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总感觉一些反对伪史论的人和伪史论者半斤八两?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网络论战中一个常见且复杂的情况。你之所以会有这种感觉,可能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一些在讨论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使得双方有时看起来界限模糊,甚至行为模式雷同。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剖析一下,为什么“挺史论”者和“伪史论”者有时会让你觉得他们“半斤八两”。

一、 相似的论证方式和思维陷阱

1. 选择性采信与断章取义: 这是最普遍也最容易让人混淆的一点。无论你支持哪个观点,人们在论证时都容易倾向于选择那些支持自己论点的证据,而忽略或轻描淡写那些不利的证据。
伪史论者: 他们会抓住历史上一些细节上的矛盾、史料的缺失、或者考古发现的不确定性,然后将其放大成“整个历史都是假的”的论据。例如,某个朝代某个事件的记录不甚详尽,他们就可能推断出这个朝代本身就不存在。
挺史论者: 有时为了辩护,他们也可能过度强调某些史料的可靠性,或者回避一些难以解释的细节。在面对伪史论者的“挑战”时,一些挺史论者可能会过于情绪化,急于“驳倒”对方,而不是冷静地分析证据链。他们可能会过度依赖少数权威的说法,而忽略了史学研究本身就是一个不断修正和补充的过程。

2. 诉诸权威与诉诸无知:
伪史论者: 他们常常会引用一些“民间学者”或非主流专家的观点,或者抓住主流学者的一些非核心观点的“争议点”来制造“主流学术界也存在分歧”的假象,从而动摇人们对现有历史叙事的信心。他们也常常利用大众对历史专业知识的隔阂,提出一些看似高深但缺乏实际考证的理论。
挺史论者: 虽然多数情况下挺史论者会引用主流学界的观点,但也有部分人会过度依赖少数几位“权威”学者的论断,一旦这些权威的论断被挑战,就显得无所适从。更糟糕的是,当遇到伪史论者提出的刁钻问题,而自己一时无法解答时,一些人会简单地以一句“这是常识”、“这是学术界共识”来带过,这本质上也是一种“诉诸权威”,并且没有真正解决问题,反而可能给伪史论者留下攻击的口实。

3. 阴谋论思维的共鸣:
伪史论者: 他们的核心论点往往带有强烈的阴谋论色彩,认为现有历史是被某个神秘力量(如西方列强、某个秘密组织)故意篡改的,目的是为了压制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挺史论者: 虽然他们不认同伪史论的结论,但在某些时候,一些挺史论者在反驳伪史论时,也可能不自觉地带有某种“预设”的立场,比如“必须维护国家形象”、“不能让外国看笑话”等。这种“政治正确”的压力,有时会让他们在论证时过于功利化,反而忽略了史料本身的客观性。而且,面对一些看似非常有“煽动性”的伪史论调,一些挺史论者也会为了“说服”大众,而采取一种激烈的、甚至带有感情色彩的辩驳方式,这在客观上也会拉近与伪史论者在情绪表达上的距离。

4. 逻辑谬误的泛滥:
伪史论者: 经常使用滑坡谬误(小小的疑点导致整个历史被推翻)、稻草人谬误(曲解对方观点再攻击)、非黑即白谬误(要么是我说的全对,要么你说的全错)等。
挺史论者: 在辩论过程中,特别是在情绪激动时,也可能陷入类似的逻辑陷阱。例如,听到一个伪史论的观点,就直接将其归结为“汉奸言论”或“境外势力煽动”,这是一种“人身攻击”和“转移话题”,而非针对具体论点的驳斥。又或者,对某个缺乏严谨论证的观点,出于维护现有历史的惯性,就直接接受了其大部分框架,而忽略了对方在其中夹杂的逻辑漏洞。

二、 情绪化和身份认同的驱动

1. 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
伪史论者: 他们常常将伪史论与民族主义叙事紧密结合,认为质疑现有历史就是爱国,而维护现有历史就是“奴化”。他们利用一些人内心深处的民族自豪感和对国家强大复兴的渴望,将伪史论包装成一种“揭露真相”的伟大事业。
挺史论者: 许多人之所以“挺史”,也是出于一种对国家历史文化的认同和热爱。他们认为现有历史是中华文明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不容玷污和质疑。当伪史论者肆意攻击和篡改历史时,这种热爱很容易转化为一种强烈的维护欲,进而导致情绪化的反应。有时,为了捍卫“祖宗之法”,一些人可能会显得过于激进,容不得一丝一毫的质疑,这反而给伪史论者制造了“他们不允许真相被发现”的错觉。

