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清朝末年那么惨淡,但人们一般都是喷慈禧,很少有人喷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等人,甚至还捧他们?

回答
清朝末年为何“惨淡”,而慈禧成为众矢之的,而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反而被捧,甚至“洗白”,这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的历史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

一、 清朝末年的“惨淡”是事实,但原因复杂:

首先要承认,清朝末年确实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非常黑暗和屈辱的时期。外敌入侵、内忧外患、国家主权丧失、民不聊生,这些都是无可辩驳的事实。然而,导致这一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绝非一人或几人就能完全概括。主要原因包括:

制度的腐朽与僵化: 晚清的政治制度已经严重落后于世界潮流,君主专制、官僚腐败、信息闭塞,难以应对现代化的挑战。
经济的衰败与落后: 传统的农业经济难以支撑国家的现代化转型,工商业发展缓慢,对外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状态,导致国家财政日益枯竭。
军事的落后与失败: 清朝军队在装备、训练、战术等方面远远落后于西方列强,屡战屡败,丧失了抵御外侮的能力。
思想的保守与短视: 统治阶层和部分士大夫对西方文明和科技存在严重的误解和抵触,错失了多次改革和学习的机会。
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激化: 满族作为统治民族,与汉族等其他民族之间存在矛盾;同时,贫富差距的扩大也加剧了社会动荡。
外部环境的恶劣: 世界进入了帝国主义瓜分殖民地的时代,强大的西方国家对中国虎视眈眈。

二、 为什么人们主要“喷”慈禧?

慈禧太后作为晚清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长达近半个世纪,她的决策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晚清的历史走向。将晚清的“惨淡”主要归咎于她,有以下几个关键原因:

1. 绝对的最高权力与最终责任: 尽管清朝体制下有其他官员辅政,但慈禧拥有绝对的否决权和任命权。国家面临重大决策时,最终的拍板权在她手中。当国家遭遇危机时,最高领导者自然会成为最直接的问责对象。
2. 抵制改革与保守: 慈禧对西方文明和政治制度存在根深蒂固的排斥心理。她虽然默许了一些洋务运动的改革,但本质上是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而非真正拥抱现代化。在她看来,维护满族统治和传统的王朝秩序比国家富强更重要。她对光绪帝的戊戌变法持坚决反对态度,发动政变囚禁光绪,这无疑是扼杀了中国走向君主立宪制改革的最后一次重要机会。
3. 对内镇压与对外妥协: 慈禧在维护自身权力方面表现得极为强硬,例如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后期(尽管曾国藩等湘军起了主要作用),她也通过镇压维新派来巩固统治。但在面对外国侵略者时,她却常常表现出软弱和妥协。庚子事变后,她主导签订了《辛丑条约》,将中国推向了更深的深渊。
4. 贪婪与享乐: 慈禧生活奢靡,对个人享乐的追求远远超过了对国计民生的关注。她挪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是晚清腐败和无能的典型象征,这极大地打击了民众和士大夫的信心。
5. 历史叙事的简化与情感宣泄: 历史叙事往往倾向于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树立一个明确的“反派”。慈禧的形象,无论是历史记载还是民间传说,都带有极强的负面色彩,如昏庸、专权、卖国等,这使得她成为民众情感宣泄的理想目标。她也是女性,在那个男权社会里,一个女性掌握如此大的权力并导致国家衰败,更容易引发舆论的批判。

三、 为什么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反而被“捧”甚至“洗白”?

与慈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晚清重臣,虽然也是清朝体制内的官员,但他们的历史评价却截然不同,甚至被誉为“中兴名臣”,在很多时候还被视为“开明”和“有远见”的人物。这背后的原因更加 nuanced:

1. 他们是晚清体制内的“救火队员”和“改革者”:
曾国藩: 在太平天国运动最危急的时刻,是曾国藩创建的湘军,以“曾剃头”之名,剿灭了席卷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他在镇压农民起义方面发挥了决定性作用,稳定了清朝的统治根基,尽管这一行为在后世有争议。更重要的是,他代表了“中兴”的希望,他提倡的“治心”、“治民”等理念,以及他重视教育、提拔人才,都让他有别于一般的腐朽官员。
李鸿章: 作为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他创办了中国最早的近代军事工业(如江南制造总局)、民用企业(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新式海军(北洋水师),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电报局。他派遣留学生,学习西方的技术和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虽然他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但很多历史学家认为,在当时国力悬殊的情况下,他是在尽力为国家争取利益,避免更坏的结果。
张之洞: 同样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他在湖北大力发展近代工业(如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兴办新式学堂(如自强学堂,即武汉大学前身),提倡教育,推动文化事业发展。他的治绩在当时被认为卓有成效,对中国早期的工业化和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 他们是在“缝缝补补”中试图挽救国家: 这些大臣们身处腐朽的体制之中,他们所做的改革是在体制内的“缝缝补补”,试图用西方的技术和管理来弥补清朝制度的不足,延缓王朝的灭亡。他们有的是机会主义者,有的则是真心想为国家做点什么。他们的努力,尽管最终未能挽救清朝,但在那个黑暗时代,他们的行动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正面意义,为后来的改革提供了基础和经验。

