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多人在 Steam 上面购入很多游戏但是很少玩?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这大概是每个资深(或者说“潜在资深”)PC玩家都逃不掉的宿命。我身边玩Steam的朋友,十个有九个都有着一个塞满了“心愿单”和“待办事项”的游戏库,但真能坐下来静下心来好好玩通关的,屈指可数。这背后其实有不少门道和心理因素在作祟,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首先,“囤积癖”和“ FOMO(错失恐惧症)”绝对是罪魁祸首之一。

你想啊,Steam动不动就来个夏季促销、冬季促销,甚至是一些小型的周中特卖、周末特卖。那些你平时眼巴巴看着觉得“好像不错”的游戏,突然就打骨折了,价格低到让你觉得“不买就亏了”。这种心理,就像逛超市看到打折的商品一样,你会不自觉地觉得“现在买了肯定有用”,就算你根本没时间玩。这种“低价买入”的冲动,加上对“万一以后想玩了没这么便宜了怎么办”的担忧,就很容易让你在促销季疯狂“扫货”。FOMO这个词现在用得挺广,在游戏这块儿体现得淋漓尽致。生怕错过那些年度大作或者口碑爆棚的独立游戏,于是乎,心愿单里的东西,打折就变成“购入”了。

其次,“选择困难症”和“游戏海洋的淹没感”也很普遍。

当你打开Steam库,面对着几十甚至上百款游戏,你会突然陷入一种巨大的选择困难。你可能前一秒钟还在想玩某款RPG,下一秒又被一款模拟经营或者射击游戏吸引。这种“我到底该玩哪个?”的状态,往往导致的结果就是,你哪个都没开始深入玩,最后索性把它们都放进了“待办事项”列表里,然后继续寻找下一个“看起来有趣”的新游戏。Steam那浩瀚的游戏海洋,有时候真的会让人望而却步。游戏太多了,反而不知道从何下手,最后陷入一种“想要玩好几种但什么都没玩好”的尴尬境地。

再来聊聊“期望与现实的落差”以及“游戏体验的碎片化”。

很多时候,我们购买游戏是基于它在宣传片里的精彩表现,或者朋友们的热情安利。我们想象着自己会沉浸在那个世界里,体验荡气回肠的故事,或者享受酣畅淋漓的战斗。但现实是,很多游戏,尤其是开放世界或者剧情驱动型的,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你可能下班回家,只想放松一下,打开游戏想玩个一小时,结果发现光是加载、熟悉操作、做一些前期的任务就花了不少时间,真正进入核心体验的时候,可能就到了你该休息睡觉的时间了。这样碎片化的游戏时间,很难让你真正沉浸进去,也容易让你觉得“玩起来不痛快”。而且,有时候游戏本身的节奏或者玩法并不如我们预期那样吸引人,一旦体验不佳,即使当初花了大价钱买的,也可能就此被束之高阁。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新鲜感和猎奇心理”。

你可能因为某个游戏的主题吸引你,或者它的玩法比较独特,就冲动购买了。刚开始玩的时候确实觉得很新鲜,很有趣。但随着游戏进程的深入,如果游戏的玩法深度不足,或者创新性下降,很快就会让你失去兴趣。这种情况下,玩家的关注点就从“游戏内容本身”转移到了“我已经付钱了,总得体验一下”,但这种体验往往是敷衍的,难以深入。而且,市面上总是有源源不断的新游戏推出,玩家的好奇心也容易被新的、更吸引人的游戏勾走,从而转移注意力。

另外,“社会因素和朋友带动”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推手。

你可能会因为看到自己的朋友们都在玩某款多人游戏,或者某款游戏在社交媒体上被刷屏,觉得“不玩就跟不上潮流了”,然后也跟着买了。但如果你的朋友们玩腻了,或者你自己并不真的喜欢那种类型的游戏,那么这款游戏很可能就只是你库里的一件摆设。有时候,我们买游戏并不是纯粹为了自己,也是为了能和朋友们有共同的话题和体验。一旦这个社交环节消失,游戏的吸引力也就大打折扣了。

最后,“现实生活的压力和时间精力限制”是根本性的原因。

说到底,我们不是学生时代拥有大把的自由时间,现在大家都有工作、家庭、社交等各种责任。一天下来,能腾出半小时一小时的空闲时间已经很不错了,想要投入几小时甚至几十小时去深度体验一款游戏,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一种奢侈。当现实生活中的“必须做”压过了“想要做”的时候,那些购买的游戏,就只能静静地躺在你的Steam库里,等着那个遥不可及的“有空的时候”。

