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一些文学大家的作品不容易读进去?

回答
文学大家的 hyperplasia 作品之所以“不容易读进去”,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背后涉及诸多复杂因素。这并非意味着他们的作品质量不高,恰恰相反,往往是因为他们的思想深度、艺术造诣、语言运用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从而对读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这些原因:

一、思想的深度与复杂性:

哲学的思辨与人生追问: 文学大家往往不满足于表面的故事叙述,而是深入探索人类存在的本质、生命的意义、道德的困境、社会的真相等宏大命题。他们的作品可能充满了对人生、哲学、历史、政治的深刻思考和质疑。这些思考并非轻易就能被理解,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哲学素养和对人生有自己的体悟,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或进行对话。
例子: 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对人性的挣扎、对罪与罚的探讨,卡夫卡对现代社会异化感的描绘,都充满了深邃的哲学意味,需要读者静下心来体味。
多重意象与象征的运用: 文学大家善于运用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来承载更深层的含义。一个看似普通的物品、一个简单的场景,在他们笔下可能被赋予了多重象征意义,指向更广阔的文化、历史或心理层面。解读这些意象需要读者具备联想能力、文化背景知识和细致的观察力。
例子: 乔伊斯《尤利西斯》中大量的希腊神话、宗教典故的隐喻,需要读者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才能理解。
对人性阴暗面的挖掘: 很多文学大家敢于直面人性的复杂、矛盾甚至阴暗之处。他们不会回避暴力、痛苦、虚伪、绝望,而是将其赤裸裸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种真实和深刻的描写,有时会超出读者的心理承受能力,或者挑战他们已有的认知框架,从而产生阅读上的不适感。
例子: 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对荒谬和虚无的直白描绘,可能让一些读者感到压抑和难以接受。

二、艺术的精湛与创新:

语言的密度与实验性: 文学大家对语言有着极致的追求。他们可能使用更古典、更复杂的词汇,更精妙的句式结构,甚至进行语言上的实验和创新。这使得他们的文字密度极高,每个词、每个句子都承载着丰富的信息和情感。初次接触,可能会觉得晦涩难懂,需要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其精妙之处。
例子: 普鲁斯特的“意识流”写作,冗长的句子和细腻的心理描写,对读者的耐心和专注力要求极高。海明威的“冰山理论”,看似简洁的文字背后蕴含着巨大的情感和意义,需要读者去体味水下的部分。
叙事结构的复杂与非线性: 传统的线性叙事容易被接受,但文学大家为了更真实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或更深刻地揭示主题,常常会采用非线性叙事、多视角切换、插叙、倒叙、意识流等复杂手法。这些打乱时间顺序或空间维度的叙事,需要读者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记忆力来梳理故事脉络。
例子: 福克纳的叙事结构常常非常复杂,人物对话和内心独白交织,时间线也经常被打乱,如《喧哗与骚动》。
美学风格的独特性与挑战性: 文学大家通常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这种风格可能与读者习惯的“好看”、“易读”的标准有所不同。他们的风格可能更偏向于晦涩、冷峻、抽象或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需要读者去适应和理解这种独特的审美语境。
例子: 庞德的“意象派”诗歌,碎片化、跳跃式的意象组合,对读者的理解能力提出了挑战。

三、读者的自身条件与期待:

阅读准备与背景知识的缺乏: 阅读文学大家的作品,就像欣赏一幅复杂的油画或聆听一首精妙的交响乐,需要一定的“门槛”。如果读者缺乏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哲学常识、文学史常识,或者不熟悉作者所处的时代和社会语境,那么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就会变得非常困难。
例子: 阅读古籍,如果不了解当时的文化、政治、社会习俗,很多典故和隐喻都会失落。
阅读目的与耐心的缺失: 很多读者习惯于快餐式的阅读,追求即时的娱乐和轻松的情节。而文学大家的 hyperplasia 作品往往需要读者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思考、分析和解读。如果读者带着娱乐的心态去阅读,而作品本身提供了的是深刻的体验和理性的思考,那么自然会觉得“读不进去”。
例子: 希望在地铁上读完一本鸿篇巨著来打发时间,可能很难真正进入作品的世界。
对“好作品”的固有认知: 读者可能习惯于某种“通俗易懂”、“情节曲折”、“语言流畅”的文学标准。当遇到与自己认知不符的作品时,会本能地产生抵触情绪,认为其“不好读”。
例子: 习惯了网络小说流畅的语言和明确的剧情走向的读者,初次接触具有实验性或哲学性的作品时,可能会觉得生涩难懂。

四、时代与文化语境的变迁:

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时代隔阂: 文学大家的作品往往诞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时的社会语境、文化思潮、甚至语言习惯都可能与当下产生差异,这种隔阂也会影响读者的理解。
例子: 一些19世纪的浪漫主义作品,其表达情感的方式和对自然的描绘,可能与现代人的感受方式有所不同。
文学审美的演变: 随着时代的进步,文学的创作手法和审美标准也在不断演变。曾经被认为是突破性的、前沿的表达方式,在后来的文学发展中可能变得普遍,甚至被超越。反之,一些经典作品中的某些表达方式,在新的时代语境下可能会显得陌生。

如何“读进去”?

