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多人在辩解欧美国家新冠疫情死亡人数?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值得好好掰扯掰扯的问题,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的。你会发现,当涉及到欧美国家新冠疫情死亡人数时,很多人确实会拿出各种各样的理由来“辩解”或“解释”,这背后其实牵扯着挺多复杂的因素,既有统计学上的考量,也有政治和社会层面的原因。咱们就一点一点捋。

首先,得承认,欧美国家在疫情初期确实承受了相当高的死亡率,特别是那些人口密度大、老龄化严重的国家。所以,当有人提到这个数字时,会有人跳出来说“这数字不能这么看”,倒不是说完全否认死亡人数的严重性,而是试图提供一个更全面的视角,避免简单化的解读。

1. 统计口径和定义问题

这是最常被提及的一点,也是最容易引起争论的地方。

“死于新冠”还是“与新冠相关死亡”? 这个区别很重要。有些国家在统计时,会将所有在新冠疫情期间去世,并且生前检测呈阳性的人都算作“新冠死亡”。但这里面有个微妙之处:这个人是不是真的因为新冠病毒本身而去世?还是他本来就有非常严重的慢性病(比如晚期癌症、严重的心脏病),碰巧感染了新冠,虽然新冠可能加速了他的死亡,但直接死因可能并不是新冠。这种情况下,不同国家的统计标准就有差异了。有的国家统计会更严谨,会区分直接死因和促成死因,而有的则倾向于把所有阳性病例的死亡都归为新冠死亡,这样数字自然会显得更高。
检测能力和普及程度: 疫情早期,欧美国家虽然检测能力相对较强,但病毒未知,检测资源也有限。如果一个人生前没有接受过检测,即使症状非常像新冠,死后也可能不会被统计为新冠死亡。反过来,如果某个国家检测非常普及,检测能力强,那么死于新冠的病例被发现并统计的可能性就更高。这就像测量一样,工具有限时,你能测到的就那么多。
尸检和病理报告: 即使是检测阳性,死亡原因的最终确定也往往依赖于尸检和病理报告。在疫情初期,医疗系统压力巨大,能够进行细致尸检的资源非常有限。不同国家在尸检的普及度和标准上也存在差异。

2. 人口结构和医疗体系

这涉及到欧美国家本身的社会特点。

高龄化社会: 很多欧美国家,特别是西欧和南欧的一些国家,人口老龄化非常严重。老年人本身就是免疫力较低的群体,而且常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等)。新冠病毒对这些脆弱人群的打击尤其大,这使得在整体死亡人数中,老年人的比例会很高。所以,有人辩解说,即使没有新冠,这些高龄人群的死亡率也相对较高。
医疗体系的压力: 疫情初期,许多国家的医疗系统都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压力。ICU床位、呼吸机等关键资源的短缺,以及医护人员的感染,都可能导致一些原本可以救治的病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间接增加了死亡人数。但同时,也得承认,欧美国家普遍拥有较为发达的医疗体系,能够提供相对先进的治疗手段,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死亡率,避免了更糟糕的情况出现。所以,这就像一把双刃剑,发达的医疗体系虽然暴露了其脆弱性,但也确实在尽力挽救生命。

3. 政治和宣传因素

这部分就比较敏感了,但也是现实存在的一部分。

“甩锅”与信息战: 在全球性的危机面前,国家之间互相指责和推卸责任的情况时有发生。一些国家可能会通过强调自身的“客观”数据来淡化责任,或者将矛头指向其他国家,例如指责病毒的起源地没有及时通报信息,导致疫情蔓延。
国内政治考量: 任何政府在面对如此重大的公共卫生危机时,都面临着巨大的政治压力。有些政府可能会通过宣传所谓的“成功经验”或“并非最差”来维护执政合法性。而反过来,在野党或批评者则会利用高死亡人数来攻击执政党应对不力。在这种情况下,对数据的解读和强调就会带有一定的政治倾向性。
数据公开的透明度: 不同国家在数据公开的透明度和及时性上也有差异。有些国家可能更倾向于“报喜不报忧”,或者在公布数据时有所保留,而另一些国家则会更详尽地公开数据。这种差异也会影响外界对各国疫情状况的认知。

