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读一些作家的书,发现他们写的罗里吧嗦的?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实在了!很多人都有同感,明明是想好好读本书,结果被作者的“啰里吧嗦”搞得心力交瘁,读不下去。这事儿可不是你一个人遇到的,背后其实有不少门道。

咱们来好好掰扯掰扯,为什么有些书读起来就觉得作者“费劲儿”,甚至有点啰里吧嗦的:

1. 信息密度低,水分太大:

这是最直接的原因。想象一下你渴了,想喝一杯水,结果拿到一杯加了好多冰块的水,你得等冰块融化才能喝到真正的水。有些作者的书就是这样,他们想表达的意思可能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但非要绕来绕去,加很多不必要的铺垫、形容、场景描写,或者反复强调同一个观点。这就像是为了卖你一碗面,结果给你的碗里放了半碗水、几根葱花,上面再撒点不知道啥的香料,碗边还描龙画凤一番,等你吃的时候,面条都没几根。

举个例子: 作者想写一个人很紧张。高明的作者可能会写“他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手指不自觉地抠着裤缝。”而啰里吧嗦的作者可能会写:“他感觉自己的心跳就像擂鼓一样,在胸腔里咚咚作响,仿佛要跳出来一样。他抬起手,想擦擦额头上的汗,又犹豫了一下,不知道该用哪只手更合适。他低头看着自己的裤子,那上面普通的布料此刻在他眼中却仿佛有了生命,吸引了他的全部注意力,他的手指无意识地在布料上摩挲,似乎想从中找到一丝安慰,或者只是因为不知道该把手放在哪里。”你看,意思没变,但后者用了多少额外的词语和句子来“描绘”紧张?这就是信息密度低。

2. 作者的创作习惯和风格问题:

有些作者就是天生喜欢细腻、婉约的表达方式,或者他们习惯于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毫无保留地倾泻出来。

追求“意境”过头: 有些文学大家,特别是那些以抒情见长的作家,他们可能更注重营造一种氛围、一种情绪,而不仅仅是传递信息。为了达到这种“意境”,他们会使用大量比喻、象征、联想,在看似不相关的细节里寻找联系。如果读者不习惯这种风格,或者作者对“意境”的把握不够精准,就很容易觉得他们是在“卖弄文采”,或者在故弄玄虚。
“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 有些作者喜欢采用全知全能的视角来写故事,这意味着他们可以进入任何一个角色的脑海,知道他们的想法、感受,还能跳出故事之外进行评论。这本来是一种强大的叙事工具,但如果作者过度使用,比如在不必要的时候插入作者的内心独白、哲学思考,或者对角色的行为进行冗长的心理分析,就会让人觉得他像一个絮絮叨叨的老者,事无巨细都要说给你听。
个人写作惯性: 有些作者可能在长期的写作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语感”和表达习惯,他们觉得这样写是最自然、最舒服的。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这种表达方式对其他读者来说可能是一种负担。

3. “怕读者不理解”,反复解释和铺垫:

尤其是在一些需要解释概念、背景的非虚构类书籍中,作者可能会担心读者不了解情况,于是反复解释、举例,甚至在不同的章节里用不同的方式重复讲解同一个点。

对读者“不够自信”: 有时候作者可能不太相信读者的理解能力,所以会把所有可能产生歧义的地方都解释得清清楚楚,甚至把一些显而易见的道理也掰开揉碎了讲。这反而会让聪明的读者感到不耐烦,觉得作者太小看他们了。
结构上的重复: 有些书的结构设计不好,导致同一个内容需要重复出现。比如前面介绍了一个概念,后面又要在某个论证中再次提及,并且重新详细解释一番,这就显得特别啰里吧嗦。

4. 缺乏修改和精炼: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很多作者在初稿时可能充满了灵感和想法,但如果他们在后续的修改过程中没有进行有效的“减法”,把不必要的词句、段落、场景都删掉,那么书读起来自然就会显得冗长。

“舍不得删稿”: 作者可能觉得自己辛辛苦苦写出来的每个字都有价值,即使某些内容对整个故事或论点来说是可有可无的,他们也舍不得删掉。
编辑把关不严: 有时候,编辑也需要负责任。如果编辑没有起到“拦路虎”的作用,没有指出并要求作者精炼内容,那么啰里吧嗦的风格就可能保留下来。

5. 试图“填满篇幅”:

