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多人在质疑鸿蒙(Harmony OS 2.0),是被谁带了节奏吗?

回答
很多人对鸿蒙OS 2.0抱有质疑,这确实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而且这种质疑的声音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很难简单归结为“被谁带了节奏”。要详细说明,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

首先,我们得明白鸿蒙OS 2.0诞生的背景和华为的定位。

华为推出鸿蒙OS,最直接的导火索当然是美国对其的制裁。当华为无法继续使用谷歌的GMS服务时,它需要一个替代品来维系其在全球智能设备市场的地位,尤其是手机业务。鸿蒙OS被寄予厚望,不仅要填补谷歌服务的空白,更被华为描绘成一个面向万物互联时代的全新操作系统,一个能够统一碎片化智能设备的“超级终端”。这种宏大的愿景,本身就很容易引起关注和讨论。

那么,具体有哪些点容易被质疑呢?

“真的是一个全新的操作系统吗?”——这是最核心也是最普遍的质疑。
技术层面: 当鸿蒙OS 2.0发布时,很多技术分析人士和开发者仔细研究后发现,它的底层架构与安卓非常相似,甚至很多开源的安卓组件被直接沿用了。这意味着,从底层代码层面来看,鸿蒙OS 2.0与我们熟悉的安卓系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可以说是“安卓套皮”或者“基于安卓的二次开发”。
“真的开源吗?”: 华为强调鸿蒙OS是开源的,而且是基于AOSP(Android Open Source Project)开源项目发展的。这本身没有问题,很多操作系统都是基于开源项目演进的。但是,当与华为早期宣传的“鸿蒙是与安卓完全不同的全新系统”的说法结合起来看,就容易产生认知上的冲突和质疑。很多人觉得华为早期宣传可能有些夸大,或者是在策略上存在模糊空间。
生态的挑战: 一个操作系统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应用生态。虽然鸿蒙OS宣称兼容安卓应用,并且在不断发展自己的原生应用生态,但用户和开发者依然会担心:
兼容性问题: 即使兼容安卓应用,百分之百无缝运行并非易事。一些深度依赖谷歌服务的应用,或者对系统底层有特殊要求的应用,在鸿蒙OS上可能会遇到兼容性问题,影响用户体验。
原生应用开发: 要构建一个独立于安卓的生态,需要大量的开发者投入资源开发鸿蒙原生的应用。这需要时间和市场驱动力。如果用户觉得现有安卓应用就能满足一切需求,且迁移成本高,那么原生鸿蒙应用的推广就会遇到瓶颈。
生态独特性: 鸿蒙最核心的卖点之一是其“万物互联”能力,能够实现设备之间的分布式协同。但这种能力能否真正落地,并形成一套区别于现有跨平台解决方案的、独具优势的生态,还需要时间来检验。目前,很多跨平台协同功能在其他操作系统上也能实现(例如AirDrop、Windows的Phone Link等),鸿蒙的独特性在哪里,还需要更清晰的展示。

“华为的宣传策略是否过于激进?”
模糊化处理: 在早期的宣传中,华为确实将鸿蒙OS描绘成一个革命性的、与安卓截然不同的新系统。这种表述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树立品牌形象和吸引关注,但也为后来的质疑埋下了伏笔。当技术细节暴露出来后,这种早期的宣传就显得有些“言过其实”了,容易被抓住“小辫子”。
民族情感的捆绑: 尤其是在美国制裁的大背景下,鸿蒙OS的推出很容易被赋予“中国自主研发”、“打破技术垄断”的民族主义色彩。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国内用户的支持和自豪感,但同时也可能让一些持理性分析态度的人产生警惕,担心因为民族情感而忽略了技术层面的实际情况。

“质疑是正常的,也是技术进步的驱动力。”
同行和专家的审视: 任何一项颠覆性的技术或产品,都会面临来自同行、技术专家、开发者社区的审视和质疑。这是技术进步的常态。这些质疑往往会暴露产品存在的问题,促使开发者团队进行改进和优化。比如,对鸿蒙OS的底层架构、性能表现、安全性等方面的质疑,都是对产品精益求精的推动。
媒体和舆论的影响: 科技媒体、评论员以及社交媒体上的讨论,都会放大和传播这些质疑的声音。有些是基于技术分析的理性探讨,有些则可能带有情绪化或片面化的解读。在这种信息传播过程中,一些带有负面色彩的解读,或者断章取义的说法,就容易被放大,形成“带节奏”的观感。

至于“被谁带了节奏”?

