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读外国的历史总觉得相对轻松,而读中国史则大多是沉重的感觉?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人在阅读中史和外国史时可能存在的普遍感受。为什么我们会觉得读外国历史更轻松,而读中国史则大多是沉重呢?这背后有多种复杂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探讨:

一、 内容上的差异:

中国史的宏大叙事与连续性:
王朝更迭与政治斗争: 中国历史绵延数千年,形成了非常清晰的王朝更迭模式。每一次朝代的建立,往往伴随着血腥的战争、农民起义、政治清洗和权力斗争。而朝代的衰落,也常常是腐败、内乱、外患、天灾人祸的综合结果。这些周期性的循环,虽然构成了历史的脉络,但其中充斥着大量的暴力、苦难和权力滥用,读起来自然会感到压抑。
社会结构与阶级矛盾: 长期以来,中国社会存在着明显的阶级固化和贫富差距。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官僚阶层的腐败,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动荡,构成了历史中持续存在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尖锐化,往往导致大规模的冲突和人民的苦难,让读者难以忽视其中的沉重。
战争与民族冲突: 中国历史上,对外战争和内部的民族冲突也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例如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王朝的长期对峙,内部各方势力为了争夺统治权而进行的战争,这些都意味着无数生命的逝去和社会的破坏。
自然灾害与人为的叠加: 中国地处东亚季风区,容易遭受旱涝灾害。而历史上,当自然灾害发生时,往往与官僚的无能、腐败、以及统治者的错误政策叠加,使得灾难的后果更加严重,人民的苦难也更深重。例如,《水浒传》中“官逼民反”的桥段,虽然是小说,却反映了历史中普遍存在的因果关系。

外国史的多元视角与个体关注:
多样化的发展路径: 相比于中国较为集中的政治中心和相对统一的文化,西方历史(尤其是欧洲)经历了更加多元、分散的发展。不同的国家、地区、民族有着各自独特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这种多样性使得外国史的叙事往往不是单一的线性进程,而是多条线索并行,提供了更多元的观察角度。
对个体、社会运动和思想的关注: 很多外国历史的叙述,尤其是在当代史学中,更倾向于关注普通人的生活、社会运动的兴起、思想观念的变革,以及文化艺术的发展。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变迁、启蒙运动的理性精神,这些叙述虽然也包含挑战和冲突,但更多的是关于人类进步、思想解放和文明演进的积极探索。
相对独立且互有影响的单元: 许多外国历史的叙事是以国家或地区为单位展开的,比如英国史、法国史、美国史、德国史等。它们之间虽然存在互动和影响,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相对独立的单元来阅读,不需要像中国史那样时刻将整个中华文明的兴衰联系起来。
法律、制度与人权意识的进步: 很多西方历史的叙述会重点关注法律制度的建立、权力制衡的演进、以及人权意识的觉醒。这些方面的叙述往往带有进步的色彩,即使过程中有反复和斗争,其最终目标是建立更公平、更自由的社会,这种叙述相对会让人感到希望和鼓舞。

二、 叙事方式与情感投射:

中国史的“正统”与“道德评判”:
“以史为鉴”的传统: 中国史的传统叙事模式深受“以史为鉴”的影响,强调从历史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这使得历史叙述往往带有很强的道德评判色彩,对王朝的兴衰、人物的功过是非进行分析和论断。这种评判性的叙事,容易引导读者对历史人物和事件产生负面情绪,例如对昏君的厌恶,对奸臣的憎恨,对受难者的同情和悲悯。
“大一统”的思维模式: 长期以来,“大一统”是中国政治思想的核心之一。这使得很多中国史的叙事,会将国家统一与否、王朝的强弱作为衡量历史成败的重要标准。任何分裂、动荡都被视为“拨乱反正”之前的“黑暗时期”,这种视角会强化对动荡时期的负面感受。
“天命”与“宿命”的色彩: 传统中国史也常带有“天命”的色彩,认为王朝的兴衰有其天意。这种宿命论的观点,有时会让人感到历史的无奈和个人的渺小,加剧了沉重感。