2. 群体极化效应: 网络论坛、社交媒体的特性,使得人们更容易聚集到持有相似观点的小圈子里。
伪史论者: 在他们的“社群”里,任何对主流历史的质疑都会被放大和鼓励,而任何批评都会被视为“体制的打压”或“被洗脑的表现”。这种封闭的交流环境,极大地加固了他们的信念,也让他们更加自信于自己的“独立思考”。
挺史论者: 同样,在维护主流历史的群体中,也可能出现一种“群体思维”。一旦某个伪史论的观点被广泛传播,就会迅速引发群体的反击。这种反击有时会以一种“一致对外”的方式进行,忽略了具体论点的分析,而更侧重于情绪上的宣泄和观点的统一。久而久之,一些人可能会为了融入群体、获得认同,而选择了一种更“安全”或更“主流”的论调,而对于一些细微的学术争议,或者对伪史论者偶尔提出的“似乎有点道理”的质疑,也可能因为害怕被群体贴上“不坚定”的标签而选择回避。

三、 知识结构与信息获取的差异

1. 史学研究的门槛: 正确理解和辨析历史,需要一定的史料学、考古学、版本学等专业知识,这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是比较高的门槛。
伪史论者: 他们常常利用大众的这种知识盲区,抛出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或者将一些复杂的学术争论简单化、妖魔化。
挺史论者: 即使是专业研究者,在面对一些新的考古发现或史学观点时,也需要时间去学习和消化。而一些普通网友在反驳伪史论时,可能也仅仅是基于二手信息,或者对主流观点的简单复述,当遭遇伪史论者深入到专业领域的“提问”时,就可能显得力不从心。

2. 信息茧房的形成: 算法推荐等机制,会让人们更容易看到和接触到自己感兴趣或认同的信息。
伪史论者: 他们不断推送相关的“揭秘”视频和文章,为他们的信徒提供源源不断的信息强化。
挺史论者: 尽管我们不鼓励这种信息茧房,但如果一个人对某个领域缺乏兴趣,或者只习惯于从固定的渠道获取信息,那么他们在面对层出不穷的伪史论时,也可能因为信息的不对称而显得被动。

总结来说,你之所以觉得双方“半斤八两”,是因为:

行为模式上的相似: 在选择性采信、断章取义、诉诸特定权威、情绪化表达、甚至逻辑谬误的使用上,双方都可能表现出相似的特征。
心理驱动力的共鸣: 民族情感、身份认同的需要,都可能成为双方行动的强大驱动力,使得他们在辩论中都带有很强的目的性,而可能牺牲一定的客观性和理性。
知识与信息不对称的挑战: 史学本身的复杂性以及网络信息的碎片化和碎片化特点,使得普通人在面对伪史论时,既可能被其“揭秘”的表象所吸引,也可能在反驳时因为知识储备不足而显得苍白无力,甚至在辩论技巧上与对方“撞衫”。

这种感觉,其实也反映了我们在信息爆炸时代,如何进行理性判断和辨析的普遍困境。无论是支持现有历史还是质疑,都应该建立在严谨的考证、清晰的逻辑和开放的心态之上。当双方都陷于情绪和党派之争,而忽略了对史料本身细致入微的分析时,它们之间的界限自然就会变得模糊不清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大部分参与讨论的人,无论是支持者还是反对者,都非专业人士。

你以为的伪史论支持者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查阅资料——组织语言——形成书面文字。实际上很多人都是在拉屎的时候突然想起来一个问题和观点,在不查阅任何资料的情况下,就在网上发出来了,好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

你以为的辟谣:奋笔疾书,几分钟搞定。实际上的辟谣:翻阅大量文献——合理论证——重复阅读修改句式和错别字(我就因为几次没有重复阅读修改句式和错别字,被伪史论支持者攻击)。内行人士,根本没那么多时间去辟谣,他们大多数人都在忙自己的论文和项目,可能只是在休息的时候,上网随便写几句。在网上辟谣,对他们来说没有任何益处,反而可能会遭到无数的谩骂,徒增烦恼。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之前我写了一小段,说金字塔的主体部分是石灰石,然后有人质疑的理由是:石灰石里怎么会有生物化石。那你说我还要不要花时间去给他讲解石灰石的常识呢。

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没人愿意去做!所以我一般只输出史实,不参与讨论,除非忍不住。

另外,如果谁有能力的话,可以花钱组织一场两波人面对面的大讨论,找两波人中的专业人士,全国直播。我敢肯定,伪史论支持者坚持不了三分钟。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