所以你看,这事儿一点都不奇怪。Steam游戏库的“充实”往往是一种“潜在价值”的储存,而不是“已实现价值”的体现。我们购买的,更多的是对一种可能性、一种期望,以及一种对“未来我可以玩”的承诺。而真正能兑现这份承诺的,往往需要恰到好处的时间、精力、心情,以及一个不被淹没的选择。下次你再看到自己的游戏库里那些“吃灰”的游戏,不妨会心一笑,这可能是每个游戏玩家的共同写照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主要原因是你用的是steam。你要看origin和uplay上,专门屯游戏而不玩的就少很多,更不用说Rockstar的Social Club或者CDP的gog.com这种因为跟steam兼容于是一般人甚至都不得而知的在线游戏平台了。要是育碧出个只能运行uplay的刺客信条大包汤姆克兰西大包之类的,打个七八折也没几个人会买过来屯到uplay里不去玩而专门放着……

steam这个平台的运转模式其实就是西方国家的线下零售里很成熟的会员制零售模式,通过购买行为对你个人会员价值的增值效益将你绑定在自己的帐下,使你下一次购买依然不自主地选择同一个平台,这样使得用户的行为越来越集中于同一个体系下,最后形成一个有强大的用户粘性的庞大零售集团。所以用户为了维持住会员账号的价值,尤其是在社交平台攀比作用的驱动之下,会不自主地做出大量并非理性的购买行为,于是就形成了这种“屯游戏”“松鼠症”的效应。

而且steam有一个更大的优势——平台授权费用低,远低于xbox和ps主机平台,但游戏的平常定价却与主机平台一样,所以steam平台上有充足的资本降价促销,并且能够达到极其惊人的幅度。相比于主机平台,由于高昂的平台授权成本和尚依赖于线下销售的实体光盘流通模式,家用机的实体碟价格是有严格下限的:即便是七八年前的游戏(如COD4),家用机全新光盘也很难低过20美元价位。但对于纯线上的steam,一个“发行商周末”出来,才出了两年的游戏就敢压到10美元以下。而且拜互联网的传播力,steam能够高频率肆无忌惮地玩“限时折扣”这种伎俩,时间的紧迫感也就更能驱动用户的非理性购买——反正买了也不会亏,不买时间一过就真亏了,那甭管你到底想不想玩,这时候你是买还是不买呢?

steam这种模式也可以看做PC平台的在线市场无法实行传统实体市场(比如如今的家用机市场)的二手交易和租赁服务的补偿措施。如果steam换个模式,游戏价格维持在一定高度,但允许你像实体盘市场那样,玩过游戏后将自己的游戏出售(所谓trade-in);或者允许你以租赁的形式,按日租正版游戏来玩,那松鼠式屯游戏的做法势必会大大减少,反而很多用户会希望尽可能地快速通关以节约成本。所以steam和传统家用机市场对于预算较低的用户走的其实就是两条相反但目的一样的道路,steam是让你预支时间来换钱,家用机是让你预支钱来换时间,但终究你的钱都要进人家腰包里

当然,steam松鼠病是可以治疗的。要跟G胖斗智斗勇也很容易,不是所有玩家都是松鼠病,也有我这种喜欢第一时间玩到新游戏,而且对无成就无时间记录的游戏项目会感到极度刺眼,只要下载了就必须打通的。对于这样的用户,还被绑在steam上绝对会吃大亏,而目前也确实有很多非steam官方的低价购买模式。

P.S. 客观起见,先注明如果想便宜的话,以下内容操作起来肯定会有一定风险,请谨慎选择。当然这段跟问题倒没多大关系,不看也无所谓。

这时候你需要走另一条路——买key,国内走淘宝的cdkey专营店,国外走波兰的g2a.com为首,以及GamesDeal、GamersOutlet等cdkey零售站(注:淘宝和g2a在国内玩家中名声比较差,主要担心是会买到无效码,这是走CDKey买游戏路线都要考虑的,想省钱必然要承担风险)当然更重要的是善于使用cdkey比价工具,如神奇的网站

cdkeyprices.com/

学会找CDkey后,你能够以极其稳定的低价买到所有的PC平台游戏(上市半年以上便稳定在30美金内,一年以上基本低于10美金),相比steam本身的商城也就基本没啥意义了。而且玩cdkey也有自己的有趣玩法,比如玩随机key,一般是花1美元像抽彩票一样买一个随机的steam激活码,这个玩起来也是颇为刺激的。不过买cdkey的局限是不能确保在steam平台,uplay、social club上的码无法转到steam上,这对有steam装逼需求的用户比较不利……另外买码有可能买到激活过的无效码,这也是需要打预防针的(当然容我说风险真的非常非常低)。