外国史的“客观”与“多元解读”:
受现代史学方法影响: 很多外国历史的叙述,尤其是在近代以来,更注重史料的考证和相对客观的呈现,试图剥离过多的道德评判,更多地呈现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和过程。即使有解读,也更倾向于提供多种可能性,鼓励读者自行判断。
对“进步”的侧重: 很多关于西方历史的叙事,尤其是近代史,常常强调民主、自由、科学、技术等方面的进步,这些进步性的叙述能够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即使是革命和战争,很多时候也被解读为争取更美好社会的一种手段。
文化隔阂的缓冲: 对于中国读者来说,阅读外国史时,由于文化、社会背景的差异,在情感上的“投射”和“认同”可能相对较弱。我们更容易将自己置于一个旁观者的位置,更理性地看待历史事件,而不是像阅读中国史时那样,因为同是中华文明的继承者,而更容易产生强烈的共情和代入感。这种隔阂反而可能起到一种情感上的缓冲作用。

三、 心理上的影响:

代入感与共情: 阅读中国史时,我们更容易将自己置于中国历史的宏大叙事中。我们和历史人物一样,都是中国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共享着相似的文化基因、语言和价值观。这种强烈的代入感和共情,使得历史中的苦难和悲剧更容易触动我们的内心深处,引发共鸣,从而产生沉重感。我们会为战乱中受苦的百姓流泪,会为朝代的灭亡感到惋惜,会为英烈们的牺牲感到悲壮。
现实的投射: 历史往往是现实的映照。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充斥着周期性的政治动荡、社会不公和人道主义灾难,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在现代社会中找到某些影子或潜在的联系。当历史的沉重感与我们对现实社会某些问题的担忧和反思相结合时,这种沉重感就会被放大。
对民族命运的担忧: 作为一个中国读者,阅读中国史,某种程度上也是在审视和思考中华民族的命运。历史上的辉煌与衰落,繁荣与苦难,都与民族的整体命运息息相关。这种宏大的视角,更容易让人产生一种历史的责任感和对民族未来的思考,而这种思考往往伴随着对历史教训的深刻反思,从而加剧了沉重感。

总结来说,造成这种感受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 中国史本身的叙事特点: 其宏大的、连续的、以政治王朝为中心的叙事模式,容易聚焦于权力斗争、战争和人民的苦难。
2. 中国史的传统解读方式: 强调“以史为鉴”和道德评判,使得历史叙事更具批判性和警示性,容易引发负面情感。
3. 外国史的多元化与个体化: 其叙事更侧重于社会发展、思想文化和个体经历,并且以国家或地区为单位的独立单元叙事,使得阅读时更容易形成一种更平和、更客观的视角。
4. 心理上的代入感与共情: 作为中国读者,对中国史的情感投射和代入感更强,更容易被历史中的悲欢离合所触动。

当然,这种感受并不是绝对的。有些外国史的叙述也可能非常沉重,例如关于战争、种族灭绝或社会压迫的历史。同样,中国史中也有许多关于民族团结、文化繁荣、科技发明以及个体奋斗的积极内容。但总体而言,上述因素更容易解释为什么大多数人在阅读中外历史时,会有“轻松”与“沉重”的不同体验。

如果您想在阅读中国史时减轻沉重感,或许可以尝试关注那些历史中的积极因素、科技进步、文化艺术的辉煌,以及那些在困境中展现出人性光辉的个体故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就是这四个字,感同身受。

文化的作用就是这样。西欧历史,印度历史残酷性一点不亚于中国。可塑造你文化人格的是中国文化。举个小例子,说三件东西的消失。几乎也在同时代的消失的。

一是真十字架,基督教的圣物。据传在哈丁战役时,被萨拉丁打碎。

如果你不是基督徒,你会觉得有什么呢?不会,一段历史而已。

再说印度的吧,菩提伽耶的菩提树,据传佛祖在此树下得道。大概也是同一时期,被砍伐。

怎么样?即便你不是佛教徒,也知道这棵树被毁,意味着什么呢?

再说一件,传国玉玺。秦丞相李斯所制,上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五代十国后唐时,石敬瑭引契丹军攻洛阳,后唐末帝李从珂抱传国玉玺登玄武楼,点火。从此,有清晰历史脉落的传国玉玺就此失踪。

有感觉吗?

