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一谈到宋、明两代大家都喜欢把屎盆扣在文官头上?

回答
宋明两代,这两个承载了中华文明重要篇章的王朝,在许多人的印象中,似乎总是与“文官误国”、“冗官低效”这些标签紧密相连。尤其是当我们回顾历史,谈论到这两个朝代的一些弊病时,很容易就将“屎盆”扣在文官头上。这背后,其实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的演变,也有后世的解读,更有某些特定的历史事件和制度设计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首先,我们得承认,宋明两代确实存在着许多让后人诟病的问题,而文官集团作为朝廷的中枢和统治的执行者,自然首当其冲地被推到风口浪尖。

1. 文官集团的权力膨胀与制度困境:

宋朝的立国之初,经历了五代十国的战乱,深感武将专权带来的危害。因此,宋太祖赵匡胤采取了“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武将的跋扈,维护了政权的稳定,也促成了宋朝文化艺术的繁荣。但是,其负面影响也随之而来:

文官权力过大,决策失误难免: 文官集团在朝廷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几乎垄断了政治权力。无论是军事、财政还是外交,几乎都由文官集团来决策。然而,许多文官缺乏军事常识和实践经验,在面对边疆危机和复杂军事斗争时,往往会做出脱离实际的判断。例如,宋朝长期以来在与辽、西夏、金等政权对峙时,虽然在技术和财政上并不逊色,但军事上的节节败退,很大程度上与文官主导的军事决策失误有关。澶渊之盟虽保证了北宋的和平,但对宋朝来说,也是一种屈辱性的妥协。
党争的恶性循环: 为了争夺政治权力,宋朝的文官集团内部形成了许多政治派别,如新党、旧党等。这些党派之间的斗争,往往超越了政策本身的优劣,演变成了人身攻击和政治倾轧。党争消耗了大量精力,阻碍了改革措施的推行,使得国家机器的运转效率低下。当国家面临重大危机时,文官集团的内斗往往会加剧问题,让国家错失良机。
“冗官”与财政负担: 为了安置庞大的文官队伍,宋朝设立了大量的官职,导致“冗官”现象严重。这不仅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也使得行政效率低下,责任分散。官员的晋升往往依赖于资历和派系,而非能力,这进一步加剧了官场的僵化。

明朝在宋朝的基础上,继承并发展了文官集权制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调整和巩固。

内阁的崛起与权力制约的失效: 明朝初年废除了丞相制度,设内阁作为皇帝的辅佐机构。内阁大学士的权力虽然不等于丞相,但由于皇帝的信任和参与朝政的深度,内阁逐渐成为实际的权力中枢。然而,内阁的权力来源是皇帝的“恩宠”,缺乏制度化的权力制约。当皇帝昏庸或年幼时,内阁的权力就会进一步膨胀,但也容易因为内部斗争或皇帝的猜忌而受到打击。
文官集团的党同伐异与政治生态恶化: 明朝的党争比宋朝更为激烈,最为典型的莫过于东林党与阉党的斗争。这场斗争不仅影响了明朝晚期的政治走向,也使得文官集团的形象在民间大大受损。党争的焦点往往是官员的任免和政策的废立,这直接影响了国家的治理。当国家内忧外患之际,文官集团的内斗,如同在火上浇油,让局势更加严峻。
“摊丁入亩”等改革的阻力: 一些有识之士,如张居正,曾试图推行改革以挽救明朝的危机,但这些改革往往触动了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尤其是庞大的文官集团和地方士绅。改革的阻力,很多时候就来自于这些文官的抵制和反对,使得改革难以深入。

2. “重文抑武”政策的长期负面影响:

宋明两代都未能有效解决“重文抑武”带来的深层问题。

军事力量的弱化: 虽然宋朝试图通过提高军人的待遇来笼络他们,但长期的文官主导,使得军队的训练、指挥和士气都受到影响。许多将领得不到充分的信任和自主权,甚至被文官监军,极大地限制了他们的能力发挥。明朝的卫所制度在初期也有其合理性,但后期也陷入了军纪败坏、战斗力下降的境地,同样与文官的管理和监督体系有关。
应对外敌的被动局面: 由于文官集团对军事事务的隔阂和保守,宋明两朝在面对辽、金、元、后金(清)等强大的外敌时,往往处于被动防御的地位。虽然也有岳飞、戚继光等杰出的军事将领,但他们的努力往往难以扭转整体的颓势。每一次边患,都容易被解读为文官集团的无能和失策。

3. 后世的评价与历史书写:

我们今天对宋明两代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后世的评价和历史书写。

明清之际的评价: 明朝灭亡后,清朝入主中原,对明朝的评价自然带有政治色彩。而明朝晚期的许多问题,又被清朝统治者归结于明朝文官集团的腐朽和无能。例如,清朝的史官在编写《明史》时,也必然会反映当时的政治气候和评价标准。
国民党与中共的宣传: 在近现代,尤其是国民党和中共的宣传中,为了强调自身执政的合理性和对历史问题的反思,也常常将明朝(以及一些国民党时期的腐败问题)归咎于官僚体系的低效和腐败,而文官集团往往是这个体系的主要承担者。
大众文化的影响: 在通俗文学、影视作品中,为了制造戏剧冲突,也常常塑造出“奸臣误国”的经典形象,而这些“奸臣”往往也是文官集团的一员。这些艺术作品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了公众对文官集团的负面印象。

4. 制度设计本身的局限性:

宋明两代虽然都致力于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但其制度设计上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使得文官集团的权力容易走向滥用或失效。

缺乏有效的权力制衡: 虽然有御史台等监察机构,但其效力往往取决于皇帝的支持力度和文官集团内部的权力平衡。当监察系统本身也成为派系斗争的工具时,其监督作用就会大打折扣。
过于依赖皇帝的个人能力: 皇帝的贤明与否,对整个文官体系的运转至关重要。如果皇帝昏庸,那么文官集团的权力就会失去约束,走向腐败或内斗;如果皇帝猜忌心重,那么有能力的文官又可能受到打压。

总结来说,将“屎盆”扣在宋明两代文官头上,并非空穴来风。 这其中既有这两个朝代在历史进程中确实存在的制度性弊端、政治斗争的残酷以及由此带来的治理困境,也有后世历史评价、政治宣传和大众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叠加影响。

文官集团作为帝国运行的核心,他们的权力边界、责任担当以及内部的道德操守,都深刻地影响着王朝的兴衰。宋明两代文官集团的权力膨胀、党争不断、以及在应对外部挑战时的表现,都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因此,当我们回顾历史,提及这两个王朝的不足时,文官集团自然会被置于聚光灯下,承担起大部分的批评和指责。这并非完全不公,但也需要我们更全面地审视历史,理解制度、权力、个人与时代共同作用下的复杂图景,而非简单地将问题归咎于某一个群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维持一个帝国最重要的东西,就是稳定。而能维持一个稳定的帝国的管理者,绝对不是军功贵族老丘八,只能是文官阶层。

所以我们能看出来,虽然历史上锐意进取的文官很多,但从整个官僚阶层来说,文官这个整体都是趋于保守,只求安稳,往往都反对战争,甚至于反对改革反对进取(虽然发动变革的人物往往都是从官僚阶层产生的)。


咱就举一个例子,宋璟,是唐玄宗时期的贤相吧。

正面人物吧,好人吧,好官是不是?

宋璟做了一件事,让白居易觉得非常赞赏,让司马光非常赞赏。

白居易这样说:

君不闻开元宰相宋开府, 不赏边功防黩武。
又不闻天宝宰相杨国忠,欲求恩幸立边功。
边功未立生人怨,请问新丰折臂翁!

