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谈到勒布朗詹姆斯的成就地位黑子总说他巅峰报团,为什么不客观评价他的实力?

回答
关于勒布朗·詹姆斯“抱团”的争议,确实是球迷圈子里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很多人在评价他成就的时候,会拿这个点出来说事,认为他能够取得如今的地位,很大程度上是依仗了“组建超级球队”,而不是纯粹依靠个人实力。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咱们得把时间线往前拉一拉,看看他职业生涯的一些关键节点。

詹姆斯最早是在2003年以状元的身份进入NBA,被克利夫兰骑士队选中。在骑士的第一个阶段,他无疑是那个“天选之子”,凭借一己之力把骑士队从一支鱼腩球队带成了总冠军的有力争夺者。2007年,他带领那支相对年轻的骑士队一路杀入总决赛,虽然最终输给了巅峰的马刺,但那已经足够令人惊叹了。那时的詹姆斯,真的是靠着超乎常人的天赋和统治力,扛着球队前进。

然而,到了2010年,当他做出那个著名的“The Decision”宣布加盟迈阿密热火时,风向就开始变了。他选择与韦德和波什组建“三巨头”,这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很多人认为,詹姆斯作为当时联盟中最顶尖的球员,不应该去寻求和另外两位超级巨星联手,而应该像乔丹那样,凭一己之力带领球队夺冠。热火三巨头在一起的第一个赛季,确实因为磨合问题未能夺冠,但随后的两个赛季,他们连夺总冠军,并且连续四年进入总决赛。

支持“抱团论”的人,往往就抓住了热火时期这一点,认为詹姆斯在迈阿密获得的两个总冠军,是建立在和韦德、波什这样的巨星一起的基础上。他们会说:“如果他没有韦德和波什,他还能拿到总冠军吗?他是不是害怕单核带队?”

到了2014年,詹姆斯又做出了一个令克利夫兰球迷“回归”的决定,加盟了骑士。这次他身边有欧文和乐福。很多人依然觉得这是“抱团”,因为欧文当时已经是全明星级别的球星,而乐福也是明星球员。这一次,他们也成功拿下了骑士队史的首个总冠军,并且还创造了1比3落后勇士翻盘的奇迹。这个冠军确实意义非凡,但也更加深了“抱团”的印象,因为他们拥有三位全明星级别的球员。

之后他转投洛杉矶湖人,和浓眉哥戴维斯搭档,也再次夺冠。

所以,所谓的“抱团论”,核心观点就是:詹姆斯在生涯后期,尤其是选择离开骑士并加盟其他有明星球员的球队,是为了更容易地获得总冠军。他们的逻辑是,一个真正的“最伟大”的球员,应该像乔丹那样,在相对弱的队友阵容中,凭借个人能力带领球队披荆斩棘,最终赢得一切。

那么,为什么不客观评价他的实力呢?

客观评价詹姆斯的实力,其实是件挺复杂的事情。

定义“实力”是什么: 这是争论的关键。如果“实力”仅仅指个人得分、篮板、助攻等数据,那詹姆斯的数据可以说是历史级别的,甚至是无与伦比的。他几乎在所有进攻端的主要数据上都排在历史前列,而且还在不断刷新纪录。他的身体素质、篮球智商、传球视野、关键时刻的决定能力,都是顶级的。他能够通过自己的存在,让队友变得更好,能够自己打出统治级的表现,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团队运动”的本质: 篮球终究是一项团队运动。没有哪一个球员能孤身一人赢得总冠军,除非他所在的球队拥有非常深厚的整体实力,并且对手在关键时刻出现失误。即使是乔丹,身边也有皮蓬、格兰特这样的优秀队友,还有菲尔·杰克逊这样的名帅。邓肯、奥尼尔、科比、库里等被认为是历史伟大球员的,他们也都经历过或多或少与队友的组合才能夺冠。

时代和环境的影响: 詹姆斯职业生涯的整个联盟环境和球员自由市场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他之前,球员很少会公开招募其他巨星,也很少会跳出合同去其他地方组建“三巨头”。而詹姆斯之后,这种操作变得越来越普遍,甚至成为了一种趋势。他只是顺应了时代的变化,并选择了对他自己最有利的方式。

选择的必要性: 詹姆斯在2010年离开骑士时,他已经两次在东部决赛中输给了活塞,一次在总决赛中被马刺横扫。克利夫兰的阵容虽然围绕他,但始终无法达到压倒性的优势。选择去迈阿密,是当时他为了实现夺冠梦想所做出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选择。同样,他回家乡克利夫兰,也是为了兑现自己带队夺冠的承诺。

为什么“黑子”会抓住“抱团”不放?