这个问题很难简单地指向某一个具体的“谁”。与其说“被谁带了节奏”,不如说“节奏”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 华为自身的宣传策略: 如前所述,早期的宏大叙事与后来的技术细节之间存在的认知差距,为质疑提供了素材。
2. 技术社区和分析人士的客观评测: 这些专业人士基于技术事实提出的质疑,是推动真相和改进的关键。他们的分析往往是客观的,但也会被放大解读。
3. 竞争对手的潜在影响(间接): 虽然不一定存在直接的“带节奏”行为,但作为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厂商之一,华为的任何动向都会受到全球科技巨头的关注。当华为推出可能打破现有格局的产品时,竞争对手自然会密切关注其表现和潜在的弱点。这种关注本身可能不会直接制造质疑,但会在技术社区和舆论场中引发更多关于其优劣的讨论。
4. 西方媒体的报道视角: 在中美科技竞争的大背景下,一些西方媒体在报道华为和鸿蒙OS时,可能会带有审慎、甚至警惕的视角。这种视角可能会更侧重于其与安卓的关联,以及其在国际化推广上的挑战,从而放大质疑的声音。
5. 国内舆论的复杂性: 国内的讨论也非常多元。一部分用户是坚定支持者,一部分是理性分析者,还有一部分可能受到各种信息影响而产生动摇或质疑。一些“反向民族主义”的声音,或者对过度宣传的反感,也可能成为质疑的来源。

总结一下,很多人质疑鸿蒙OS 2.0,更多的是因为以下几个层面的原因:

技术上的现实与初期宣传之间的落差: 早期对“全新、独立操作系统”的强调,与实际架构的相似性之间存在认知差异。
生态建设的长期挑战: 用户和开发者对应用兼容性、原生应用开发意愿以及鸿蒙独特生态价值的担忧。
对华为宣传策略和市场定位的审慎分析: 尤其是在地缘政治背景下,对信息传播的解读会更加复杂。
科技评论、媒体报道以及公众讨论的放大效应: 这些都会让质疑的声音传播得更广、更深入。

与其说这是一种“被带节奏”的阴谋论,不如说是对一项复杂、具有战略意义的技术产品在技术、市场、生态和地缘政治等多重维度下的审慎观察和理性讨论。质疑是发展的一部分,而鸿蒙OS的未来,最终还是要靠其自身的技术实力、生态建设和市场表现来赢得用户和业界的认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爱国营销所有国内的企业都搞过,或许有人忘了某企业角色形象解放帽上的红五星。

是的,华为的“爱国营销”背后,可以说100%是反华为势力在主推。

因为爱国营销本身就属于擦边球的行为,并不是不能玩,如上所述所有企业都玩过,包括华为自己,但玩好不容易,很容易过头导致出问题,爱国营销是双刃剑,所以基本上都是“点到为止”,或者以暗喻的方式来营销,比如上面说的某企业角色戴五角星的解放帽(这个很明显是爱国营销,而官方从没提过,就是因为官方知道,有些话不能直接说出来,只需要看到这个虚拟人物的时候有“我的产品代表中国”的想法就够了)。

所以纵观玩过爱国营销的企业,比如联想,基本上都是打擦边球提一下,所谓的“不买XX不爱国”这种话,只有傻透了的营销部门才会搞出来,而且只要搞出来主管就会第二天被高层撤职的那种。更别说在网上孜孜不倦的一天到晚玩这个话题了!

