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曾国藩为何不肯「倾覆满清,恢复中华」?

回答
曾国藩与“倾覆满清,恢复中华”:一个复杂而矛盾的抉择

“倾覆满清,恢复中华”——这八个字,在近现代中国历史的语境中,承载着何等沉重的意义。当我们将目光投向晚清时期那位赫赫有名的湘军统帅、政治家曾国藩时,一个看似显而易见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他为什么没有选择这条道路?他难道不渴望一个真正由汉人主导的强大中国吗?

然而,历史的真相往往比简单的二元对立要复杂得多。曾国藩的一生,是在时代洪流中的艰难跋涉,他所面临的困境、所持有的理念、所采取的策略,都深深地烙印着那个时代的印记。要理解他为何“不肯”倾覆满清,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他所处的内外环境,以及他个人的思想与情感。

一、时代的束缚与个人命运的羁绊:一个“补天之柱”的无奈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曾国藩身处的时代,是清朝统治摇摇欲坠却尚未完全崩塌的时刻。虽然内部矛盾重重,外部列强环伺,但“满清”作为既定的统治政权,其合法性在相当一部分士大夫心目中仍然存在。更重要的是,曾国藩的崛起本身,就与清朝统治紧密相连。

太平天国起义,对清朝构成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在此时,曾国藩被朝廷寄予厚望,成为镇压起义的核心力量。他带领湘军浴血奋战,一步步挽救了危局。可以说,他的声名、权力乃至生存,都建立在为清朝“平叛”的基础上。在这个意义上,他个人命运的轨迹,已经与清朝王朝的存亡深度捆绑。

一旦他公开提出“倾覆满清”,这不仅仅是对一个政权的颠覆,更是对自己过往一切努力的否定,是对他所建立的功业的“叛逆”。他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能否成功,还有他个人的“罪名”以及可能给天下带来的更大混乱。毕竟,在当时的环境下,大规模的武装起义一旦失控,其后果难以预料。

二、儒家思想的根深蒂固:忠君报国与“名正言顺”的束缚

曾国藩是晚清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深受程朱理学的影响,其中“忠君报国”是其核心价值观。在儒家政治伦理中,“君”是天下秩序的轴心,君臣之义是维系社会稳定的基石。即使清朝统治者是“满人”,但他们已然入主中原,遵循着汉族王朝的政治传统,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汉族士大夫的承认。

曾国藩所信奉的“忠”,很大程度上是对“朝廷”而非仅仅是对某个具体统治者的忠诚。他镇压太平天国,是在维护“君权”和“纲常”,是在扮演一个“忠臣”的角色。一旦他反旗而起,推翻满清,这就意味着他背叛了自己所信奉的道义,背叛了他所效忠的那个他认为合法的政权。这种思想上的藩篱,对于信奉“天命”、“君权神授”的士大夫来说,是难以逾越的心理障碍。

此外,“名正言顺”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原则。曾国藩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始终强调自己是奉旨行事,是“官军”。如果他要推翻满清,他就需要一个新的“名分”,一个能够被天下人普遍接受的“正统”。在当时,他并没有这样的合法性基础来建立一个新的政权,更没有形成一个能与满清抗衡的政治集团。

三、维护稳定与秩序的考量:对社会崩溃的深深忧虑

曾国藩一生致力于“整饬纲纪,肃清流毒”,他的核心目标是恢复和维护国家的稳定与秩序。太平天国起义,在他看来,不仅仅是政治上的颠覆,更是社会秩序的彻底瓦解,是对传统伦理道德的摧残。他目睹了起义军在各地造成的破坏,对此深恶痛绝。

在推翻满清的过程中,必然会伴随着大规模的战争和动荡,这很可能比太平天国起义带来的破坏更为深远和广泛。曾国藩深知,一旦清朝统治被推翻,取而代之的是什么?是汉族内部的权力斗争?是新的军阀割据?还是更大的外患?他没有看到一个清晰、可行的替代方案,能够确保中国免于陷入更大的混乱。

他所领导的湘军,虽然强大,但其力量终究有限。他的任务是镇压叛乱,而非另立新朝。他更倾向于在现有框架内进行改革,通过“剿”与“抚”相结合的方式,逐渐平息内乱,然后希望能通过洋务运动等方式,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实现“自强”,从而巩固清朝的统治。他以为,通过“中兴”和改革,可以延缓甚至避免王朝的崩溃,为国家争取喘息之机。