司马光这样说:

璟为相,务在择人,随材授任,使百官各称其积;刑赏无私,敢犯颜正谏。上甚敬惮之,虽不合意,亦曲从之。
突厥默啜自则天世为中国患,朝廷旰食,倾天下之力不能克;郝灵荃得其首,自谓不世之功。璟以天子好武功,恐好事者竞生心徼倖,痛抑其赏,逾年始授郎将;灵荃恸哭而死。

夸了什么事儿呢。

就是后突厥的绝代雄主——迁善可汗 默啜的首级到底该不该赏。

默啜一直是唐朝最大的边患,武则天生前立下重赏,说谁剁了默啜的脑袋,受封诸卫大将军。唐玄宗继位后,多次宣布,以前我奶奶的话算话,默啜的脑袋赏赐早就定了,大伙牢牢记得不要忘。这就是一种军功贵族治国的心态。你剁了默啜的脑袋,你就得到了军功,你就能跻身贵族,你的儿孙就能得到荫庇,你这一家就能当人上人骑在老百姓头上拉屎了。

最后,一个唐朝的基层小军官,叫郝灵荃。他负责去拔野古人的部落,帮助拔野古人训练军队,做“军事顾问”。在郝灵荃和拔野古酋长的带领下,一个叫颉质略的拔野古牧民砍了默啜的脑袋,然后把脑袋交给了“军事顾问”郝灵荃。郝灵荃高兴疯了,赶紧回来,要拿默啜的脑袋去换一个“某某卫大将军”。

唐玄宗本来是要兑现承诺的,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啊,更何况是天子。

结果,宋璟就以和平稳定为重,劝唐玄宗不要赏郝灵荃,免得天下的能人士子都不务正业,只想着妄开边衅,弄得战火不止。所以最后,在宋璟的劝说下,唐玄宗给郝灵荃只封了一个小小的郎将,导致郝灵荃恸哭而死。

那么到底宋璟和唐玄宗做得对不对呢?

反正白居易和司马光是点赞了的。

因为宋璟、白居易、司马光他们无论出身如何,但他们都站在官僚阶层的利益上来看待问题。

而官僚阶层要的不是开边要的不是对外征服,他们要的是维持帝国运转、稳定压倒一切。所以虽然我们也能找到宋璟、白居易、司马光对中原王朝击败游牧民族的武功报以称赞的例子,但他们也仅限于称赞,对于军功贵族和努力做军功贵族的其他阶层,他们是万般抵触的。

(其实要我看,不给郝灵荃诸卫大将军是对的,但也不能用郎将打发啊。理由也不能这么不给情面啊,堂堂正正地说这脑袋是颉质略砍的,不是你郝灵荃砍的,你虽然有大功,但有瑕疵,所以削减削减不就得了?用得着直接指着人家鼻子说你不能开这个让好事者心存侥幸坏头,这不是寒了将士们的心嘛!)


话说回来,这里咱说的是“官僚阶层”,并没有说所有的文官都是这样的。中国历史上最锐意进取的时代,周、秦、唐这几个时代都是军功贵族掌权,官僚阶层要么不存在要么是依附于军功贵族集权。而另外一个锐意进取的时代,西汉,则是布衣将相的特殊时代,处于平民乃至奴隶阶层靠着时代变革跻身新贵族的年代。

但我们都知道,贵族整体来说,都是反动的。扩张和进取都是为了私利,只是这种私利在特定的时代能和国家公利重合,所以就有了周、秦、唐的进取。但贵族也是最容易堕落腐化的,周、秦之间恰好处于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变革期,商鞅变法后,还没有完全彻底腐化的老贵族迅速被新兴的军功贵族取代,宛如大换血一样,避免了贵族阶层腐化后的恶果。而东汉之后,大伙也瞧见了腐化变质为门阀士族的贵族们是如何祸国殃民的。