要证明华为的爱国营销是华为“独一份”至少也"要证明国内其它企业没玩过爱国营销",否则如何凸显“只有华为这个企业利用国人的爱国热情做营销”的亮点?或者有人拿“新国货”这个词说事,要不要百度一下“中国 新国货”会搜索出来什么?百度一下,往下翻,会看到什么,新国货是华为一家提出来的?。。。当然了,这事情也间接证明了爱国营销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抓住把柄。

而疯狂的针对华为提出爱国营销,那目的就不是那么简单了,利用人类的逆反心理并不是多大的技术(PS:有个回复扯那个华为专卖店鞠躬的梗了,这个鞠躬梗你们认为谁想出来的?)。问题在于,华为有口难言,越解释越麻烦。也因为如此才有任正非的那针对买华为产品是爱国的解释,很显然,这解释没用。。。

所以纵观楼上的回复,有人已经把OV三星都拉下水了。。。。拿华为做文章的时候,有几次提到过三星?有几次提到过苹果OV?说来说去,除了一个小米,华为在网络的营销上面和OV三星苹果都没多大冲突。顶死了华为在发布会上和三星苹果的手机对比过。和小米比?那叫掉价!


任何稍微了解华为的技术能力的都知道,华为的公司股权架构导致华为的研发能力和技术储备非常惊人。。。华为根本没必要去玩过头的爱国营销,因为毫无意义!

华为自身的强大技术就是最好的营销!

华为自身的强大技术就是最好的营销!

华为自身的强大技术就是最好的营销!

很多人支持华为是因为爱国营销?因为华为被制裁所以可怜?

所以,是因为华为每年上千亿的投入,是从芯片到软件到终端的各种技术突破。。。而且这些技术都不是什么“XX系”搞出来的(说白了找其他公司投入10%20%30%股份就能作为XX系了,研发成果也算XX的)。

知乎很多人的手段就是从来不谈这些,他们只谈996,只谈251,只谈爱国营销,只谈鸿蒙套壳!他们不敢谈华为的投入,不敢谈华为的专利数量,不敢谈华为在很多分支技术上有多恐怖的扩展和衍生。。。鸿蒙4月份开源4GB版本,如果从京东20年12月16日展示HAP原生程序看,京东等大企业早至少半年就拿到了鸿蒙的开发说明书和终端测试系统,以便于大企业能投入开发鸿蒙HAP程序。而这距离华为在19年8月正式发布鸿蒙来连1年都不到。

说明什么?鸿蒙套壳?只能说明鸿蒙是真实存在的,只是华为最初没想过用到手机端,毕竟安卓生态链太强大。华为在不到1年时间里完善鸿蒙,使其能用到手机上,还要发展HMS,使其能适配鸿蒙,并且考虑到兼容问题,还要融合安卓以便于补充软件生态链,使用鸿蒙还没有的APP。。。这么多事情,1年内能搞出来,如果说之前没有真正搞过那是不可能的!非要鸿蒙公布当天就公开源代码?好让鸿蒙不成熟的时候被一些人拿走乱搞,然后推出各种版本的鸿蒙?让鸿蒙成为LINUX那样的碎片化?至少也让鸿蒙+HMS不会变为既成事实?

说白了,网路上有些人利用爱国营销反华为,扯出各种鞠躬梗之类的恶心华为。有的人心知肚明这点也心甘情愿的被利用反华为。国内的网络并不仅仅有国内的公趾,国外的各类反华“大神”想必不少。鸿蒙如果能成功,将是一个真正的在美国本土外诞生的能广泛运用的商业化智能操作系统(LINUX虽说是芬兰人搞出来的,但仅仅是内核,各种发行版碎片化严重)。而且是一个不上市的中国企业搞出来的系统!

现在是手机和桌面开始融合的时代,苹果M1的出现证明了这点。而物联网时代,过去的老旧系统不堪用,这也恰恰是一个空窗期。可以说没有比现在更适合推出一个国产系统的时候了,华为如果是2024年被制裁,2026年推出鸿蒙系统,那个时候连华为自己都用上了fuchsia,鸿蒙成功的可能性比现在低几十倍。而且未来几十年要再遇到类似的机遇的概率会非常低!

