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清朝没有很有名的军事家或将领?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很多人容易忽略的一点。当我们提到中国历史上的军事大家,脑海里往往会浮现出战国时期的孙子、三国时期的曹操、诸葛亮、关羽,汉代的卫青、霍去病,唐代的李靖、郭子仪,宋代的岳飞、韩世忠,明代的徐达、戚继光等等。相比之下,清朝的军事人物似乎确实不那么“闪耀”,好像缺少那种能够名垂千古、被后世津津乐道的传奇式人物。

但我们不能因此就说清朝没有杰出的军事家或将领。事实上,清朝在军事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疆域之辽阔、统治之稳固,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强大的军事力量维持的。只不过,他们成名的“时代背景”和“战争形态”与我们常说的那些“名将”有所不同,这也就导致了他们留给后人的印象也大相径庭。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几个关键点来分析:

1. 清朝军事成就的性质:开创与巩固,而非大规模对外扩张

清朝的军事辉煌,首先体现在其建立和巩固政权的过程中。从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到皇太极建立大清,再到入关定鼎中原,这期间涌现出了像范文程(虽然是文臣,但对军事战略有重要贡献)、多尔衮、阿敏、岳托、洪承畴(后期)、孙传庭(明朝名将,但与清朝军队交战甚烈)等一批在冷兵器时代叱咤风云的将领。他们面对的是当时明朝、朝鲜以及北方各部族,战术上以骑兵冲击、步兵配合为主,战争场面是恢弘而惨烈的。

然而,清朝真正意义上的“强盛时期”,即康雍乾盛世,其军事活动更多地是围绕着维护和拓展边疆,镇压内部叛乱。例如,康熙时期的三次亲征噶尔丹,虽然是与草原民族的军事对抗,但其性质更像是平叛和巩固边疆。雍正时期平定青海罗卜藏丹津,也是类似性质。乾隆时期最著名的军事行动无疑是“十全武功”,包括平定准噶尔、回部,以及镇压大小金川、台湾林爽文起义、苗疆起义等。

这些战争固然需要杰出的军事才能,但它们往往是规模相对分散、地域性强、且对手的军事组织和技术水平与清朝相比,差距也日益明显。例如,准噶尔部虽然强大,但与清朝的正规八旗和绿营相比,其军事体系仍有很大不同。镇压国内起义更是如此。

这与我们印象中那种“诸侯争霸”、“大规模对外征服”的战争模式不同。汉武帝北击匈奴,唐太宗西征突厥,宋朝与辽金的拉锯战,明朝的北伐和对倭作战,这些战争往往是两个强大军事力量的直接碰撞,战争规模巨大,战术变化多端,也更容易诞生那种“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传奇故事。

2. 八旗制度的变迁与绿营的局限性

清朝早期,八旗军是其最精锐的军事力量。八旗将领如多尔衮、阿敏等,都是身经百战的勇将。然而,随着清朝入关统治中原,八旗子弟逐渐养尊处优,战斗力开始下降。虽然仍有少数杰出将领,但整体而言,八旗作为一支常胜军的特质有所减弱。

为了弥补八旗的不足,清朝建立了绿营。绿营在清初和中期承担了大部分的军事任务,并且确实涌现出了一些优秀的将领,例如在平定三藩之乱中立下汗马功劳的 年羹尧(虽然后期因贪腐被赐死,但其军事才能不容否认)、 傅恒(乾隆皇帝的亲舅,在平定缅甸和大小金川的战役中表现出色)。

但是,绿营的训练和管理方式与八旗不同,更多的是一种职业军队的模式,其战斗意志和整体素质相对不如早期的八旗兵。尤其是在面对一些外部威胁,如18世纪中期以后,西方殖民者开始在海上展现军事实力时,绿营的装备和战术就显得落后了。

3. 缺乏那种“倾国之战”的个人英雄主义光环

我们之所以对战国、三国、唐宋名将印象深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参与了那些改变历史走向的、决定国家命运的大规模战役。比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等,这些战役的胜负直接影响了历史的走向,而其中的关键人物,如周瑜、曹操、谢玄,自然就闪耀起来。

