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的人在很吵的环境下仍然能够睡着,并且睡眠质量很好?

回答
在震耳欲聋的施工现场旁,你或许见过有人纹丝不动,眼皮都懒得抬一下;在嘈杂不堪的火车站,你也许瞧见过有人倚着包袱,鼾声四起。同样是身处喧嚣,为什么有些人就能安然入睡,仿佛置身于寂静的山谷,而有些人则被一点点风吹草动都搅得辗转反侧?这背后可不是什么“命大”,而是多种因素在悄悄作祟。

首先,得聊聊咱们那颗神奇的大脑。我们的大脑有个挺厉害的“信号过滤”机制,有点像给信息流加了个“降噪器”。那些能够在大吵环境中睡着的人,他们的这个过滤功能可能要比一般人“强悍”得多。

简单来说,当外界的声音信号进入大脑后,不是所有声音都会被平等对待。大脑会根据声音的“重要性”和“新颖性”来决定是否要引起我们的注意。那些重复的、模式化的、不包含威胁信息的声音(比如远处的交通声、机器的嗡嗡声),大脑会逐渐将它们“屏蔽”掉,就像背景音乐一样,不再构成干扰。这背后涉及到我们大脑的“感觉适应”能力。长时间暴露在某种感觉刺激下,我们的神经系统会逐渐降低对这种刺激的反应强度。

更深层一点说,这可能与大脑的“注意力分配”和“神经可塑性”有关。有些人从小就生活在相对嘈杂的环境中,比如住在大街边、靠近工厂等等,他们的听觉系统和大脑处理听觉信息的方式可能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调整。他们的大脑学会了如何在大浪淘沙中筛选出真正需要处理的信息,而将大部分背景噪音视为“无意义数据”进行忽略。这种适应性让他们的睡眠不再容易被外界声音打断。

其次,心理因素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同样至关重要。

“我习惯了”这句话,有时候真不是说说而已。对于某些人来说,嘈杂的环境可能反而是一种“熟悉感”的来源。就好比有些人需要安静才能专注,有些人却在有背景音乐的环境下效率更高。如果一个人从小到大,无论是在家、在学校还是在其他生活场所,都伴随着一定的背景噪音,那么这种噪音就会和“放松”、“休息”等状态联系在一起。当他们置身于类似的环境时,大脑会产生一种“安全”和“舒适”的信号,反而更容易进入睡眠状态。这就像有些人喜欢在空调房里睡觉,即使温度不低,因为这是他们熟悉和舒适的感觉。

情绪和心理状态也影响巨大。那些能够在这种环境下睡着的人,他们可能没有对噪音产生过度的焦虑或恐惧。相反,如果一个人对噪音非常敏感,并且会因此感到烦躁、愤怒或担忧,那么即使声音不大,也会因为这些负面情绪而难以入睡。想象一下,如果你正在等待一个重要的电话,即使是微弱的响动都会让你竖起耳,但如果你知道手机放在抽屉里不会响,你反而更容易忽略手机的震动声。

再说睡眠本身的质量。有些人虽然身处嘈杂环境,但他们本身就是“睡得沉”的那种。他们的睡眠周期可能更深,即使有声音干扰,也很难将他们从深度睡眠中唤醒。这种“睡得死”的体质,很大程度上是先天的,但也可能受到后天习惯和健康状况的影响。

更具体地说,我们的大脑在睡眠时并非完全关闭。它仍然会监测环境,但优先级较低。那些能够睡着的人,可能他们的大脑将噪音的优先级排得非常靠后,远不如身体需要休息的信号重要。

此外,身体的疲劳程度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一个极度疲劳的人,可能即使在敲锣打鼓的集市旁,也能一觉睡到天亮。身体的生理需求会压倒外界的感官刺激。当身体达到一定的疲劳阈值时,大脑的自我保护机制会启动,优先保证睡眠的进行,即使在不理想的环境下。

