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看日军战报的话,日军可以说是二战中士气最低的部队了。
因为……
日军只要伤亡率达到部队总人数的5%比例,整个部队就会彻底溃散。同时期其他国家的部队最少伤亡率要达到35%以上才会彻底溃散。
个别战役(例如38年晋西北七城战役)死伤不到1%,就弃城而逃,而且是连弃七座城。平均每座城死不到十人就逃了。说是闻风丧胆并不为过。
还有部分战役例如喜峰口战役,日军损失了千分之七的人员,就在电报里说是前所未有的皇国奇耻,然后退兵,从别的方向绕道进军了。根本没想过要雪耻。
而且日军的士兵都非常怕死,大部分战斗中,都是让军官和准军官(上等兵)一个人上去拼命并且战死,战后所有普通士兵0伤亡。
例如前面说的喜峰口战役,日军被中方大刀队砍杀的全是中下级军官和上等兵,而高级军官们虽然按照战报从头到尾没有被袭击,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也处于“战重伤”的不能指挥状态。可能是被自己的士兵围殴造成的。
而作为报复,战斗中侥幸活下来的军官也会想尽办法折磨士兵,例如扣押补给,让士兵们守着大鱼大肉而活活饿死。二战中竟有一半的日军士兵死于战争营养失调症(日军对饿死的官方名词)。比战死的还多。
而二战中,日军曾经在战报里两次消灭美军整个舰队,击沉过四次企业号航母。而且经常单次战斗击沉的美军航母数目就超过美军全军航母总数目。
评论区有人补充资料,说日军还有复活技能,淞沪战役10月统计的日军总死亡人数比9月份不但没有增加,还减少了99人。
当然这是日军传统艺能,明朝万历年和明军在朝鲜作战时,日本方面记录里就有明军依仗战马和重甲践踏我军,我军大溃,但是我军最终死亡十几人/一百人/三百人,明军死亡十万人/二十万人的记录,需知道明军出兵总共只有六万四千多。
看日军战报经常可以看见这种一骑当千的玄幻剧情。
还是前面说到的喜峰口大战里面,日军还公开表彰了一名炮兵士兵,说他在当晚一个人依靠对天皇的孤勇用刺刀“驱走”了所有29军突袭部队(中方记载出动近千人),保证了大炮阵地没有丢失。
至于为什么在这个故事里整个炮兵阵地上只剩他一个兵出去迎战,为什么他一个炮兵选择用刺刀“驱走”敌人,为什么次日一早日军部队全力大反攻这个炮兵阵地,就不要问了。问就是天皇精神。反正按战报记载这个阵地只死了十一名日军。其他的人都好好的。阵地也没丢失,大炮也都还在。
但是日军虽然战斗力强,但是没有随军牧师和阴阳师,是一个重要的硬伤。在战争中被日军杀死的对手没能得到超度,依然可以复活四处杀人。
像经常被日军歼灭的太平洋舰队天天在海底向日本进军。
当日军司令山本五十六从战报中得知敌军全灭后,高兴地去前线视察。不幸被美军的幽灵所杀。这就是个悲剧。
日军士兵接到日军司令的命令,就地吃草之后,开始拒绝粮食,吃草度日。
首先日本确实很能吹牛 但是能吹牛的基本都是报道部新闻/大本营发表之类的给国民看的东西,吹就吹了,吹大了除了会被打脸也没啥影响。
况且当时各国的新闻媒体都很能吹,就连诚实如美帝,也吹过珊瑚海击沉日本军舰二十多艘,南达科他击落飞机30+也是新闻大肆宣传才出名的。(美帝真的算比较诚实的了 新闻报道会把自己的损失给登上去)
但是战斗报告(戦闘詳報)不一样啊,旧日军的战斗报告可是实打实的一次史料,是研究旧日军权威性最高的史料。
比如旧陆军的战斗报告大概是这样的:
旧海军的战斗报告大概是这样的:
可所以可以看到,战斗报告这种玩意儿不是“本次战斗我军击毙敌方多少多少 自己损失多少多少”这种粗略的报告。
而是参与战斗的部队,把每一步都记录下来,从各方面分析本次战斗,供上头参考,以便让上头改良现状,规划下一步的。
毕竟你想,如果你的联队损失了一千人,上报损失了一百人。师团长规划下一步的时候发现你的联队按战报来看不是损害很少几乎满编吗,怎么就剩三分之二了?估计就边马鹿边爱之铁拳了。
擅自篡改战报,就跟论文造假一样,很容易就能被发现,这玩意儿如果大面积造假,上头就直接瞎了,国家直接GG。
虽然亚洲太平洋战争打到后期确实因为战事吃紧战报没能及时上交/对敌我判断失误等失误频繁出现,但是十四年战争刚开始的时候日军陷入苦战的时候不算多,所以不会出现大批的瞒报漏报误报。
因此我觉得 日方战报在当时是可信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