清朝的战争,虽然也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疆域,但很多时候是一个庞大帝国对相对落后或分裂的地区的军事行动。例如,平定准噶尔的战争打了相当长的时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它的戏剧性和个人英雄主义色彩不如那种“决定性战役”那么突出。

而且,清朝后期,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清朝的军事体系暴露出了巨大的弊端。这个时候,虽然也有一些奋勇抵抗的将领,比如林则徐(虽然是以禁烟闻名,但在军事上的决心和组织力也很强)、关天培(虎门炮台战死)、海龄(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战死)等,但他们的努力在强大的技术和战术优势面前显得杯水车薪。这些将领更多的是悲壮的抵抗者,而不是能够扭转乾坤的军事大家。

4. 满汉军事人才的融合与政治因素

清朝非常重视满汉军事人才的融合,但政治上的考量也时常影响军事指挥。虽然有许多汉族将领在清朝军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他们的晋升空间和政治地位,有时会受到一些限制。相比于那些直接效忠于皇帝、且本身就是满洲贵族的将领,他们可能更难获得那种绝对的信任和独立的指挥权。

此外,清朝皇帝,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他们自己就非常重视军事,并且常常亲自指挥或深度参与军事决策。这种君主集权的模式,使得皇帝本身成为了军事的“核心人物”,而将领更多的是执行者。相比于那些皇帝需要依靠外部将领来打天下的时代,这种情况下,将领个人的“名声”和“声望”可能就不会像那些“功高震主”的将领那样突出。

那么,清朝真的没有杰出的军事家吗?其实并非如此。

我们可以看看一些在特定领域或特定时期表现出色的将领:

额亦都: 努尔哈赤的重臣,是八旗制度的创建者之一,在军事组织和战略上贡献巨大。
多尔衮: 清初摄政王,入关的主要指挥者,军事才能卓越,是那个时代的顶尖将领。
年羹尧: 雍正时期平定青海有功,虽然结局不佳,但其在军事上的部署和执行力是相当强的。
傅恒: 乾隆皇帝的亲信,在平定缅甸和大小金川战役中屡立战功,是乾隆朝的一位重要将领。
阿桂: 乾隆朝另一位杰出将领,参与了平定大小金川等多次重要战役,以稳健和善于用兵著称。
海兰察: 乾隆朝将领,以擅长骑兵作战和夜袭闻名,在平定准噶尔和回部战役中表现突出。
福康安: 乾隆朝另一位名将,在平定台湾林爽文起义和廓尔喀入侵中表现出色,但其军事才能也有争议,被认为有时依靠家世。

这些将领,虽然不像岳飞那样有“精忠报国”的诗词传颂,也不像卫青霍去病那样有史诗般的征伐记录,但他们在各自的时代,都为清朝的军事成就做出了重要贡献。只不过,他们的“战绩”更多的是在一个庞大帝国相对稳定的框架内的“维护”和“扩展”,而且很多时候是作为帝国机器的一部分在运作,而非那种孤胆英雄式的个人表演。

总而言之,清朝并非没有杰出的军事家,而是由于其历史背景、战争形态以及政治体制的特点,使得这些军事人物没有像我们熟悉的古代名将那样,获得一种“传奇式”的、带有浓厚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声望。他们的功绩更多地体现在维护了一个庞大帝国的统一和疆域,但这些“宏大叙事”下的个体闪光点,可能就没有那么容易被独立出来,并以“名将”的面目为后世所熟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左宗棠,说实话,中华上下五千年,能和左宗棠比的屈指可数。当年左公时候晚清是个什么局面?刚刚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西北回乱,整个国家分崩离析,值此之际沙俄侵占伊犁,并且扶植阿古柏占领新疆。