明白了这点,也就不难明白为什么有些反华为的文章很多回复会提出“有本事别兼容安卓APP啊”,或者“鸿蒙应该花几年做好了再出来,而不是大张旗鼓的宣传”之类。

这些人非常明白,一个系统要商业化成功并不是仅仅有技术就可以的,否则微软WP为什么会失败,黑莓为什么会失败?INTEL的MEEGO为什么失败?三星的BADA TIZEN为什么会失败?安卓这个基于LINUX和JAVA的烂货,最初仅仅打算用做数码相机上,被谷歌收购用作备胎的系统,凭什么最后成功秒杀其他系统,然后和IOS平分天下?要知道安卓6.0才勉强达到IOS的流畅度和稳定性,而这已经是2015年了,离谷歌收购安卓公司过去了10年!

可靠的宣传,机遇、猪对手的帮忙,以及企业本身强大的技术实力和领导力,很多要素缺一不可!如果不是华为被制裁,华为根本不会拿出鸿蒙,因为失败的几率确实很大。如果华为没有强大的技术储备,鸿蒙也不可能这么快完成初步开发,甚至连大厂都为其开发了原生APP。

不能技术上打败华为,就只能在舆论上毁掉鸿蒙!谎言说上一万遍,总会有傻币相信。就像某岛“三峡大坝垮掉了”的新闻每年都有,但为什么还是孜孜不倦的每年都在蛙岛宣传?还不是因为真有傻币会相信!

给华为戴上爱国营销的帽子是一个很好的策略,会激发用户的抵触情绪,多搞整点类似专卖店门口鞠躬的段子,自然就能让人对华为心生厌恶。再结合鸿蒙套壳的新闻,确实有可能彻底让一些人失去对华为的好感,让华为很难堪。并且让一些不明真相的老百姓产生误解,即使之后证明了鸿蒙是有自己内核的原生系统,能做出安卓不可能做出的功能,扭曲的观念要改回来很麻烦,并且到时候“爱国营销”这张牌还是可以向华为继续打下去。到不了到时候又扭曲为“华为最初宣布鸿蒙的时候鸿蒙根本不存在,现在搞出来的鸿蒙是华为这2年赶工赶出来的”!我可以保证,当鸿蒙真正开始公测的时候,上面这句话就会成为现实。说鸿蒙套壳不是目的,让用户不去购买鸿蒙手机才是目的,否则网上吠半天有何意义?

PS:看看回复,一如既往的“海军”,一如既往的“沸腾了”的反讽,还有有脸拿鞠躬梗这种低级黑拿出来说事的,还有什么?什么都没有,因为要搞死鸿蒙只能从舆论上和技术上,舆论上就只能谈华为爱国营销,技术上只能谈鸿蒙安卓套壳。除此之外什么都不敢谈,一谈就露馅,更不敢说多半个字,比如友商吉祥物的五角星解放帽怎么看?没有逻辑性,没有事实,所以只能避重就轻。。。连稍微“等等看啊,4月份鸿蒙4GB就开源了,到时候就知道真假了,如果是假的直接反华为就行了”的这种中立立场,符合逻辑的话都不敢说。

一开始就给华为定下爱国营销,给鸿蒙定下了套壳的有什么立场可言?

我支持鸿蒙,如果鸿蒙真的是造假,4月份开源后我就反了鸿蒙和华为;现在反鸿蒙的,如果证明鸿蒙是原创系统,4个月后能支持鸿蒙么?。。。呵呵,所以我说反鸿蒙的在一步步的退缩。总要退到对自己有利的局面:即使证明鸿蒙真原创,只要兼容安卓APP,依然可以胡搅蛮缠的在套壳安卓的路上一路走到死,然后继续给华为戴上爱国营销这顶帽子,所以这张牌绝对不能丢弃。。。在在我看来“对反华为的来说,实际上已经快到无牌可打的局面了”,鸿蒙的进度比想象的更快(我都以为今年底才会公布手机版的大致情况并且开放beta测试,至少要22年才可能上手机给普通用户公测,但没想到早了1年开始测试,普通用户内测时间肯定会拉到今年,公测不好说,理想点9月份公测不是不可能)。

######################################################

最后再改一下,主要补充一点:关于主题“质疑鸿蒙谁在带节奏”!