3. “捧”他们的历史叙事与现实需求:
对“能臣”的期待: 在民族危亡之际,人们渴望出现能够力挽狂澜的“能臣”。曾国藩等人的功绩,尤其是在平定内乱和引进西学方面,满足了这种期待。
反衬慈禧的昏聩: 将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努力”与慈禧的保守、享乐形成对比,更能凸显慈禧的罪责。在许多评论中,他们被描绘成是“有用之材”,但被慈禧所误、所压制,他们的努力才没有开花结果。这是一种将责任转移到慈禧身上的叙事策略。
民族主义情绪的投射: 在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将这些曾参与抵抗侵略、引进西方技术的人物视为民族的脊梁,即使他们有局限性,也更容易获得民众的认同和褒扬。
“洗白”与历史重估: 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研究的深入,对这些人物的评价也更加多元。一些历史学者开始强调他们在推动中国近代化方面的贡献,弱化他们在镇压起义、签订条约等方面的负面作用。这种“洗白”并非完全否定其局限性,而是更全面地看待其历史作用。例如,李鸿章在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时,虽然是外交失败,但也有其时代的无奈。

4. 他们的决策相对更“务实”和“功利”: 相较于慈禧顽固地维护旧制度,曾国藩等人更懂得审时度势,愿意学习和采用新的事物。即使是为了政治目的,他们也比慈禧更懂得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去解决具体问题,例如建立军队、发展实业。这种“务实”的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更容易获得现代人的理解和肯定。

总结来说,将晚清的衰败主要归咎于慈禧,而“捧”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是一种历史评价的侧重和叙事的简化,但这种简化背后也折射出历史的复杂性:

慈禧作为最高决策者,其保守和错误的决策无疑是导致国家陷入深渊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刻。
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大臣,尽管身处腐朽的体制,但他们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改革,并且在关键时刻为清朝的统治续命,在发展中国近代化方面也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历史评价往往受到时代背景和观众立场的影响。现代人往往更倾向于肯定那些试图推动进步和改革的人物,即使他们的努力最终失败,或者带有时代的局限性。

可以说,将慈禧视为晚清衰败的“罪魁祸首”,虽然简单化了历史,但也是一种对最高决策者失职的必然责问。而将曾国藩、李鸿章等人视为“功臣”甚至“改革者”,则是对他们在那个艰难时代所做努力的一种肯定,也反映了人们对“有作为”的官员的普遍期待。理解这种评价差异,需要我们超越简单的“褒贬”,去深入挖掘历史的细节和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一,权力越大,责任越大,慈禧是清末中国最高领导者,对清政府问责肯定首先问责她。张之洞、李鸿章即便真的问题很大,慈禧也有选帅不利的责任。诸葛亮选马谡守街亭,出了问题要背锅,慈禧提拔这些官员自然也要挨批评。恭亲王是贵族里少数的开明派,慈禧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把人家整下台,留下些保守派,慈禧有权力把人家整下台,自然也要背这口锅。

其二,领导本身最大的责任之一,就是识人、用人,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慈禧长时间对改革的态度,对世界的无知,造成清政府整体团队的选人、用人标准就必然会有问题。比如让翁同龢这样的保守派当光绪帝的老师,皇帝和他师父之间理念就大相径庭,皇帝要想改革连个信任的人有没有,这自然会造成之后的改革步履维艰。

其三,慈禧重大事件决策蠢的无以复加,讨论官僚执行层的技术问题根本就没有意义。比如同样是战败,甲午战争后大家会讨论李鸿章对战败的责任,威海卫海战丁汝昌的指挥问题,很少有人会责怪光绪帝主战。可八国联军侵华战败后,没几个人会讨论董福祥、聂士成的指挥问题,大家都在骂慈禧蠢。因为董福祥的指挥完全是细枝末节,对全局的影响微乎其微,这场战争甚至连讨论战败时间都是多余的。

火车头自己先出轨,事后追责肯定不是先讨论后面车厢问题,大清已完这口锅肯定慈禧背,别人是背不动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