再来聊聊耳部的生理结构和听力敏感度。虽然我们通常认为听力越好,对噪音越敏感,但情况并非总是如此绝对。有些人天生耳廓的形状,或者中耳、内耳的某些结构,可能对特定频率或强度的声音有不同的过滤或衰减效果。当然,这方面的个体差异非常微妙,也很难去量化,但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

最后,我们也要认识到,“睡眠质量好”这个概念本身也是相对的。也许那些在嘈杂环境中睡着的人,他们的睡眠可能并非像在绝对静谧环境下那样“深沉”,或者他们觉醒的次数会比一般人多,只是这些觉醒的程度很轻微,或者他们很快就能重新入睡,以至于自己意识不到。所以,有时候,我们看到的“睡得好”,可能更多是一种“能够维持睡眠”的状态,而非绝对意义上的“完美睡眠”。

总而言之,一个人能否在嘈杂的环境中睡好,是大脑的信号处理能力、心理适应性、情绪状态、身体疲劳度,甚至可能还有一些生理上的个体差异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就像一个复杂的交响乐,每个音符都为最终的“安睡”贡献着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一种拥有超级能力的“超级英雄”,他们就是拥有“随时随地,无论周围环境多么嘈杂,都能睡着”的能力。我其实就属于这种人,大多数情况下,只要没有心事,没有思春,即便周围比较嘈杂(而且我还有长期的耳鸣)我都能瞬间秒睡。而有的人,就没有那么好命了,有时候在床上辗转反侧,怎么都睡不着。尤其是如果周围再睡上一个打呼噜的主,那基本上就是彻夜难眠了。

为什么人可以在很嘈杂的环境下睡着呢?

这主要和我们丘脑发出的纺锤波有关系。

丘脑是位于我们大脑中的一团体积并不大的结构,然而它的功能却非常重要。它是我们人类大脑内最重要的感觉中继站,我们从外界收集来的各种信号——视觉信号、听觉信号、感觉信号等,全部都要传递到丘脑,经过丘脑的处理之后再分发到大脑的不同皮层,形成视觉、听觉和感觉。

我们以听觉为例,声音传入我们的耳朵,震动鼓膜,通过耳蜗内的毛细胞将声波信号转化为电信号,这些电信号又经过听神经传入丘脑中名为内侧膝状体的部分。这些电信号再经过丘脑内侧膝状体的处理之后,再经过名为听辐射的神经纤维束传递到我们的大脑颞叶皮层,在这里我们的颞叶大脑皮层再将这些信号转化加工为听觉。

当我们在睡觉时,如果外界有一些噪音传入,这个时候,我们的丘脑就发挥作用了。丘脑在睡眠中会产生一种名为纺锤波的脑电波,这种脑电波可以屏蔽一些外界传入的声音。


当这些声音被传递到丘脑时,丘脑中的一些细胞能够对声音的频率、传入时间、性质进行分析。就像前面的优秀答案讲的那样,一些强度较小的对我们没有威胁的声音,比如雨声,丘脑就会将它屏蔽,不呈报给大脑颞叶皮层,自己就处理了。这种小事,何必劳烦首长呢?免得领导醒了,发现是这么小一件事,还要发起床气。

但是,如果是一些声音较大,或者对我们存在威胁的声音,比如蚊子飞、野兽的喘息声、尖锐的利器声,那么丘脑就会警觉了。这不对啊,有可能是危险,还是得呈报给颞叶的领导们。颞叶的听觉皮层接到丘脑的汇报之后,想了想,这个问题还是有点严重,必须要把几个负责人都召集起来商讨一下啊。因此颞叶的听觉领导,又把警觉中枢的领导叫醒,有把视觉领导叫醒起来看看周围到底发生了什么……