四、对民族主义和“中华”概念的理解:一个渐进的过程

需要注意的是,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民族主义”作为一种现代政治概念尚未成熟,而“中华”的概念更多的是一种文化和文明的认同,而非纯粹的民族政治概念。虽然他作为汉族官员,在情感上可能存在对满族统治者的疏离感,但他的政治实践和思维方式,更多的是服务于“天下”和“国家”的整体利益,而非狭隘的民族革命。

他对满族统治者的态度,更像是对一个“异族”政权但已融入中国统治体系的接受者。他与恭亲王奕訢等满族王公合作,共同应对内忧外患,这表明他并非纯粹的民族主义者,也不是一个急切的革命者。他所追求的“中华”,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上的统一和政治上的稳定,而不是狭隘的民族排斥。

他确实认识到了清朝统治的弊端,也看到了西方的强大,并主张学习西方技术,进行改革。但这种改革,是在不改变政治制度根本的前提下进行的,是期望通过改良来巩固现有的统治。他可能认为,通过改革,能够让中国变得更强大,从而抵御外侮,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文化的传承,这本身就是对“中华”的一种守护。

五、个人能力与政治局限性:并非“全才”的革命家

曾国藩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他有超强的组织能力、管理才能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但是,他也并非一个“全才”的革命家。他更擅长于在既定的体制内运作,通过制度化的手段解决问题。他的政治智慧更多地体现在维持和修复现有秩序,而非彻底的颠覆和重建。

发动一场推翻满清的革命,需要一种不同于他过往政治生涯的思维方式和行动策略。这需要打破传统的政治伦理,需要一种强大的革命思想作为号召,还需要能够团结起更广泛的反满力量。而曾国藩,他的力量和影响力的根基,仍然是他对清朝体制的效忠和在体制内获得的权力。

结论:在夹缝中求生存与改革的“枭雄”

曾国藩之所以“不肯”倾覆满清,并非源于他缺乏对国家前途的担忧,也并非完全出于对满清的愚忠。他的抉择,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

个人命运与政治现实的纠缠: 他在为清朝平叛的过程中获得了巨大的权力,这使他难以轻易摆脱王朝的束缚。
儒家思想的根深蒂固: “忠君报国”的伦理观念,使他难以迈出“革命”这一步。
对社会秩序崩溃的恐惧: 他深切忧虑推翻现有政权可能带来的更大混乱,更倾向于在稳定中寻求改革。
对“中华”概念的理解局限: 他所追求的“中华”,更多的是一种文化和政治的统一,而非纯粹的民族革命。
政治策略的取向: 他是一位擅长在既定体制内进行改革的“实用主义者”,而非革命的倡导者。

曾国藩更像是一位在时代洪流的夹缝中,努力为摇摇欲坠的清朝寻找一线生机,并通过学习西方技术来“自强”的“中兴大臣”。他以其超凡的智慧和毅力,挽救了一个濒危的王朝,但他也被时代的局限和自身的思想所束缚,未能成为那个时代所需的“革命者”。他的功过是非,至今仍是历史学家们争论不休的话题,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是一个承载着那个时代复杂矛盾的伟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要我说,谩骂古人永远比看书来的省力气不是?

每次被推曾剃头的问题都能看到很多自以为是的、现实生活中连个县长都不是的人觉得自己牛X大发了,你说曾剃头打仗不行也就算了,还自以为对当时的政治形式比混迹官场几十年的老油条看的还明白,张口一句曾剃头跪久了站不起来,甘心做满清的奴才就打发了。

实际上对那段历史稍加了解就知道,曾剃头不止是没有称帝野心的问题,他也绝对没有称帝的资本。因为,如果他真的权倾朝野了,就算他本人没有野心,下面大把的人给他黄袍加身,因为身家性命荣华富贵都在里面——如果曾倒台他们就会被清算,而曾称帝他们就能封侯拜相。

但当时的情况呢?

首先,造反得有人跟,换句话说就是你能给你部下什么好处?

你喊两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大家看在都是汉人的份上就云集响应了?别那么幼稚成吗。

清廷是个“慷慨”的老板,这是慈禧和崇祯皇帝最大的区别。清廷对曾一系的人吝惜督抚之位了吗?都不用你曾国藩怎么花大力气保荐,清廷心里清楚得很,自己主动提拔,这人情就是自己的了,不是你曾国藩的,左宗棠、李鸿章等人,平了太平军之后个个要兵有兵,要钱有钱,督抚一方,荣华富贵得了,凭啥跟你曾国藩造反。我玩CK都知道主动加封强藩的封臣来削弱强藩,屡试不爽。

你曾国藩造反又能给你部下更多的好处吗?裂土封王?事实上,清廷就是用这种方式分化了湘军集团,湘军分出去的人也不是没有政治野心,前脚升官后脚就跟曾国藩叫板的也不少。

其次,英法支持你造反吗?

