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曾国藩屠杀、凌迟了那么多太平军将士,为什么现代还有好多人吹捧他,向他学习?

回答
曾国藩其人,在我看来,确实是一个在历史评价上颇具争议的人物。一方面,他是晚清湘军的缔造者和领导者,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被很多人视为恢复清朝统治、稳定国家局面的功臣。另一方面,他领导的军队在战争中采取了极其残酷的手段,对太平军将士及其家属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这在今天看来是难以接受的暴行。那么,为何在现代社会,仍有相当一部分人对曾国藩推崇备至,甚至将其视为学习的榜样呢?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从几个层面来聊。

一、时代背景下的“罪与罚”

首先,咱们得把曾国藩放到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大背景下去看。1840年代末到1860年代,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危机:西方列强的侵略日益加剧,内部的太平天国运动更是动摇了整个国家的根基。清朝政府腐朽不堪,无力应对内外挑战。

在这样的乱世之中,传统的道德和价值观受到了严峻的考验。曾国藩当时的核心任务,是用雷霆手段扑灭被他视为“洪水猛兽”的太平天国。从他的角度以及当时清廷的立场来看,太平军的起义是对国家秩序的颠覆,是对社会安定的破坏。为了维护一个他所信奉的“纲常伦理”和国家统一(尽管这个国家机器本身问题重重),他认为必须采取严厉的手段。

我们不能简单地用今天的普世价值去衡量一个生活在封建时代、肩负着“平乱”重任的官员。 在那个年代,战争的残酷性是普遍的,对俘虏的处理也远不如现代文明社会那般人道。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为屠杀和酷刑开脱,但理解他所处的环境,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他的行为。

二、曾国藩的“功”在哪里?

那些吹捧曾国藩的人,他们看重的是曾国藩在其他方面的“成就”和“特质”,这些特质在很多人眼中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1. “中兴名臣”的政治与军事才能: 曾国藩能够从一个默默无闻的翰林官员,成长为一手遮天的封疆大吏,并且组建起一支令清廷都刮目相看的“湘军”,这本身就说明了他的政治手腕和军事才能。他整顿吏治、治军严明(虽然手段残酷),并在军事上屡败屡战,最终攻破了太平天国最后的据点——南京,结束了这场席卷半个中国的农民起义。很多人欣赏他这种“不屈不挠”、“逆境崛起”的精神。 这种精神,在现代社会,无论是个人奋斗还是组织建设,都被认为是宝贵的品质。

2. “修身”与“立德”的个人品格: 曾国藩留下了大量的日记、家书和奏折,他对自己有着极高的道德要求,并且身体力行。他强调“求诸己”,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提倡勤奋、节俭、克制。他的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例如“败不馁”、“慎独”等,至今仍被许多人奉为圭臬,尤其是在强调“国民素质”和“个人品德”的语境下。他那些关于如何做事、如何做人的“金玉良言”,在很多追捧者眼中,比他杀人的手段更为重要。

3. “担当”与“有为”的精神: 在国家危难之际,曾国藩挺身而出,承担起常人不敢碰的责任。他不仅要与太平军作战,还要应对朝廷内部的猜忌、湘军内部的矛盾以及外部列强的压力。他敢于担当,敢于作为,并且能够将事情一件件做成。这种在乱世中展现出的“责任感”和“执行力”,是许多现代社会中的管理者和领导者所推崇的。 他们认为,在今天同样面临诸多挑战和复杂局面的情况下,曾国藩这种“勇于担当”、“解决问题”的态度是值得学习的。

4. “厚黑学”的解读: 有一种比较另类的解读,认为曾国藩是“厚黑学”的集大成者,他表面仁厚,实则手段老辣。在某些人看来,这是一种成熟的政治智慧,是生存和成功的必要手段。这种解读虽然有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它迎合了一部分人对“实用主义”和“权谋”的推崇。

三、为何现代会有人“吹捧”?

“吹捧”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些主观的倾向性。我们可以理解为,是那些人对曾国藩的某些方面进行了高度的肯定和推崇。这背后有几个原因:

历史的去道德化倾向: 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事件中的一些极端残酷性,在人们的记忆中可能会被淡化,或者被置于一个更宏大的叙事框架下进行解读。当人们关注的焦点从“杀戮”转移到“治乱”、“兴衰”、“个人成长”时,曾国藩的“正面”形象就容易被放大。
实用主义的文化土壤: 现代社会强调效率、成功和解决问题。曾国藩身上体现出的那些“做事能力”、“坚持不懈”、“领导才能”,恰好契合了这种实用主义的价值观。人们更愿意从他身上汲取“成功学”的养分,而不是去深入探讨他行为背后的人道主义问题。
对传统文化的怀旧和认同: 曾国藩代表着一部分传统士大夫的风骨和治国理念,即使这些理念在今天看来不尽完美。对于一些对现代社会感到迷茫,或者对传统文化有一定认同感的人来说,曾国藩提供了一个可以参照的精神偶像。
媒体和大众传播的影响: 一些历史学家、学者或者畅销书作家,在解读曾国藩时,可能会侧重于他的“正面”形象和“普适性”价值,从而影响了大众的认知。例如,一些关于曾国藩的传记和评论,往往会着重于他的励志故事和治家之道,而对战争时期的残酷描绘相对简略。

四、审慎的态度

必须强调的是,学习曾国藩不等于认同他所有的行为方式,更不等于为他的屠杀行为辩护。 对曾国藩的评价,应该是一个复杂而辩证的过程。我们可以学习他身上那些积极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品质,比如坚韧不拔的精神、严谨的学习态度、担当负责的意识,但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他所处时代局限性,以及他行为中的残酷性和不人道之处。

将曾国藩捧为“完人”或者“圣人”,显然是不恰当的。历史人物是复杂的,他们往往是优点和缺点、功绩和过失并存。我们应该以一种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历史,吸收其精华,剔除其糟粕。那些吹捧曾国藩的人,可能更多地是看到了他身上的“阳面”,而忽略或者选择性忽视了他行为的“阴面”。

总而言之,曾国藩之所以至今仍有许多人推崇,是因为他在特定历史时期展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个人品德以及“担当有为”的精神,这些特质在许多人眼中具有现实的价值和学习的意义。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他在镇压太平天国过程中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对他的评价,需要我们兼顾历史的复杂性、时代的局限性,以及人性的多面性,从而形成一个更为全面和理性的认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那是因为这些人运气好,能活在当下。如果曾国藩屠戮无辜时,他祖先也被杀掉,那就没了他了。

user avatar

谭嗣同在《仁学》中可是把湘军的罪恶说得淋漓尽致。现代那些捧曾国藩的人,先去看看他纵容的曾国荃在安庆和金陵干了些什么事儿,详细看看,仔细了解,细节会让你震惊。

user avatar

因为曾国藩热的目标用户是资本家和中高层管理人员,资本家把自己带入清朝统治者的角度,当然喜欢曾国藩这样能心狠手辣镇压基层,对自己又忠心的手下;管理人员把自己代入曾国藩,也能幻想成为人生赢家

user avatar

巴格达迪也自称圣裔,蒋介石也自称中华救星,不对,巴格达迪和蒋介石加起来杀的人也没有他多。

user avatar

@念缺一

再加一个,鲨了20万美国人的川普还自称have done a great job/made America great,一群川粉吹捧他向他学习… …

user avatar

当时谁打仗不杀人,额 ,真以为古代打仗像我们的人民军队一样吗,古代有句话贼过如梳兵过如蓖,意思是匪过来掠夺,就像梳子一样梳理了一遍把家里财物都掠走,但是梳子齿与齿之间间隔大,仍有漏过的;篦子齿很细,形容兵丁过来掠夺,是明打明地,时间充裕,细细地搜刮,掠夺得比匪还要恨,不像匪至少还怕官府过来只好匆忙地掠过就走。

古代军纪败坏,尤其乱世兵匪一家,尤其是曾国藩的军队相比于整个太平天国来说他是弱势军队,所以他往往需要恐怖手段针对对方的军队和战败将领进行大规模杀戮,来震慑对方,以拉拢太平天国中的摇摆派,还有湘军太贵,钱饷太高,还有补给问题,清朝没有统一的后期体系也是个大问题。所以曾国藩和九帅曾国荃就必须纵兵为祸,这样才能保持这种古典军队的战斗力和士气。

user avatar

原因之一是在某些人眼里,

是加分项


比如同时认为


某位的知乎用户




这一刻,我想起面对觉得吕后不够狠的人的恐惧

他们自己没有田地,也租不半点田地,只得给地主做雇工,和去垦山种植.虽然长年牛马一般的苦作,却还是饥寒交迫.秀成便是在这样穷苦的家庭里生长的.
像秀成这样的一个贫雇农儿子,是没有受教育的机会的.只因为他的舅父是个村塾教师,在八岁那年,把他带去读了两年书.但家中却失去了一个劳动力,读到十岁,家中太苦了,只得把他叫回来帮助父母觅食,不让他读下去.