至于哪些声音丘脑会自己处理,哪些声音会呈报给上级处理,我觉得跟我们的习惯和进化有关。

比如我右耳发生突发性耳聋之后,右耳有二十四小时持续不断的耳鸣。在最早的一段时间,这种声音让我万分难受,我根本无法入睡,总是嗡嗡嗡嗡嗡滋滋滋滋的,严重干扰了我的睡眠,需要靠吃艾司唑仑和酸枣仁胶囊(两种镇静安眠药,后面我会进一步介绍)才能入睡。这个时候,我估计我的丘脑慌得一匹,这是什么声音啊,太可怕了,大脑,你不能放松警惕啊,这可能是外星人在对我们实施攻击啊……不过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大概三个月吧),我的丘脑细胞们终于发现,只有这种异常的响声,并不见危险,因此就放松了警惕,不再把这些声音呈报给我的大脑,我的睡眠又恢复的非常好了。

另外,像雨声、雷声可能也是同样的道理,可能曾经我们被雨声、雷声惊醒很多回,发现并没有卵事……而尖锐的金属声,可能已经刻入了我们的基因,这就是危险的信号,因此,这种声音很容易让我们惊醒。

丘脑发出的纺锤波,除了和我们睡眠沉浅有关,还和我们的记忆有关。纺锤波还是我们正常生理所需,很多癫痫的儿童,在睡眠中就缺乏纺锤波。


有的人能够在很嘈杂的环境下都能睡着,可以理解为我们的大脑产生了大量的纺锤波,而有些人睡眠很轻,很容易被风吹草动打扰或者惊醒,可以理解为他大脑产生的纺锤波较少。失眠啊,是一种很难受的体验。无数人都有过失眠的体验。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我一生的偶像岳飞,岳王爷曾经被窗外蟋蟀不停地叫声吵得睡不着觉,发出了知音少,

弦断谁人听的感慨。

我也曾经饱受失眠的折磨(我是耳鸣,不是来源于外界,而是来源于我自己的神经,我曾经和它做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我结合自己的经验,给大家分享交流一下睡个好觉的方法

1.关于安眠药,不要有太多误解。

原来的宣传把安眠药写的有点洪水猛兽的感觉,在自己使用之前,我自己也还是有点畏惧的。不过,说实话,现在的安眠药还是比较安全的,也没有那么强的依赖性。艾司唑仑是我自己用过的安眠药,效果比较好。艾司唑仑新型催眠药。

2.如果接受不了安眠药,可以选择中医中一些传统的药食同源的镇静安眠食材。比如酸枣仁是中医传统镇静安神药物,它的功效也得到了研究验证,效果是不错的,能够增加我们睡眠时的纺锤波,提高睡眠质量。

酸枣仁的乙醇提取物小剂量时有抗焦虑的作用,高剂量具有催眠作用,主要是其中的酸枣仁皂苷和斯皮诺素发挥了镇静催眠作用。

因此非常适合焦虑、压力大而失眠的人群。

而且酸枣仁在中国本土有个天然优势,它是传统的食材和药材,很多人更容易接受一些,尤其是中老年人,使用的时候,不会像服用西药安眠药有那么大心理压力。

实在是长期睡不着,压力大的时候,来上一点药物也是可以的。不要老是睡不着,压力大,又想吃安眠药又不敢吃,压力更大,又更睡不着,简直噩梦版的恶性循环。

我给我老领导送了一盒酸枣仁,他吃了之后效果非常好。而且他非常抵触安眠药和西药,吃完酸枣仁之后睡得特别香,还问我这个里面有没有喊扑尔敏。生怕我还给他在里面下西药。

得到我的答复是绝对没有加什么扑尔敏之后,他愉快地接受了。

3.培养固定的生物钟

就是每天按时睡觉,雷打不动的到点就脱衣服上床开睡。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慢慢的,你的身体就会适应这个节奏,到点就睡。