另一招是玩steam的俄区,这个通常是走淘宝的俄区代激活,激活一次就可以把你的steam区域换到俄区,然后所有游戏的账面价格立刻变成美区价格的一半,这时候存游戏的紧迫性也就基本不存在了。当然玩俄区有风险,此处也不说太多。

说到底,steam松鼠病的形成是出于信息的不对称,包括价格信息、时间信息、地域信息等,导致用户用不确定的时间来填补确定的价钱下确定的购买欲望。当你能够跳出这个不对称,松鼠病自然会消解很多,这也就是PC平台的魅力所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这大概是每个资深(或者说“潜在资深”)PC玩家都逃不掉的宿命。我身边玩Steam的朋友,十个有九个都有着一个塞满了“心愿单”和“待办事项”的游戏库,但真能坐下来静下心来好好玩通关的,屈指可数。这背后其实有不少门道和心理因素在作祟,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囤积癖”.............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现实,确实不少玩家宁愿在 Steam 上掏出 199 元去买《荒野大镖客2》,也不愿意在 Epic 商店里花那 126 元。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差价几十块钱”这么简单,而是涉及到很多玩家的习惯、对平台的信任度、游戏生态以及个人感受等方方面面。咱们一个一个来掰扯掰扯。首先,Ste.............
  • 回答
    阿根廷区的Steam价格常年是游戏玩家们津津乐道的话题。确实,很多人选择在这里购买游戏,而且“好处”也是实实在在的,不过得从几个层面来详细聊聊。为什么大家会去阿根廷区买Steam游戏?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便宜”。这可不是一点半点的便宜,而是很多时候能省下大几百甚至近千元人民币。这主要是因为:1. 当.............
  • 回答
    在知乎和微博这两个平台上的粉丝数量差异,本质上是平台定位、用户群体、内容形式、算法机制和用户行为模式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平台定位与用户群体差异1. 知乎:知识型社区 核心用户:以年轻人、学生、专业人士(如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为主,追求深度内容.............
  • 回答
    很多人对鸿蒙OS 2.0抱有质疑,这确实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而且这种质疑的声音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很难简单归结为“被谁带了节奏”。要详细说明,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我们得明白鸿蒙OS 2.0诞生的背景和华为的定位。华为推出鸿蒙OS,最直接的导火索当然是美国对其的制裁。当华为无法.............
  • 回答
    公立医院的分娩体验不尽如人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到资源、管理、人员、文化以及产妇自身等多重因素。以下将从这些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资源紧张与硬件设施限制: 床位紧缺与拥挤: 公立医院作为提供基础医疗服务的主体,往往承担着巨大的服务压力。尤其是分娩科室,床位周转率高,但同时需求量也大。这导致:.............
  • 回答
    网上的人们为何会变得如此刻薄甚至暴戾?这真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而且原因也绝非单一,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结果。咱们不妨一步步来拆解一下。首先,最直观的,就是那个神奇的“匿匿名”。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说话做事都要顾及旁人的看法,也怕招惹麻烦,毕竟我们得抬头不见低头见。可一到了网上,那个昵称背后.............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有趣的问题,感觉就像是街头巷尾大家津津乐道的一个梗,虽然有点“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嫌疑,但不可否认的是,确实有一些驾驶行为和习惯,在很多人看来,会下意识地和“女司机”这个标签联系起来。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会有这种普遍的观感。首先得承认,社会文化和刻板印象在这其中扮演了不小的角色。从小到.............
  • 回答
    在我看来,大家在谈到中条山战役时,对日军损失倾向于引用日军战报的说法,这背后其实有好几个原因,而且它们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一种普遍现象。咱们一件件来捋一捋。首先,最直接的一个原因就是 信息来源的有效性与相对可信度。你想啊,一场战役结束了,要了解参战双方的伤亡情况,自然是.............