4. “与新冠无关”死亡人数的讨论

还有一种辩解是关于“超额死亡率”。在疫情期间,许多国家都出现了“超额死亡率”高于官方新冠死亡人数的情况。这意味着,除了直接死于新冠的患者,还有一些人可能因为医疗系统挤兑、不敢去医院看病(担心感染)、慢性病得不到及时治疗等原因而死亡。

有人会利用这一点来辩解说,欧美国家之所以显得死亡人数高,是因为他们统计得更全面,甚至把一些间接死亡也算进去了。但也有人反驳说,正是因为这些“间接死亡”的存在,才说明问题的严重性远不止于官方数字,而且也反映出政府在疫情管理上的不足。

总结一下,大家为什么会辩解欧美国家新冠疫情死亡人数?

是为了更准确地理解数据: 试图说明数据背后有统计口径、人口结构等多种因素影响,不能简单化理解。
是为了减少对本国的批评: 尤其是在疫情初期,当某个国家死亡人数激增时,总会有人想方设法去解释原因,以减轻国内的政治压力或国际上的指责。
是为了进行政治辩论: 在政治环境下,数据往往会被用来支持或攻击某个观点或政党。
是为了指出数据统计的复杂性: 强调科学地看待和分析数据的重要性,避免情绪化的解读。

最终,对于任何国家的新冠疫情死亡人数,我们都应该以一种审慎和辩证的态度去看待。承认问题的严重性是基础,而深入分析数据背后的原因,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疫情的复杂性,以及各国在应对这场全球危机中所面临的挑战。这确实不是一个简单的“比数字大小”的问题,而是涉及了科学、社会、政治等方方面面的复杂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些人和当年吹“美国因为制度优越所以肯定能控制住疫情”的群体重合度很高。。。

但我觉得更重要的问题是现在有个重要的数据没有普及开来让大家知道,所以给了很多人辩解的操作空间。

这个数据就是美国每年死亡人数,这个每年都会有官方数据的,20年死亡人数确实比19年死亡人数多了几十万。

现在是有一种辩解说为了各种利益,美国很多医疗机构把不是死于新冠并发症的新冠携带者也统计为新冠死者,这个现象肯定是有的,所以最可靠的数据还是年死亡人数变化。如果美国官方数据能证明20年和21年死亡人数比19年增长几十万,那么想要辩解的人必须首先质疑美国官方的年死亡人口数据造假,这显然是很多辩解的人不愿也不敢去质疑的。

想想当年武汉ICU挤兑的惨状,就算美国呼吸机多,但也确实出现了医疗资源挤兑(比如高级华人“河山硕”死前就没用上呼吸机,其实河山硕也就五六十岁,如果有氧气、呼吸机给他缓一缓,他大概率能挺过来),再考虑到美国那些大胖子,几十万人死于新冠应该是可信的。

当然我觉得有些辩解也不是完全没道理,比如死亡者的平均年龄都很大了,换句话说新冠只是让很多死者少活了三五年。但是这个不应该是把美国放在道德高地上的公知该拿出来说的,毕竟就是还差三五年就死的老人,他们的生命也是宝贵的,和年轻人一样宝贵(至少如果公知把美国放在道德高地,那肯定也不可能否认这条)


跑题一下,谈一个我想到的问题:

很多当年说“美国因为制度优越所以肯定可以控制住疫情”的群体,现在又开始表扬、美化欧美国家那种和病毒共存的方式、贬低国内的防疫措施,并要求国内学习欧美的防疫方式。。。

其实我觉得他们应该先建议比如在香港这种对昂撒白人贵族有亲近感的地区先测试一下欧美的共存方式,毕竟香港很多人对昂撒白人贵族为昂撒白人平民设计的防疫政策接受度应该还是比较高的。

user avatar

换个位置

如果中国死到一百万

基本上已经国将不国了,我都不说人口数量问题,绝对数到了一百万,白皮世界媒体上,中国绝对已经亡国

但是换到米国粑粑那里,居然屁事没有,而且经过高华反串表演,居然隐隐约约成了某种先进性代表?

