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的人天天上课不是睡觉就是在玩,高中物理却能考很好,有的人认真上课、不会就去问老师,却一直跪?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也触及了教育和学习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为什么有些人似乎毫不费力就能取得好成绩,而有些人付出很多努力却收效甚微?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多种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探讨:

一、 天天睡觉/玩却物理考得好的人:

这些人并非真的“不学习”,而是他们的学习方式、天赋以及对物理的理解方式与众不同。

1. 强大的先验知识和天赋:

基础扎实: 可能在初中甚至小学阶段,他们已经对物理的一些基本概念(如力、运动、能量等)有非常深刻的直觉理解,或者接触过相关的课外读物、纪录片,已经构建了一个初步的物理知识框架。这使得高中物理的学习对他们来说更像是在填补细节、深化理解,而不是从零开始。
逻辑思维能力强: 物理是高度依赖逻辑思维的学科。这些人可能天生就具备出色的逻辑分析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能够快速抓住问题的本质,并运用物理定律进行推理。
数学能力突出: 物理与数学密不可分。如果他们的数学基础非常牢固,能够熟练运用代数、几何、三角函数等工具,解决物理问题时就会事半功倍。
直觉和洞察力: 有些人对物理现象有天生的敏感度,能够通过观察和思考,快速建立起物理概念之间的联系,甚至“预知”某个公式或解题思路的有效性。

2. 高效的学习策略(即使看起来“不学习”):

主动建构知识体系: 他们可能不是被动地听老师讲,而是在听的过程中,主动地在脑海中构建物理知识的图谱。听课时,他们可能在思考“这个概念和之前学过的有什么联系?”,“这个公式为什么会是这样?”
碎片化、高效的学习: 他们的“玩”可能并非纯粹的娱乐,而是一种大脑放松和信息整合的过程。或者,他们在课间、放学后,利用零碎的时间(比如通勤路上、排队时)翻阅笔记、思考题目,而不是长时间、连续的死记硬背。
聚焦核心概念和解题技巧: 他们可能很快就能掌握物理的核心概念和常见的解题模型,然后通过少量但有针对性的练习来巩固。对于那些不理解的细枝末节,他们可能通过快速浏览习题、答案来“偷师”。
善于利用资源: 他们可能不太依赖课堂,而是善于利用课本、参考书、网络资源(如B站上的物理科普视频、名师讲解视频)来补充和深化理解。
模拟考试中的“临场发挥”: 有些人在考试时能够迅速进入状态,调动已有的知识和解题经验,展现出惊人的“超常发挥”。这背后往往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3. 学习心态和动机:

内在驱动力强: 他们可能对物理本身充满好奇和兴趣,享受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而不是仅仅为了分数而学习。这种内在的驱动力让他们即使在课堂上走神,大脑也可能在默默地处理与物理相关的信息。
不畏难: 面对困难的物理问题,他们不会轻易放弃,而是会尝试不同的方法去解决。

二、 认真上课、问老师却一直“跪”的人:

这部分同学付出了努力,但效果不佳,原因也可能多种多样。

1. 学习方法和策略问题:

被动接受,缺乏主动思考: 认真上课是好事,但如果只是机械地听,记笔记,却没有在听的过程中积极思考、提问、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起来,那么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
死记硬背,缺乏理解: 物理不是背公式的学科。如果只是机械地背诵公式、定理,却不理解其推导过程、物理意义和适用范围,遇到稍微变化一点的题目就无从下手。
练习量大但无效: 可能做了大量的题目,但没有经过思考和总结,只是重复着相同的解题模式,或者做完对了也不知道错在哪,错了也不知道为什么错。
缺乏系统性: 知识点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如果只是一味地跟着老师的进度学习,而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遇到综合性题目就会感到困难。
忽视基础概念: 有时学生会觉得基础概念太简单而不去深入理解,但很多难题的症结往往就在于对基础概念的理解不够透彻。
求助方式不够高效: 去问老师是正确的,但如果问问题时没有准备,只是笼统地问“我不会”,老师也难以给出针对性的指导。提问时应该带着自己的思考和困惑,指出具体哪里不明白。

2. 学习心态和心理因素:

过度焦虑和紧张: 长期“跪”可能会导致心理压力过大,在考试时更容易紧张,导致思维混乱,无法正常发挥。
学习信心不足: 越是学不好,越容易打击信心,形成恶性循环。
缺乏耐心和毅力: 学习物理需要时间积累,如果遇到挫折就轻易放弃,或者急于求成,很难取得突破。
与老师的沟通方式: 有时学生虽然去问了,但如果沟通方式不恰当,或者老师的教学风格不适合自己,也可能导致理解上的障碍。
对知识的“错觉”: 有时学生会觉得自己“懂了”,但实际上只是停留在概念层面,遇到实际应用就抓瞎。

