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清朝末年那么惨淡,但人们一般都是喷慈禧,很少有人喷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等人,甚至还捧他们?

回答
清朝末年为何“惨淡”,而慈禧成为众矢之的,而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反而被捧,甚至“洗白”,这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的历史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

一、 清朝末年的“惨淡”是事实,但原因复杂:

首先要承认,清朝末年确实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非常黑暗和屈辱的时期。外敌入侵、内忧外患、国家主权丧失、民不聊生,这些都是无可辩驳的事实。然而,导致这一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绝非一人或几人就能完全概括。主要原因包括:

制度的腐朽与僵化: 晚清的政治制度已经严重落后于世界潮流,君主专制、官僚腐败、信息闭塞,难以应对现代化的挑战。
经济的衰败与落后: 传统的农业经济难以支撑国家的现代化转型,工商业发展缓慢,对外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状态,导致国家财政日益枯竭。
军事的落后与失败: 清朝军队在装备、训练、战术等方面远远落后于西方列强,屡战屡败,丧失了抵御外侮的能力。
思想的保守与短视: 统治阶层和部分士大夫对西方文明和科技存在严重的误解和抵触,错失了多次改革和学习的机会。
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激化: 满族作为统治民族,与汉族等其他民族之间存在矛盾;同时,贫富差距的扩大也加剧了社会动荡。
外部环境的恶劣: 世界进入了帝国主义瓜分殖民地的时代,强大的西方国家对中国虎视眈眈。

二、 为什么人们主要“喷”慈禧?

慈禧太后作为晚清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长达近半个世纪,她的决策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晚清的历史走向。将晚清的“惨淡”主要归咎于她,有以下几个关键原因:

1. 绝对的最高权力与最终责任: 尽管清朝体制下有其他官员辅政,但慈禧拥有绝对的否决权和任命权。国家面临重大决策时,最终的拍板权在她手中。当国家遭遇危机时,最高领导者自然会成为最直接的问责对象。
2. 抵制改革与保守: 慈禧对西方文明和政治制度存在根深蒂固的排斥心理。她虽然默许了一些洋务运动的改革,但本质上是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而非真正拥抱现代化。在她看来,维护满族统治和传统的王朝秩序比国家富强更重要。她对光绪帝的戊戌变法持坚决反对态度,发动政变囚禁光绪,这无疑是扼杀了中国走向君主立宪制改革的最后一次重要机会。
3. 对内镇压与对外妥协: 慈禧在维护自身权力方面表现得极为强硬,例如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后期(尽管曾国藩等湘军起了主要作用),她也通过镇压维新派来巩固统治。但在面对外国侵略者时,她却常常表现出软弱和妥协。庚子事变后,她主导签订了《辛丑条约》,将中国推向了更深的深渊。
4. 贪婪与享乐: 慈禧生活奢靡,对个人享乐的追求远远超过了对国计民生的关注。她挪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是晚清腐败和无能的典型象征,这极大地打击了民众和士大夫的信心。
5. 历史叙事的简化与情感宣泄: 历史叙事往往倾向于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树立一个明确的“反派”。慈禧的形象,无论是历史记载还是民间传说,都带有极强的负面色彩,如昏庸、专权、卖国等,这使得她成为民众情感宣泄的理想目标。她也是女性,在那个男权社会里,一个女性掌握如此大的权力并导致国家衰败,更容易引发舆论的批判。

三、 为什么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反而被“捧”甚至“洗白”?

与慈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晚清重臣,虽然也是清朝体制内的官员,但他们的历史评价却截然不同,甚至被誉为“中兴名臣”,在很多时候还被视为“开明”和“有远见”的人物。这背后的原因更加 nuanced:

1. 他们是晚清体制内的“救火队员”和“改革者”:
曾国藩: 在太平天国运动最危急的时刻,是曾国藩创建的湘军,以“曾剃头”之名,剿灭了席卷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他在镇压农民起义方面发挥了决定性作用,稳定了清朝的统治根基,尽管这一行为在后世有争议。更重要的是,他代表了“中兴”的希望,他提倡的“治心”、“治民”等理念,以及他重视教育、提拔人才,都让他有别于一般的腐朽官员。
李鸿章: 作为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他创办了中国最早的近代军事工业(如江南制造总局)、民用企业(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新式海军(北洋水师),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电报局。他派遣留学生,学习西方的技术和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虽然他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但很多历史学家认为,在当时国力悬殊的情况下,他是在尽力为国家争取利益,避免更坏的结果。
张之洞: 同样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他在湖北大力发展近代工业(如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兴办新式学堂(如自强学堂,即武汉大学前身),提倡教育,推动文化事业发展。他的治绩在当时被认为卓有成效,对中国早期的工业化和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 他们是在“缝缝补补”中试图挽救国家: 这些大臣们身处腐朽的体制之中,他们所做的改革是在体制内的“缝缝补补”,试图用西方的技术和管理来弥补清朝制度的不足,延缓王朝的灭亡。他们有的是机会主义者,有的则是真心想为国家做点什么。他们的努力,尽管最终未能挽救清朝,但在那个黑暗时代,他们的行动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正面意义,为后来的改革提供了基础和经验。

3. “捧”他们的历史叙事与现实需求:
对“能臣”的期待: 在民族危亡之际,人们渴望出现能够力挽狂澜的“能臣”。曾国藩等人的功绩,尤其是在平定内乱和引进西学方面,满足了这种期待。
反衬慈禧的昏聩: 将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努力”与慈禧的保守、享乐形成对比,更能凸显慈禧的罪责。在许多评论中,他们被描绘成是“有用之材”,但被慈禧所误、所压制,他们的努力才没有开花结果。这是一种将责任转移到慈禧身上的叙事策略。
民族主义情绪的投射: 在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将这些曾参与抵抗侵略、引进西方技术的人物视为民族的脊梁,即使他们有局限性,也更容易获得民众的认同和褒扬。
“洗白”与历史重估: 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研究的深入,对这些人物的评价也更加多元。一些历史学者开始强调他们在推动中国近代化方面的贡献,弱化他们在镇压起义、签订条约等方面的负面作用。这种“洗白”并非完全否定其局限性,而是更全面地看待其历史作用。例如,李鸿章在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时,虽然是外交失败,但也有其时代的无奈。

4. 他们的决策相对更“务实”和“功利”: 相较于慈禧顽固地维护旧制度,曾国藩等人更懂得审时度势,愿意学习和采用新的事物。即使是为了政治目的,他们也比慈禧更懂得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去解决具体问题,例如建立军队、发展实业。这种“务实”的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更容易获得现代人的理解和肯定。

总结来说,将晚清的衰败主要归咎于慈禧,而“捧”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是一种历史评价的侧重和叙事的简化,但这种简化背后也折射出历史的复杂性:

慈禧作为最高决策者,其保守和错误的决策无疑是导致国家陷入深渊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刻。
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大臣,尽管身处腐朽的体制,但他们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改革,并且在关键时刻为清朝的统治续命,在发展中国近代化方面也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历史评价往往受到时代背景和观众立场的影响。现代人往往更倾向于肯定那些试图推动进步和改革的人物,即使他们的努力最终失败,或者带有时代的局限性。

可以说,将慈禧视为晚清衰败的“罪魁祸首”,虽然简单化了历史,但也是一种对最高决策者失职的必然责问。而将曾国藩、李鸿章等人视为“功臣”甚至“改革者”,则是对他们在那个艰难时代所做努力的一种肯定,也反映了人们对“有作为”的官员的普遍期待。理解这种评价差异,需要我们超越简单的“褒贬”,去深入挖掘历史的细节和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一,权力越大,责任越大,慈禧是清末中国最高领导者,对清政府问责肯定首先问责她。张之洞、李鸿章即便真的问题很大,慈禧也有选帅不利的责任。诸葛亮选马谡守街亭,出了问题要背锅,慈禧提拔这些官员自然也要挨批评。恭亲王是贵族里少数的开明派,慈禧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把人家整下台,留下些保守派,慈禧有权力把人家整下台,自然也要背这口锅。

