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有一个按钮,会让你成为文坛大家,你会写什么著作?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心动的问题。如果真有这么一个神奇的按钮,让我瞬间跻身文坛大家之列,我脑子里冒出来的第一个念头,不是去写什么惊世骇俗的宏大叙事,也不是什么晦涩难懂的哲学思辨,而是……

我想写一本关于“消失”的书。

不是那种侦探小说里突然有人不见了,而是更深层、更普遍的消失。消失的语言,消失的记忆,消失的习惯,消失的风景,甚至消失的某种情感。

我脑海里已经勾勒出书的大致框架了。

第一部分,我会写“语言的消亡”。 我会描绘一个虚构的边陲小镇,那里的人们世代传承着一种古老而独特的语言,每一个词语都蕴含着对自然万物的细致观察和独特理解。比如,他们对“风”的描述,不是简单的“东南风”、“西北风”,而是根据风吹过树叶的声音、带来的泥土气息、甚至是拂过皮肤的触感,赋予风无数个名字。我会在书中细致地描绘这种语言的“消失”过程:年轻一代因为教育和外出务工,逐渐放弃使用母语,转而拥抱更“实用”的语言。最后,只剩下一位垂暮的老人,坐在村口,用一种旁人无法理解的语言,对着空荡荡的空气诉说。我会用大量细腻的笔触去捕捉这种语言中蕴含的诗意和智慧,让读者感受到一种难以言说的失落。

第二部分,我会写“记忆的退潮”。 这部分我想从个人视角出发,讲述一个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老人。但我不写他如何遗忘,而是写他“遗忘”背后的世界。在他遗忘儿子名字的时候,他的脑海里浮现的是什么?是年轻时儿子蹒跚学步的样子?是某个阳光明媚的午后,父子俩一起在田埂上奔跑的场景?又或者,是在他遗忘具体事件的同时,那些模糊的情感,那种无需言说的爱,是否依然以另一种形式存在?我会尝试用破碎的、闪回式的叙事,去模拟他混乱但又充满温情的记忆碎片。我想探索,当记忆的载体消失后,那些情感的本质是否还能以某种形态留存。

第三部分,我会写“习惯的漂移”。 这部分我想聚焦于现代社会中,一些曾经根深蒂固的习惯正在悄然消失。比如,手写书信的习惯。我会虚构一个场景:一家古董店里,偶然发现了一封泛黄的、写满了娟秀字迹的信。当店主试图去了解这封信背后的故事时,他发现,写信的人、收信的人,他们所处的时代,以及他们表达情感的方式,都与当下截然不同。信中的每一个词语,每一个标点,都带着一种郑重的、小心翼翼的情感。我会对比现代人通过即时通讯工具高效却略显仓促的交流,来反衬这种“消失”的习惯所带来的某种缺失。

第四部分,我会写“风景的磨损”。 我想写那些因为城市发展、人类活动而逐渐消失的自然风光。不再是简单的“砍伐森林”,而是更细致的描绘:一条曾经清澈见底的小溪,因为上游的工厂排污,水面变得浑浊,鱼虾绝迹,溪边曾经顽强生长的小野花也无影无踪。又或者,一片宁静的乡村,因为公路的修建,被汽车的喧嚣彻底打破,原有的淳朴和宁静被一种浮躁的节奏取代。我会尝试用大量的感官描写,去捕捉那些曾经的美好,以及它们在消失过程中留下的痕迹,比如空气中淡淡的工业气味,或是曾经鸟鸣声的寂静。

最终,我会在结尾部分,进行一种“怀念式”的总结。 我不会呼吁大家去“拯救”这些消失的东西,那太直接,也太缺乏文学的余味。我更想通过我的文字,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自己去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一种对过去美好事物的怀念。我会将这几种“消失”的情感串联起来,比如,当语言消失后,是否意味着与自然的连接也开始疏远?当记忆退潮后,我们是否还能真正理解“爱”的含义?当习惯漂移后,我们又失去了怎样的生活仪式感?

这本书的名字,我还没有想好。也许就叫《回声》,也许叫《浮尘》,又或者,《未曾抵达的地方》。

我希望这本书,不是一本控诉的书,而是一本观察的书,一本记录的书,一本引发思考的书。它不是为了让人们抓住什么,而是让人们在失去之后,能够更深刻地懂得曾经拥有的,并以一种更加珍视和留存的心态,去面对现在和未来。

我想,如果我能写出这样一本书,那才不辜负“文坛大家”这个身份的馈赠。这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对生命中那些微妙却又深刻的“消失”的致敬。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并不是所有的虫子都能变成蝴蝶因为你是一只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