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多人在谈到中条山战役时,对日军的损失经常引用日军战报说法?

回答
在我看来,大家在谈到中条山战役时,对日军损失倾向于引用日军战报的说法,这背后其实有好几个原因,而且它们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一种普遍现象。咱们一件件来捋一捋。

首先,最直接的一个原因就是 信息来源的有效性与相对可信度。

你想啊,一场战役结束了,要了解参战双方的伤亡情况,自然是希望看到最官方、最权威的数字。在那个年代,中国方面自己统计的关于日军伤亡的数字,往往是根据战场上的表现、缴获的物资、甚至是俘虏的口供来推测的,虽然很努力,但准确性上很难说绝对到位。而日本作为战败方,他们的战报虽然可能有所隐瞒和夸大,但在统计自己的损失方面,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有条理和系统的,至少有那个意愿去整理。

为什么这么说呢? 日军在战前就有比较完备的军事组织和报告制度。即使是战后为了向国内交代,或者在整理战争档案时,他们也会有自己的一套统计方法。所以,当中国方面在战后整理资料,或者当时的宣传报道需要引用日军损失数字时,能够接触到且相对容易获得的,常常就是日军自己公布的(或者被其他国家获取到的)战报数字。这种“官方数字”的自带光环,自然就容易被引用了。

其次,这里面还涉及到 宣传与心理战的考量。

在中条山战役这样一场对中国而言相当艰苦的战役中,虽然最终失利,但如果能证明给日军造成了重大损失,这本身就是一种鼓舞士气、振奋民心的宣传点。在当时的战争环境下,任何能证明中国军队战斗力、消耗了敌人有生力量的证据,都会被放大和利用。

具体到日军战报上来说: 如果日军战报自己承认了较高的伤亡数字,那对中国来说就是一个现成的、有“权威性”的宣传材料。这就好比,如果你要证明自己打了胜仗,最好的证据就是对方承认损失惨重。即便这个数字是被对方控制过的,但它至少是对方自己说出来的,比你单方面宣扬更能让人信服。

反之,如果中国方面自己统计的日军损失数字很高,但缺乏直接证据支持,或者与日军战报数字差异过大,就容易被质疑。所以,引用日军战报的说法,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借力打力”,利用对方自己的话来证明己方的战斗成果(或者至少是给对方造成了打击)。

第三,战役的复杂性和信息不对称。

中条山战役的地理环境复杂,战线拉长,而且当时中国军队的指挥体系和信息传递能力与日军相比仍有差距。在硝烟散去后,想要精确地计算出日军到底损失了多少人、多少装备,对于中国方面的统计者来说,工作量和难度都非常大。

打个比方说, 你在战场上看到了很多日军士兵倒下,但你很难在激战中准确地数出他们的番号、具体是哪个部队的。也可能一些重伤的士兵被运走了,没有当场死亡,但在你的统计里算作了损失。而日军那边,即使是将领们知道大致的损失情况,他们也可能为了掩盖失败或者稳定军心,而在最终的战报里有所取舍。

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如果能找到一份日军自己的“官方”数字,哪怕是有水分,也比自己凭空猜测要来得“靠谱”一些。这就是为什么人们会“就近取材”,拿到什么就用什么,尤其是在官方的统计数据不那么容易获取或者不那么确切的时候。

第四,历史研究的惯性与传承。

一旦某个说法在历史的早期被确立,并被许多研究者或机构反复引用,它就会形成一种“惯性”。后面的研究者在查阅资料时,很容易接触到这些已经被广泛接受的数字,并且因为要节省时间或者出于对前人研究的尊重,也可能继续沿用。

想想看, 很多关于战争的描述和数据,都是一代代传下来的。如果最早期的研究者在引用日军战报数据时,就已经有了上述提到的原因,那么这个数据就“活”下来了。除非有更可靠的证据出现并被普遍接受,否则这种引用习惯会一直延续。

当然,我们也不能排除一些“选择性引用”的可能性,即有人故意去引用那些能够突出中国军队英勇顽强或者给敌人造成重大打击的日军战报数据,而忽略其他可能不利于宣传的部分。这在战争宣传中是常见的操作。