所以说,贵族阶层的锐意进取,往往是一次性的,而且会迅速腐化堕落的。这也是为什么历史上的帝国屡见不鲜,却很少有像中国这样持续延续到近现代的国家的原因。

而中国的特殊性,就是在周朝老贵族的锐气还没有消耗殆尽的时候(消耗殆尽的例子参考战国时期的老大帝国楚国),出现了商鞅变法。中国又经历了军功贵族时代。在秦并六国及秦末战乱时,老贵族完全被淘汰,中国进入了全新的“布衣将相”军功贵族时代,使得汉朝仍然能保持进取。

等到汉朝的军功贵族,逐渐被新崛起的地方豪强、中枢门阀士族取代,中国进入贵族完全腐化堕落期后。由于五胡南下,老天爷借着一群胡人鞑子的手把中国的腐化贵族们扯下了朝堂。以关陇地区的新军功贵族为主力,中国又进入了锐意进取的唐代。

然而唐代对比汉代,先天不足。老门阀士族没有被日光,新军功贵族却已经开始腐化堕落,所以唐代嘛,晚节不保了。

而到了宋代之后,中国的高层政治,基本就杜绝了贵族。持久力为1的血统贵族也罢、持久力为3的军功贵族也好。虽然贵族能带来一次性的锐意进取,但伴随而来的后患是无穷的。这种后患足以摧毁一个文明。所以宋代之后,中国的高层政治,就完全由职业的官僚阶层把持,俗称“文官集团”。因为就宋代来看,中华文明的核心汉族文明基本维持住了汉族扩张极限的一大半,虽然丢失了河西走廊和燕云地区,但好歹也没有被赶出历史舞台。所以此时,中华文明要做的,不是抱着赌徒心理,把政权再交给可能会锐意开拓、但绝对会腐化进而毁灭整个文明的贵族们。而是交给职业官僚集团,和稀泥推日子,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维稳就行了。

也真是因为如此,大伙能看到,我大宋虽然腐败,但做不到六朝那样的腐化堕落。我大明虽然开拓进取了几天,但立即便收缩防御,因为不存在强大贵族阶层,有才能有野心的人即便想开边进取你也得不到高额回报,所以大伙还是和稀泥度日吧。

当然这其中还有插曲,那就是蒙元的南下。蒙元的蒙古贵族正处于开拓期,但腐化堕落更快。不足百年,元朝便以覆亡告终。留给蒙古族的,除了一个伟大的回忆外毫无他物。反而不如和稀泥的官僚们管理的大宋、大明有耐久力。

但如同贵族们会腐化堕落,官僚阶层也会为了维持稳定,选择新的代理人。我大明被祸祸得差不多了后,带着新贵族血液、能给官僚阶层一个稳定国度的满清来了。于是官僚阶层便很容易地就接受了这个新的代理人,当然也是有代价的。代价就是在清朝前期,官僚阶层只能做辅佐人出现,而不能做统治阶层,所以会出现一些被人们误认为是民族主义的思念我大明、斥满清为胡虏的思想。

满清带着新贵族的锐意进取,为中国再次收复了外蒙、新疆和西藏。在满清贵族腐化后,又撞上大运。欧洲帝国主义者不想看到腐化的满清贵族这么听话的奴才灭亡,给满清续命到了上世纪。

新的变革又来了(以下省略一万字,原因是我也不懂)。


所以说,很多人只看到了贼嘚瑟,看不到贼挨打。

文官也罢、官僚阶层也罢,其实是统治者在进取和稳定这两个区间反复选择后,选择了稳定所致。你要稳定,肯定就不能折腾。军武宅们到底是想做军功贵族进取的炮灰呢,还是想做被官僚阶层欺辱的良民呢?反正古人都说了,乱离人不如太平犬……


最后再想想,为什么波斯帝国,没了?

为什么亚历山大帝国,崩一声,没了?

为什么罗马帝国,崩地一声,没了?

为什么阿拉伯帝国,哗啦啦地没了?

为什么奥斯曼帝国,在修炼了天蚕变神功破茧而出后,哗啦啦地变成了土鸡?