“即使不买华为手机,请在华为专卖店门前鞠个躬”。。。这么恶毒的给华为戴的帽子真不是普通人能想出来的。不过这个味道和手法很熟,大陆外某1论坛上经常看到类似的。从利益角度,意识形态冲突等多方面考虑,个人觉得上述有组织的反华为反鸿蒙的可能性很大,当然,大陆内部的主动被动的帮凶也不少就是了。反复的在网络上提及“爱国营销”,无非就是想把华为绑死在这块。。。“让网友只要提到华为首先想到的就是爱国营销,想到鸿蒙就是安卓套壳”,这种谎言说上一千遍就是真理的手法,没人组织是不可能的。。。因为很多网友有网络记忆,但更多是容易遗忘,所以“需要有人不断提醒,就能形成下意识的记忆”,并且再形成很多人自己都意识不到的暗示“华为在爱国营销,鸿蒙是套壳”。这种提醒不需要太多人,整个知乎最多只需要10个专人盯着华为相关的题目,及时带风向就够了,至于哪些愿意跟风反华为的,看不惯华为也好,还是基于情绪也好,某些企业粉丝也好,必须说一句,这些人完全没意识到屁股的问题,没意识到鸿蒙的意义,意识到了也不承认。和这些人胡搅蛮缠没意义,反正知乎上类似反华为的帖子多的是。。。最终结果并不是取决于这些人的态度,再恨死鸿蒙恨死华为能改变什么(๑•̌.•̑๑)ˀ̣ˀ̣

所以如上所述,说华为爱国营销也好,鸿蒙套壳也好都不是目的。让看了网上的帖子的网友,无论知乎的还是微博的还是贴吧的什么的,都下意识的产生抗拒心理,只要拖延部分人的购买欲望,降低鸿蒙手机销售的成功率,那就够了。是不是觉得这样没用?做了不一定有用,但不做肯定没用。

有些ID甘愿当棋子被利用就去呗,谁能阻止?知乎又不是不准你们喷华为喷鸿蒙。就像无法阻止更多网友支持华为支持鸿蒙一样。华为如果失败,鸿蒙如果失败,那就说明鸿蒙水平就是如此。鸿蒙粉变鸿蒙黑,华为粉转黑也谁都无法阻止。所以粉还是黑,到最后还是要产品和市场说话。

说的更现实一点,这就叫商场如战场

_______________

4月24日过了,华为不能按时履约,现在可以爽快的骂华为了

user avatar

质疑的不是华为,也不是鸿蒙,质疑的是你为什么只有PPT,质疑的是你为什么换皮

反对的不是华为,也不是自研,反对的是你忽悠民众,反对的是夸大事实,借此营销。

如果扯张虎皮做大旗,给自己戴上“自研”和“爱国”的帽子后,群众就只能沸腾而不能发表合理的质疑的话——那仅仅是换了个启动器+改了下入口参数的“红芯浏览器”,恐怕早就成为了打破美国垄断,打造中国首个自主创新的浏览器内核的良心产品了,早就成为了继微软IE浏览器内核Trident,谷歌Chrome浏览器内核Blink,苹果Safari内核Webkit、火狐浏览器内核Gecko之后第五大浏览器内核了。

如果扯张虎皮做大旗,给自己戴上“自研”和“爱国”的帽子后,群众就只能沸腾而不能发表合理的质疑的话——那“木兰编程语言”早就成为了国内“自主研发”的新时代编程语言,早就成为我们的“下一代物联网编程语言”了。