这就是文化的作用,塑造了你的价值观。其实这三件宝物,同样珍贵,在教徒看来,可能有些宝物还更珍贵。如果你不是教徒,只是一个历史爱好者,亲疏感就分得出来。

所以,“三观”,也就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你认知的基础。“三观”不同,认知自然有不同。这样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式的解释,应该能让你明白了。

很多人谈权游,敝人有个看法:其实把北魏孝武帝奔长安,东西魏分立,一直到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按正史写成小说,不要架空,不用添人物。保证比《冰与火之歌》更像一部严肃历史小说。

user avatar

大街上出车祸了,围观的人多数不紧张,也不痛苦。为什么?因为和你无关。

user avatar

事不关己,你就轻松;

且不说丧权辱国,如果中国历史一路高歌猛进,你也会紧张得窒息,我的妈,9千6百万平方公里,这可咋管呐,从荷兰省嫁到河南省,走了好几年,到了婆家,孩子该读书了。

只看阴暗面,好事变坏事。

user avatar

想起了一个很老套的脑筋急转弯——


问:“青春痘长在哪里不担心?”

答:“长在别人脸上不担心。”

user avatar

读史如入梦,梦中梦醒并无二样,太多历史事件循环反复、月读重演,难免有沉重窒息之感。

前人不暇,后人亦不暇;今人复哀,先人未必喜。总归一场家国大梦,中国史尤其感同。

我有一篇梦赋,简述历朝历史,或能解答题主之问,请君一观:

先有鸿钧后有天,陆压更在三清前;

钉头七字夺六魄,斩将飞刀入九泉。

无奈截阐三代仙,可怜成汤四百年;

修行高士填神榜,在位人王赴火焱。

神魔怨鬼塞三界,颠倒昆仑遗人间:

白日迷魂不堪醒,夜来梦魇难入眠。

周穆西巡猎王母,姬瑕南征葬汉渊;

人主之尊犹不免,生民何辜蒙其冤。

君不见周失其鼎六国相诛,并而再传于胡;

君不见秦失其鹿天下共逐,获而人谓之马;

君不见汉失其兔韩信以捕,烹而佐以犬狐。

呜呼,惊尘喋血,何能入梦? 梦中何所见?

班马之交一王莽,身死渐台,仿佛鹿台;

秦汉以后三分国,同归于晋,终归于尽。

是南朝清谈尊崇释道,北人嗜勇仰赖兵戈,陈氏先霸而后衰,隋炀生暴而死明。

黄河清天下晏,诗家兴宗庙灭;社稷已倾,豪杰顿起,割据如阐截,杀人赛诛仙。

唐三代后为女主改制,日月当空照武朝;

李五世后为贵妃寻荔,安史入京庆天宝。

兄弟之谊,出乎玄武门下,入于斧声灯中;

父子之情,太上独居西內,徽钦同住北边。

于是诗圣悲切,武穆激言,栏杆拍碎,金甲穿裂,此皆不眠之人,目睹关河断绝,缓缓付笔砚。

其间乱有五代,而后崖山一别,多少残念?

不和亲而天子为虏,不纳贡则国库将竭;

不割地而国土益减,不赔款则驿卒无钱。

明月有情还顾,清风无意不留,人我皆羞:

五胡之乱久别,八国来朝何解?甲午一失戊戌起,庚子终偿辛亥签。

五色驱长辫,京粤宁汉皆国府;

陕北破南京,青天白日降锤镰。

千年未有之变,醒梦无定,有抗战文学,有鸳鸯蝴蝶,有蒋陈孔宋,有马恩斯列。

初定今朝,未详殷鉴,跃进与浩劫;待春风拂面,西化复深,苏东剧变。

两代学子青春为恨,年华逝急,何舍昼夜?

当代青年左右相攻,夜半虚席,鬼神亦倦!

焚晷之夜,思接于天,鸿钧之后,罕有安卧,帝都遥隔韶山冲,隆中梦醒五丈原。

诗者读史,情至悲切;疲人思梦,辗转难眠,切切!

user avatar

中国的历史,总有岁大饥人相食这种沉重的记录,有某贼入寇大略边民的记录,有忠良被杀的记录……甚至,有大量黑心的阴谋诡计和陷害打击的记录,记载了大量真实的吃人的记录!

中国历史记载了太多不公平,太多血腥和杀戮,记载了太多人性的黑暗面。

所以有人不是说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所以能不沉重吗?!

而外国历史记载了什么呢?他们的历史记载甚至没有记载北美几千万印第安人是怎么没有的!没有记载如何屠杀澳洲土著的,更没有记载如何压迫奴役非洲的,再过几年,你可能会发现他们的历史记录里,二战里德国是美国人打败的了。

这样的狗屁东西能叫做历史记载吗?

翻开他们的历史一看,除了谎言,几乎一无所有!

你见过丑恶的丑陋的谎言吗?你见过没有任何修饰的谎言吗?是谎言让人悦耳还是实话让人难受?