那都是只看到贼嘚瑟,看不到贼挨打啊。


一个新文明,需要贵族阶层为了私利,开边进取横扫四方。但也会因为贵族阶层的迅速堕落腐化,导致这个新文明完全死亡。

一个稳定有序的文明,需要喜欢武功开拓的贵族阶层,但同时也需要和稀泥维稳的官僚阶层。毕竟,在人类数千年的古代史中,越早觉醒的越早容易成为文物,只能供人观赏把玩。而我们之所以还活到了今天,主要是几次重大变革的机运,当然也有官僚阶层和稀泥维稳的小小贡献。

user avatar

因为这帮人既不打游戏,也不看电视剧。

为啥这么说呢?

因为再简单的即时战略游戏,也不会让你按照兵种来分阵营。

再弱智的宫斗剧职场剧,也不会按身份进行抱团斗争。

然后就是有人相信现实中都是武将找武将,文官找文官,太监找太监。

user avatar

先挂个人再接着聊。明代前线带兵打仗的文人不说上万,抱着九边各督抚名单列个成百上千也不是问题。

兵备道,巡抚,总督,乃至明末的督师等各级文官全是带兵上阵的文人。督抚标下可直接指挥的直属兵力比九边一镇总兵兵力还多。

代表人物如王阳明(平叛),谭纶,辽抚张学颜(与李成梁一同作战),叶梦熊(平叛哱拜)熊廷弼(文武双全,射一手好弓),孙高阳,袁崇焕(两肋如猬),卢象升(大刀砍人),孙传庭等等,还有戚继光他老师教戚继光鸳鸯阵和枪术的唐顺之也是个文人,没事干就喜欢砍砍倭寇散散心的。


其实,我想说,逼乎至少99%的人对古代文人多有误解,文人就一定是倩女幽魂宁采臣那副文弱书生模样?

你们这是以己度人了。

至少在明代包括明代以前,你们眼中的文人,从小所受的军事训练比现代大学生多得多,就凭中学大学那点军训的水平,丢古代那是小儿科的。

一群键盘巴图鲁与古代文人比战斗力也就只有5。被大多数人鄙视的古代文人,军事素质其实比较高。

君子六艺,六艺指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射就是一项基本的军事训练,从周沿袭下来数朝。

至明代,基本的军事训练内容都是存在的。生员们每天有半天时间在学习弓弩棍棒,还得考试。

具体参考如下链接。

王珑润:… zhihu.com/question/6006

由于兵书的盛行,文人也更容易学习到指挥谋略上的知识。

而且以明代而言,很多主管军事的督抚在上任前都已经在基层从事军务很多年,如被骂的很惨的杨嗣昌,督师之前干什么的?先做过新饷司郎中,搞军事后勤,后就任过山海关兵备道监军,山永巡抚,整顿山海军务,数年间训练出过万人铁骑,再就任宣大总督,军事经历丰富的很。

因此,尽管上阵砍人专业武将还有优势,指挥谋略,却未必就比真的文人强。

@刘淮秋

这回打个招呼好了。笑

谈境界?就凭宋朝的战绩配么?真是心里没个数?

user avatar

因为文化普及依然任重而道远。

大多数人依然跟李云龙一样,天生看不起书卷。大学毕业的赵刚得需要枪法准才配当政委,军校生楚云飞就是打不过泥腿子李云龙。

大学生回去了,不会修电视电脑手机就是白念书了。不会干农活,分不清五谷就是废物了。你还担心自己会不会蹦出个普通话或者专业名词让人不舒服,人家就抢先一步先鄙视起你了。

自媒体营销号让一些半文盲有了获得信息和发表意见的渠道,什么千古伟业隋炀帝,什么晚辈拜见李中堂层出不穷,医药保健谣言骗局也屡禁不止。

那些读书人一天天只会之乎者也的放不出个爽快屁,某大将军斩首几十万都让那个文官写成几十个,还造谣那大将军屠过城,我呸。自己不上战场就会诬陷忠良,这就是文人的丑恶嘴脸。