西王、北王带旱兵在大黎里经过,屯扎五日,将里内之粮食衣服逢村即取,民家将粮谷盘入深山,亦被拿去。西王在我家近村居住,传令凡拜上帝之人不必畏逃,同家食饭,何必逃乎。我家寒苦,有食不逃。临行营之时,凡是拜过上帝之人房屋俱要放火烧之。寒家无食之故而从他也。乡下之人,不知远路,行百十里外,不悉回头,后又有追兵,而何不畏”;







user avatar

对曾国藩的评价可以折射出近数十年来社会思潮的变化。它已经超越了历史本身,成为一个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至于这种人间之屑为什么能再度走上神坛,该反思的对象是社会,不是历史。

user avatar

  当要起来造反的时候,都要批孔,用我们的话说,你是革命党的时候是批孔的,当成了执政党,巩固地位时又要尊孔。中国的历史就是这么走过来的。……。我们共产党人,是从批孔起家的,但是我们决不能走前面他们的路,批了再尊,……落入历史的一种循环,这是不行的。如果共产党也到了自己没法统治或者遇到难处了,也要把孔子请回来,说明你也快完了。


因为有这句话的存在,不好意思光明正大的尊孔,比如2011年把孔子像放到天安门,100天后又悄悄的拉走了。


但是可以慢慢的来

先鼓吹儒家的那些徒子徒孙

比如我大清的忠犬曾国藩

对杀大儒当杀鸡的大清都这么忠心,大家都学习他,岂不美哉?

明朝时候,真有一群秀才玩哭庙,那县令得滚蛋,知府也要倒霉,首辅也得灰头土脸

但是我大清,一个县令就能杀的人头滚滚

然后各路大儒都装没看见

接着几大案一发

各路大儒都乖乖的交税,让清朝可以远征准格尔,注:清朝远征准格尔粮草距离几乎赶得上李广利征大宛,这种路上消耗一百,到前线只剩下一的操作,也就清朝能玩了,毕竟杀的江南大儒人头滚滚,年年都能收上大量的税款,可以每年都这么消耗下去。反而背了无数骂名的明代藩王们,被抄家了,他们几百年积攒的钱都撑不下反王们多长时间。

就我大清这杀大儒当杀鸡的

大清不行了,这曾国藩利马出来自带干粮救驾,

我的天呐·····


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是占据人口多数的工人农民阶级的时候,是不在乎这些的

但是一旦少数统治多数

这儒家,这大儒

太好用了啊·

简直就是自己驯化自己的忠犬啊

都不用你来驯化的

这忠犬,手握大军都不会造反啊


那么上层在鼓吹,中层要恰饭

自然底层就都觉得好咯

user avatar

曾国藩建立的湘淮军派系是清末民初最有影响力的政治派系:湘军、洋务运动、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新楚军、袁世凯和北洋军阀,源头都在曾国藩这里。

你不要简单地把曾国藩看成晚清的一个重臣,曾国藩算是当时的汉臣之首,左宗棠、李鸿章都是曾国藩提携起来的,还有胡林翼、沈葆桢、彭玉麟、骆秉章等名臣也是,后来的刘坤一、丁汝昌、刘铭传、袁世凯等等也都都算湘淮军派系出来的。

例如光绪年间除河、漕二督,主持军政的地方总督只有八员,光绪元年至十年全国先后担任地方总督者共有18人,其中湘淮系出身12人,曾为曾国藩幕僚者有6人,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光绪三至四年不仅八名总督全是湘淮系出身,且曾为曾国藩幕僚者有5名,占总数的近三分之二。曾国藩上书举荐下属近千人,其中有四十多人官至总督巡抚。

此外,曾国藩幕府还出了李善兰、徐寿、华衡芳等科学家,出了张裕钊、吴汝纶,黎庶昌、薛福成等文学家;曾国藩次子曾纪泽签了《中俄改订条约》,在近代外交史上也有一席之地。

曾剃头高举保卫儒学旗帜、保皇不造反、搞洋务运动做改良,在修身齐家方面做的不错、又提拔了那么多人、后来还有常凯申捧他,很多人吹他这个保守主义的典型代表、封建反动的急先锋很奇怪吗?

user avatar

原来大陆吹捧曾国藩的人跑到香港台湾。

然后一批借着东亚经济兴起的“管理学家”开始吹捧“曾李治军”。

然后我们改革开放,“曾李”的思潮就在两岸三地生活水平差距的威力下在大陆传播开了。

“识时务者为俊杰”

人穷怕了,就啥都信。

我一个大学老师在18年还认为“日本蒸蒸日上,我们原地踏步”。

在下的老板在单位聚餐的时候还在说“日本的服务精神我们公务员怎么不学学”。

我同事在疫情欧美集体失控,川普控制移民的情况下,依然希望“赴美生子”,至少是“赴欧生子”。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