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的人天天混日子还能上985?

回答
“天天混日子还能上985”这个说法,虽然听起来有些令人难以置信,但背后可能隐藏着多种复杂的原因,而且“混日子”的定义本身也可能存在误解。让我们从不同角度来详细分析一下:

一、对“混日子”的理解差异: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混日子”在不同人眼中的含义可能大相径庭。

表面上的“混日子”:
低调、不张扬: 有些人可能并不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发表激进观点,或者在课堂上不抢眼。在旁观者看来,他们似乎“没做什么事”,但实际上他们可能在默默地学习、思考,或者有自己的学习节奏。
不参加比赛、不争奖项: 有些学生可能对各种评比、竞赛不感兴趣,或者认为这些活动“没意思”、“耽误时间”,于是选择专注于基础的课程学习。
社交圈子小或特定: 他们可能不擅长与人打交道,或者只与少数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来往,外界看来缺乏“活跃度”。
不追逐“网红”式学习: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有些人可能不热衷于追逐各种学习方法、网红课程,而是坚持自己认为有效的方式。

实际上的“努力”:
高效的局部投入: “混日子”可能只是指在某些方面(如社交、课外活动)投入较少,但在学术上,他们可能在关键时刻进行高强度的投入。例如,考前突击、针对性地复习某个科目。
“聪明”的学习者: 有些人天生逻辑思维强、记忆力好、理解能力快。他们可能在课堂上听一遍就能掌握,或者通过少量练习就能融会贯通。对于他们来说,花大量时间做重复性练习可能就是一种“混日子”。
拥有良好的基础和方法: 可能他们在中学时期就打下了非常扎实的基础,或者掌握了高效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这使得他们在大学的学习中,即使看起来投入时间不多,也能取得不错的成绩。
策略性的选择: 他们可能非常清楚自己的目标和优势,知道哪些是必须掌握的,哪些是可以忽略的。他们会把有限的精力放在最有价值的地方。

二、进入985的多种途径和因素:

进入985院校并非只有一条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

高考成绩是硬道理:
学霸群体: 大多数考入985的学生都是通过高考取得优异成绩的。即使在985院校内部,也有不同层次的学生。那些“混日子”的人,很可能是在高考时就已经是超级学霸,凭借极高的分数被录取。
超常发挥: 有些学生可能在高考中超常发挥,或者所在的地区高考竞争相对缓和,以相对“不那么卷”的状态进入了985。
政策性加分或特殊招生: 有些政策(如清华北大等校的自主招生、国家专项计划、地方性照顾政策等)会为特定群体提供加分或倾斜,让他们有机会进入985。

大学内部的“混日子”可能并不影响学业:
专业差异: 不同专业对学生的学习要求和课程设置可能不同。一些相对“轻松”的专业,即使学生投入不那么大,也能勉强跟上进度。
学分要求: 完成毕业所需的学分是底线,只要达到这个底线,很多学生就不再追求更高的成绩。
对“混日子”的容忍度: 一些985院校虽然是顶尖学府,但其培养模式可能更侧重于“放养”,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权,对学生在非学术领域的“探索”可能更加宽容,只要不挂科,不触碰学校底线,就可能被视为“正常”。
“低空飞过”的策略: 有些学生可能只追求刚好能通过考试的成绩,不追求高分,这样既能保证毕业,又能节省大量时间去做其他事情。

其他非传统路径(在985院校内部):
保研/考研: 有些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平均分可能不算顶尖,但通过考研或保研进入了更高层次的985院校。考研或保研看重的可能是特定科目的成绩、科研经历、英语水平等,而非全面均衡发展。
转专业/双学位: 有些学生可能最初进入某个专业后发现不适合,但通过转专业或辅修双学位,最终能够进入更理想的专业或获得更好的学历。
科研能力和学术潜力: 有些学生可能在本科阶段没有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或取得高分,但在科研方面展现出极大的潜力和能力,得到了导师的赏识,从而获得了深造的机会。

三、社会和环境因素:

家庭背景和资源: 优越的家庭背景可能会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支持,让孩子在学习上“事半功倍”。例如,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有经验丰富的家教辅导、有良好的学习氛围等,都能为进入985打下基础。
人脉和信息: 有些学生可能通过人脉获得了重要的学习信息、资源或指导,让他们能够更有效地利用时间。
运气成分: 在任何竞争中,运气都扮演着一定的角色。考试题目恰好是自己擅长的,或者在关键时刻得到帮助,都可能影响最终的结果。

总结来说,“天天混日子还能上985”并非普遍现象,也可能是一种片面的观察。

可能是因为他们的高考成绩足够优秀,能够进入985院校,即使在大学里不那么“卷”,也能勉强毕业。
也可能是因为他们对“混日子”的定义不同,表面不活跃但学习效率很高,或者有自己独特的学习策略。
更可能是因为他们通过了大学内部的某些“筛选机制”(如考研、保研、转专业等),而这些机制看重的能力和素质可能与表面上的“努力”不完全一致。

重要的是要认识到,即使是进入了985院校,未来的发展也取决于个人的持续努力和能力提升。单纯依靠过去的“光环”而停止成长,最终也难以在社会上立足。而对于那些看起来“混日子”的人,我们或许也应该保持一份客观和理解,因为我们不一定能完全了解他们背后的付出和策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你在人大附中的话,天天混日子最后考个985,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

况且你也说“天天混日子的我有愧于享受目前的教育资源”,那说明你自己也知道你享受的教育资源不差,否则一个18线县城高中的学生,只会觉得自己的教育资源不好,而不会有“有愧”的感觉。

