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曾国藩在太平天国被灭后备受朝廷质疑,很多人都在劝曾反,且那时有左宗棠、李鸿章,曾为什么不学赵匡胤黄袍加身呢?

回答


曾国藩在太平天国被灭后,虽然功勋卓著,但并未像赵匡胤那样通过“黄袍加身”篡位,这一选择背后涉及复杂的历史背景、个人性格、政治环境以及儒家思想的影响。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



一、曾国藩的忠诚与儒家思想的束缚
1. 儒家忠君思想的根深蒂固
曾国藩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熏陶,认为“忠君报国”是士大夫的天职。他一生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信条,认为作为臣子,应以维护国家统一、延续王朝为己任。即使在太平天国战乱中,他仍以“忠于清廷”为旗帜,强调“忠义”与“纲常”。

2. 对“篡位”行为的道德否定
曾国藩在《曾国藩家书》中多次强调“君臣之义不可忘”,认为“篡位”是“大逆不道”,会破坏社会秩序和儒家伦理。他甚至在晚年反思自己“若真欲篡位,岂非背负祖宗之罪?”这种道德约束使他无法跨越儒家伦理的底线。



二、政治环境与权力结构的制约
1. 清廷对曾国藩的依赖与控制
太平天国被灭后,清廷对曾国藩的功绩高度认可,咸丰帝曾多次嘉奖他,并任命其为两江总督、直隶总督等要职。曾国藩的权力虽大,但始终处于清廷的“笼子”中,需通过奏折、密信等方式与朝廷沟通,无法完全脱离中央控制。

2. 其他权力集团的制衡
曾国藩的同僚如左宗棠、李鸿章等人,虽与他同为洋务派,但彼此之间也存在权力博弈。曾国藩在1867年曾试图通过“北上”与朝廷会面,试图在朝廷与地方势力之间建立平衡,但最终因“北上”被清廷拒绝,导致他选择“南下”归隐。这表明他在权衡利弊时,更倾向于维持与朝廷的表面和谐。



三、个人性格与对权力的谨慎
1. 谨慎务实的处世风格
曾国藩以“慎独”著称,注重权衡利弊,不轻易冒险。他深知“权力越大,风险越大”,若贸然反叛,可能引发清廷的清算,甚至导致家族覆灭。他更倾向于通过合法途径巩固权力,如主持编纂《湘军志》、推动洋务运动,以“文治”而非“武力”维系地位。

2. 对“篡位”后果的恐惧
曾国藩曾多次反思自己在太平天国战争中的角色,认为自己“不过是清廷的工具”,若反叛,将被视为“叛臣”,不仅会失去朝廷信任,还可能引发地方势力的反扑。他甚至在晚年曾写信给弟弟曾国荃,称“若真欲谋逆,岂非自毁前程?”这种自我约束使他放弃反叛的念头。



四、历史背景与清朝的稳定
1. 清廷内部的稳定与统一
太平天国虽被消灭,但清廷内部仍存在保守势力(如慈禧太后)与革新派(如奕䜣)的博弈。曾国藩作为清廷的“功臣”,其地位更多是“清廷的支柱”,而非“对立面”。此时清廷仍需依靠曾国藩等“湘军集团”巩固统治,而非将其视为威胁。

2. “太平天国”后清朝的“重建”需求
太平天国战争导致清廷财政崩溃,曾国藩在战后主持重建地方秩序,推动“厘金”制度等经济改革。他深知,若反叛,将破坏清廷重建的根基,甚至导致国家分裂。因此,他选择以“忠臣”身份继续为清廷效力。



五、对比赵匡胤的“黄袍加身”
1. 赵匡胤的背景差异
赵匡胤是后周禁军统帅,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陈桥兵变”),且当时的后周政权已衰落,缺乏中央集权。而曾国藩的湘军虽为地方武装,但其权力来源依赖于清廷的授权,且清廷仍掌握中央军权(如左宗棠、李鸿章的淮军、湘军均受清廷节制)。

2. 权力结构的差异
曾国藩的权力是“清廷授权下的地方军政合一”,而赵匡胤的权力则是“从后周政权中崛起”。清廷对曾国藩的控制力更强,且曾国藩的“功绩”被清廷视为“忠臣”,而非“叛徒”,这使他无法像赵匡胤那样“合法”地篡位。



六、曾国藩的晚年选择与历史评价
1. 归隐与“清白”之志
曾国藩在1870年因“丁忧”(父亲去世)归隐,晚年以“清白”自居,拒绝参与朝廷政治斗争。他甚至在《曾国藩家书》中写道:“余尝谓天下有大利,必有大害;有大功,必有大过。”这种“自省”精神使他最终选择退隐,而非反叛。

2. 历史评价的矛盾性
曾国藩被后世视为“中兴名臣”,但其“忠君”与“权谋”并存的复杂性也引发争议。他既以“忠臣”身份保全清廷,又在太平天国战争中扮演“清廷工具”的角色。这种矛盾性使他无法像赵匡胤那样“合法”地篡位。



总结
曾国藩未反叛清廷,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儒家道德的约束、清廷对他的依赖、个人谨慎的处世风格、以及当时的政治环境。他更倾向于通过“忠臣”身份维系权力,而非“篡位”谋利。这种选择既体现了他作为士大夫的道德准则,也反映了晚清复杂的政治生态。而赵匡胤的“黄袍加身”则发生在权力结构更混乱、中央权威更弱的背景下,二者的历史条件和人物性格存在本质差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思想上:曾国藩以恢复名教、匡扶朝廷为号召剿匪,如果反清,自己就变成乱臣贼子,手下湘军首先就会思想混乱而分裂,遑论称帝?