你们现在懂了亚伯拉罕几大邪教可怕之处了吧?它们真的是能够让人整个脑子颠倒一下

user avatar

因为必须保证评判结果的正确性呗

正常是设定一些评判标准,然后根据这套标准来评判大家的表现

但实际上通常都是先预设了某些或某一类对象的评判结果必须是优秀的,杰出的,领先的,然后再围绕这一点来确定评判标准。

这就跟投标一样,正常是先设定竞标条件,再拿这个确定中标者,实际中经常发生的却是先确定了中标者,再围绕这个中标者量身定做一套竞标条件。这都老技巧了,业内人士都见怪不怪了。

只不过原先这套把戏不懂行的人还不容易看穿,再说能发声的喇叭都被相关人士垄断了,谁敢出来质疑就被扣上“反对市场经济”的帽子批倒批臭,所以吃瓜群众们就普遍以为这个竞标确实是公平公正的,确实是自由竞争的。

尴尬的是这回预先划定的中标者自己出了点问题,导致其个人情况在两年里发生了剧烈变化,导致不再满足原先划定的投标条件。

那么现在为了仍然保证该中标者继续中标,就只能强行修改竞标条件。

可是你要是略微调整一下大家还能接受,可你直接把竞标条件改个面目全非,甚至把有些条件直接都改反了算怎么回事???

这下就是不懂事的吃瓜群众都品出味来了:

合着这竞标条件都是扯淡,你就是为了保证某些投标方必须中标吧?

好了,现在我们看看2年前的评判标准是啥



“美国社会对美国人命的极度看重”

“感染这么多人,不仅国内老百姓不关心,湖北老百姓也不关心,反而是外国人非常关心”(联想一下“你关心美国人确诊多少干啥,人美国人都不在意,用你管?”的说辞,有意思不)

当然还有“盎格鲁撒克逊人强大而平凡的民族性”

这个是美国疫情初期的时候:

“疫情不会扩大,我估计可能有成千上万人左右,不会再多了”

“危机的种子哪个国家都存在,为什么有的国家……有的国家……??”

这位专业人士洋洋洒洒大半篇,论证美国的防疫手段有多么精准,多么高效,多么完美(唯一的问题就是没防住新冠)

然后现在呢?

改口了吧?

反正就……两年前说的好像很有道理,今天说的好像也很有道理,唯一的问题是这两套道理看起来不怎么兼容。何况在两套道理中间还有一系列连续转换的中间状态呢。

开始说西方不会有疫情,后来说西方有疫情也能控制住,再后来说疫情对西方没什么影响,最后干脆摆烂了,说新冠就是流感,不,是普通感冒,根本没有危害……所以我们一开始在武汉是在和感冒作战?那满地无主手机的主人都是得感冒死的?

开始说西方防疫的系统和政策多么精准,多么高效,多么科学,后来又改口说群体免疫,全民疫苗,现在干脆开始声称和病毒共存是合理的,不可逃避的,必须面对的……那你要那么牛B的防疫系统干啥?直接躺平不完事了?

以前是生命至上,现在又说经济更重要,自由更重要啥啥的。以前说“真正强大的国家要善待老人和弱者”,现在又改口说老人死了无所谓,反正他们本来就快死了。

反正就是之前立起来的人设都不要了,吹出去的牛皮也不管了,甚至开始倒打一耙否认自己说过此类言论。

这才两年啊,虽然吃瓜群众记性不一定多好,但是两年显然不足以抹掉大多数人的记忆啊。

这就很有意思了。

你之前说你的矛锋利无比,天下所有的盾都挡不住,我辩不过,不敢反驳。

你后来又说你的盾坚不可摧,天下所有的矛都戳不破,我还是辩不过,不敢反驳。

可我回去细细一想,唉,那你自己的矛捅自己的盾会怎么样呢?

