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李鸿章,曾国藩,都签订卖国条约,为什么没有人说他们投敌,反而赞扬李鸿章为其平反呢?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很多人会因为曾国藩、李鸿章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而将他们视为“卖国贼”,但历史的评价远比这复杂和 nuanced。要理解为什么曾国藩和李鸿章没有被普遍贴上“投敌”的标签,并且李鸿章在近代史上的地位和评价有所“平反”,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历史贡献以及当时的政治环境。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他们所处的时代。曾国藩和李鸿章生活在晚清,这是一个中国几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古老的天朝帝国在西方坚船利炮的冲击下,其政治、经济、军事、思想体系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整个国家风雨飘摇,内忧外患不断。在这样的背景下,所谓的“条约”往往是在军事上处于劣势,被迫接受的。你不能简单地将“签订条约”等同于“投敌”。投敌是指主动背叛自己的国家,为敌国效力,而他们签订条约,更多的是在绝望和无力的情况下,试图为国家争取一线生机,或者至少是减缓灾难的进一步扩大。

其次,我们要区分“签订条约”和“卖国”。诚然,这些条约对中国主权和利益造成了巨大的损害,从后世的角度看,它们是丧权辱国的。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曾国藩和李鸿章能否有更好的选择?他们作为封疆大吏,肩负着镇压太平天国、维护清朝统治的重任。如果他们拒绝签订条约,或者采取更激烈的抵抗,很可能导致国家在内外交困下迅速崩溃,国家可能不复存在,或者陷入更长期的混乱和战争。他们的很多决策,是在“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无奈之举。

再者,我们不能忽视他们为国家所做的贡献。曾国藩领导湘军,镇压了几乎摧毁清朝的太平天国起义,稳定了摇摇欲坠的局面。虽然他在晚年也签订了《南京条约》的部分条款,但如果没有他,清朝可能早已灭亡,中国历史的走向将完全不同。李鸿章更是中国近代化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兴办洋务,创办了中国最早的近代军事工业(如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民用企业(如开平矿务局、轮船招商局),建立了中国近代海军,派遣了第一批留学生。他的一些举动,比如力主购买外国的先进技术和武器,虽然被后人诟病其“妥协”和“短视”,但却是在当时国力悬殊的情况下,为中国争取学习西方、实现自强的一条重要途径。

至于李鸿章的“平反”,这更多是后世对历史人物评价的一种修正。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尤其是在革命思潮高涨的时期,将重心放在“反帝”和“反封建”的叙事上,像李鸿章这样的官员,因为与外国势力打交道,又是在为清朝服务,所以很容易被贴上“卖国”的标签。然而,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和视野的开阔,人们逐渐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不能脱离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也不能忽视他们客观上为国家发展所做的努力。

“平反”一词,或许并非完全准确,更像是对李鸿章功过的重新审视和更全面的理解。人们开始看到,他在签订许多屈辱条约的同时,也积极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在那个黑暗的年代,他试图在有限的条件下,为中国寻找一条出路。他的很多决策,都是在巨大的压力和有限的信息下做出的,而且他所代表的,也是当时中国统治阶层的一种生存策略。

另外,曾国藩和李鸿章的“出场”也不同。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是作为清朝的“肱骨之臣”出现的,他稳住了政权。而李鸿章则更多地出现在与外国打交道的场合,尤其是在甲午战争之后,他更是成为了签订《马关条约》的主要代表。甲午战争的惨败,使得人们对他的评价更加复杂,很多人将这场败仗的责任归咎于他。

但仔细分析,曾国藩在军事上的成功,虽然为他赢得了一定的政治资本,但他同样在外交上承担了责任。而李鸿章,他的“平反”更像是对他作为中国近代化“先行者”角色的肯定。他所推行的洋务运动,虽然最终未能挽救清朝的灭亡,但它确实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起点,为后来的改革和革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总而言之,评价曾国藩和李鸿章,不能简单地用“卖国”或“投敌”来概括。他们是那个时代背景下的历史人物,他们的决策是在极其复杂和困难的条件下做出的。他们既有承担责任的一面,也有其局限性。后人对他们的评价,也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和时代精神的变化而不断演变。对李鸿章的“平反”,更像是对历史复杂性的一种认识,是对他作为中国近代化探索者所付出努力的某种程度的肯定,而不是为他的所有行为开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清朝末年,京剧界有一位丑角名家杨鸣玉,名列同光十三绝之中,其艺术造诣可谓出神入化,因为他行三,所以人称“杨三”。后来杨三去世,有人写了一句挽联吊唁,说“杨三已死无京丑”。结果有好事者续了一句下联,称“李二先生是汉奸”,老百姓见了,纷纷挑大拇指,说这对联对得好、对得妙。从此后,“杨三已死无京丑,李二先生是汉奸”就作为无情对中的名联流传了下来。