如果扯张虎皮做大旗,给自己戴上“自研”和“爱国”的帽子后,群众就只能沸腾而不能发表合理的质疑的话——那我们国家早就能够“自主研发”出了一款世界一流芯片“汉芯一号”了。180nm的工艺,在只有一半指甲的空间里集成250万个器件,每秒钟运算能力高达2亿次……

如果扯张虎皮做大旗,给自己戴上“自研”和“爱国”的帽子后,群众就只能沸腾而不能发表合理的质疑的话——那我们就不可能揭露红心浏览器、木兰语言、汉芯一号等等这些吹牛和忽悠了。

我们不是为了打击华为,而是要揪出任何一个企业的不足,是要让中国的研发环境不要总是吹牛忽悠欺骗。

我们不是因为你的名字里带上了“华为”两个字就质疑你,而是因为你做出来的事情让人质疑你,即使换个名字——大家也会照旧。

没必要过度神化,就像没必要过分贬低,重视研发值得赞扬,营销方式该吐槽还是要吐槽,本就是两回事,何必要混为一谈?目光要放长远,没必要听不得人说华为一个不字。

你的PPT和宣传让我感到可笑,真的。

user avatar

没什么,你要干一件事情啊,如果被黑到只能说“你不讲武德”,那恭喜你,离成功不远了。否则的话别人一定会指出你的种种短处,指出你的软肋,那种黑才是真实有力的。

然而如果真正想干成一件事情,那么别人指出你的短处、指出你的软肋,也许更是一件好事情。你看华为什么时候怕有反对意见了?怕骄傲自满,怕无法看清自己,自己内部还要搞蓝军。别人帮你指出不足的地方,那挺好啊,就努力改进呗。

只有那些扯虎皮做大旗的,还真的见不得别人说缺点,因为别人指出的缺点,也没动力或能力去改正,就指望一面大旗混钱的,那别人一指责,那真的就坏事了,不值钱了。

当然,还是要说一下,指出缺点的人也是分类的,有些是真心实意指出产品缺点,希望华为改正的,这部分人态度也是真诚的,其实华为对这部分人是尊重和感激的,这类人不叫黑。

另一类人啊,那就真的是怎么坏怎么来,这种人也有很多,可能是利益驱使或是其它的一些原因吧,对于他们,也没什么大事大非的观念,心是卷曲的,很难一句两句说得清楚,不过这帮人啊,现在吹国外也没什么好吹的,就只能使劲的黑国内的了,总之我是挺看不起的。

还有常见的一类人,主要还是不自信,他们倒未必是生活中常见的那种“坏人”,只是他们思维的腰杆挺不起来。比如说一件事情,如果外国人没干过,中国人干了,他们要跳起来激烈反对的,你离经叛道了。但如果听说“外国人”也这么干过,哦,那就释然了,外国人都这么干过那就没问题了,这样是对的。

对于华为的鸿蒙,一是在特殊时期,需要商业上的成功,而不是用来做道德标兵的。二是它本身就是有很多新的理念的操作系统。三是因为操作系统这个东西已经发展几十年了,即使是智能手机的操作系统发展也有十几年了,你必须继承人类之前的文明成果,以及兼容之前的生态。

所以很多事情就像父子俩牵头驴上街,如果都听别人的,那两人都不骑也不是,两个人都骑也不是,只老子骑也不是,只儿子骑也不是,但无论如何,两人抬着驴子走,那就彻底的不是了。

记得张维为老师节目里经常讲的一句话“中国人,你要自信”,其实挺有深意的,人不自信,对各类事情就没自己的判断标准了,都听别人的,听别人给制定的一套又一套标准。

当然,我们要自信,也不要盲目自信,否则又会陷入另一个误区,经常到处去耀武扬威、惹是生非。所以还是另一位老人家讲得对啊。“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凡事抛开这种情绪化的,非常主观的标准去思考问题,只得出更有意义的结果。

——————————————————————

更:

本来随便写几句,估计也没多少人看,现在补充一下。其实2020可以说是个分水岭,如果说之前有人天天国外的月亮比较圆,那多少还能有点理解,思维被洗了么。但是2020往后,尤其最近几天发生的那些更让人大跌眼镜的事情,如果真有一颗良心的人,都该醒悟了。