3. 认知差异和学习风格:

学习风格不匹配: 老师的教学方式(比如讲解、演示、讨论等)可能与某些学生的学习风格不匹配。例如,有些人更适合视觉学习,有些人则更适合通过动手实践来理解。
注意力分配问题: 即使认真上课,如果注意力容易分散,或者无法集中精力理解老师的讲解,也会影响学习效果。
记忆和理解的效率: 不同的人大脑处理信息和记忆的速度不同。

4. 外部因素:

教学质量差异: 老师的教学水平和方法对学生的影响很大。
学习环境: 家庭学习氛围、学校的教学资源等也会有一定影响。

总结和建议:

1. “不学习”不等于真的不学习: 那些看起来毫不费力的人,很可能在以我们看不到的方式高效地学习,或者拥有出色的天赋和基础。
2. 努力的方向比努力本身更重要: 认真学习是基础,但如果方法不对,努力也可能白费。
3. 理解是关键,而非死记硬背: 物理的精髓在于理解概念和逻辑关系,学会用物理知识解释世界。
4. 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尝试不同的学习策略,包括主动思考、总结归纳、联系实际、利用各种资源等。
5. 保持积极的心态和耐心: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遇到困难是正常的,关键在于坚持和调整。
6. 有效沟通和求助: 提问要具体,带着思考去问,多与老师和同学交流。

总而言之,学习是一个非常个性化的过程。评价学习效果,不能只看表面的“听课状态”,更要看内在的理解深度、知识的迁移能力以及最终的解题能力。对于那些努力却没有获得好结果的学生,最重要的是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调整策略,并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相信通过正确的努力和方法,最终一定能够取得进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现象是存在的,所以也曾经思考过缘由,有些心得,这里便说说,那些天赋好的就不必看了,这里是针对天赋差些的,因为自觉天赋也不高。


从小学开始就发现有类似的现象,有人蒙头苦学,但成绩一般,而自己一直是玩,一样考的不错,当然很少考第一,但大多前三名是跑不掉的。上了初中后,发现这种现象仍然存在,然而上高中迷上了电脑游戏,一度成绩下滑。

有一天走在路上就在想,以前学习上花费的时间也这样多,以前虽不打游戏也是看小说或出门玩,怎么成绩就下滑了呢?

后来觉得还是小学与初中的东西简单,所以比较好学,到了高中还用原来的心态,自然是跟不上了。

然后便瞎琢磨,想尝试找到那种学习更有力的感觉。揣摩来揣摩去,发现有时遇到感兴趣的,往往记得更清楚。当然,如果只是这样的话,那都是废话,关键是还发现,有些并不是很感兴趣的,一样能轻松回忆。

于是我就推测,是不是有一种可以控制的类似力量的东西,可以进行支配,如果遇到遇到记忆的时候就开启记忆的模式,不那么重要时就不开启。

然后就尝试拿教科书来看,尝试找到那种可以控制记忆的感觉,恍惚间似乎慢慢觉得有种可以支配的感觉出现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记忆想记得东西效率确实提高了,因为背东西轻松好多,翻化学之类的,看到有些段落,告诉自己,这个得记于是便能记下来。虽然做不到过目不忘,但少的时候一遍,多的时候两三遍,回忆都能比较清晰。

然而这样是不够的,我惊讶发现班上有个同学,他从来不看参考书,只上课听听,就能做出那些没有讲过的题型。在当时感觉这不可思议,因为很多解法很奇怪,怎么可能想的到呢?

于是就没事找他问题的解法,除了实在太艰涩的题,发现大多他就是能解的出来,这种情况只能承认对方聪明了。问他是怎么解出来的,他反倒奇怪我为什么想不到,百思不得其解。

然而有一天,解题时,突发奇想,自己开始制作物理解题用的大表格,然后画出解题的步骤,一种题型一个,然后再汇总,结果发现,大多解法与题目描述是有对应关系的,一个知识点辐射或许有很多,但是大部分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组合是固定的,解法思路其实也是固定的,文字描述也是固定的。

发现这一点后,就努力记下这些结构线路,然后往解题上套,开始挺不容易的,但熟悉了后,解题简直是加挂了,一道题只用看到关键描述用词,在题没看完解法都已经能猜个七七八八了,效率提升可想而知,满分虽未能指望,但是做不来的题很少,当然有时候那些比较难的附加题是不一定会解的,但猜个近似写上几笔混点分也是可以的,毕竟也不是什么特别聪明的人。

以上,只是个人体验,未必适合其它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