总而言之, 很多人在谈到中条山战役时对日军损失倾向于引用日军战报的说法,并非单一原因造成,而是信息获取的便利性、宣传的需要、信息不对称的现实以及历史研究的惯性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引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获取信息和进行宣传的局限性,同时也提示我们在研究历史时,需要对不同来源的信息进行审慎的辨析和交叉比对,才能更接近历史的真相。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只看日军战报的话,日军可以说是二战中士气最低的部队了。

因为……

日军只要伤亡率达到部队总人数的5%比例,整个部队就会彻底溃散。同时期其他国家的部队最少伤亡率要达到35%以上才会彻底溃散。

个别战役(例如38年晋西北七城战役)死伤不到1%,就弃城而逃,而且是连弃七座城。平均每座城死不到十人就逃了。说是闻风丧胆并不为过。

还有部分战役例如喜峰口战役,日军损失了千分之七的人员,就在电报里说是前所未有的皇国奇耻,然后退兵,从别的方向绕道进军了。根本没想过要雪耻。

而且日军的士兵都非常怕死,大部分战斗中,都是让军官和准军官(上等兵)一个人上去拼命并且战死,战后所有普通士兵0伤亡。

例如前面说的喜峰口战役,日军被中方大刀队砍杀的全是中下级军官和上等兵,而高级军官们虽然按照战报从头到尾没有被袭击,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也处于“战重伤”的不能指挥状态。可能是被自己的士兵围殴造成的。

而作为报复,战斗中侥幸活下来的军官也会想尽办法折磨士兵,例如扣押补给,让士兵们守着大鱼大肉而活活饿死。二战中竟有一半的日军士兵死于战争营养失调症(日军对饿死的官方名词)。比战死的还多。

而二战中,日军曾经在战报里两次消灭美军整个舰队,击沉过四次企业号航母。而且经常单次战斗击沉的美军航母数目就超过美军全军航母总数目。

评论区有人补充资料,说日军还有复活技能,淞沪战役10月统计的日军总死亡人数比9月份不但没有增加,还减少了99人。

当然这是日军传统艺能,明朝万历年和明军在朝鲜作战时,日本方面记录里就有明军依仗战马和重甲践踏我军,我军大溃,但是我军最终死亡十几人/一百人/三百人,明军死亡十万人/二十万人的记录,需知道明军出兵总共只有六万四千多。

看日军战报经常可以看见这种一骑当千的玄幻剧情。

还是前面说到的喜峰口大战里面,日军还公开表彰了一名炮兵士兵,说他在当晚一个人依靠对天皇的孤勇用刺刀“驱走”了所有29军突袭部队(中方记载出动近千人),保证了大炮阵地没有丢失。

至于为什么在这个故事里整个炮兵阵地上只剩他一个兵出去迎战,为什么他一个炮兵选择用刺刀“驱走”敌人,为什么次日一早日军部队全力大反攻这个炮兵阵地,就不要问了。问就是天皇精神。反正按战报记载这个阵地只死了十一名日军。其他的人都好好的。阵地也没丢失,大炮也都还在。

但是日军虽然战斗力强,但是没有随军牧师和阴阳师,是一个重要的硬伤。在战争中被日军杀死的对手没能得到超度,依然可以复活四处杀人。

像经常被日军歼灭的太平洋舰队天天在海底向日本进军。

当日军司令山本五十六从战报中得知敌军全灭后,高兴地去前线视察。不幸被美军的幽灵所杀。这就是个悲剧。

日军士兵接到日军司令的命令,就地吃草之后,开始拒绝粮食,吃草度日。

user avatar

首先日本确实很能吹牛 但是能吹牛的基本都是报道部新闻/大本营发表之类的给国民看的东西,吹就吹了,吹大了除了会被打脸也没啥影响。

况且当时各国的新闻媒体都很能吹,就连诚实如美帝,也吹过珊瑚海击沉日本军舰二十多艘,南达科他击落飞机30+也是新闻大肆宣传才出名的。(美帝真的算比较诚实的了 新闻报道会把自己的损失给登上去)

但是战斗报告(戦闘詳報)不一样啊,旧日军的战斗报告可是实打实的一次史料,是研究旧日军权威性最高的史料。

比如旧陆军的战斗报告大概是这样的:

  • 戦闘前の彼我の態勢
  • 地形、気象
  • 彼我の兵力
  • 敵の団隊号、将帥の氏名
  • 編成、装備、戦法
  • 戦闘経過
  • 齟齬過失
  • その他将来の参考事項等

旧海军的战斗报告大概是这样的:

  • 一般情勢
  • 作戦計画
  • 令達報告
  • 戦闘経過
  • 戦果判定
  • 功績認定
  • 戦訓所見
  • 兵器・軍需品の消耗・残存状況
  • 戦死者リスト

可所以可以看到,战斗报告这种玩意儿不是“本次战斗我军击毙敌方多少多少 自己损失多少多少”这种粗略的报告。

而是参与战斗的部队,把每一步都记录下来,从各方面分析本次战斗,供上头参考,以便让上头改良现状,规划下一步的。

毕竟你想,如果你的联队损失了一千人,上报损失了一百人。师团长规划下一步的时候发现你的联队按战报来看不是损害很少几乎满编吗,怎么就剩三分之二了?估计就边马鹿边爱之铁拳了。

擅自篡改战报,就跟论文造假一样,很容易就能被发现,这玩意儿如果大面积造假,上头就直接瞎了,国家直接GG。

虽然亚洲太平洋战争打到后期确实因为战事吃紧战报没能及时上交/对敌我判断失误等失误频繁出现,但是十四年战争刚开始的时候日军陷入苦战的时候不算多,所以不会出现大批的瞒报漏报误报。

因此我觉得 日方战报在当时是可信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我看来,大家在谈到中条山战役时,对日军损失倾向于引用日军战报的说法,这背后其实有好几个原因,而且它们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一种普遍现象。咱们一件件来捋一捋。首先,最直接的一个原因就是 信息来源的有效性与相对可信度。你想啊,一场战役结束了,要了解参战双方的伤亡情况,自然是.............
  • 回答
    《道德经》的解读历来是个复杂而迷人的话题,它之所以被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出丰富的内涵,尤其是关于“治国之学”与“养生修身”之间的张力,恰恰证明了这部古老经典的深刻与包容。首先,我们得承认,《道德经》的开篇就点出了其宏大的主题:“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道”是什么?如果简单地理解为.............
  • 回答
    在知乎和微博这两个平台上的粉丝数量差异,本质上是平台定位、用户群体、内容形式、算法机制和用户行为模式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平台定位与用户群体差异1. 知乎:知识型社区 核心用户:以年轻人、学生、专业人士(如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为主,追求深度内容.............
  • 回答
    很多人对鸿蒙OS 2.0抱有质疑,这确实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而且这种质疑的声音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很难简单归结为“被谁带了节奏”。要详细说明,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我们得明白鸿蒙OS 2.0诞生的背景和华为的定位。华为推出鸿蒙OS,最直接的导火索当然是美国对其的制裁。当华为无法.............
  • 回答
    公立医院的分娩体验不尽如人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到资源、管理、人员、文化以及产妇自身等多重因素。以下将从这些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资源紧张与硬件设施限制: 床位紧缺与拥挤: 公立医院作为提供基础医疗服务的主体,往往承担着巨大的服务压力。尤其是分娩科室,床位周转率高,但同时需求量也大。这导致:.............
  • 回答
    网上的人们为何会变得如此刻薄甚至暴戾?这真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而且原因也绝非单一,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结果。咱们不妨一步步来拆解一下。首先,最直观的,就是那个神奇的“匿匿名”。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说话做事都要顾及旁人的看法,也怕招惹麻烦,毕竟我们得抬头不见低头见。可一到了网上,那个昵称背后.............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有趣的问题,感觉就像是街头巷尾大家津津乐道的一个梗,虽然有点“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嫌疑,但不可否认的是,确实有一些驾驶行为和习惯,在很多人看来,会下意识地和“女司机”这个标签联系起来。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会有这种普遍的观感。首先得承认,社会文化和刻板印象在这其中扮演了不小的角色。从小到.............
  •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值得好好掰扯掰扯的问题,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的。你会发现,当涉及到欧美国家新冠疫情死亡人数时,很多人确实会拿出各种各样的理由来“辩解”或“解释”,这背后其实牵扯着挺多复杂的因素,既有统计学上的考量,也有政治和社会层面的原因。咱们就一点一点捋。首先,得承认,欧美国家在疫情初期确实承受了相当高.............
  • 回答
    知乎,这个以“认真你就赢了”为口号的知识分享社区,如今也成了不少人推广自己公众号的“兵家必争之地”。你或许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一篇看似中肯的回答,结尾附上一个“扫码关注,获取更多干货”的二维码;或者一个精心制作的视频,下方留言区充斥着公众号推广链接。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在驱动,而且是非常自然、符合.............