所谓“李二先生是汉奸”,这个李二先生,就是指的李鸿章,因为李鸿章行二。

可见,从清朝当年,老百姓就已经认定李鸿章是汉奸了。

1983年,中英香港谈判,邓小平对来访的英国前首相希思说:“1997年要不收回香港,我就是李鸿章。”这里“李鸿章”三个字的意思很明确,就是汉奸、卖国贼的意思。邓小平的话就是说谁不收回香港,谁就是卖国贼。——可见邓小平对李鸿章的评价,也是卖国贼。

2002年,有一部热播剧集《神医喜来乐》,估计大家都看过。电视剧里李鸿章病了,请喜来乐去看病,喜来乐拿着一个烧饼把李鸿章臭骂一顿,不给看,转身走了。虽然是电视剧,是假语村言,但也反映出了本世纪初的时候老百姓对李鸿章的普遍评价。

对李鸿章的评价是什么时候反转的呢?答案是电视剧《走向共和》播出以后。

很多电视剧派历史学家看了这个电视后,一时之间对忍辱负重李中堂充满了同情、感激、敬仰之情,纷纷感叹李中堂“太不容易”了,甚至就连电视剧台词“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也成了李中堂的名言。

无论历史上的李鸿章是如何的误国害民、如何的贪污腐化,一句“李中堂他不容易啊”就可以遮掩过去。

反正好人要成佛,得经历九九八十一难,而坏人要成佛,只要放下屠刀就行。历史上有一位真正的英雄,因为身上有瑕疵而被骂成了恶魔,而那些历史上的坏人却因为“不容易”而被捧成圣人。