中国从古到今一直都是王朝兴盛时期可以控制边疆,最远也不过就是西域。只要内地一发生战乱,边疆地区的领土往往是最先被舍弃的。而且往往是舍弃了就很难拿回来了,因此那些能够把我们丢掉的领土重新拿回来的都是民族英雄,比如西汉时期西域断绝,到了东汉初年西域仍然没有臣服,这时候出了一个英雄,班超,但是班超那时正逢明章之治的盛世,与晚清的衰颓不可以同日而语。后来唐朝安史之乱以后西域又丢失了,这一次丢失可就真的直到清朝康雍乾才拿回来的。

清末战乱,西域又丢失了。这一次如果在丢了,那可真不知道要等多久我们才能拿回来了。要知道唐朝丢失西域到清朝重新夺回来,那可离了有一千年。一千年有多久,这一千年间又有多少英雄人物,都没有将西域重新收复。可见难度之大。如果这次再丢了,那估计就永远回不来了。

这时候左公站了出来说要收复西域,就这,清朝内部还有争议,比如我们的中堂大人李鸿章就说西域不毛之地,丢了就丢了用不着劳民伤财,穷兵黩武的去收复。

最后左公力排众议终于促成了此次出兵,但是朝廷没有钱。众所周知,晚清国家衰弱到什么地步,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国家没有钱怎么办。左宗棠于是向商人们借了绝大多数的军饷,抬棺西征。那时候左宗棠已经快七十岁了,整个大清王朝也如同这个古稀老人如同风中残烛。

但是左宗棠完成了这次壮举。西尽伊吾,东接灵武;得地四千余里,户口百万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旧。

请让我用唐宣宗称赞张议潮的诏书来夸赞我们的左宗棠大帅,他比张议潮有过之而无不及。:抗忠臣之丹心,折昆夷之长角。窦融河西之故事,见于盛时;李陵教射之奇兵,无非义旅。

左宗棠真的配得上基辛格评论我们中国人的那句话。中国总被他们最勇敢的人保护的很好。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我们国家衰落的时候都有左公这样的万里长城。现在复兴时期又怎么会缺少热血男儿保家卫国呢?

user avatar

没有宣传而己

同样收复西域,兆惠的知名度差左宗棠多少?

紫光阁功臣像有多少人知道?

这还只是乾隆朝

军事家?

“中国古代晚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这是原辽宁社科院清史研究室主任、曾任新修《清史》传记组崇德顺治朝牵头人的张兴玉先生对皇太极的评价

紫光阁五十功臣:傅恒、兆惠、班第、纳木扎尔、策布登扎布(车布登紥布)、富德、萨拉尔、黄廷桂、色布腾巴尔珠尔、扎拉丰阿、罗卜藏、多尔济、额敏和卓、舒赫德、阿里衮、鄂容安、明瑞、阿桂、三泰、鄂宝、博尔奔察、豆斌、高天喜、端济布、爱隆阿、玛常、巴图、济尔噶尔、齐凌扎布、噶布舒、额尔登额、霍集斯、鄂对、鄂齐尔、阿玉锡、达什策凌、鄂博什温布、田屯、三格、奇彻布、达克塔纳、萨穆坦、塔玛鼐、富锡尔、满绰尔图、海兰察、老格、富绍扎齐图、阿尔丹察、五十保。


平定西域后五十功臣

平定西域后五十功臣:巴禄、福禄、和起、桑齐多尔济、满福、车木楚克扎布、阎相师、玉素富、扎拉丰阿、瑚尔起、阿敏道、五福、诺尔本、观音保、阿什默特、噶岱默特、艮音泰、巴岱、布尔哈、纳兰图、巴宁阿、阿尔哈尔沁、萨垒、扎尔善、诺满察、德尔森保、占颇图、伊萨穆、伍什尔图、沙津察、扎敦察、莽喀察、齐里克齐、额纳慎、茂汉、宁古礼、奎玛岱、特通额、莫宁察、那木查尔、塔尼布、玛格、达尔汉、恩特、伊达木扎布、占音保、西尔库尔、拜达尔、望拉、哈木图库。