其二,领导本身最大的责任之一,就是识人、用人,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慈禧长时间对改革的态度,对世界的无知,造成清政府整体团队的选人、用人标准就必然会有问题。比如让翁同龢这样的保守派当光绪帝的老师,皇帝和他师父之间理念就大相径庭,皇帝要想改革连个信任的人有没有,这自然会造成之后的改革步履维艰。

其三,慈禧重大事件决策蠢的无以复加,讨论官僚执行层的技术问题根本就没有意义。比如同样是战败,甲午战争后大家会讨论李鸿章对战败的责任,威海卫海战丁汝昌的指挥问题,很少有人会责怪光绪帝主战。可八国联军侵华战败后,没几个人会讨论董福祥、聂士成的指挥问题,大家都在骂慈禧蠢。因为董福祥的指挥完全是细枝末节,对全局的影响微乎其微,这场战争甚至连讨论战败时间都是多余的。

火车头自己先出轨,事后追责肯定不是先讨论后面车厢问题,大清已完这口锅肯定慈禧背,别人是背不动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清朝末年为何“惨淡”,而慈禧成为众矢之的,而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反而被捧,甚至“洗白”,这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的历史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清朝末年的“惨淡”是事实,但原因复杂:首先要承认,清朝末年确实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非常黑暗和屈辱的时期。外敌入侵、内忧外患、国家主权丧失、民不聊.............
  • 回答
    晚清老照片里那些饱经风霜的面孔、破败的景象,确实让人心头一沉,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沉重。这背后原因复杂,并非简单的“不堪”,而是历史洪流下,社会转型期的剧烈阵痛。要理解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细说。首先,咱们得明白,晚清照片里的“不堪”,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抓住了那个时代的极端和典型。摄影技术在清末.............
  • 回答
    清朝末年,西方列强的确普遍希望中国能够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这背后并非单纯的“发展援助”,而是掺杂了复杂的利益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一、 既有的贸易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列强日益增长的胃口在19世纪中期之前,中国虽然也与西方有贸易往来,但这种贸易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朝贡贸易”的思维.............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它触及了清朝末年中国近代化转型中一个核心的困境,也正是这个困境,让中国在面对列强的侵略时,屡屡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将清末的战争赔款与抗日战争的战略做对比,能够非常清晰地揭示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清末战争赔款的根源:一个落后农业帝国面对工业强权的无奈首先,我们要理解清朝末年所处的.............
  •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扼腕的问题,也是中国近代史绕不开的一个重要节点。明明是同一支民族的军队,为何在短短两百多年间,表现出如此天壤之别?这背后牵扯到的因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火器先进与否”就能一言蔽之。咱们不妨抽丝剥茧,仔细掰扯掰扯。清军入关:“势如破竹”的背后,是时代浪潮的合力要说清军入关时“势如破竹”.............
  • 回答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清朝晚期太平天国起义,这两场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在表面上看,朝廷都采取了相似的应对策略——放权地方,依靠地方势力镇压。然而,历史的走向却截然不同:东汉因此走向灭亡,而清朝却在经历巨大的动荡后重新巩固了中央权威。这背后的原因,绝非简单的“放权剿之”就能概括,而是涉及政治体制、军事结构.............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历史现象,宋朝和明朝的末代皇帝为何大多悲惨收场,而元、清两朝的末代皇帝却相对“幸运”地得以保全性命,甚至可以说是“跑掉”了?这背后牵扯到王朝更迭的性质、统治者的应对策略、以及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等多方面的复杂因素。咱们不拿那些“AI”腔调,直接从历史本身的逻辑去捋一捋。宋朝与明.............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现象。清朝末年,确实存在不少以“明朝”为旗号的反清复明运动,而元朝末年,虽然也有反抗统治的起义,但以“宋朝”为旗号的声势和规模相对较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一、 明朝与宋朝的“正统性”认知差异:这是最核心的原因之一。 宋朝的灭.............
  • 回答