对好人太坏而对坏人太好,这也是人类的通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很多人会因为曾国藩、李鸿章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而将他们视为“卖国贼”,但历史的评价远比这复杂和 nuanced。要理解为什么曾国藩和李鸿章没有被普遍贴上“投敌”的标签,并且李鸿章在近代史上的地位和评价有所“平反”,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历史贡献以.............
  • 回答
    清朝末年为何“惨淡”,而慈禧成为众矢之的,而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反而被捧,甚至“洗白”,这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的历史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清朝末年的“惨淡”是事实,但原因复杂:首先要承认,清朝末年确实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非常黑暗和屈辱的时期。外敌入侵、内忧外患、国家主权丧失、民不聊.............
  • 回答
    曾国藩在太平天国被灭后,虽然功勋卓著,但并未像赵匡胤那样通过“黄袍加身”篡位,这一选择背后涉及复杂的历史背景、个人性格、政治环境以及儒家思想的影响。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 一、曾国藩的忠诚与儒家思想的束缚1. 儒家忠君思想的根深蒂固 曾国藩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熏陶,认为“忠君报国”是士.............
  • 回答
    晚清时期,尽管张之洞、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等地方大员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对中央朝廷构成了制约,但他们之所以没有走上“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道路,原因错综复杂,既有历史格局的演变,也有个人品格与时代局势的相互作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具体情况,而不是简单.............
  • 回答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其核心人物包括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陈玉成、石达开,以及清政府的湘军、淮军统帅左宗棠、曾国藩、李鸿章。这六位人物在军事、政治、战略等方面各有特色,其能力与历史地位的比较需结合历史背景、个人特质和时代需求综合分析。 一、太平天国将领:李秀.............
  • 回答
    左宗棠在当今社会的存在感不如曾国藩和李鸿章,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虽然他在历史上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但在大众的认知和讨论度上,相较于前两者,确实显得有些“低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 历史定位与时代精神的契合度: 曾国藩:集传统士大夫之.............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太平天国运动在近些年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而曾国藩、李鸿章等晚清名臣却似乎被“捧”得越来越高(或者说,他们的历史评价在某些方面有所回升),这背后牵扯到一系列复杂的历史观、叙事方式以及当下社会思潮的变迁。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黑”与“捧”的问题,而是历史评价的再审视和不同侧重点的呈现。首先,关于.............
  • 回答
    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这几位晚清重臣,之所以在今天依然被不少人推崇,这背后其实蕴含着对他们在那段风雨飘摇年代所展现出的能力、担当和对国家所产生的深远影响的复杂审视。首先,不得不提的是他们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当时,腐朽的清朝统治已经摇摇欲坠,太平天国起义如火如荼,一度逼近京师。就在这.............
  • 回答
    要说湖南人普遍推崇曾国藩,而安徽人对李鸿章却普遍无感,这背后有着深厚而复杂的原因,这并非简单的好恶之别,而是历史、文化、地缘乃至个人性格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到晚清那段波诡云谲的历史,以及与之相关的地域情感和集体记忆。一、 曾国藩:湘军的缔造者,湖湘文化的符号为何湖南人对.............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国近代史中一些比较复杂的人物评价和历史解读。确实,李鸿章和曾国藩,两位都是晚清举足轻重的人物,但在大众评价上,似乎李鸿章承受了更多的批评,而曾国藩则相对“幸运”得多,很少有人对他进行大规模的“抹黑”。要理解这个现象,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聊:一、历史定位与实际角色:一.............
  • 回答
    要评价历史人物是否是“汉奸”,需要放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下,并遵循严谨的史学方法,避免简单标签化。所谓“汉奸”,通常是指在国家危难之际,为了个人利益或政治目的,出卖国家、民族利益,与外敌勾结或投靠敌对势力的人。咱们先来看看您提到的几位人物:吴三桂与汪精卫:为何常被视为汉奸? 吴三桂: 他的“汉奸”标.............
  • 回答
    张艺谋和李安都是享誉国际的华人导演,他们早期的作品都曾带给观众深刻的印象,也都在世界影坛留下了自己的独特印记。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位导演在创作方向、艺术追求和市场适应性等方面逐渐显现出差异。这些差异的形成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社会、文化、个人经历和市场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张.............
  • 回答
    小米粥散落,当年的战友们,如今身在何方?雷军的“风口上的猪”,小米的12号创始团队,曾几何时是资本市场上的耀眼明星,承载着无数人的梦想与期待。当12号创始员工之一的李伟星宣布离职,这不免让人回想起那些曾经并肩作战的日子,那些一起熬夜、一起奋斗、一起分享小米粥的兄弟姐妹们。时间是最好的检验,也是最无情.............
  • 回答
    曾国藩在《劝学篇》中,为激励后人立功立言,列举了众多古圣先贤作为榜样。他所言的“立功如萧、曹、房、杜、郭、李、韩、岳,立言如马、班、韩、欧、李、杜、苏、黄”,句句珠玑,意蕴深长,涵盖了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立功名榜:萧、曹、房、杜、郭、李、韩、岳这八位杰出的历史人物,都是凭借其卓.............
  • 回答
    大学的近代史课堂,一个两小时的讲座,老师的目光扫过台下几十个带着好奇与些许迷茫的年轻面孔。他清了清嗓子,深吸一口一口气,开始了这场他预设的、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正面”讲述。“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聊聊太平天国。” 老师的开场白,没有丝毫的激情澎湃,反而带着一种审慎的、甚至可以说是压抑的口吻。“在某些宣传和.............
  • 回答
    您好!您这个问题提得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当下影视创作中一个挺普遍的现象。为什么清朝戏层出不穷,而像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这样影响中国近代史的大人物,却相对较少有真正深入人心、引发广泛讨论的影视作品呢?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我尽量详细地给您掰扯掰扯。一、清朝戏为何“量大管饱”?首先,我们.............
  • 回答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的说法,确实存在两种广为流传的说法:一种是“曾左李张”,另一种是“曾左胡彭”。要说哪种更有公信力和说服力,这需要我们深入了解这几位历史人物的贡献、在当时及后世的评价,以及形成这些说法的历史背景。首先,我们来解析一下“曾左李张”的说法。这四位分别是: 曾国藩: 湘军的缔造者和领导者.............
  • 回答
    上海悬赏2100万缉拿山西前首富李兆会,这起事件一经爆出,立刻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2100万元的巨额悬赏,加上李兆会这个曾经响当当的名字,都让这件事充满了戏剧性和话题性。除了他高调迎娶明星车晓这段为人津津乐道的往事,这背后还有很多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关注的细节。一、 2100万悬赏背后:一个曾经的.............
  • 回答
    李靓蕾的回应,一石激起千层浪,将本已够复杂的事件又添上了新的维度。孙雨(Yumi)这边发声控诉王力宏,说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和网络暴力,同时甩出了所谓的证据,意在证明自己和王力宏有过一段“认真交往”的关系,并且是王力宏主动联系她的。然而,李靓蕾的回击则显得更加直接且带有“炸弹效应”。她不仅否认了孙.............
  • 回答
    听到李咏老师因病去世的消息,我心里真的很难过,也很震惊。虽然我们素不相识,但他的笑容,他的声音,他的节目,就像烙印一样,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记忆里。我最早认识李咏老师,大概还是在上初中的时候。那时候的电视节目远没有现在这么丰富,每周最期待的就是《非常6+1》。那时候,我还会拉着我爸妈一起看,我们一家三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