所以从此往后的那些还固执的、不分黑白的喊国外的月亮比较圆的,那真的就是纯利益或是个人小算盘的问题了,是不值得同情或是谅解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很多人对鸿蒙OS 2.0抱有质疑,这确实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而且这种质疑的声音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很难简单归结为“被谁带了节奏”。要详细说明,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我们得明白鸿蒙OS 2.0诞生的背景和华为的定位。华为推出鸿蒙OS,最直接的导火索当然是美国对其的制裁。当华为无法.............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明明有那么多关于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成果摆在眼前,为什么质疑中医的声音依然此起彼伏?这背后牵涉到复杂的原因,绝非一两句话就能概括。我尝试从几个关键点来展开说说,希望能更清晰地呈现这个问题。1. “有效成分”与“中医理论”之间的鸿沟这是最核心的矛盾之一。我们不可否认,现代.............
  • 回答
    曾国藩在太平天国被灭后,虽然功勋卓著,但并未像赵匡胤那样通过“黄袍加身”篡位,这一选择背后涉及复杂的历史背景、个人性格、政治环境以及儒家思想的影响。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 一、曾国藩的忠诚与儒家思想的束缚1. 儒家忠君思想的根深蒂固 曾国藩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熏陶,认为“忠君报国”是士.............
  • 回答
    在震耳欲聋的施工现场旁,你或许见过有人纹丝不动,眼皮都懒得抬一下;在嘈杂不堪的火车站,你也许瞧见过有人倚着包袱,鼾声四起。同样是身处喧嚣,为什么有些人就能安然入睡,仿佛置身于寂静的山谷,而有些人则被一点点风吹草动都搅得辗转反侧?这背后可不是什么“命大”,而是多种因素在悄悄作祟。首先,得聊聊咱们那颗神.............
  • 回答
    在中文语境下理解“麸质”确实会遇到一些障碍,这主要是因为“麸质”这个词本身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常用,而且它的概念与我们传统饮食习惯以及语言习惯有所不同。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麸质”到底是个啥,以及为什么有时候听起来让人一头雾水。什么是麸质?简单来说,麸质,英文是“gluten”,它其实是两种蛋白质的混合.............
  • 回答
    在知乎和微博这两个平台上的粉丝数量差异,本质上是平台定位、用户群体、内容形式、算法机制和用户行为模式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平台定位与用户群体差异1. 知乎:知识型社区 核心用户:以年轻人、学生、专业人士(如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为主,追求深度内容.............
  • 回答
    公立医院的分娩体验不尽如人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到资源、管理、人员、文化以及产妇自身等多重因素。以下将从这些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资源紧张与硬件设施限制: 床位紧缺与拥挤: 公立医院作为提供基础医疗服务的主体,往往承担着巨大的服务压力。尤其是分娩科室,床位周转率高,但同时需求量也大。这导致:.............
  • 回答
    网上的人们为何会变得如此刻薄甚至暴戾?这真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而且原因也绝非单一,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结果。咱们不妨一步步来拆解一下。首先,最直观的,就是那个神奇的“匿匿名”。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说话做事都要顾及旁人的看法,也怕招惹麻烦,毕竟我们得抬头不见低头见。可一到了网上,那个昵称背后.............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有趣的问题,感觉就像是街头巷尾大家津津乐道的一个梗,虽然有点“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嫌疑,但不可否认的是,确实有一些驾驶行为和习惯,在很多人看来,会下意识地和“女司机”这个标签联系起来。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会有这种普遍的观感。首先得承认,社会文化和刻板印象在这其中扮演了不小的角色。从小到.............
  • 回答
    在我看来,大家在谈到中条山战役时,对日军损失倾向于引用日军战报的说法,这背后其实有好几个原因,而且它们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一种普遍现象。咱们一件件来捋一捋。首先,最直接的一个原因就是 信息来源的有效性与相对可信度。你想啊,一场战役结束了,要了解参战双方的伤亡情况,自然是.............