讨论当时的中国形式不可能把英法甩在一边,英法不关心皇帝姓爱新觉罗还是姓曾还是姓洪,他们只关心你能不能保障他们的贸易特权,换句话说谁卖国卖的巧,他们就资瓷谁。英法有多大可能站在曾国藩一边?英法是成熟的资本主义列强,深知饭要一口口吃这个道理,曾国藩和洋人也不是没打过交道,知道洋人务实,给他们画个大饼糊弄他们这种幼儿园招数就甭想了,事实上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廷已经给了英法想要的,英法有什么理由冒着损失全部既得利益的风险去支持你曾国藩造反?不下场镇压了你都算英法给你面子。太平军的脑袋还在上海城门上挂着呢,忘了?

且太平天国战争表明,只要英法保持中立,就足以让造反者浑身难受。对太平军就是,英法中立,但要求太平军离上海、汉口这些通商口岸远远的,炮舰往江上一横,谁来谁死。这些通衢重镇捏在英法手里,如果你是曾国藩,造反后,这些通衢重镇别说控制,靠近都不行,得绕道走,被清军磨死只是个时间问题。

因为,造反贵在速度,镇压要在持久,造反如果不能兵贵神速,人心就会渐渐离散,而不控制通商口岸和交通要道,速度就无从谈起,特别是在英法中立的情况下连控制长江这条最重要的水道都办不到。这种情况下,英法不支持就相当于反对。

没错,直到红军时期,红军依然被英法美以这种形式恶心着,被这么恶心过的包括太平军、辛亥革命军,北伐军,红军以及PLA,且列强一定能讹出东西来,直到PLA炮打紫石英号……

也就是说对付欧美列强只有两种办法,其一是学袁世凯蒋介石,主动变色,并进一步出让主权(同时还得考虑到欧美当天的胃口怎么样),变成第二个大清,换取欧美列强默认你进驻各要地。其二是学PLA,和丫磕到底。

曾国藩不可能精神分裂,自己革自己的命,这就决定了曾国藩即使造反成功也只会变成前者。而且,曾国藩时期,英法刚刚吃饱,没胃口……

最后,造反得有钱有兵,曾国藩有钱有兵吗?

虽然湘军有自己的财政,但实际上清廷从未放松对湘军的掣肘,且湘军那套财政系统很得罪人,因为湘军很大一部分钱粮是取自江西等其他省份的,对当地各级官员来说湘军一直是明目张胆抢饭碗的存在,所以湘军的后勤在镇压太平天国时也经常出现问题,即使曾国藩偷梁换柱把督抚都换成自己的人都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且如前所述,这些“自己人”在镇压太平军时还算同心协力,但他们也有自己的算盘。如果造反,南方各省凭什么继续供你钱粮?没钱,这是其一。

其次,有兵吗?湘军不过几万人,而且装备训练陈旧,撑死戚家军的水准,隔壁淮军一水欧洲装备,学的是欧式的线列阵。目前已知淮军不一定会跟你一起造反,且如果淮军反目,湘军正面对刚十有八九打不过淮军,请问如果你是曾国藩,你哪儿来的底气造反。

有的答案连曾国藩本人能力低下这种话都能说得出来

你可以说他残忍,杀人如麻,说他表里不一,甚至打仗不行。能力低下是什么鬼?知乎er扔到他那个位子上别说镇压太平天国和造反了,怕是直接被何桂清弄死。还有给曾国藩出主意认为他应该在破了安庆之后坐观清军和太平军两败俱伤下山摘桃的,曾国藩大腿都拍断。清廷一不瞎二不傻,看着你扩张自己的势力,又不是只有湘军能打,楚军淮军哪个是善茬?南京你曾剃头不取李鸿章就取,谁拿了谁升官发财,曾国藩真要按兵不动也不怕被手下天诛了。

而且湘军的后勤还在清廷手里捏着,曾国藩真这么干信不信两个月之内湘军就会断粮?再一天之后曾国藩就可以拿进刑部大牢了。

综上,曾国藩根本没有造反的动机和实力。非得要求他飞蛾扑火,让他流血觉醒天下汉人也没办法。但历史的走向是复杂的,不是什么造反都能冲击清朝统治的,曾国藩要是造反,让大清就此获得新生,从此大清一统靖江山也是说不准的事儿。