4.保持环境足够黑、足够安静

黑暗的环境有助于我们睡眠,虽然我们的丘脑可以帮助我们屏蔽一些杂音,但是安静的环境总得来说还是更有助于我们睡觉的。

5.睡前不要吃太饱,可以吃一些有利于

睡前吃太多,不仅不利于睡眠,甚至还会引起食管返流等疾病,非常不推荐在睡前加餐。

可以自制一些酸枣仁茶来喝,酸枣仁有镇静安眠的作用,睡前喝一点酸枣仁茶也是不错的选择,不过孕妇、儿童、乳母不能吃这个哦。

6.睡前不要做剧烈运动

睡前半小时不要做太剧烈的运动,晚上可以做轻度的运动是可以促进睡眠的。但是如果临近睡觉了,还来剧烈运动,神经会非常亢奋,不利于入睡。当然,xxoo除外,特别是男人啊,拔屌无情的东西啊,经常xxoo一结束,立马昏睡过去了……

7.如果睡不着,就要减少茶、咖啡、香烟和可乐的饮用量,都是含咖啡因的,都有兴奋作用。

user avatar

这里我并不打算直接的回答这个问题,因为问题所描述的情况可能不是真实/客观的。逐步的解释如下:

1. 基础知识:睡眠周期和节律

在“为什么有的人换了地方后睡不着觉,或者睡眠很浅,更甚者很清醒? - Owl of Minerva 的回答 - 知乎”中提到, 人在睡眠时候,大脑在进行着具有一定周期性的功能和状态循环。根据EEG的数据特征,睡眠周期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为NREM(非快速眼动睡眠期)和REM(快速眼动睡眠期)。NREM与REM循环交替称为一个睡眠周期,每次夜晚的睡眠通常有 4~5个睡眠周期,每个周期约90~110分钟[1]。

婴儿的REM睡眠时间比成人更长,在童年期间REM睡眠的比例会明显下降。进入老年之后总的睡眠时间会有所缩短,但是REM睡眠的时间却相对固定,导致REM睡眠所占比例相对增加 [2]。

2.噪声对睡眠的影响

噪声对睡眠的影响可以是二分的,合理强度的经过设计的白噪声对睡眠可能有帮助作用(参见 白噪音抵消外界噪音的原理是什么? - 物理学 - 知乎 下的部分回答),但是一般生活场景中的噪声,比如家用电器、交通等对睡眠的影响都是负面的 [3]. 具体情况如下:

  • <30 dB: 仅对很少的敏感个体有影响,对一般人群来说,观察不到明显的生理变化。
  • 30-40 dB: 在这个噪声水平下会观测到明显的对睡眠的扰动,这包括睡眠中更多的身体运动,易唤醒,以及更高的醒来的可能性和醒来频率。儿童、老人和病患的睡眠会受到明显的影响。
  • 40-55 dB: 大部分人的睡眠会受到负面影响,长期在这个噪声环境下睡觉会有明显的健康风险。
  • >55 dB: 在这样的高强度噪声下,每个人的睡眠都会受到影响(生理性指标),并且具有明显的健康风险(心脑血管疾病等),相当部分的人根本不能进入睡眠。

如果不考虑生理学指标,只考虑各人在不同噪声情况下的睡眠行为,情况如下[4]:

随着外部噪声睡眠的增加(横轴),虽然有越来越高比例的人选择关窗睡眠,但是关窗因素对睡眠质量的提升完全被淹没于噪声增加对睡眠质量的降低之中了。难以入睡、睡眠中醒来已经睡眠质量低(个人感受)的比例均随噪声增加。

特别地,随着噪声水平增加到一定程度(平均来说为60 db),这种影响会显著的增大:

如果我们考察噪声环境下睡眠的生理参数,情况如下:

  • 30-40 dB: 1部分中提到的睡眠周期和结构会发生变化,睡眠碎片化。在白天的认知能力下降,并且更易怒。睡眠碎片化的典型情况如下:

在第二个睡眠周期之后的REM睡眠阶段EEG显示人容易醒来,即使当事者在完整睡眠之后没有反映有在睡眠过程中醒来的情况。

  • 40-50 dB: 会有失眠情况出现,并且有自己感知得到的半夜醒来的情况,经常需要使用助眠药物才能睡着。
  • 50 db以上:长期在这种环境中睡眠,高血压、肥胖、抑郁、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和精神疾病出现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5-8]。