另外,你能考上985也不见得是你本身多优秀,有时候也是沾了政策的光。天津985的录取率接近6%,211录取率接近13%,而广东的985录取率是1.3%,211录取率是2.7%,一本录取率11.2%,——这意味着,如果你是在本省排名5%左右的水平,在天津你可以上末流985,在广东只能上普通一本。而如果你在省内排名12%,在天津你可以上末流211,在广东只能上二本。

这样惨烈的案例实际上并不少见。比如之前有一年某211院校在山西的录取分数线比山东的一本线还低——那时候山东和山西用的可是同一份全国卷。虽说这学校就是这政策性的末流211,但也是货真价实的211。

除了广东之外,河南、山东、安徽、河北、江苏等也有很多考生,他们不是不努力,也不是没有好的教育资源。但他们为什么明明跟你是同样的水平,却只能上二本?

当然,你说的这个状态其实我也是理解的。也许你们学校的整体水平很高,你在你们学校的表现真的不算优秀,所以才觉得“我这么混日子都能考上985,别人为什么拼了命都考不上”。事实上,就算是在清北,也有很多人有这样的感觉。比如之前某位北大毕业的网红就曾说自己在北大的学习成绩一塌糊涂,毕业之后也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但看到身边的人都去留学,于是自己也去申请了一下国外的大学。凭借着在校期间的几次活动经历和发表的一些文章,她申请到了纽约大学的全奖研究生。

嗯,北大的混子,一塌糊涂的成绩,最后去了纽约大学,还拿了全奖。是别的学校的学生不努力吗?

不是,因为别的学校的学生既不拿出北大的学历,也拿不出那么多全国性活动的实习经历——当然,没有北大的学历,基本上你也没机会参与那些活动。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北大的混子,也有可能获得远比其他学校学生努力学习更好的结果。

跟你在清北甚至牛津哈佛的同学比,你肯定觉得考上末流985是人生中的最大失败。但是,再去想想那些跟你同样水平却只能上普通一本甚至二本的人,你只能说投胎投的很有技术。


PS:

有些人在杠,说天津之所以985录取率高是因为天津的教育水平高bulabula,每年天津的高分段比别的人多好多bulabula……

那你说这话是啥意思呢?

按照你的逻辑,天津的教育水平比别的地方高,不就意味着同样一个人在天津上学考出高分的可能性比云南、贵州的县城更高吗?

同样的逻辑,既然天津的教育水平高,不就意味着即便同样是混子,在天津混到985的概率,比县城高中混到985的概率更高吗?

那我说投胎是个技术活,有错吗?

事实上,天津作为全国仅有的几个直辖市,其教育资源虽然与北、上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架不住底子实在是好,天大+南开两所985坐镇,比起一所985都没有的河南,那日子过得别提有多舒服了。从招生人数来说,每年985院校在天津投放的招生名额大概是3000多人,其中天大+南开加起来就站到了将近一半。而河南的985招生名额大概也就是七八千人的水平。

但问题是,天津的高考考生只有5万多人,而河南的考生人数近百万。天津的教育水平再高,能高到河南的十几倍?

这是2000年全国还使用统一试卷的时候,各省的高考一本和二本分数线。不扯自主命题,不扯什么素质教育,只看高考分数,到底哪个省更难,一目了然。

user avatar

看到这个问题想起了十二三年前的日子。

因为中考成绩比较差,所以我高一上学期是在一个重点中学的所谓“平行班”里度过的。说叫重点高中,但其实是一个学校两套牌子,如果中考的确很不行,那就可以选择另外那套牌子,每年学费一万五。

这个平行班有交了择校费的,也有中考成绩和我差不多正常考进来的,班级里的学号是按照中考成绩排的,而我记得我好像是07。

那时候的日子很简单,上课就听课,自习课抓紧把作业写完,因为晚上要有时间还能玩会电脑。中午我回家吃饭,剩下的时间可以玩半小时电脑。那时候我是对极品飞车太着迷了。

那时候有这么两件小事儿被我记住了:

一是有一次生物课,老师检查大家的书有没有记东西。有的明显不学习卫生间里抽烟的那种,没带书或者书和新的一样居多,这些人显然班级垫底;大部分和我一样,书都半新不旧的,什么成绩都有;最后有那么几个人,书都翻烂了,笔记密密麻麻一大堆,成绩班级里中上(十来名左右)吧。

二是有一次我有点事情,中午回学校比较早,离上课大概还有半个多小时。一进教室发现有五六个人在一起研究题或者看书。这些人里面女生居多,然后成绩在班级里中上游。

那时候我是学习委员,就有很多人在我讲题过后问我,“你咋都会呢?你有啥招么?”我说,“就是上课听课,下课写作业呗”…但其实这两件作为学生来说最基本的事,是有很多人做不到的。

后来这几个在班级里中上游的同学,大概都去了一个好一点的二本或者一本的尾巴。

我想说,他们真的很努力很刻苦,至少比我努力多了,也比后来我去的实验班的大部分同学努力。

后来高一下学期我就去了实验班。要说真和以前的平行班有啥区别,主要就是上课进度快,自习课没有全班都在聊天的那种情况。再后来同学聚会的时候,我们几个坐在后排的男生们,一大话题就是讨论当年是怎么在高三那段时间用化学课、生物课还有自习课时间睡觉的…

user avatar

1智商有高低,这一点不承认,就是骗自己。

2你百分之二十的时间得到你百分之八十的分数,就你个人而言,你百分之八十的时间是无用功。找对方法很重要,找不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你爬那学再久有什么用?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