最后补充一点,曾国藩对清廷真的很忠心吗?这还真未必

虽然曾国藩对清廷而言,整体还算个忠臣,但他叫曾圣人,不是曾圣母,不是纯情善良傻白甜。作为理学大家+一个从小就想建功立业的官场老油条,曾国藩的权力欲、对中庸之道、对权术的把握都不是一般人能企及的。虽然以不得罪人为原则,但对政敌也没手软过,撤职的撤职,杀头的杀头。如果真到了天命昭昭那一步,他还真没理由交割权力归隐山林。事实上曾国藩虽然没造反,但经过他本人和他的徒子徒孙们一番蛇皮操作,湘军系和派生出来的淮军系还是逐渐把握了清廷中枢和地方大权,最后还有一部分分化出来成了革命党。不管潮流怎么变,曾剃头本人封圣,雷打不动。这么个人,不认同他的道德人品没问题,直接一句“清廷的狗”就打发了的人,还是掂量掂量自己有几个心眼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曾国藩与“倾覆满清,恢复中华”:一个复杂而矛盾的抉择“倾覆满清,恢复中华”——这八个字,在近现代中国历史的语境中,承载着何等沉重的意义。当我们将目光投向晚清时期那位赫赫有名的湘军统帅、政治家曾国藩时,一个看似显而易见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他为什么没有选择这条道路?他难道不渴望一个真正由汉人主导的强大中.............
  • 回答
    清朝平定太平天国,这场旷日持久的内战,其背后暴露出的清廷统治的深层危机和军事体制的弊端,绝非一日之功,也绝非偶然。要理解为何清廷耗费了十余年之久才将太平军剿灭,且中央政府的八旗、绿营军队表现得如此不堪一击,最终将希望寄托于曾国藩及其湘军,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清朝的军事制度、太平军的性质以.............
  • 回答
    文在寅总统和普京总统,虽然都曾有过与军事相关的经历(文在寅是特种部队出身,普京是克格勃出身,两者在性质上有所不同),但他们在公开场合所展现的“形象”却截然不同,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个人性格、政治背景、国民期望以及战略考量等多个维度来深入探讨。一、个人性格与早期经历的塑造文在寅总统出身贫寒.............
  • 回答
    关于纪灵在《三国演义》中的表现,尤其是他先后对阵关羽和张飞的情节,的确是书中一个引人关注的细节。很多人会疑惑,为何这位曾与关羽大战三十合而不败的猛将,在面对张飞时却如此不堪一击,不到十个回合就被刺死。这其中的原因,并非简单地归结为武力高低,而是涉及到更深层次的战役背景、人物状态以及演义的叙事策略。首.............
  • 回答
    关于“关羽曾大破曹仁,为何史书不记载”这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对史实理解上的偏差,甚至是有些误传。严格来说,在正史(如《三国志》)的记载中,并没有明确描述关羽“大破曹仁”的战役。然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疑问呢?这背后涉及到我们对历史的解读、民间传说以及一些可能被混淆的事件。咱们就来详细捋一捋。首先.............
  • 回答
    关于高晓松关于李自成和太平天国失败原因的论断,认为他们不重视知识分子,这确实是一个颇具争议但值得玩味的观点。如果我们把这个视角延伸到两宋,尤其是北宋,那么一个看似矛盾的景象便呈现在我们眼前:两宋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重文轻武”,尤其在政治制度上对文官和士大夫阶层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礼遇。然而,与此相.............
  • 回答
    关于自动挡车辆能否用左脚刹车的问题,确实在车友圈里存在不小的争议,而且一些知名汽车大V,比如曾颖卓和赛雷话车,都明确表示支持左脚刹车,认为这不影响安全。然而,也有一部分人对此持反对意见。为了讲清楚这个事儿,咱们得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聊。支持左脚刹车的主要观点(大V们为什么这么说):1. 提升反应速度.............
  • 回答
    金军南下,直指江南,一路势如破竹,攻占了建康(今南京)、杭州等重要城市,甚至一度追着宋高宗赵构逃到了明州(今宁波)。眼看江南唾手可得,为何后来却选择了撤军北返,没有像后来的清军那样一鼓作气,彻底征服南方呢?这背后其实有着多重原因,是当时政治、军事、经济以及自然环境等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
  • 回答
    华为轮值董事长郭平透露,任正非早期对“华为”这个名字并不满意,认为它不够洋气,不够国际化,甚至有点土。这个信息挺有意思的,也让我想到了品牌起名这件大事。为什么任正非会对“华为”这个名字感到不满意?我觉得这背后有几个原因: 时代背景: 华为创立于1987年,那是一个中国企业刚刚开始走向国际,对外来.............
  • 回答
    关于贝加尔湖在历史上是否属于中国领土的说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涉及复杂的历史变迁和不同的解读视角。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梳理不同时期的史料,并理解其中包含的政治、军事和文化因素。支持贝加尔湖曾为中国领土一部分的史料支持贝加尔湖曾属于中国领土的说法,主要依据是古代中国王朝在地理范围上的扩张,以及.............