哈哈,虽然我还是辩不过你,但我至少你确信你说的至少有一部分是谎话。如果不全是谎话的话。

user avatar

首先我的观点是所谓的“美国很多人因为别的死了,但因为感染新冠,也统计到新冠死亡人数里了,实际上因为新冠直接死亡的人并不多。”这种说法是个谎言,而且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谎言。之所以在知乎上如此流行,具体的源头是哪里已经不得而知,也无从查证。

我将从两个方面来来论证我的观点,第一方面,美国相关的医疗机构对于covid-19死亡病例统计的研究,AAMC(全美医学院协会)在2021年2月18日的文章“How are COVID-19 deaths counted? It’s complicated”,aamc.org/news-insights/,文章驳斥了美国政客对于所谓的“新冠死亡病例统计水分”也就是“of”还是“with”的问题。该文章原文:

“死亡证明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明确了是哪些因素导致了死亡。如果新冠病毒是死亡的的原因(causes)和贡献者(contributors),CDC才认为这是COVID-19相关死亡案例。”这篇文章明确了新冠死亡病例统计中,是没有所谓的“其他死因归为新冠死亡案例”的说法。针对某些人质疑新冠死亡病例中含有大量非新冠死亡也就是所谓的“with”的说法,该文章也进行了驳斥。换句话说,这个逻辑有个明显的漏洞,如果是新冠死亡病例都是“with”的话,美国人难道要为每一个死亡病例无论是否因新冠而死,都要检测一遍新冠病毒才能计算死亡数据。在新冠疫情的压力下,那美国人是不是有点太闲了?

第二方面,我们来说说美国的死亡人口数据,根据CDC(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官网2021年12月发布的研究报告“Mortality in the United States,2020”,cdc.gov/nchs/data/datab。该报告原文

“全美2020年死亡人口数3303729人,比2019年多528891人,其中,因新冠死亡人数为350831人。”这个数据是刨除掉其他死因,仅统计新冠死亡病例得出的数据。而这里面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数据,就是除去因感染新冠死亡增加的数据之外,美国2020年比2019年增加了178060人。也就是说,2020年美国除新冠死亡之外的死亡人口增加了6.4%。这些人为何而死?是否是新冠的死亡病例但是由于某种原因未被统计?亦或他们只是普通的危重病人但因为新冠病例激增所带来的医疗资源击穿而延误治疗导致死亡?我暂无官方的资料支撑,但只从数据上来看,答案是肯定的。

该研究报告中对于各年龄段的人口死亡数据(图表如下)。2020年照比2019年,除1-4岁年龄段之外,各年龄段的死亡人口都有所上升。而对于64岁以下的死亡人口数量的增长,可以从侧面看出新冠病毒杀伤力非常强劲,并不是某些人所谓的“新冠病毒死亡都是老年人”的说法。而根据CDC(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另一个研究表明,64岁以下的新冠死亡病例占到了总病例数的20%,这在美国新冠死亡病例将突破100万的当下,年轻人和中年人因新冠死亡的绝对值也是非常大的。

该报告还给出了美国死亡人口中前十的致死原因,其中心脏病、非故意伤害、中风、阿尔兹海默症、糖尿病、流感及肺炎这六项疾病致死人口数量都是明显上升的(新冠流行状态中流感致死数量还能上升,无力吐槽)。肾病是持平,癌症和慢性病的致死数量是降低的。而新冠病毒由于没有更早的对比数据,但是从绝对值上看,已经市全美第三大致死疾病原因。那么也就是说,如果按照某些人所谓的“新冠统计口径导致不是新冠死的也统计为新冠”的说法,其他致死原因应该呈下降趋势。然而从总体数据上看,多项致死成因的绝对值都增加了,甚至包括与新冠相近的流感及肺炎病例。

综上所述,所谓的“美国很多人因为别的死了,但因为感染新冠,也统计到新冠死亡人数里了,实际上因为新冠直接死亡的人并不多。”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谣言,即使是美国专业机构也明确的从多个角度进行否认。不论是数据还是研究文章都明确的表明,美国统计新冠死亡病例的原则就是因为新冠死亡的。换句话说,即使从总体的死亡数据看,2020年比2019年飙升了19%,这在任何一个和平的发达国家都是无法解释的异常数据。

回到这篇报告的开头,有一个非常显眼的概括

“2020年美国人的预期寿命是77岁,比2019年下降了1.8岁。”这个下降幅度创了美国近75年来的最高值,而2019年美国人预期寿命78.8岁在WHO(世界卫生组织)2019年发布的《世界各国人均寿命排名2019》中也仅仅排在31名,在世界发达经济体中更是排名倒数。而这一切却是建立在美国人用每年GDP的16.8%的医疗支出相当于9536美元的人均医疗支出(数据源来自世界银行WDI数据库2015)换来的。