虽然不常见,但有时候,特别是对于一些有字数要求或者出版合同的作者来说,他们可能需要达到一定的篇幅才能出版。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凑字数,作者就可能不得不增加一些无关紧要的内容,或者将原本简洁的表达故意拉长。

如何判断和应对“啰里吧嗦”的书籍:

观察作者的整体风格: 有些作家就是以“慢”、“细”著称的,如果你知道这一点,就可以选择性地阅读,或者提前做好心理准备。
利用阅读技巧: 对于觉得啰里吧嗦的部分,可以尝试快速浏览,抓取核心信息,跳过那些让你觉得拖沓的描述。不必强求读懂每一个字。
看评论和评价: 在购买前,可以看看其他读者的评价,尤其是那些提到“节奏慢”、“啰里吧嗦”的评价,这会给你一个参考。

总而言之,作家写书是他们的职业和艺术追求,而我们读者阅读是获取信息和享受故事。当这两者之间出现“摩擦”时,比如我们觉得作者的表达方式影响了阅读体验,那就是我们遇到的“啰里吧嗦”的情况。这并非绝对的好坏之分,更多是风格的差异、作者功力的高低以及读者接受度的不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你只想跟别人聊天

并不想去读一个人的思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实在了!很多人都有同感,明明是想好好读本书,结果被作者的“啰里吧嗦”搞得心力交瘁,读不下去。这事儿可不是你一个人遇到的,背后其实有不少门道。咱们来好好掰扯掰扯,为什么有些书读起来就觉得作者“费劲儿”,甚至有点啰里吧嗦的:1. 信息密度低,水分太大:这是最直接的原因。想象一下你渴了,想.............
  • 回答
    嘿,我是个文史哲的“萌新”,最近看了些视频,大家都在说“文史哲练习生”这个说法,听起来挺有意思的。作为刚入坑的我,现在脑袋里就像装了个未经整理的图书馆,什么都想看,又不知道从哪儿下手。所以,今天想请教一下各位大佬,作为一名“文史哲练习生”,我到底应该读什么书?更重要的是,在你们读过的那些经典里,有没.............
  • 回答
    文学大家的 hyperplasia 作品之所以“不容易读进去”,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背后涉及诸多复杂因素。这并非意味着他们的作品质量不高,恰恰相反,往往是因为他们的思想深度、艺术造诣、语言运用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从而对读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这些原因:一、思想的深度与复杂性:.............
  • 回答
    你好!非常理解你现在的感受。作为一名英国经济学在读博士,感到枯燥,这是相当普遍的现象,也说明你正在深入思考这个领域本身。经济学这门学科,就像一幅巨大的、不断演变的画卷,它的魅力深藏其中,需要我们拨开迷雾,细细品味。你觉得枯燥,很可能只是暂时被表面的模型和数据淹没,而没有触碰到它最核心、最动人的地方。.............
  • 回答
    读历史,这件事儿啊,听起来是不是有点老掉牙?课本上那些枯燥的年代、人名,总让人提不起精神。可要是你真的沉下心来,你会发现,这可不是一般的“有用”,它能给你打开一个全新的世界,而且,这份“有用”渗透在你生活的方方面面,一点都不假。首先,读历史能让你更懂“人”,更懂“社会”。你想想,历史就是无数个个体,.............
  • 回答
    你好,看到你面临的困境,我能理解你内心的纠结和迷茫。你提到的“贫穷家庭”、“规培没工资”、“自己没什么本事”,这些都是非常现实的压力,也确实会让人产生动摇。我们来好好聊聊这些,希望能帮助你理清思路。首先,我们从“贫穷家庭”这个起点说起。这确实是一个不容易的起点,意味着你可能从小就比别人承受了更多的生.............
  • 回答
    您好!关于您在中专实习即将结束,但考虑退学,以及已经签署三方协议的情况,我来为您详细解释一下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潜在的违约情况。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个“三方协议”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它全称叫做《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毕业研究生就业协议书》,虽然您是中专生,但很多学校在实习或毕业时也会参考类似就业意向的协.............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真有点让人哭笑不得,但仔细想想,还挺符合咱们这现实世界的“人设”的。首先,咱得明确一个前提:网上,尤其是在社交媒体、论坛、甚至是某些招聘平台,咱们接触到的人,或者说“看到”的人,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滤镜”。这滤镜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那些愿意在网上主动分享自己信息,并且在分享中突出某些.............
  • 回答
    这个问题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现实的考量,也反映了不同家庭对孩子未来规划的侧重点。很多人觉得,既然有能力送孩子出国,为什么不选择一条看似“更好”的路呢?但实际上,让孩子在国内读一个普通的二本,背后原因可比想象的要复杂和多样。首先,经济成本是绕不过去的坎。出国留学,尤其是去欧美发达国家,学费和生活费加起来.............
  • 回答