  • 回答
    好多人玩《三国杀》的时候,要是抽到黄盖,第一件事儿往往就是把自己炸成一滴血。这操作看起来挺自残的,但实际上,这可是黄盖的核心玩法,也是他能打出强大爆发的关键。我给你掰扯掰扯,为啥大家这么喜欢这么干。首先,得知道黄盖的技能是个啥。黄盖,人称“苦肉计”,他有个技能叫“苦肉”。简单来说,就是每回合你可以主.............
  • 回答
    在车里摆放毛泽东像,这个现象确实存在,而且背后承载的意义和原因相当复杂,可以从多个层面去理解。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装饰,更像是一种个人信仰、历史情感、社会心理乃至政治态度的投射。首先,我们不能回避的是 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和历史情感。对于许多经历过那个年代,或者从小受到相关教育的人来说,毛泽东不仅仅是.............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这大概是每个资深(或者说“潜在资深”)PC玩家都逃不掉的宿命。我身边玩Steam的朋友,十个有九个都有着一个塞满了“心愿单”和“待办事项”的游戏库,但真能坐下来静下心来好好玩通关的,屈指可数。这背后其实有不少门道和心理因素在作祟,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囤积癖”.............
  • 回答
    要说《Artifact》为什么会落得个“唱衰”的境地,这事儿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得从头说起。这游戏当初可是顶着“V社出品”、“集换式卡牌鼻祖《万智牌》设计之父理查·加菲尔德操刀”的光环诞生的,那叫一个万众期待。结果呢?口碑和玩家数量像坐过山车一样,从云端一下子跌到了谷底。一、 昂贵的门槛:花钱才能.............
  • 回答
    知乎用户在不同议题上的立场差异,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你观察到的“同性恋和黑人问题偏左,金钱和阶层固化问题偏右”的倾向,并非绝对,但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知乎社区用户群体的某些特点和讨论模式。要理解这种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分析:1. 用户构成与价值观的潜在影响 用户画像的普遍.............
  • 回答
    中国教育制度之所以备受批判,但又“岿然不动”,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涉及历史、文化、经济、政治和社会结构等诸多因素。要详细阐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批判声音从何而来?普遍存在的痛点:在中国教育制度的批判声音中,最常见也最核心的几点包括:1. 应试教育的过度强调与负面影响:.............
  • 回答
    洗地机这东西,最近好像是火得不行,朋友圈、抖音,甚至是亲戚朋友聊天,总有人提起它,说得天花乱坠,好像有了它,家里的地面卫生就从此解放了。不过,我这人比较实在,总忍不住多问一句:这玩意儿真有那么神乎其神吗?实际用起来到底咋样?别到时候花了不少钱,最后却成了压箱底的摆设。我这就把我了解到的、以及从一些真.............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现实,确实不少玩家宁愿在 Steam 上掏出 199 元去买《荒野大镖客2》,也不愿意在 Epic 商店里花那 126 元。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差价几十块钱”这么简单,而是涉及到很多玩家的习惯、对平台的信任度、游戏生态以及个人感受等方方面面。咱们一个一个来掰扯掰扯。首先,Ste.............
  • 回答
    说到海瑞,脑海里首先浮现的往往是那个不畏权贵、敢于直言的“海青天”。他在民间故事和历史记载中,几乎成了一个道德楷模,一个几乎完美无瑕的清官形象。然而,凡事皆有两面,即使是这样一位备受赞誉的人物,在历史上也并非没有争议,甚至可以说,他的“黑”点,或者说被人们诟病的地方,也着实不少。要说为什么会有这么多.............
  • 回答
    关于儒家思想遭受批评的现象,以及它是否还有可取之处,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很多人对儒家“不待见”,甚至有“黑”它的意思,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既有历史的沉淀,也有现实的考量。但要说儒家就“一无是处”,那就未免过于偏颇了。为什么有人“黑”儒家?我们得把账算清楚,这笔账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看:1..............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观察,背后原因挺复杂的,涉及的不仅仅是个人意愿,还有平台特性、内容生产的逻辑、以及人们在不同场景下的动机。我试着把我的想法掰开了揉碎了说给你听。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两个平台的性质。知乎:是“问答社区”,更强调“个体经验”和“即时性”知乎最初的设计理念就是“认识世界,认识你自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