有些人不是蠢就是坏,单纯的坏而已。

user avatar

汉奸非常喜欢美国讼棍那一套,就是立足某个边角旮旯的知识点,撬动整个结论。

这点从以色列用2000年前传说应许之地白嫖阿拉伯土地可见一般。

有些观点明明就是打自己嘴巴子,但是他们不说自己就赢了。

例如最近汉奸统一话术俄罗斯卖印度武器。听着好像俄罗斯支援印度入侵中国一样。

可是绝口不提俄罗斯卖印度的是防御武器,而且并不对中国禁售。而美国对日韩甚至台湾出售的都是攻击性武器,而且对中国禁售。这个观点本来应该是打自己嘴巴的。

最近在越南更是玩过大的。在越南面前谈不是美国而是俄罗斯用过化武。


现在说回美国疫情死亡数字。

当然不对了,美国疫情后增加的死亡人数减去新冠死亡人数还有近50万。

其中滥用药物死亡增加近20万

各大城市犯罪率上升100%以上。暴力犯罪死亡增长近五万

医疗被击穿,癌症化疗排队时间从一周增长到一个月。难产死亡率上升300%,急性心血管疾病死亡上升200%。这一波又是十几万。

其他杂七杂八先不算,可是只要换个思路,站在美国这50万人又不是新冠死的,那不是就赢了么。

然后就和越南人面前谈化武一样,忽略自己医疗被击穿死亡的几十万,你国没一个因为疫情时期医疗不到位死亡的么,直接套屋千蟑和够干啥理论就成。

user avatar

旧活重整,温故知新


再发一次大殖子经典悖论




1.清零影响经济,只要躺平,感染几亿人,经济就起飞了


2.清零医护人员很辛苦,只要躺平,感染几亿人,医护人员就轻松了


3.清零是利益集团利益相关,清零他们有钱赚,躺平感染几亿人,医药公司反而赚的少了


4.虽然打辉瑞bnt的国家没有一个控制住疫情了,但辉瑞bnt天下第一

虽然美国一月份就死了十几万,但辉瑞特效非常有效


5.清零是政治,躺平是科学


6.虽然美国过去两年死于新冠人数是死于流感的二十倍,但新冠和流感一样


7.虽然美国过去两年平均每年比2019年多死五十几万,但美国死人多是因为统计标准不同,实际上美国新冠没导致多死人


P.S.某洲某护士等殖人还在传新冠流感论的谣言,美国每年死于流感3-5万,过去两年死于新冠总共一百多万,平均每年超过五十万,刚才我把这个数字发出来被它拉黑了,在这种可以用客观数字表明的问题上硬着头皮尬扯,只能说明殖人们实在拿不出什么有意义的论点论据


8.新冠是China的谎言


9.疫情初期美国对中国断航是科学,现在中国严防美国是政治


10.发明“防疫爱好者”嘲讽支持清零的人,这个词非常“美式人身攻击”——即说这个词的人认为自己在非常有力地嘲讽对方,但对方却看不懂这个词有什么攻击性


11.说支持清理的网友“减刑”,这是1450常用话术,因为台湾用囚犯当网军,所以他们认为内地也一样


12.西安一个孕妇流产——全网喷


美国孕妇死亡一尸两命三百多起——没人在乎


13.我不在乎你家死几口人,但你一定要关心我少赚了多少钱,不然你就是中国人的冷漠


14.中国每次感染几百人就有官员下台,美国一个月死十万人没人负责,得出结论美国官员更负责


15.共情个体悲剧,同时希望出现大规模悲剧

user avatar

目的是想要找到支持解除清零政策的理由呗。

user avatar

鬼扯罢了。

首先重复一下,本位面除中国外,各国疫情感染数据均不可靠。即使是中国,也仅仅是相对可靠,还要把上海、香港、吉林等地去除。原因就在于流调溯源和感染人数,事实上,欧美连究竟感染 了多少人都没闹明白。