大概这样才能打动人心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宋明两代,这两个承载了中华文明重要篇章的王朝,在许多人的印象中,似乎总是与“文官误国”、“冗官低效”这些标签紧密相连。尤其是当我们回顾历史,谈论到这两个朝代的一些弊病时,很容易就将“屎盆”扣在文官头上。这背后,其实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的演变,也有后世的解读,更有某些特定的历史事件和制度设计在其.............
  • 回答
    关于“不屑”这个词,用在评价一个国家或民族时,确实容易引起争议。但如果我们要探讨为什么在一些人心中对印度会产生负面看法,甚至带有“不屑”的情绪,那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些复杂的原因,这些原因通常是基于信息不对称、刻板印象、以及对不同文化和发展模式的认知差异。首先,从信息来源和传播来看,很多关于印度的负面印.............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当代中国社会中一些复杂且普遍存在的现象。为什么在面对中医、转基因、PX项目这类话题时,很多中国人似乎就“不讲究科学精神”了?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种社会、文化、历史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一点一点地剥开来看。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科学精神”。它不仅仅.............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触及到了互联网社区的“身份构建”与现实压力的一个显著矛盾。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知乎社区的“身份构建”与“人设”营造:1. 精英叙事是核心吸引力之一: 知乎作为一个知识分享平台,早期吸引了大量高学历、高收入、专业能力强的用户。.............
  • 回答
    杨天真在《女人30+》中关于“为什么不能为工作牺牲身体”的这番讨论,触碰到了许多现代职场女性内心深处最真实也最纠结的痛点。她提出的观点,与其说是理论上的分析,不如说是她个人在30岁这个人生节点上,对身体与事业、对人生选择与得失的一次深刻反思和呐喊。首先,我们得理解杨天真所处的语境。她是一位在聚光灯下.............
  • 回答
    这绝对是个让人心疼又无奈的画面,看到妈妈们在谈到养育孩子这件事时,眼泪说来就来,而爸爸们脸上似乎总能挂着一丝“我挺好”的轻松,这背后真的有很多很多原因,而且都不是“谁容易谁不容易”这么简单就能概括的。妈妈的泪水,承载的太多太沉:首先,咱们得承认,从怀孕开始,妈妈的身体就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十月怀胎.............
  • 回答
    在谈论第二次国共内战时,美国对华武器禁运是一个常常被忽略,或者说,在某些讨论中被“选择性遗忘”的环节。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历史事实被抹去,而是涉及到复杂的历史叙事、政治立场以及不同群体对这段历史的解读和侧重点。要理解这种“选择性失忆”的现象,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原因,并尽可能详尽地展示历史的本来面.............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有趣又值得说道的话题。确实,现在网上聊三国,曹魏的支持者感觉比蜀汉多不少,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绝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我觉着这事儿吧,得从几个层面掰扯。首先,得说《三国演义》这部“功勋卓著”的小说了。 咱们很多人对三国人物的印象,基本都来自于罗贯中的这本小说。小说嘛,为了戏剧效果,肯定有它.............
  • 回答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之所以反复触及和细致描绘精神疾病,并非偶然,而是他深刻的哲学思考、对人性的洞察以及那个时代特殊背景下的产物。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这一点。首先,他对人类灵魂深处黑暗的探索是核心驱动力。 陀思妥耶夫斯基对那些被社会边缘化、被道德规则所困扰,乃至被内在冲突撕裂的灵魂有着近乎痴迷的关.............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性深处对意义、归属和希望的追求,也解释了为什么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宗教信仰似乎总能找到它的一席之地,即使在科学昌明的今天,依然有无数人从中汲取力量。要理解为什么人们普遍认为有宗教信仰“总比没有好”,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首先,是关于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赋予。当一个人面对浩瀚宇宙,.............