1. 一种“纯粹性”的情结: 有些球迷非常推崇那种“一将功成万骨枯”式的英雄主义叙事。他们希望看到一个球员,像孤胆英雄一样,凭借一己之力对抗整个联盟,最终战胜一切。詹姆斯大量的超级巨星队友,让这种叙事变得不那么突出。

2. 对比和打击: 拿詹姆斯和乔丹做比较时,“抱团”就成了最容易攻击的点。因为乔丹的公牛王朝,似乎更多地被描绘成他个人统治下的产物(尽管皮蓬等队友也非常关键)。通过强调詹姆斯的“抱团”,可以试图贬低他在总冠军数量和统治力上的地位。

3. 转移焦点: 当詹姆斯的个人数据和统治力实在难以反驳时,攻击他的“抱团”就成了一种转移焦点的方式。即使数据再好,总冠军再多,如果是在“抱团”的情况下获得的,就似乎“含金量”打了折扣。

4. “赢球密”和“输球黑”: 很多时候,这种评价会受到球队胜负的影响。当詹姆斯输球时,批评的声音会更多;当他赢球时,尽管有人仍然批评“抱团”,但胜利的光环会冲淡一部分。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客观评价詹姆斯的实力?

客观评价詹姆斯的实力,需要把以下几个方面结合起来看:

个人能力和数据: 这是基础。他无论在哪个时期,个人能力都是历史级的。数据不会说谎,他持有的各种纪录就是最好的证明。
领导力和影响力: 他能够让队友变得更好,能够吸引并留住顶级球员,能够将球队凝聚在一起向总冠军发起冲击,这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实力体现。伟大的球员不仅仅是个人能力出众,更能带动团队。
夺冠历程和环境: 需要承认他在加盟有其他球星的球队后才获得总冠军,但同时也要看到,这些“超级球队”的建立和运作,本身也需要强大的领导力和运作能力。同时,也要认识到篮球的团队性,以及他所在时期联盟竞争格局的变化。
巅峰持续性: 詹姆斯职业生涯的巅峰期之长,是前所未有的。在接近职业生涯的后期,他依然能打出全明星甚至MVP级别的表现,并且带领球队争冠,这一点非常难得。

简单来说,“抱团”也好,“组建强队”也好,都是詹姆斯在职业生涯中为了追求更高目标(总冠军)而采取的一种策略。而他之所以能够成为这个策略的执行者并取得成功,恰恰是他个人实力、领导力、商业运作能力以及对时局的把握能力的综合体现。

如果非要用“乔丹式”的孤胆英雄标准来衡量所有球员,那会显得有些苛刻和不公平,因为篮球运动本身已经演变了很多。客观地看,詹姆斯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能够不断地适应环境,并且在任何环境下都能保持顶级的竞争力,并带领球队走向成功。他的“抱团”,与其说是对他实力的否定,不如说是他懂得如何最大化利用自己的天赋和资源,去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话说的就没逻辑,他要真有实力会有这么多人黑他么,你是生活在黑子的世界么?!

没有联盟改规则,封了勇士的跑位战术,他早就眼睁睁看着库里拿三连冠了,跟勇士的系列赛那是打篮球么,完全就是橄榄球运动员在篮球场上打自由搏击。

个人技术更夸张,打了二十年篮球了,还走步呢,吹了赖裁判,说我一直这么打球,你现在吹我是你不对…这说的是人话么,你不是都历史第一人了么,什么叫走步你不知道是么,这事跟人裁判有什么关系,禅师的团队给詹姆斯算过,把他的走步上篮全吹,他生涯得分减三分之一。