看这几天上海和香港的疫情就懂了,其他城市发生疫情时,流调溯源,密接群体,感染途径都是要进行核实的。但上海、香港现在就没这些,包括之前的武汉也是如此。道理很简单,当感染数量上去以后,再开展流调溯源已经意义不大,而且根本无法核实。

一个确诊对象代表的不仅仅是他自已,而是一条传播链,在这个链条上的任何人,都有可能被感染。但感染人数上万,那么这个传播链也上万,而涉及到的密接群体最终可能是数十万或者百万。欧美国家那种日增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数量级,流调溯源已经不可能进行了。

但如果不流调溯源,不调查密接和传播链,这个确诊对象究竟造成了多少人被感染就没办法统计,毕竟轻症和无症状那么多。所以说,欧美国家对于疫情规模,根本就没有准确的数据基础,这也是导致他们抗疫失败的原因之一。

在流调崩溃的情况下,确诊数量的收集就转为医院数据和自我检测报告,这玩意其实是不靠谱的。他们此前本来就在控制医院收治率,以此缓解医疗资源压力,而自我检测,公民真要是有这样的自觉性和社会公德心,疫情不会是这个屌样。

简言之,国外的那些机构看上去高大上,科学权威,实际上跟算卦的区别不大:无法流调溯源,无法追踪传播链,靠医院数据和公民自觉,跟用爱发电一样的。

更重要的是为了政治目的,在死因问题上玩春秋笔法。新冠大家都很清楚,对抵抗力弱的老人、儿童,以及有基础病的人杀伤力较大,那问题来了:这些死亡的人,究竟是死于抵抗力弱?基础病?还是新冠?

疫情规模不明,死亡定义存在争议,质疑自然就来。国外的算卦机构可以用医院数据和自我检测制定趋势曲线,这个没问题,但对于具体的感染规模、死亡率可就无能为力了。

归根结底,大流行病不仅仅是一个医学问题,也是一个社会治理问题,你的社会治理能力低下,必然会影响医学层面,这一点,最近不是例子很多了么。

就跟1918年大流感一样,到底是不是感染了那么多人,究竟死了多少人,怎么死的,就是一个黑幕。

黑幕的出现,必然导致民众对信息的质疑,特别是容易滋生阴谋论。瞧着吧,疫情还没结束,等疫情结束后复盘,这一块出现的变化和质疑会更多。

需要注意的是,届时中国也会受影响,欧美政府为了转移矛盾,肯定会拉中国下水:中国其实死了几百万巴拉巴拉,中国隐瞒数据巴拉巴拉.

估摸着有些人,到时就会拿着这些“科学权威”的数据,指责中国隐瞒感染死亡人数。

至于西方民众那块,没准还真信—— 人总是无法理解自已未接触的事物。就跟中国人无法理解国外死了那么居然没人负责一样,西方民众也不可能理解中国的基层行政效率和动员能力。

交流还是很有必要的。

user avatar

有的地方没写清楚,修改一下,有人理解成了日死亡率,其实是截止日期总死亡人数

还是入院人数,不是总人数,是每天同时在院治疗人数,有入院,有出院,只统计因新冠在院人数


贴一个日本的情况吧


日本作为一个共存的国家,截止到4月7号的日增是54900例,并且从今年的一月份开始,顶峰是日增十几万,然后我们再来看看重症。

日本的疫苗接种率算是比较高的国家了,目前的重症在日增5万多的情况下,重症维持在500左右,大概在1%左右

然后再看看躺平的日本人究竟是不是躺平了,是不是不挤兑医疗资源,嗯。。。3月份因新冠入院人数维持在45万,自行理解吧

这是死亡人数,标记的是因新冠死亡的人数,至于因后遗症并发症死亡的,咱也不知道有没有统计

4月5号的死亡数是27379(截止日期总死亡人数),4月6号死亡人数28448(截止日期总死亡人数),4月8号的死亡人数是28520(截止日期总死亡人数),从重症到死亡率半个月到一个月来说的话,4月7号的死亡率,应该看半个月前的重症率,再看一个月前的感染率,那我们来看看3月20号的重症人数,和3月初的感染人数