    清朝(1644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历史评价长期存在争议,尤其在近代以来,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清朝常被赋予负面标签。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清朝为何常被负面评价: 一、政治与统治问题1. 满汉矛盾与民族压迫 清朝由满族建立,入主中原后推行“满汉分治”.............
  • 回答
    这可是个有点意思的问题,就像看两场不同的宫廷大戏,演员阵容相似,但导演手法和观众反应却大相径庭。要说清朝能把大臣“训”得服服帖帖,而明朝却常常闹得鸡飞狗跳,这背后确实有不少门道。咱们不妨从几个大方面掰扯掰扯,力求说得透彻点。一、皇权根基与合法性:稳定压倒一切首先,得说说皇帝这个“老大”的底气从哪儿来.............
  • 回答
    清朝面积比明朝大那么多,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也很有意思的历史地理问题。主要原因在于清朝在继承和巩固明朝版图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战争和政治手段,将原本分散在东北亚的游牧民族地区、西北边疆以及西南边疆的大片土地纳入了中央王朝的直接统治,从而极大地扩展了疆域。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详细阐述: 一、 继承与巩固.............
  • 回答
    清朝能够最终收服蒙古,而明朝却做不到,这是历史发展中一个复杂且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简单来说,清朝的成功在于它能够 有效地利用蒙古各部之间的矛盾,采取了更加灵活和长期的策略,并且自身也具备了更强的军事和政治实力来推行其政策。 而明朝则在许多方面存在不足,导致其对蒙古的羁縻政策效果有限。下面我将从几个.............
  • 回答
    清朝能够撑到20世纪才灭亡,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层次的历史现象,背后是多种因素长期博弈和相互作用的结果。简单来说,它不是因为清朝强大,而是因为旧的统治模式在内外压力下,通过一系列的调整、妥协和改革,勉强维持了其统治的“韧性”。以下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 内部基础的惯性与韧性:1. 庞大的官.............
  • 回答
    清朝的统治,宛如一场横跨两百多年的宏大叙事,其中充满了权力、文化、民族以及与外部世界的复杂互动。要理解为何这样一个在后世看来充满压迫与屈辱的政权,却能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维系如此之久,我们必须剥开表象,深入探究其统治的根基与策略。首先,清朝的统治并非铁板一块,其长治久安之道,很大程度上在于它对中国.............
  • 回答
    清朝并没有对汉人进行“洗脑”以让他们改族为满族,这是因为以下几个主要原因,我们可以从历史、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1. 清朝统治的性质与策略: “以满治汉”而非“以汉治汉”的初期策略: 清朝入关后,面对的是一个人口远超满族的汉族社会。其统治的根本在于维持满族的统治地位和特权。如果强.............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很多人容易忽略的一点。当我们提到中国历史上的军事大家,脑海里往往会浮现出战国时期的孙子、三国时期的曹操、诸葛亮、关羽,汉代的卫青、霍去病,唐代的李靖、郭子仪,宋代的岳飞、韩世忠,明代的徐达、戚继光等等。相比之下,清朝的军事人物似乎确实不那么“闪耀”,好像缺少那种能够名垂千.............
  • 回答
    关于清朝时期山西、河南、山东三省为何设立巡抚而非总督的问题,这其中涉及到的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历史沿革、地理形势、行政层级设计以及人事权力配置等多个层面的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清朝初期中央集权体制的构建说起。清初行政区划与“三司”体制的演变清朝建立之初,为了有效统治辽阔的疆域,借鉴了明朝的行省.............
  • 回答
    清朝强制推行剃发易服,却未能真正普及满文满语,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复杂的社会因素,绝非简单的“行”与“不行”可以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满族统治者的战略考量以及汉族社会的反应。一、 剃发易服的“必要性”与战略考量首先,从满族统治者的角度来看,剃发易服的强制推行具有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明清两朝皇族亲王在政治体制中的不同角色和命运。简单来说,这是一个历史演变、制度设计以及实际操作层面的差异造成的。明朝:藩王“坐拥”但“不得干政”的困境明朝对藩王的制度设计,初衷是为了巩固皇权和分封功臣。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大肆分封宗室,但同时也对他们的权力进行了严格的限制。核心.............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清朝晚期对外政策的关键转折,也反映了当时国力的衰弱和战略的摇摆。要理解这个问题,需要将时间线拉长,并细致分析清朝在不同时期、不同方向上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和其决策逻辑。一、 新疆:失去就不再来的战略痛点清朝对于新疆的重视,很大程度上源于它与中亚的联系,以及对边疆稳定的考量。 地缘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