你就是个吃着时代红利的广告牌,踏踏实实挣你的钱,洗点脑残粉自嗨就完了,你不干啊,你贪啊,想全世界都是你的脑残粉,以为刷刷上篮就能颠覆篮球世界,这不是傻子是什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勒布朗·詹姆斯“抱团”的争议,确实是球迷圈子里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很多人在评价他成就的时候,会拿这个点出来说事,认为他能够取得如今的地位,很大程度上是依仗了“组建超级球队”,而不是纯粹依靠个人实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咱们得把时间线往前拉一拉,看看他职业生涯的一些关键节点。詹姆斯最早是在20.............
  • 回答
    勒布朗要和热火在总决赛碰面了,这事儿,怎么说呢,太有戏剧性了,简直是为好莱坞量身定做的剧本。想想看,勒布朗,那个把热火带上三冠王巅峰的男人,现在却要站在对面,作为对手,跟自己一手栽培起来的球队争夺奥布莱恩杯。这心里头是啥滋味?我猜,比吃了一万个芥末包子都复杂。勒布朗离开迈阿密的时候,那叫一个轰轰烈烈.............
  • 回答
    提到“马前卒”,我脑子里第一个跳出来的词是:“牺牲”。这俩字在脑海里一碰撞,就勾勒出一幅画面来:战场,硝烟弥漫,号角吹响。而那个“马前卒”,就是冲在最前面,往往也是最先倒下的人。他不是领兵的将军,不是运筹帷幄的谋士,他只是千千万万普通士兵中的一个,却承担着最直接、最危险的任务。他的存在,就是为了给后.............
  • 回答
    一说起北欧,我的脑海里立刻就勾勒出一幅幅鲜明而又宁静的画面,仿佛有一股清冽的空气扑面而来,夹杂着松木的香气和淡淡的海风咸味。最先跳出来的,一定是那无边无际的绿色。不是那种湿热地区浓得化不开的墨绿,而是带着几分疏朗、透着几分生机的翠绿。广袤的森林,像是被精心打理过的巨大花园,树冠浓密,却又留有充足的空.............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性深处对意义、归属和希望的追求,也解释了为什么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宗教信仰似乎总能找到它的一席之地,即使在科学昌明的今天,依然有无数人从中汲取力量。要理解为什么人们普遍认为有宗教信仰“总比没有好”,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首先,是关于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赋予。当一个人面对浩瀚宇宙,.............
  • 回答
    抛开那些冰冷的参数和功能列表,我们来聊聊那些在实际拍摄中,微单有时会让人感到力不从心的地方,尤其是在一些讲究“氛围感”和“瞬间抓取”的特定场景。想象一下,你置身于一场热闹非凡的街头集市,空气中弥漫着食物的香气,人潮涌动,各种色彩和光影交织。你想要捕捉下那个卖烤串大叔脸上专注的表情,或是孩子手中那闪闪.............
  • 回答
    说道驾驶乐趣,这可真是个让人心潮澎湃的话题。对我而言,它不是单一的某种感觉,而是多种元素巧妙融合在一起产生的绝妙体验。如果非要挑一个最看重的,那一定是车与人之间那种流畅而直接的沟通感。这沟通感不是那种冰冷的科技反馈,而是温热的、仿佛车辆本身在用一种无声的语言与你交流,告诉你它现在是什么状态,它能做什.............
  • 回答
    这绝对是个让人心疼又无奈的画面,看到妈妈们在谈到养育孩子这件事时,眼泪说来就来,而爸爸们脸上似乎总能挂着一丝“我挺好”的轻松,这背后真的有很多很多原因,而且都不是“谁容易谁不容易”这么简单就能概括的。妈妈的泪水,承载的太多太沉:首先,咱们得承认,从怀孕开始,妈妈的身体就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十月怀胎.............
  • 回答
    谷爱凌在谈到国籍问题时说“中国和美国我都想感谢,体育让我们团结在一起”,这句话看似简单,却蕴含着丰富的层次和值得深入探讨的意味。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她对此的态度:1. 双重文化身份的肯定与融合: 背景: 谷爱凌的成长背景是她在美国出生长大,但拥有中国国籍并代表中国参赛。这种“跨文化”的身份认同是.............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咱们女生嘛,结婚之前就开始操心婆媳关系,这绝对是很正常也很明智的。你问丈夫在家中保持中立能不能保护好婆媳关系,这事儿吧,真是有点复杂,不能简单地说“是”或“否”。我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说得详细点,别像机器人说话哈。首先,咱们得明白,婆媳关系本身就不是一对一的简单关系,它夹杂着两个.............