嗯。。。3月初的感染人数

在5万上下波动

重症比较稳定,1350左右

入院人数就比较可观了,毕竟之前刚刚经过高日增,医院人数比较多,近64万人

再来看看死亡人数

7号比6号多了72人,大家注意我取的数,死亡人数是偏平均的,甚至偏低的,重症人数也是1300左右,在那个时间段也是偏平均的,但是感染人数5万在那个时期是偏高的了,所以得出的重症率和死亡率其实是低估的。

下面就是简单的除法了,粗暴的得出感染死亡率为0.144%,重症率为2.7%,重症死亡率为5.3%。

至于为什么会有说周围人都自愈了呢,你猜,死人会不会说话,有没有可能死的人生前就老了,没有发声呢?或者不会玩微博,不会玩知乎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值得好好掰扯掰扯的问题,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的。你会发现,当涉及到欧美国家新冠疫情死亡人数时,很多人确实会拿出各种各样的理由来“辩解”或“解释”,这背后其实牵扯着挺多复杂的因素,既有统计学上的考量,也有政治和社会层面的原因。咱们就一点一点捋。首先,得承认,欧美国家在疫情初期确实承受了相当高.............
  • 回答
    在知乎和微博这两个平台上的粉丝数量差异,本质上是平台定位、用户群体、内容形式、算法机制和用户行为模式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平台定位与用户群体差异1. 知乎:知识型社区 核心用户:以年轻人、学生、专业人士(如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为主,追求深度内容.............
  • 回答
    很多人对鸿蒙OS 2.0抱有质疑,这确实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而且这种质疑的声音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很难简单归结为“被谁带了节奏”。要详细说明,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我们得明白鸿蒙OS 2.0诞生的背景和华为的定位。华为推出鸿蒙OS,最直接的导火索当然是美国对其的制裁。当华为无法.............
  • 回答
    公立医院的分娩体验不尽如人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到资源、管理、人员、文化以及产妇自身等多重因素。以下将从这些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资源紧张与硬件设施限制: 床位紧缺与拥挤: 公立医院作为提供基础医疗服务的主体,往往承担着巨大的服务压力。尤其是分娩科室,床位周转率高,但同时需求量也大。这导致:.............
  • 回答
    网上的人们为何会变得如此刻薄甚至暴戾?这真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而且原因也绝非单一,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结果。咱们不妨一步步来拆解一下。首先,最直观的,就是那个神奇的“匿匿名”。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说话做事都要顾及旁人的看法,也怕招惹麻烦,毕竟我们得抬头不见低头见。可一到了网上,那个昵称背后.............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有趣的问题,感觉就像是街头巷尾大家津津乐道的一个梗,虽然有点“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嫌疑,但不可否认的是,确实有一些驾驶行为和习惯,在很多人看来,会下意识地和“女司机”这个标签联系起来。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会有这种普遍的观感。首先得承认,社会文化和刻板印象在这其中扮演了不小的角色。从小到.............
  • 回答
    在我看来,大家在谈到中条山战役时,对日军损失倾向于引用日军战报的说法,这背后其实有好几个原因,而且它们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一种普遍现象。咱们一件件来捋一捋。首先,最直接的一个原因就是 信息来源的有效性与相对可信度。你想啊,一场战役结束了,要了解参战双方的伤亡情况,自然是.............
  • 回答
    知乎,这个以“认真你就赢了”为口号的知识分享社区,如今也成了不少人推广自己公众号的“兵家必争之地”。你或许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一篇看似中肯的回答,结尾附上一个“扫码关注,获取更多干货”的二维码;或者一个精心制作的视频,下方留言区充斥着公众号推广链接。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在驱动,而且是非常自然、符合.............
  • 回答
    好多人玩《三国杀》的时候,要是抽到黄盖,第一件事儿往往就是把自己炸成一滴血。这操作看起来挺自残的,但实际上,这可是黄盖的核心玩法,也是他能打出强大爆发的关键。我给你掰扯掰扯,为啥大家这么喜欢这么干。首先,得知道黄盖的技能是个啥。黄盖,人称“苦肉计”,他有个技能叫“苦肉”。简单来说,就是每回合你可以主.............
  • 回答