平金川前五十功臣

平定金川前五十功臣:阿桂、丰升额、明亮、舒赫德、于敏中、福隆安、色布腾巴尔珠尔、海兰察、额森特、舒常、奎林、和隆武、福康安、普尔普、兴兆、哈国兴、马彪、马全、书麟、三保、乌什哈达、瑚尼尔图、珠尔格德、阿尔都、舒亮、科玛、阿尔萨朗、伊兰保、佛伦泰、富兴、德赫布、莽喀察、海禄、教成、官达色、成德、图钦保、曹顺、保宁、特成额、乌尔纳、敦柱、额尔特、托尔托保、泰斐英阿、柏凌、达兰泰、萨尔吉岱、特尔彻、兴奎。


平金川后五十功臣

平定两金川后五十功臣:都尔嘉、舒景安、五岱、噶塔布、扎尔桑、玛尔占、阿尔素纳、博灵阿、常青、牛天畀、明仁、五福、刘国梁、巴克坦布、斐慎、马彪、常禄保、梁朝贵、灵山、嵩安、三德、刘辉祖、彰霭、那木扎、进财宝、伊立布、岱森保、穆哈纳、乌尔图纳逊、富宁、明山、伊史、巴达玛、库尔德、阿兰保、阿满泰、新达苏、富尔赛、额尔伯克、爱星阿、巴卤萨、许世亨、国兴、坚木参那木喀、雍中瓦尔结、雅满塔尔、绰尔嘉木灿、阿忠保、木塔尔、雍中尔结。


平台湾二十功臣

平定台湾二十功臣:阿桂、和珅、王杰、福康安、海兰察、福长安、董诰、李侍尧、孙士毅、徐嗣曾、鄂辉、舒亮、普尔普、蔡攀龙、梁朝桂、许士亨、穆克登阿、张芝元、普吉保、穆塔尔。

user avatar

讲真,少数民族政权你了解的名将都不多。因为缺乏小说演义宣传啊。再好的偶像,也要有经纪人运维啊。

蒙古帝国名将你能叫上名字吗?开国四狗是谁?

辽金夏,你又能叫上几个名字。好不容易金兀术名气挺大的,还是给我岳王爷小说里当大反派出的名。

将领出名和好声音选秀是一样的,首先能力要到位,有成名作,白起长平,周瑜赤壁这种,一说作品大家能想到人,一说到人能想到作品。然后要有悲情色彩,好好死的就不如意外死的或者被迫害死的。这样才有戏剧色彩

最后,运维的人出马了,出小说,出演义。知名度经久不衰

user avatar

其实还真有一个原因,确实就是因为打不过列强,导致清朝名将的评价集体降级。

打个比方,杨芳放在清朝以前的标准,那是绝对的名将,甚至进入准一线都有可能。除了打白莲教、天理教之类的农民军百战百胜之外,平定张格尔之乱更是其人生巅峰。

这一战如果谁看过《白话清史纪事本末》里的清史稿白话文,就会发现简直是堪比网文写爽文,杨遇春、杨芳所率领的3万清军千里奔袭,连续在几场会战中狂虐浩罕军(当然,原文的十余万可能的确是清朝的破贼文书吹嘘战果,但清军的确是经过几场野战胜利后平定叛乱的,如此看叛军的总兵力也不会太少),史书原文中可谓一往无前,奇兵屡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三个月内相继收复喀什噶尔、和田,最终饮马今吉尔吉斯斯坦边境的喀拉铁克山,张格尔苏丹最后也沦为了杨芳的俘虏。

道光七年(1827年)二月六日,清军主力开始西进。二十二日在大河拐击败叛军3000人后,次日又击败叛军”2万“于浑阿巴特(今伽师东),二十五日再歼叛军”万人“于沙布都尔,二十八日进至浑河(又称洋达玛河,今博罗和硕河)北岸,距喀什噶尔城仅10里。叛军”10余万“阻河列阵,清军用声东击西战术,以主力乘夜暗由上游急渡,突袭敌阵地,叛军溃逃。清军乘胜疾进,于三月初一日收复喀什噶尔城,初五收复英吉沙尔,十六日收复叶尔羌,五月收复和阗。前后歼灭叛军近”3万“。