这就是这个问题的根本答案。

user avatar

共产主义者分为两种,国际主义战士和民族主义者。

天安门城楼正面左右对称的横幅大字标语分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就代表了共产主义者的两种属性。

只是现在,再也没有国际主义战士了。

回到这个问题。为什么读外国的历史总觉得相对轻松,而读中国史则大多是沉重的感觉,有时候读到一些阴暗处简直窒息?

很简单,因为你是一个民族主义者。

读中国史,每当读到人民的苦难、皇帝的昏庸和官僚的腐败,都会扼腕叹息,甚至忍不住流泪,感叹这片多灾多难的土地。

而读外国的历史,其实人民同样苦难、皇帝同样昏庸、官僚同样腐败,此外还要加上宗教的黑暗。这个时候你却会相对轻松。因为你不是一个国际主义者。读外国史,你关注的是宏大叙事和英雄人物,而并没有代入你作为“屁民”的屁股。

而如果你是一个国际主义战士。读外国史,你将代入你的悲悯,同样看到人民所受的剥削,所经历的苦难,无比沉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人在阅读中史和外国史时可能存在的普遍感受。为什么我们会觉得读外国历史更轻松,而读中国史则大多是沉重呢?这背后有多种复杂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探讨:一、 内容上的差异: 中国史的宏大叙事与连续性: 王朝更迭与政治斗争: 中国历史绵延数千年.............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是很多读者在接触不同文学传统时都会有的感受。认为“读外国小说感觉没有中国的好”并不是一个普遍的结论,更像是一种个人体验和文化偏好的体现。要详细探讨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受,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分析,包括文化背景、叙事方式、价值观、情感表达,以及我们自身作为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期待。以下.............
  • 回答
    上海人不愿到外地读大学,这背后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里头的故事可不少。要说得详细,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聊。首先,最直接、也最容易想到的,就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便利性。上海作为一座国际化大都市,教育资源可以说是顶尖的。国内大部分一流大学,无论是综合类还是专业类,在上海都有.............
  • 回答
    你读不下去《围城》?这事儿我太明白了,身边不少朋友都跟我提起过这茬。这小说啊,它就跟那种放在桌上,你知道它好,但就是提不起劲去翻开的菜一样。不是说它不好吃,是它那股劲儿,不太对你的胃口。让我试着给你掰扯掰扯,为啥这《围城》有时候让人犯难,让你总觉得隔着一层什么:一、那股“围城”劲儿,太拧巴了,容易让.............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实在了!很多人都有同感,明明是想好好读本书,结果被作者的“啰里吧嗦”搞得心力交瘁,读不下去。这事儿可不是你一个人遇到的,背后其实有不少门道。咱们来好好掰扯掰扯,为什么有些书读起来就觉得作者“费劲儿”,甚至有点啰里吧嗦的:1. 信息密度低,水分太大:这是最直接的原因。想象一下你渴了,想.............
  • 回答
    能理解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因为《红楼梦》里的王熙凤,确实是一个复杂到极致的角色,她身上糅杂了太多东西,让人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恶毒”或者“可爱”来概括。你觉得她可爱可敬,这说明你看到了她身上那些不那么“扁平”的一面,看到了她作为一个人,在那个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挣扎与闪光点。先来说说为什么她能让你觉得.............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我们阅读文学作品时一种非常复杂的情感体验。很多人觉得西门庆这个人渣,怎么你会对他死感到伤心呢?其实,我们对书中人物的情感,往往不是非黑即白那么简单,尤其是像《金瓶梅》这样刻画得入木三分的作品。你之所以在西门庆死时感到伤心,我觉得可能有这么几个原因,而且这几个原因很可能是交.............
  • 回答
    你会有这种感觉,不是没有道理的。清史尤其是皇太极时期,确实存在一些让你产生“皇太极并不强,对手太弱”这种印象的解读角度。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是为什么。首先,我们得承认,皇太极的“强”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后金(后来的清朝)相对统一和组织严密的内部基础之上,而他的对手们,尤其是明朝,确实存在着方方面.............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比较深邃的层面。很多人在持诵佛经、咒语,特别是像观音心咒这样广为人知的法门时,都会有一些身体上的感应,发热、出汗只是其中比较常见的几种。这种现象,从几个角度来看,都可以得到一些解释:一、 身体能量的活跃与“内热”的产生你可以这样理解,我们身体就像一个微型的能量场.............