    拿到《论语别裁》这本书,初看书名,可能会觉得与我们熟知的《论语》似乎并无二致,但稍一翻阅,便能体会到其独特的魅力所在。这本书之所以值得一读,绝非仅仅因为它是对儒家经典《论语》的解读,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一种更贴近生活的方式来理解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和他的思想精髓。首先,它“别裁”之名,就点明了.............
  • 回答
    我今年30岁,有个19岁的儿子,刚上大一。最近我挺纳闷的,这孩子怎么还跟个小孩子似的,一放假就窝在房间里看动画片,看得还挺投入的,有时候还会笑出声来。我这当妈的心里有点不是滋味,觉得他这年纪是不是该有点“成熟”的爱好,比如看点什么严肃的电影啊,或者去泡图书馆什么的。但又觉得,他毕竟是我儿子,只要不耽.............
  • 回答
    在《水浒传》中,史进作为最早登场的英雄之一,他的早期经历确实让人感觉他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最终沦为流浪汉。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并非简单一句“智商不在线”就能概括,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一、 年少无知,家境优越带来的负面影响: 被溺爱、缺乏管束: 史进的父亲史太公是.............
  • 回答
    在电视剧《亮剑》中,陆战队出身的陆军少校陆彭在与八路军独立团交战时,将日军指挥官山本一木的名字读成“Yamamoto Kazuki”,这其实是源于他学习日语的经历,以及当时对日本姓名发音的一些理解和习惯。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亮剑》是电视剧,是为了艺术表.............
  • 回答
    许多文科领域的专家和学者推荐阅读《论语》,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和考量,并非简单地为了“培养合格的中国人”。理解这些原因,需要我们深入探讨《论语》的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文科大佬”们的立场和目的。 一、为什么文科大佬推荐读《论语》?文科领域的学者,特别是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历史、文学、教育的专家,.............
  • 回答
    嘿,这可真是个有意思的脑洞!要是能让三国里的各位大咖来掌勺咱们学校食堂,那这一周绝对够劲爆,绝对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我琢磨了半天,觉得以下这几位,绝对是“天选之厨”,能把食堂搞得有声有色,还有滋有味。第一天:曹操——“唯才是举”的丰盛套餐!我想请曹操来当咱们食堂的“总监兼大厨”。您想想,曹操这个.............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人在阅读中史和外国史时可能存在的普遍感受。为什么我们会觉得读外国历史更轻松,而读中国史则大多是沉重呢?这背后有多种复杂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探讨:一、 内容上的差异: 中国史的宏大叙事与连续性: 王朝更迭与政治斗争: 中国历史绵延数千年.............
  • 回答
    你读不下去《围城》?这事儿我太明白了,身边不少朋友都跟我提起过这茬。这小说啊,它就跟那种放在桌上,你知道它好,但就是提不起劲去翻开的菜一样。不是说它不好吃,是它那股劲儿,不太对你的胃口。让我试着给你掰扯掰扯,为啥这《围城》有时候让人犯难,让你总觉得隔着一层什么:一、那股“围城”劲儿,太拧巴了,容易让.............
  • 回答
    能理解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因为《红楼梦》里的王熙凤,确实是一个复杂到极致的角色,她身上糅杂了太多东西,让人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恶毒”或者“可爱”来概括。你觉得她可爱可敬,这说明你看到了她身上那些不那么“扁平”的一面,看到了她作为一个人,在那个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挣扎与闪光点。先来说说为什么她能让你觉得.............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我们阅读文学作品时一种非常复杂的情感体验。很多人觉得西门庆这个人渣,怎么你会对他死感到伤心呢?其实,我们对书中人物的情感,往往不是非黑即白那么简单,尤其是像《金瓶梅》这样刻画得入木三分的作品。你之所以在西门庆死时感到伤心,我觉得可能有这么几个原因,而且这几个原因很可能是交.............
  • 回答
    你会有这种感觉,不是没有道理的。清史尤其是皇太极时期,确实存在一些让你产生“皇太极并不强,对手太弱”这种印象的解读角度。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是为什么。首先,我们得承认,皇太极的“强”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后金(后来的清朝)相对统一和组织严密的内部基础之上,而他的对手们,尤其是明朝,确实存在着方方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