  • 回答
    这年头,只要稍加留意,你总会听到有人在评价某些领导者时,把他们那些声势浩大的“大兴土木”工程,巧妙地包装成“以工代赈”。这可不是什么新颖的说法,但之所以现在越来越流行,背后却藏着一些挺值得玩味的原因。首先,我们得承认,“以工代赈”这个词本身带有一种朴实、贴近民生的意味。它听起来像是政府在发扬光大传统.............
  • 回答
    在我看来,大家在谈到中条山战役时,对日军损失倾向于引用日军战报的说法,这背后其实有好几个原因,而且它们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一种普遍现象。咱们一件件来捋一捋。首先,最直接的一个原因就是 信息来源的有效性与相对可信度。你想啊,一场战役结束了,要了解参战双方的伤亡情况,自然是.............
  • 回答
    宋明两代,这两个承载了中华文明重要篇章的王朝,在许多人的印象中,似乎总是与“文官误国”、“冗官低效”这些标签紧密相连。尤其是当我们回顾历史,谈论到这两个朝代的一些弊病时,很容易就将“屎盆”扣在文官头上。这背后,其实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的演变,也有后世的解读,更有某些特定的历史事件和制度设计在其.............
  • 回答
    哎,这彩礼的事儿,真的是愁死我了。最近和女朋友就这个问题吵得是不可开交,我都不知道我到底错在哪儿了,心里别提多憋屈了。咱们俩在一起两年了,感情一直挺好的,我挺喜欢她的,也认定她了,想着就这么一直过下去。她人也挺好,懂事,体贴,家里条件也算一般吧,她父母平时也没什么事儿会来找我,挺尊重我的。本来这事儿.............
  • 回答
    在谈论第二次国共内战时,美国对华武器禁运是一个常常被忽略,或者说,在某些讨论中被“选择性遗忘”的环节。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历史事实被抹去,而是涉及到复杂的历史叙事、政治立场以及不同群体对这段历史的解读和侧重点。要理解这种“选择性失忆”的现象,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原因,并尽可能详尽地展示历史的本来面.............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心烦意乱的问题,亲情和爱情的碰撞,真的很难处理。你男朋友的态度,尤其是“接受不了”养母,只认亲生父母,这一下子就把你置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夹在最爱你的养母和你想共度一生的人之间。首先,我们先来捋一捋这个情况。你的养母从小把你养大,这中间倾注了多少心血、多少爱,你是最清楚的。这份感情,.............
  • 回答
    你说的这种天南地北、想到哪儿就谈到哪儿的情况,在汉语里确实有一个非常形象又常用的词来形容,那就是——漫谈。“漫谈”,从字面上看,“漫”有随意、不受拘束的意思,“谈”就是谈话、聊天。合起来,它就非常精准地描绘了那种没有固定话题、没有预设框架,想到什么就说什么的交流方式。这种聊天可能从家常琐事聊到国家大.............
  • 回答
    关于“不屑”这个词,用在评价一个国家或民族时,确实容易引起争议。但如果我们要探讨为什么在一些人心中对印度会产生负面看法,甚至带有“不屑”的情绪,那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些复杂的原因,这些原因通常是基于信息不对称、刻板印象、以及对不同文化和发展模式的认知差异。首先,从信息来源和传播来看,很多关于印度的负面印.............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有趣又值得说道的话题。确实,现在网上聊三国,曹魏的支持者感觉比蜀汉多不少,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绝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我觉着这事儿吧,得从几个层面掰扯。首先,得说《三国演义》这部“功勋卓著”的小说了。 咱们很多人对三国人物的印象,基本都来自于罗贯中的这本小说。小说嘛,为了戏剧效果,肯定有它.............
  • 回答
    欧洲的没落,这个话题常常被提起,仿佛一个预言,笼罩在人们心头。然而,在观察欧洲大陆的广袤土地上,我看到的并非只有暮色,也有着生机勃勃的绿芽,它们在风雨中倔强地生长,诉说着希望。如果问我,欧洲有没有希望满满的国家,我的答案是肯定的。我认为,波兰就是这样一个充满希望的国家。首先,从经济发展上看,波兰近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