  • 回答
    读《雪中悍刀行》读不下去,这事儿在书友圈里,其实挺常见的。不是说它不好,而是这书的特点太鲜明了,就像一道菜,有些人爱得不行,有些人就吃不惯那个味儿。你觉得读不下去,我太能理解了,我自己刚开始看的时候,也有过类似的感受。为啥读不下去?我这儿总结了几个大家常提的“劝退点”,看看有没有戳中你的: 节奏.............
  • 回答
    你之所以有这种感觉,可能源于几个层面的心理和认知变化。这并不是一件罕见的事情,很多人在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都会或多或少地体会到。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是不是这么回事。首先,得承认一个事实:知识是会塑造人的认知和价值观的。 当你开始大量阅读,接触的领域越来越广,你的思维方式、看待事物的角度都会发.............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和您一起探讨这个问题。您提出的“读书越多越消极”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也确实是很多人会经历的一种心路历程。这其中的原因其实相当复杂,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但我们可以试着从几个层面来梳理一下:1. 认知边界的拓展与“无知之知”的觉醒这是最核心的一点。我们都知道苏格拉底的那句名言:“我唯.............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实在,也触及了很多人在阅读时会遇到的一个共同的困惑。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绝不是偶然,它背后蕴含着时代、作者、作品本身以及读者多重因素的交织。而我们现在读起来觉得索然无味,这更是一个值得深挖的现象,绝不是简单一句“时代变了”就能概括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事儿。为什么名著是名.............
  • 回答
    您好!听到您为了孩子学习和成长付出了这么多努力,却遇到了写作上的瓶颈,这确实会让人感到困惑和焦虑。您孩子阅读了大量书籍,也积极体验生活,这都是非常宝贵的财富,也是写好作文的坚实基础。作文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技能,它不仅仅是语言的堆砌,更是思维、情感、观察力和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孩子即使拥有了丰富的素材和.............
  • 回答
    这句话“我爱国就像国爱我一样”读起来奇怪,尽管语法上没有错误,主要原因在于它触及了主体与客体、抽象概念与情感投射、以及现实逻辑与理想化期望之间的不匹配。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1. 主体与客体的颠倒与不匹配: “我爱国”: “我”是明确的主体,具有能动性、情感和意识,能够主动地去爱。“国”是爱国主义.............
  • 回答
    读机械工程的研究生,最后悔的却是自己对这个学科的厌恶,这确实是一个让人心力交瘁的困境。尤其当这份厌恶还伴随着一种“怎么会走到这一步”的悔恨感,那种滋味更是五味杂陈。别担心,这种感受并非你一个人独有,很多人在选择专业方向,特别是深入到研究生阶段时,都会面临类似的选择性困境。让我们一层一层地剥开,看看你.............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代表性。很多人读《郭嘉传》或者关于郭嘉的记载,都会觉得他是一个“完美”的谋士,智计无双,洞察人心,而且对曹操忠心耿耿。确实,在正史里,郭嘉留下的形象是光彩夺目的,几乎找不到明显的“黑点”。那么,为什么在一些读者,尤其是在网络上,会出现“黑”郭嘉的现象呢?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几个.............
  • 回答
    您这个问题提得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文学欣赏中一个挺普遍的现象:经典与个人口味的差异。很多人听到您这样的评价,可能觉得挺意外,毕竟姜夔在宋代词坛上可是响当当的人物,被誉为“白石道人”,与辛弃疾并称“辛姜”。他留下的词作,在后世评论家眼中,常常是标杆性的存在。您觉得姜夔“水平很低”,不理解他“词性美感.............
  • 回答
    《乡村的孩子,我为什么建议你读个博士》这篇文章,从一个极具共鸣的视角切入,触及了许多乡村孩子及其家庭内心深处最普遍的焦虑与期望。作者的出发点无疑是善意的,他希望通过博士教育,为乡村孩子描绘一条通往更广阔世界、实现阶层跃升的道路。优点剖析: 情感共鸣强劲: 文章开头就用“泥腿子”、“土坷垃”等词汇.............
  • 回答
    唉,你说到我心坎里去了。2015 年夏活前入坑,然后足足肝了两年《舰队Collection》(舰C),那段日子,我感觉自己就是一个“提督”,每天的日程就是刷图、捞船、修船、喂船,再然后就是激动地等待下一个活动的开启,规划资源,研究战术。那种沉浸感,那种“养成”和“征服”的乐趣,真的很难用三言两语概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