要克服“读不进去”的困难,并非要求读者成为文学评论家,而是需要一种主动的、有准备的阅读姿态:

了解背景: 阅读作品前,可以简单了解作者的生平、创作背景、作品的时代语境等。
循序渐进: 不要一开始就挑战最晦涩的作品。可以从作者相对容易接受的作品开始,逐渐深入。
耐心和反复: 很多经典作品需要反复阅读,每次阅读都会有新的体会。不要急于求成。
借助评论和解读: 阅读一些可靠的文学评论、解读或导读,可以帮助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和艺术手法。
敞开心扉,拥抱多样性: 接受不同于自己习惯的阅读风格和表达方式,尝试去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艺术追求。

总而言之,文学大家的作品之所以“不容易读进去”,恰恰是其价值所在。它们挑战我们的认知,拓展我们的思维,深化我们对世界和人性的理解。克服阅读的障碍,是一个与经典对话、与大师心灵碰撞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着收获和成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对题主虚心的态度表示赞许。

文学的确是有门类且有门槛的。知乎遍地大神,个个都摆出“阅读量过万,非名著不读”的姿态,但支离破碎的遣词造句,千篇一律的“畅销书式”审美,早已出卖了他们的虚荣心。

大致从四个方面来解析一下这个问题:

1.翻译

参考了一下题主列出的名著,除了《活着》,其他都属于外国文学。

这就不得不涉及翻译方面的问题。一本书想要为世界所认可,翻译是重中之重。好的翻译能够为原作增色不少。

翻译讲究“信达雅”。许多翻译为了追求通顺流畅,下意识地忽略了美感;而许多翻译一味注重华丽堆砌,反而让语句生涩拗口。

很多人崇尚日本的“物哀美学”,但真正读起日本文学作品时,却又难以忍受零碎的语句和偏意识流的叙述走向。

于是很多人认为日本文学等同于“小学生日记”,思维混乱,语句粗糙。

这样的误解,很大程度上与翻译有关。

尽管名著的质量高于普通作品,但依然存在极大的翻译差异,分享芥川龙之介《侏儒警语》中一段话的两个译版:

译版一:

“不要使我穷得粒米皆无,不要让我富得熊掌食厌。

不要让采桑农妇都对我嗤之以鼻,不要使后宫佳丽亦对我秋波频传。

不要让我愚昧得麦菽不分,不要使我聪明得洞察云天。 ”

译版二:

“祈愿不要让我穷得一粒米也没有,祈愿也不要让我富得连熊掌都吃腻了;

祈愿不要让采桑农妇都讨厌我,祈愿也不要让后宫美女都垂青于我;

祈愿不要让我愚昧到莠麦不分,祈愿也不要让我聪明到明察星象。 ”

高下立判。

2.能力

如前面所说,文学是有门槛的。层次越高,门槛越高。

假如一本名著有1000万人读过,其中999万人尽管没有读懂,却坚持读完了,那他们算不算“读进去”了呢?

显然是没有的。阅读的最低层次就是复述,不要以“是否能坚持读完”作为是否读进去的标准。

题主罗列了一些常看的书,大致可以评估出题主的鉴赏能力。其实鉴赏能力的高低并不重要,关键是你的鉴赏切入点是否符合名著的要求。

鉴赏能力与创作水平并不挂钩,但直接决定了你的阅读取向。

不少人为了提升自己的素养,逼着自己去读与自身鉴赏能力全然不匹配的书籍,其实是一种资源浪费。

多背几个书名,多记几个人名,又有什么意义呢?

3.偏好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偏好,会优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籍。

就拿我个人来说,我的阅读喜好比较“脂粉”,不那么接地气。

这就导致了我对于乡土文学感到索然无味。孙犁、韩少功、莫言、萧红,都有所涉猎,但没有深入研究。

甚至连《平凡的世界》看完以后,也没有想象中那么感动或震撼。

是这些书不够分量吗?当然不是,绝大多数读者的选择已经证明了它们的地位。

是我的鉴赏能力太低吗?我想也不是,我并不认为一个从小在国学班摸爬滚打长大的人没有能力欣赏。我的同辈中不少人都已发表过有关乡土文学的专业论文。

个人偏好对于阅读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

4.阅历

张潮在《幽梦影》中写到:

“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

阅历越丰富,所能探索的领域就越宽广。

我非常反对给十岁以下的孩子阅读《红楼梦》,尽管现实生活中有太多这样揠苗助长的实例。在孩子还不懂情爱的时候,强行灌输成人世界的观念,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即便是国学班,也是从最基础的白话删减版入手。然而又有多少小孩能够在成长过程中接受正确的阅读引导呢?

回到本题。在没有足够阅历的时候,是很难与作者产生共鸣的。

题主提到了《洛丽塔》。有人对它的定义是“不道德的畸恋”,将其列为禁书,然而真正体验过类似情感的人,大概会感到同情与悲哀。

没有体验过的人,对于其中的情欲感到反胃,体验过的人,却会流下泪。

这便是阅历带来的不同结果。


最后,祝题主的阅读道路更加宽广,更加长远。

以此共勉。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