  •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值得好好掰扯掰扯的问题,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的。你会发现,当涉及到欧美国家新冠疫情死亡人数时,很多人确实会拿出各种各样的理由来“辩解”或“解释”,这背后其实牵扯着挺多复杂的因素,既有统计学上的考量,也有政治和社会层面的原因。咱们就一点一点捋。首先,得承认,欧美国家在疫情初期确实承受了相当高.............
  • 回答
    知乎,这个以“认真你就赢了”为口号的知识分享社区,如今也成了不少人推广自己公众号的“兵家必争之地”。你或许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一篇看似中肯的回答,结尾附上一个“扫码关注,获取更多干货”的二维码;或者一个精心制作的视频,下方留言区充斥着公众号推广链接。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在驱动,而且是非常自然、符合.............
  • 回答
    好多人玩《三国杀》的时候,要是抽到黄盖,第一件事儿往往就是把自己炸成一滴血。这操作看起来挺自残的,但实际上,这可是黄盖的核心玩法,也是他能打出强大爆发的关键。我给你掰扯掰扯,为啥大家这么喜欢这么干。首先,得知道黄盖的技能是个啥。黄盖,人称“苦肉计”,他有个技能叫“苦肉”。简单来说,就是每回合你可以主.............
  • 回答
    在车里摆放毛泽东像,这个现象确实存在,而且背后承载的意义和原因相当复杂,可以从多个层面去理解。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装饰,更像是一种个人信仰、历史情感、社会心理乃至政治态度的投射。首先,我们不能回避的是 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和历史情感。对于许多经历过那个年代,或者从小受到相关教育的人来说,毛泽东不仅仅是.............
  • 回答
    要说《Artifact》为什么会落得个“唱衰”的境地,这事儿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得从头说起。这游戏当初可是顶着“V社出品”、“集换式卡牌鼻祖《万智牌》设计之父理查·加菲尔德操刀”的光环诞生的,那叫一个万众期待。结果呢?口碑和玩家数量像坐过山车一样,从云端一下子跌到了谷底。一、 昂贵的门槛:花钱才能.............
  • 回答
    知乎用户在不同议题上的立场差异,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你观察到的“同性恋和黑人问题偏左,金钱和阶层固化问题偏右”的倾向,并非绝对,但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知乎社区用户群体的某些特点和讨论模式。要理解这种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分析:1. 用户构成与价值观的潜在影响 用户画像的普遍.............
  • 回答
    中国教育制度之所以备受批判,但又“岿然不动”,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涉及历史、文化、经济、政治和社会结构等诸多因素。要详细阐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批判声音从何而来?普遍存在的痛点:在中国教育制度的批判声音中,最常见也最核心的几点包括:1. 应试教育的过度强调与负面影响:.............
  • 回答
    洗地机这东西,最近好像是火得不行,朋友圈、抖音,甚至是亲戚朋友聊天,总有人提起它,说得天花乱坠,好像有了它,家里的地面卫生就从此解放了。不过,我这人比较实在,总忍不住多问一句:这玩意儿真有那么神乎其神吗?实际用起来到底咋样?别到时候花了不少钱,最后却成了压箱底的摆设。我这就把我了解到的、以及从一些真.............
  • 回答
    说到海瑞,脑海里首先浮现的往往是那个不畏权贵、敢于直言的“海青天”。他在民间故事和历史记载中,几乎成了一个道德楷模,一个几乎完美无瑕的清官形象。然而,凡事皆有两面,即使是这样一位备受赞誉的人物,在历史上也并非没有争议,甚至可以说,他的“黑”点,或者说被人们诟病的地方,也着实不少。要说为什么会有这么多.............
  • 回答
    关于儒家思想遭受批评的现象,以及它是否还有可取之处,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很多人对儒家“不待见”,甚至有“黑”它的意思,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既有历史的沉淀,也有现实的考量。但要说儒家就“一无是处”,那就未免过于偏颇了。为什么有人“黑”儒家?我们得把账算清楚,这笔账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看:1..............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观察,背后原因挺复杂的,涉及的不仅仅是个人意愿,还有平台特性、内容生产的逻辑、以及人们在不同场景下的动机。我试着把我的想法掰开了揉碎了说给你听。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两个平台的性质。知乎:是“问答社区”,更强调“个体经验”和“即时性”知乎最初的设计理念就是“认识世界,认识你自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