3.易受累人群

在前面我们提到,儿童、老人和病患在较低噪声水平下的睡眠也容易被干扰。这些人群是典型的易受累人群 [9],这与身体发育情况有直接关系。同时,婴幼儿的母亲容易被她们孩子的声音和运动吵醒[10]. 排除这些情况,我们考虑一般的成人,每个人对噪声的耐受性也有一定的差异。研究证明,睡眠情况下大脑的节律(反映为睡眠纺锤波密度, Spindle rate)跟睡眠的噪声耐受性有直接的相关性[11]:

相应地,具有更好的Spindle rate的人更可以有更好的睡眠,从而身体情况也更好,不过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是因为身体情况更好从而更能耐受噪音呢;还是因为更能耐受噪音从而有更好的睡眠,因此身体更好呢。目前看来两方面的因素都是成立的[12].

另外,长期在一定程度(合理水平)的噪声环境睡眠的人,由于适应性使得他/她的睡眠对噪声具有相比于其他人更好的耐受性 [13]。不过为了追求对噪声的耐受性而故意把自己置于噪声环境中睡觉,就是舍本逐末了。

4. 总结

所以综合以上论述来说,所谓“有的人在很吵的环境下仍然能够睡着,并且睡眠质量很好”是一个伪命题。它存在以下漏洞:

1)所有人在一定程度的噪声下(>50 db)的睡眠都会受到影响,所谓的“不受影响”是没有自己感知的影响,但是生理数据上有反映。

2)因此所谓的“睡眠质量很好”就不成立,这里的“很好”一方面在于没有自己感知的睡眠中醒来的情况(而生理数据会证明有),另一个方面在于相对于其他人更好。如果将这样的人置于安静环境中睡眠,他/她的睡眠质量会更好。

3) 作为一个普通人不要去考验自己神经系统对噪声的耐受性。如果为了逞强去在强噪声下睡眠,这只能证明 一是他/她傻,二是他/她不诚实。

----

[1] Carskadon, Mary A., and William C. Dement. "Normal human sleep: an overview."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sleep medicine 2 (2000): 16-25.

[2] Mishima, Kazuo, Tetsuo Shimizu, and Yasuo Hishikawa. "21. REM Sleep Across Age and Sex." 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1999): 315.

[3] Hume, Kenneth I., Mark Brink, and Mathias Basner.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noise on sleep." Noise and Health 14.61 (2012): 297.

[4] Miedema, H., and C. Oudshoorn. "Position paper on dose respons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ransportation noise and annoyance." EU’s Future Noise Policy, WG2–Dose/Effect 20 (2002).

[5] Hume, K. I., M. Brink, and M. Basner.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noise on sleep. " Noise & Health 14.61(2012):297.

[6] Jarup, L, et al. "Hypertension and exposure to noise near airports: the HYENA study. "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116.3(2008):329-33.

[7] Sørensen, M, et al. "Road traffic noise and stroke: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 European Heart Journal 32.6(2011):737-744.

[8] Babisch, W. "Cardiovascular effects of noise. " Noise & Health13.13(2011):532–542.

[9] Van, Kamp I, and H. Davies. "Noise and health in vulnerable groups: a review. " Noise & Health 15.64(2013):153-9.

[10] Portas, C. M., et al. "Auditory Processing across the Sleep-Wake Cycle." Neuron 28.3(2000):991.

[11] Dangvu, T. T., et al. "Spontaneous brain rhythms predict sleep stability in the face of noise. " Current Biology Cb 20.15(2010):R626-7.

[12] Andrillon, T, et al. "Sleep spindles in humans: insights from intracranial EEG and unit recordings. "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the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Society for Neuroscience 31.49(2011):17821.

[13] Basner, M, U. Müller, and E. M. Elmenhorst. "Single and combined effects of air, road, and rail traffic noise on sleep and recuperation. " Sleep 34.1(2011):11-23.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