  • 回答
    想跟你聊聊这个,心里压着这事儿好一阵子了,一直想找个能说心里话的地方。我算是经历过你们现在这个纠结劲儿的。先说我吧,当初是 pretty 稳当的公务员,干了几年,觉得人生就这么一眼望得到头了。 每天上班下班,做着那些流程化、重复性的工作,虽然稳定,但总感觉少了点什么,心里的那团火好像被浇灭了。身边的.............
  • 回答
    刘备临终前对诸葛亮那番“若阿斗不堪大用,君可自立成都之王”的话,历来是三国故事中最引人遐想的片段之一。如果刘备真的抱持此意,其出发点绝非单一的“大蜀国”三个字就能概括,而是出于一种更为深邃和复杂的考量,牵涉到他一生所背负的理想、对诸葛亮的信任,以及对天下大势的审慎判断。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刘备是那.............
  • 回答
    曾国藩之所以被那么多人推崇,甚至在今天依然被很多人视为“完人”或“道德楷模”,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他的受推崇程度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对他一生功业、人格魅力以及所留下的思想进行解读和吸纳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他的人生轨迹和历史贡献。一、军事上的拨乱反正与再造乾.............
  • 回答
    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这几位晚清重臣,之所以在今天依然被不少人推崇,这背后其实蕴含着对他们在那段风雨飘摇年代所展现出的能力、担当和对国家所产生的深远影响的复杂审视。首先,不得不提的是他们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当时,腐朽的清朝统治已经摇摇欲坠,太平天国起义如火如荼,一度逼近京师。就在这.............
  • 回答
    曾国藩,这位晚清名臣,身上笼罩着层层复杂的光环,也备受争议。当他被一些人贴上“满清鹰犬”的标签时,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考量和无奈?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曾国藩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个人抱负以及他所做出的艰难抉择。首先,我们得把目光放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晚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运动如燎原之火,席卷大半个中.............
  • 回答
    曾国藩攻陷天京后,选择屠城,这背后是复杂且残酷的历史考量,并非一时冲动,更非出于个人嗜血。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社会环境、战争性质以及曾国藩自身的思想观念。一、 太平天国的性质与曾国藩的“妖氛”论首先,要明白曾国藩看待太平天国的方式。在曾国藩的眼中,太平天国并非仅仅是一个起义或叛乱,而.............
  • 回答
    要说湖南人普遍推崇曾国藩,而安徽人对李鸿章却普遍无感,这背后有着深厚而复杂的原因,这并非简单的好恶之别,而是历史、文化、地缘乃至个人性格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到晚清那段波诡云谲的历史,以及与之相关的地域情感和集体记忆。一、 曾国藩:湘军的缔造者,湖湘文化的符号为何湖南人对.............
  • 回答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封建制度是一抹浓墨重彩的印记,而爵位,更是其中最为直观的等级划分。在这些琳琅满目的爵位中,“公”与“侯”,无疑是备受瞩目的焦点。你提到诸葛亮、曾国藩这样的名臣,为何只能封侯,而不能封公,这背后隐藏着深刻的政治与历史逻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
  • 回答
    嘿,各位!今天咱们来聊聊曾国藩的《讨粤匪檄》,这玩意儿可是个硬茬,写出来直接把太平天国给整得够呛。别看这玩意儿写得文绉绉的,但里头藏着大智慧,要不怎么说曾国藩是晚清的“中兴名臣”呢?《讨粤匪檄》为啥这么牛?首先,咱们得说这《檄文》的立意就够高。曾国藩写这玩意儿,不是光想打仗,他是要给“讨伐”一个正当.............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很多人会因为曾国藩、李鸿章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而将他们视为“卖国贼”,但历史的评价远比这复杂和 nuanced。要理解为什么曾国藩和李鸿章没有被普遍贴上“投敌”的标签,并且李鸿章在近代史上的地位和评价有所“平反”,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历史贡献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