  • 回答
    这年头,只要稍加留意,你总会听到有人在评价某些领导者时,把他们那些声势浩大的“大兴土木”工程,巧妙地包装成“以工代赈”。这可不是什么新颖的说法,但之所以现在越来越流行,背后却藏着一些挺值得玩味的原因。首先,我们得承认,“以工代赈”这个词本身带有一种朴实、贴近民生的意味。它听起来像是政府在发扬光大传统.............
  • 回答
    在我看来,大家在谈到中条山战役时,对日军损失倾向于引用日军战报的说法,这背后其实有好几个原因,而且它们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一种普遍现象。咱们一件件来捋一捋。首先,最直接的一个原因就是 信息来源的有效性与相对可信度。你想啊,一场战役结束了,要了解参战双方的伤亡情况,自然是.............
  • 回答
    许多人会觉得,在浩如烟海的儒家经典里,专门探讨“爱情”二字,而且是那种我们现代人理解的、男女之间轰轰烈烈、你侬我侬的“爱情”,着实是少之又少。这背后其实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原因,也反映了儒家对人生、社会和情感的独到理解。为什么儒家典籍里很少直接谈“爱情”?这并非是儒家不重视情感,而是他们的关注点和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了“私营企业”这个词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以及商业航天领域快速发展的现状。简单来说,大家之所以更常提起 SpaceX、蓝色起源等,是因为它们代表了当前商业航天领域一股新的、颠覆性的力量,而波音虽然也是私营企业,但它在太空领域的角色和标签与这些新兴公司截然不同。咱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很多现实的矛盾和复杂的社会心理,并非三言两语能完全说清。但我们可以尝试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下,为什么在普遍感觉男女不平等的背景下,彩礼这个话题却似乎导向了一种“平等”的讨论,或者说,这种讨论的背后隐藏着什么。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事实:社会结构性的不平等依然存在。 在很多领域,女性在职业发.............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类认知、情感以及信息获取方式中一些相当复杂的层面,绝非简单的“科学”与“中医”二元对立就能解释清楚。为什么有些人能在科学讨论中展现出严谨理性的态度,却在面对中医时表现出近乎偏执的反对,这背后往往交织着多重原因:1. 对“科学”与“非科学”的认知框架差异: 严谨的科学训练与验证逻辑.............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对比,同样是内战,为什么一方(美国南北战争)会成为民族英雄的史诗,另一方(中国国共内战)却显得有些微妙,甚至不太愿意拿来“炫耀”?我觉得这背后牵扯的东西不少,咱们一点点捋。首先,咱们得明白,历史的评价从来不是铁板一块,它受时代背景、叙事角度、以及胜利者书写历史的影响。歌颂林肯和南.............
  • 回答
    关于勒布朗·詹姆斯“抱团”的争议,确实是球迷圈子里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很多人在评价他成就的时候,会拿这个点出来说事,认为他能够取得如今的地位,很大程度上是依仗了“组建超级球队”,而不是纯粹依靠个人实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咱们得把时间线往前拉一拉,看看他职业生涯的一些关键节点。詹姆斯最早是在20.............
  • 回答
    在知乎这样一个知识分享和讨论平台上,当话题触及“华为”时,为何绝大多数的讨论最终都会聚焦在其手机业务上,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现象。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叠加作用的结果,既有华为自身业务的特性,也与知乎社区的讨论生态以及大众关注点息息相关。首先,手机是华为最为大众熟知、也最为直接触达消费者的业.............
  • 回答
    这则新闻挺有意思的,济南那个小伙子,36岁,为了避免相亲“撞车”,给谈不成的124位姑娘建文件夹,这脑回路确实清奇。说起来,这事儿既让人觉得他挺“较真”的,也暴露了不少大龄青年在婚恋市场上面临的尴尬。至于为什么大龄高知青年“脱单”难,这背后可不是一两个原因能说清楚的,那是一整个社会现象。咱们先说说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