2.政治上:自帮办团练伊始,朝廷及地方官场就不断有弹劾曾的奏折,曾国藩一直战战兢兢,小心谨慎,才支撑到剿匪成功,实属不易。在授权问题上,朝廷也多次反复,尽量不授予曾国藩地方实权,以防其坐大。质疑诽谤之声,早就有了,而且贯彻始终,并非后期才有;

3.军事上:旗兵、绿营,甚至其他地方兵勇,布置在湘军战区周围,与其说呼应,不如说有监视的作用;清朝自岳钟琪之后,就没什么汉人能够掌兵权,满清怕得很,防的厉害;太平天国趁虚而入,乘势而起,迅速做大,有天时地利;湘军则剿匪还未结束,周围已布有防备的军队,成功不易;

4.个人上:曾国藩以“中人之资”,终成奇功,靠的是他的一套修养的功夫,他并不是天纵英才,更不是可以成为君主的人物,这点他有自知之明;

此外,南方百姓已经历经战乱十几年,天下思治,起兵不易。

另外,

左宗棠并非曾国藩手下,曾若造反,左为何就要响应呢?李则已拥淮军,其在湘军内并无影响力(李只是当过曾的幕僚,并未领湘军兵权),淮军建立,本就是为了分制湘军。

最后说一句,别以为造反就是一句揭竿而起,然后就云集景从,天下响应的容易事。军国大事,没那么豪壮。且不说这过程是要提着脑袋去拼的,而一旦没成功,基本上就是九族尽诛,亡国灭种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曾国藩在太平天国被灭后,虽然功勋卓著,但并未像赵匡胤那样通过“黄袍加身”篡位,这一选择背后涉及复杂的历史背景、个人性格、政治环境以及儒家思想的影响。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 一、曾国藩的忠诚与儒家思想的束缚1. 儒家忠君思想的根深蒂固 曾国藩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熏陶,认为“忠君报国”是士.............
  • 回答
    好的,我们来分别探讨曾国藩如何灭太平天国,以及金田起义被刻上人民英雄纪念碑这两个问题。这两个事件都与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变革紧密相连,理解它们需要从不同的历史视角和价值判断出发。 如何看曾国藩灭太平天国?曾国藩剿灭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事件。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太平天国运动在近些年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而曾国藩、李鸿章等晚清名臣却似乎被“捧”得越来越高(或者说,他们的历史评价在某些方面有所回升),这背后牵扯到一系列复杂的历史观、叙事方式以及当下社会思潮的变迁。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黑”与“捧”的问题,而是历史评价的再审视和不同侧重点的呈现。首先,关于.............
  • 回答
    大学的近代史课堂,一个两小时的讲座,老师的目光扫过台下几十个带着好奇与些许迷茫的年轻面孔。他清了清嗓子,深吸一口一口气,开始了这场他预设的、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正面”讲述。“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聊聊太平天国。” 老师的开场白,没有丝毫的激情澎湃,反而带着一种审慎的、甚至可以说是压抑的口吻。“在某些宣传和.............
  • 回答
    曾国藩,这个名字在中国近代史上如雷贯耳,他不仅是湘军的缔造者,更是平定太平天国运动的中流砥柱。这位以“刚健”闻名的湘帅,在南征北战、功勋卓著之后,如果振臂一呼,打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旗号,历史的走向又会是怎样一番光景?他又为何终究没有选择这条道路?这其中的曲折与必然,值得我们细细道来。一、 曾.............
  • 回答
    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这事儿,说他是功还是过,一千个人眼里可能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过,要我说,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先说说这“功”吧。太平天国,这可不是闹着玩儿的。当时,它席卷了大半个中国,打得清朝廷屁滚尿流,差一点就把江山给颠覆了。像什么“天京事变”这种内部的窝里斗,虽然让太平天国元气大.............
  • 回答
    几十年前,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社会主流的叙事确实对太平天国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而对曾国藩则持批评甚至贬低的看法。这种倾向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意识形态根源。然而,现在社会的主流叙事相比几十年前,确实出现了明显的转向,对曾国藩的评价趋于正面和肯定,同时对太平天国的评价也更加 nuanced(细致.............
  • 回答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其核心人物包括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陈玉成、石达开,以及清政府的湘军、淮军统帅左宗棠、曾国藩、李鸿章。这六位人物在军事、政治、战略等方面各有特色,其能力与历史地位的比较需结合历史背景、个人特质和时代需求综合分析。 一、太平天国将领:李秀.............
  • 回答
