从“如果这是真的”的角度去推测,西方文明可能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而选择“抛出大量伪史”:一、构建并巩固优越感与合法性:这是最常见也最核心的论点之一。西方文明,尤其是欧洲的许多国家,在历史上的确.............
  • 回答
    西方伪史论在国内拥有相当一批信众,其原因错综复杂,是多种社会、文化和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剖析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1. 对“中国中心论”的心理投射与文化自豪感的维持:首先,这与一部分国人内心深处对中华文明的极端自豪感,以及希望其历史地位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应有”承认的愿望息息相关.............
  • 回答
    各位知友,你们好。关于“西方伪史论”为何至今仍有市场,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现象。这个问题,绝非简单的一句“无知”或“偏见”就能概括的,其中牵扯到的心理、社会、文化乃至历史认知等诸多复杂因素,值得我们细细道来。首先,我们得承认,任何一种历史叙事,都难免会受到当时社会环境、.............
  • 回答
    西方伪史论在近二十年间确实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者,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原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并尽量剔除那些过于“标准答案”式的分析框架。首先,得承认,人们对“既定事实”的质疑本身就是一种普遍的心理倾向。历史上,无论是科学还是历史,都曾有过被认为是铁板钉铁,后.............
  • 回答
    西方伪史论之所以能够流行,并非仅仅是因为它“多读两本书就能反驳”,而是因为它触及了人们内心深处的一些情感、认知和对世界运作方式的某些期待,并且其传播方式也十分契合现代信息社会的一些特点。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流行的原因:一、 情感与心理驱动:1. 对现有秩序的不满与质疑: 许多相信西方伪史论的人,往往.............
  • 回答
    最近在知乎上,确实能观察到一些讨论中出现支持“伪史论”的观点,并且这类观点似乎也获得了一定的关注和认同。要说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也尽量说得细致一些,让你感觉像是和真人朋友在聊天一样。首先,知乎平台本身的特质是催生这类讨论的一个重要土壤。知乎早期是以“专业”、“深度”、“高质量内容.............
  • 回答
    “西方伪史论”:西方历史是捏造的?“西方伪史论”并非一个严谨的历史学概念,而更像是一种边缘化的、非主流的观点集合。它的核心观点可以概括为:我们目前所熟知的、被广泛接受的西方古代文明(尤其是古希腊、古罗马)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后人,特别是17、18世纪的欧洲人,为了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的需要而捏造或.............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社会心理现象,为什么有些人会如此坚定地相信“伪史论”,甚至到了难以进行逻辑辩驳的程度。这背后其实涉及了多重因素,从个人心理到群体认同,再到信息传播的机制,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咱们就从几个方面来聊聊这个现象,力求说得细致点,尽量不让它听起来像机器生成的报告。1. 根源性的怀.............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史学传承和评价体系的一个核心点。为什么咱们现在体制外的民间写史人,很难再达到司马迁、班固、陈寿、范晔那样“封神”的地位?这事儿得分好几方面来看,不能简单地说谁“不行”,而是时代、社会、史学本身的演进,以及评价标准的变化,共同造成的。首先,得说说那几位先贤为啥牛。 时代造就的“独一.............
  • 回答
    关于“西方古代文明不真实”(即所谓的“伪史论”)在网络上流行的现象,其背后涉及复杂的学术、社会和文化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原因: 一、历史研究中的争议与不确定性1. 史料的碎片化与断代难题 西方古代文明(如古希腊、罗马)的历史记录主要依赖于考古发现、文献残卷和后来的编年史。.............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历史学界长期争论的焦点之一。尽管《黄帝内经》、《神农本草》和《伏羲八卦》这些著作以“三皇”的名义流传下来,并且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但仍然有许多历史学家和学者倾向于将三皇五帝视为神话传说,这其中有着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我们得明白,所谓“三皇”和“五帝”并非如同.............
  • 回答
    “埃及伪史考”这个标题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指向性,暗示作者认为埃及的历史是虚假的、被伪造的。这样的出发点已经预设了结论,而非客观的探究。在一篇严谨的学术探讨中,这样的标题容易引起读者反感,并被视为缺乏学术中立性。潜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1. 标题的预设性与目的性: “伪史”的定义模糊且主.............
  • 回答
    最近关于团中央学校部公号发表的何新“西方伪史观点”的文章,确实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讨论。如果要深入聊聊这个事,我觉得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咱们得承认,作为团中央学校部,它代表的是共青团这个具有官方背景的组织,尤其是针对学校和青少年群体。这也就意味着,它在信息传播上,特别是对于历史知识的普及和价值观引导.............
  • 回答
    司马迁撰写《史记》时,对汉高祖刘邦的评价确实存在一些批评性的描述,这在当时的史学界并不算罕见,但“黑”这个词的用法可能需要斟酌一下。更准确地说,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刘邦的描写,是客观地记录其历史功过,既有赞扬也有批评,展现了一个复杂而真实的开国君主形象。至于司马迁为何没有因为这些“批评”受到处罚,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