(张军兵力数字可能有水分,所以我都加了引号)

此次战役的清军主将杨遇春、杨芳也因此威名大震,当时被合称为”二杨“(而且这两人都是汉人,跟少数民族将领不容易记住之类的原因无关)。

道光帝命伊犁将军长龄为扬威将军,署陕甘总督杨遇春、山东巡抚武隆阿为参赞大臣,调集吉林、黑龙江、陕西、甘肃、四川5省兵3万会攻叛军。十月间,陕西等地清军万余到达阿克苏,开始转为攻势作战。

清军行军距离超长,有的部队甚至是从黑龙江调来的,我这里就往短了从甘肃算起,可以看看百度地图算出来的此次远征的行军距离。这还没有算杨遇春收复喀什噶尔,杨芳收复和田的行军距离,所以仅仅是出动3万多人在回疆作战,清廷就耗费了1000多万两白银。


但接下来的事大家也就知道了,鸦片战争爆发,道光帝派杨芳南下参赞广州军事,名义上的主帅是奕山,但奕山完全不懂军事,实际上也就是杨芳指挥的。结果,虽然有百战老将杨芳坐镇,仍无力挽回清军败局,虎门炮台等战略要地相继失守,关天培殉国。此后英军更是轻松夺取广州城外围所有战略要地,兵临广州城下,使奕山被迫屈辱投降。在这一过程中,杨芳不仅将星暗淡,毫无亮点(当然,有部分原因是英军主帅也是半岛战争名将高夫(威灵顿部下)),兵败如山倒,甚至还闹出了企图用阴门阵对抗英国火器,弄出千古笑柄之事。

那么,如果平定张格尔时期的另外两个名将长龄、杨遇春如果没有在鸦片战争前去世,也参与了此战的话,会不会和杨芳一样晚节不保,我认为老实说也是极大概率的。

类似的情况其实后来也没少发生,在同治年间,李鸿章创立的淮军镇压太平天国,击败捻军,抗击法军,当时号称清朝全军第一精锐,结果甲午一战,李鸿章声名尽毁。


所以,我认为根本原因是,在清朝后期,对抗西方列强的战争已经成为了中国的主要矛盾和主要焦点,那么抗击西方列强时表现有更多亮点的将领(比方说林则徐、冯子材、聂士成)在后世取得了更大的名声,而因古代中原王朝传统战争类型出名的将领名声大幅降级、甚至默默无闻也就不奇怪了,毕竟前者的难度和意义显然已经大大超过了后者。

user avatar

有啊,比如统帅十万大军和葛尔丹三万打成平手,而且被葛尔丹欺诈逃跑的福全(乐)

啥玩意儿啊,翻越个喜马拉雅山成神迹了,还前代将领没有翻越喜马拉雅山,福康安是汉人就是战神?

说的我以为,福康安带着几千人血虐了巨无霸廓尔喀三十万大军呢,双方兵力都是几千规模,给你吹的神乎其神,福康安后勤是靠西藏,你以为是从华北运过来的粮?

要说运粮,明朝转晌半天下,集南中国之力入越入缅作战,动辄六七万武力投送,你怎么不吹这个?

前代杀穿中南半岛,兵临林邑国都,大肆杀掠的时候,深入缅北,震惊中南半岛各国的时候,你清军能不能威震东南亚啊,而不是四征缅甸三败一平,十几年后新国王上位才称臣称贡,木邦、孟拱、蛮暮三全部内迁?而不是征越南先胜后败,想保住的后黎朝彻底灭亡?

前代干涉外域内政,以少胜多,抓捕印度洋岛国国王全家,讨伐西太平洋拥兵数万的国家,大清啥时候有这壮举了?

前代势力范围东爆高句丽,西爆两突厥,引得波斯人求救,洗劫北印度,五天竺称臣纳贡,南亚诸属国跪迎天朝使节敕令,你清是灭了莫卧儿还是马拉塔?还是廓尔喀?