    在车里摆放毛泽东像,这个现象确实存在,而且背后承载的意义和原因相当复杂,可以从多个层面去理解。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装饰,更像是一种个人信仰、历史情感、社会心理乃至政治态度的投射。首先,我们不能回避的是 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和历史情感。对于许多经历过那个年代,或者从小受到相关教育的人来说,毛泽东不仅仅是.............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这大概是每个资深(或者说“潜在资深”)PC玩家都逃不掉的宿命。我身边玩Steam的朋友,十个有九个都有着一个塞满了“心愿单”和“待办事项”的游戏库,但真能坐下来静下心来好好玩通关的,屈指可数。这背后其实有不少门道和心理因素在作祟,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囤积癖”.............
  • 回答
    要说《Artifact》为什么会落得个“唱衰”的境地,这事儿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得从头说起。这游戏当初可是顶着“V社出品”、“集换式卡牌鼻祖《万智牌》设计之父理查·加菲尔德操刀”的光环诞生的,那叫一个万众期待。结果呢?口碑和玩家数量像坐过山车一样,从云端一下子跌到了谷底。一、 昂贵的门槛:花钱才能.............
  • 回答
    知乎用户在不同议题上的立场差异,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你观察到的“同性恋和黑人问题偏左,金钱和阶层固化问题偏右”的倾向,并非绝对,但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知乎社区用户群体的某些特点和讨论模式。要理解这种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分析:1. 用户构成与价值观的潜在影响 用户画像的普遍.............
  • 回答
    中国教育制度之所以备受批判,但又“岿然不动”,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涉及历史、文化、经济、政治和社会结构等诸多因素。要详细阐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批判声音从何而来?普遍存在的痛点:在中国教育制度的批判声音中,最常见也最核心的几点包括:1. 应试教育的过度强调与负面影响:.............
  • 回答
    洗地机这东西,最近好像是火得不行,朋友圈、抖音,甚至是亲戚朋友聊天,总有人提起它,说得天花乱坠,好像有了它,家里的地面卫生就从此解放了。不过,我这人比较实在,总忍不住多问一句:这玩意儿真有那么神乎其神吗?实际用起来到底咋样?别到时候花了不少钱,最后却成了压箱底的摆设。我这就把我了解到的、以及从一些真.............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现实,确实不少玩家宁愿在 Steam 上掏出 199 元去买《荒野大镖客2》,也不愿意在 Epic 商店里花那 126 元。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差价几十块钱”这么简单,而是涉及到很多玩家的习惯、对平台的信任度、游戏生态以及个人感受等方方面面。咱们一个一个来掰扯掰扯。首先,Ste.............
  • 回答
    说到海瑞,脑海里首先浮现的往往是那个不畏权贵、敢于直言的“海青天”。他在民间故事和历史记载中,几乎成了一个道德楷模,一个几乎完美无瑕的清官形象。然而,凡事皆有两面,即使是这样一位备受赞誉的人物,在历史上也并非没有争议,甚至可以说,他的“黑”点,或者说被人们诟病的地方,也着实不少。要说为什么会有这么多.............
  • 回答
    关于儒家思想遭受批评的现象,以及它是否还有可取之处,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很多人对儒家“不待见”,甚至有“黑”它的意思,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既有历史的沉淀,也有现实的考量。但要说儒家就“一无是处”,那就未免过于偏颇了。为什么有人“黑”儒家?我们得把账算清楚,这笔账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看:1..............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观察,背后原因挺复杂的,涉及的不仅仅是个人意愿,还有平台特性、内容生产的逻辑、以及人们在不同场景下的动机。我试着把我的想法掰开了揉碎了说给你听。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两个平台的性质。知乎:是“问答社区”,更强调“个体经验”和“即时性”知乎最初的设计理念就是“认识世界,认识你自己”,.............
  • 回答
    我理解你对这种用餐习惯感到困惑,也注意到很多人在餐厅用餐时会发出比较大的擤鼻涕声,尤其是在饭后。这确实是一个让许多人感到不舒服的社交场合行为。让我们试着从几个角度来剖析一下,为什么这种现象会存在,并且为何会显得如此突出。首先,从生理和习惯的角度来看: 自然的生理反应: 鼻腔的分泌物(鼻涕)是一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