  •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值得好好掰扯掰扯的问题,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的。你会发现,当涉及到欧美国家新冠疫情死亡人数时,很多人确实会拿出各种各样的理由来“辩解”或“解释”,这背后其实牵扯着挺多复杂的因素,既有统计学上的考量,也有政治和社会层面的原因。咱们就一点一点捋。首先,得承认,欧美国家在疫情初期确实承受了相当高.............
  • 回答
    知乎,这个以“认真你就赢了”为口号的知识分享社区,如今也成了不少人推广自己公众号的“兵家必争之地”。你或许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一篇看似中肯的回答,结尾附上一个“扫码关注,获取更多干货”的二维码;或者一个精心制作的视频,下方留言区充斥着公众号推广链接。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在驱动,而且是非常自然、符合.............
  • 回答
    好多人玩《三国杀》的时候,要是抽到黄盖,第一件事儿往往就是把自己炸成一滴血。这操作看起来挺自残的,但实际上,这可是黄盖的核心玩法,也是他能打出强大爆发的关键。我给你掰扯掰扯,为啥大家这么喜欢这么干。首先,得知道黄盖的技能是个啥。黄盖,人称“苦肉计”,他有个技能叫“苦肉”。简单来说,就是每回合你可以主.............
  • 回答
    在车里摆放毛泽东像,这个现象确实存在,而且背后承载的意义和原因相当复杂,可以从多个层面去理解。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装饰,更像是一种个人信仰、历史情感、社会心理乃至政治态度的投射。首先,我们不能回避的是 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和历史情感。对于许多经历过那个年代,或者从小受到相关教育的人来说,毛泽东不仅仅是.............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这大概是每个资深(或者说“潜在资深”)PC玩家都逃不掉的宿命。我身边玩Steam的朋友,十个有九个都有着一个塞满了“心愿单”和“待办事项”的游戏库,但真能坐下来静下心来好好玩通关的,屈指可数。这背后其实有不少门道和心理因素在作祟,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囤积癖”.............
  • 回答
    要说《Artifact》为什么会落得个“唱衰”的境地,这事儿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得从头说起。这游戏当初可是顶着“V社出品”、“集换式卡牌鼻祖《万智牌》设计之父理查·加菲尔德操刀”的光环诞生的,那叫一个万众期待。结果呢?口碑和玩家数量像坐过山车一样,从云端一下子跌到了谷底。一、 昂贵的门槛:花钱才能.............
  • 回答
    知乎用户在不同议题上的立场差异,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你观察到的“同性恋和黑人问题偏左,金钱和阶层固化问题偏右”的倾向,并非绝对,但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知乎社区用户群体的某些特点和讨论模式。要理解这种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分析:1. 用户构成与价值观的潜在影响 用户画像的普遍.............
  • 回答
    中国教育制度之所以备受批判,但又“岿然不动”,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涉及历史、文化、经济、政治和社会结构等诸多因素。要详细阐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批判声音从何而来?普遍存在的痛点:在中国教育制度的批判声音中,最常见也最核心的几点包括:1. 应试教育的过度强调与负面影响:.............
  • 回答
    洗地机这东西,最近好像是火得不行,朋友圈、抖音,甚至是亲戚朋友聊天,总有人提起它,说得天花乱坠,好像有了它,家里的地面卫生就从此解放了。不过,我这人比较实在,总忍不住多问一句:这玩意儿真有那么神乎其神吗?实际用起来到底咋样?别到时候花了不少钱,最后却成了压箱底的摆设。我这就把我了解到的、以及从一些真.............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现实,确实不少玩家宁愿在 Steam 上掏出 199 元去买《荒野大镖客2》,也不愿意在 Epic 商店里花那 126 元。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差价几十块钱”这么简单,而是涉及到很多玩家的习惯、对平台的信任度、游戏生态以及个人感受等方方面面。咱们一个一个来掰扯掰扯。首先,Ste.............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