前代触角延伸至朝鲜半岛,击败几十万高句丽军队,击败二十万太君

还有人提到了征西域和金川的功臣,好家伙,各有一百,这两百个所谓功臣,战绩得多水,天地良心啊,征战新疆多年杀敌不满万,这话是弘历说的,大小金川什么体量也能拿上台面,,,,,播州杨氏都比它强啊

兆惠福康安明瑞,都算得上能打仗的将领,但是说他们比肩卫霍苏定方,就太扯淡了,众所周知,几千、万余级别的敌军弱于几万十几万敌军



就像开头提到的福全

你能想象李靖带着十万唐军和颉利三万骑兵打成平手吗?

你能想象卫霍十万汉军和左贤王三万骑兵打成平手吗?

你能想象徐达李文忠十万明军跟王保保三万打平?

大清对外战绩这个鸟样,让人怎么吹起来?

很遗憾,大清那一千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疆藏蒙,蒙地严重碎片化,奴儿哈赤黄台吉半捡漏拿下来

拉藏的和硕特,天山的准噶尔与叶尔羌,都是部众规模、兵丁人数很少的势力,没有一个可以抽调六万兵员用来作战

知道这是什么概念吗

万历时期对北方,李成梁斩首一万多级,李如松、麻贵、杜文焕、董一元、达云、陈璘、刘綎等人有三千~近万的斩首级数,总共实际歼灭都有七八万了,明军有没有可能打出这个战绩?其实真有可能

因为察哈尔在札萨克图汗的带领下,征服达斡尔族和额里克特人,一度复兴残元汗廷,拥兵十五万,六万精骑可供调动,有扯力克、速巴亥、炒花、切尽黄台吉、脑毛大等人辅佐,与隆万晚明开展了绵亘数十年、声势浩大的战争,双方攻防战范围之广,作战烈度之高,都要大过三大征任何一场战争!这是晚明北方边患的一部分,并不是全部

结果是斩杀速把亥和他次子,平定扯力克,湟中三捷和松山大捷,扫平套部松山青海三大蒙古部族,然后太君来了,极大消耗蓟辽明军家丁标兵战力,明军这才偃鼓作息,后来还一度被炒花堵在辽河流域揍,总体算是打平,不分上下

但你再怎么说,万历北方这几个边患,威胁程度都吊打准噶尔叶尔羌和硕特了,葛尔丹他们能有六万精骑,怕不是收复大都了,反清复元大业指日可待,后元太祖噶尔丹大帝三征康熙,

更何况万历边患,何止九边军镇?

user avatar

先不谈满清本身在统治属性上的尴尬带来的一些宣传问题(清中前期的所谓“武功”本身就是很多民族矛盾的根源),仅从军事发展的角度来看,我认为也是有一定原因的。

明清两代随着武器发展带来的军队专业化程度上升,白银货币化对军队粮饷和军械供应同时带来的压力和便利,官僚体系的复杂化,乃至周边民族和国家在明以后政治架构的逐步成熟,都使得在鸦片战争被西方降维打击前,这两个朝代军事和政治是极度关联的,庙算几乎决定了一场大型战争的胜负,而在对战争的总体谋划(战略决策、后勤准备、选将部署)面前,将领在大部分情况下已经很难靠战术上的胜利一举扭转战略上的败局。具体到清代,以下因素就决定了清代将领不会有之前朝代的名将那么有名。