    在曾国藩的“结硬寨,打呆仗”战术声名鹊起之前,太平军内部就已经有了类似的军事思想和实践。虽然“结硬寨,打呆仗”这个标签通常与曾国藩紧密联系,但若深入剖析太平军的作战方式,你会发现其身上早已打上了“以静制动,稳扎稳打”的烙印。一、 太平军早期的“以守为攻”:筑垒与消耗太平军起事之初,力量相对薄弱,装备.............
  • 回答
    “没有太平军,曾国藩就是个人畜无害的礼部侍郎,又哪里来的湘军呢?”这一问题看似在质疑曾国藩建立湘军的动机,实则需要从历史背景、人物动机、湘军的形成过程以及清朝内忧外患的复杂局势中综合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详细探讨: 一、太平军与湘军的直接关联1. 太平军的爆发是湘军成立的直接导火索 太平天.............
  • 回答
    曾国藩对付太平天国起义军之所以采取“结硬寨,打呆仗”的策略,并非一时兴起,也不是他个人偏好如此,而是基于他对当时军事形势、敌我双方优劣势以及自身条件的深刻洞察,再加上他一贯的“实事求是”、“循序渐进”的治军理念所决定的。这套打法,在别人看来或许笨拙、缓慢,但在曾国藩看来,却是最稳妥、最有效的克敌制胜.............
  • 回答
    曾国藩其人,在我看来,确实是一个在历史评价上颇具争议的人物。一方面,他是晚清湘军的缔造者和领导者,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被很多人视为恢复清朝统治、稳定国家局面的功臣。另一方面,他领导的军队在战争中采取了极其残酷的手段,对太平军将士及其家属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这在今天看来是难以接受的暴.............
  • 回答
    清朝平定太平天国,这场旷日持久的内战,其背后暴露出的清廷统治的深层危机和军事体制的弊端,绝非一日之功,也绝非偶然。要理解为何清廷耗费了十余年之久才将太平军剿灭,且中央政府的八旗、绿营军队表现得如此不堪一击,最终将希望寄托于曾国藩及其湘军,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清朝的军事制度、太平军的性质以.............
  • 回答
    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极其沉重印记的农民起义,关于其造成的死亡人数,学界存在较大的争议,并没有一个精确到“1.6亿”的定论。但毋庸置疑的是,这场浩劫造成了惊人的生命损失,估计在数千万到数亿之间。为什么会造成如此巨大的死亡人数?太平天国运动之所以导致如此大规模的人员伤亡,是多方面因素共同.............
  • 回答
    曾国藩若能在合适的时机“反正”,能否挽救摇摇欲坠的大清,并恢复“汉家河山”?这是一个极富吸引力,却又极其复杂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太多变量,以及对“反正”和“汉家河山”的定义。首先,我们得明确曾国藩所谓的“反正”究竟是指什么。如果“反正”是指他看透清廷的腐朽无能,在恰当的时机号召大家起来推翻满清,建立.............
  • 回答
    左宗棠在当今社会的存在感不如曾国藩和李鸿章,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虽然他在历史上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但在大众的认知和讨论度上,相较于前两者,确实显得有些“低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 历史定位与时代精神的契合度: 曾国藩:集传统士大夫之.............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因为它触及了历史人物的性格、时代背景、政治格局以及个人选择的复杂交织。袁世凯拥兵自重,最终走向了篡位,而曾国藩坐拥重兵,却一生忠于清廷,这其中的原因绝非简单的“敢”或“不敢”那么简单。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曾国藩在面对庞大军权时,为何选择了“甘为人臣”,以及他可能在“怕”什么:一.............
  • 回答
    这事儿得好好说道说道。你问在北京因摆地摊被拘留10天,在河南会不会被查出来? 我跟你说啊,这事儿能不能查出来,关键看几个点,而且这中间的门道可不少。首先,咱们得明白,行政拘留这事儿虽然不是刑事案件,但它会在公安机关留下记录。你可以理解成,就像你考驾照,考试合格了,信息就会录入系统一样。这个记录是公安.............
  • 回答
    作为一名曾经在海外攻读博士并工作过的人,我深知回国找教职的过程有多么复杂和充满挑战,也见证了太多前辈的经验和教训。这绝不是一件“AI一键生成”就能概括的事情,里面充满了个人努力、人脉积累、时机把握,甚至一点点运气。我来详细聊聊,我以及我身边的一些朋友是如何找到国内高校教职的,希望能给正在考虑这条路的.............
  • 回答
    提到日本的电子音乐,就不能不提曾经席卷整个岛国的Eurobeat热潮。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种强劲、动感、充满合成器旋律的音乐风格——Eurobeat,在日本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浪潮,深深地影响了日本电子音乐的走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要说Eurobeat对日本电子音乐的影响,那真是从音乐制作到听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