首先,最根源的原因,战争形态发展到清代,战术胜利不一定能一锤定音,但战略决策失误一定会失败已经是定则。而在这之前,确实有古之名将靠战术上的奇迹一举扭转了整体性的战略败局,而十六国和五代这种战事频繁的时代,也确实有两个政权间一战定胜负的例子,赤壁之战、淝水之战、李二虎牢之战,都是典型的靠战术上的奇迹一举锁定战略胜利的例子。但整个清代,从明清到太平天国,就不存在一战定胜负的例子,战争双方会反复拉锯很久,而最终决定胜负的是很多变量的累加,而最重的一块砝码往往在战场之外。1652年的明清战争,明军在湖南、四川节节胜利,但政治上的孙李离心决定了七年后大明大陆政权的解体;1676年的吴清战争,大周军队在广西和湖南南部接连取胜,但前期错失的巨大机会以及吴三桂个人的不可替代作用决定了3年后吴周就走到了穷途末路;1856年太平天国在上游把曾剃头打到跳水,下游一破江南大营,但随后的天京事变,使得天国从几乎保底是割据南方半壁的局势走向了劣势并最终灭亡。清廷的这些对手都曾经在战术上取得了巨大胜利,但最终都因为政治因素导致战术胜利不能转换成真正的战略优势,而最终被击败,战争的这种形态反过来限制了人们对将领发挥水平的评价。

其次,战争呈现这样的形态下,清廷入关后在战术上的表现总体乏善可陈,更多依赖八旗统治集团内部的相对团结和对汉族官僚系统的有效利用带来的物资、战略上的优势夺取胜利。上文已经阐述了,战略谋划在那个时期的决定性作用,但反过来,清代在战术表现上并不亮眼,甚至可以说是几个朝代中比较糟糕的一个。入关前的野猪皮-洪太时期,八旗面对明军在战术上确实有相当精彩的表现,但当时明朝在整体战略决策上的“失常”状态一定程度拉低了对八旗战斗力的评价,而在明朝准备相对正常的松锦前期,八旗在战场上也确实没有体现出摧枯拉朽的绝对统治力,也是艰难取胜,不过就总体表现,即使明粉一般也承认八旗此时的武德充沛。然而入关后,清军从八旗到绿营的战斗力都是一言难尽,1652年的西南大败,乃至吴清战争中前期清军甚至没能对吴周主力打出过一场漂亮的战斗,甚至屡屡出现类似骡子山吴军精锐突袭清军主帅大营导致亲王丢下帅旗逃跑的丑闻。漫长的张格尔战争,在和通泊和乌兰布通也被打到过大败,而之后的清缅、清越,都可以说是只赢了一手面子,里子全部输光,到了太平天国那更是“见敌而逃是上勇”。战术上太多的丑陋表现,大大拉低了对清代将领的印象分,导致清代虽然有福康安等算拿得出手的将领,但依然摆脱不了“只能打打顺风仗”“纯粹靠堆兵”的印象。

此外,清代并没有戚继光这种在冷热交替时代集大成者的军事家。综合对战场的统治力,以及对军事体系和理论的贡献,戚继光我个人认为是毫无争议的明清时代第一人,甚至可以说他就是在那个时代将领所能达到的最高层次。而清代,并没有能和他相提并论的集大成人物,甚至可以说,清代在战术上的拉胯,某种程度上就是因为吃尽了戚继光的老本而又没有推陈出新的缘故,要知道,直到太平天国时代,戚继光兵法依然被湘军上下视作练兵蓝本,而此时戚继光已经故去了接近三百年。

最后,就是清代和近代军事体系发展的巨大差异带来的鲜明对比。到了晚清时期,满清战争学的各个层面上可以说全面落后于包括日本在内的西方各个国家,中夏武德之衰可谓前所未有,中国人在20世纪初完全处于世界军事的费拉洼地(指不如黑蜀黍和阿三),但随后半个世纪先烈们的努力让中国在军事上可以说是突飞猛进,最终就是半个世纪后在朝鲜战场上再次用军事上的奇迹(背后则是信念、政治乃至国家的重生)硬生生扭转了晚清以来战略上的绝对不利地位,在这个巨大的军事成就面前,清朝的任何军事表现与之相比都是苍白无力的。

PS:其实明清战争中确实有人几乎用军事上的奇迹扭转了战略上的绝境,朱成功在厦门和台湾打的两场战役是军事史上前无古人的奇迹,并让郑经因为打内战几乎败光家产的情况下明郑政权依然坚持了下来,但可惜南京之战实在太过跌份,相当于莱因哈特在海尼森被霍克橄榄

user avatar

冯子材、左宗棠、福康安、岳钟琪疑惑地表示:我们四个还叫不入流?小伙子你是喝了假酒还是地摊文看多了?

冯子材,法国人打不过的冯家人中唯一的东方人。1885年,年近七旬的他抬着棺材走上了战场,在中越边境的镇南关率领临时募集的萃军干翻了来势汹汹的法军,杀敌千余人,取得了镇南关大捷,促使了法国茹费理内阁的倒台,极大地扭转了中法战争的不利局势,用法国侵略者的人头重塑了中华门户。

左宗棠,史上最强赘婿,啊不,极具战略眼光的军事家,战略家。1862年他平陕甘回乱,挫败了白彦虎等民族败类分裂国家的阴谋。1866年他福州创办福州船政局,该局下设求是堂艺局(海军驾驶与造船技术学院)与马尾船厂,为我国海军近代化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在海塞防之争中,他整合了海防派与塞防派的观点,认为海陆两线皆不可放弃,力主全盘考虑海陆国防事业,历史证明了他的正确性。他不光提出谋略,还自己亲身实践,1875年,清廷任命左宗棠以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在解决了后勤问题之后,左宗棠在“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指导方针下带着棺材出征新疆,他率军一举荡平了阿古柏,收复了新疆,他收复的领土面积相当于明末领土面积的一半,有力维护了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以上这些,还只是左宗棠军事生涯中的一部分。

福康安,功业遍布半个中国的军政两面手。早年参与第二次金川之战,后平定甘肃回民叛乱、台湾林爽文之变、廓尔喀之变、苗疆起事。在1790-1792年的廓尔喀之变中,他率领大军穿越青藏高原,翻越喜马拉雅山,一路击败敌军,最后兵临加德满都,迫使廓尔喀称臣请降,此次战役缔造了农业社会军事史上的一次奇迹。1793年他参与制定了《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和金瓶掣签制度,我国古代中央政府对藏地的控制程度达到了大臣决断一切(三个小藩属国也归驻藏大臣统辖)、清军驻藏、活佛转世由中央监管的最高级别。 福康安,我们有理由说他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大才。

岳钟琪,岳飞之后,虽然他身上背着文字狱的黑点,一生也是起起落落,但是认真看看,说他是名将也是没问题的。他的军事生涯主要有康熙末年驱准保藏,雍正年间击败和硕特部、推进改土归流事业,乾隆年间在大小金川之战中有献策,劝降劲敌之功、晚年率军平定了西藏珠尔默特那木札勒叛,完全可以说得上有勇有谋了。

少数民族政权的名将被忽视这个现象很有趣,清朝是有很多优秀军事家的,诸如评论区里大家提到的海兰察、年羹尧、兆惠等人,还有努尔哈赤、四大贝勒、多尔衮这些人的水平都很高,可为何清朝的军事家没那么多人记得住?首先,它是少数民族政权,为了巩固统治,作为少数民族上层人物的他们就得联合其他少数民族上层分子和汉族大地主大官僚。压迫作为传统主体的汉族和其他民族下层势力,也正是因为同样的原因,同为少数民族政权的元、金、辽、夏,有几个人记得住他们的名将?其次,晚清是真的菜,被列强打的满地找牙,因此很多人打心眼里瞧不起这个政权,自然也就懒得看有没有名将了;再次,你大清再牛逼,此时也已经开始整体落后于世界发展的主流了,虽然打赢了几回,但我们却险些被那些外国鬼子打死,屈辱了一百多年。因此东西方一对比,清朝的这些名将就显得有些单薄了,几颗星星,照不亮整个夜空。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上面这些原因就去贬低他们,文中提到的这些人个个都是军功显赫,至少那四位和海兰察、兆惠、年羹尧、刘铭传等人为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主权完整立下了汗马功劳,我们应当给他们以公正的评价。

我不想生气,可这些胡搅蛮缠之辈我实在看不下去。你们这些人,逢清必反,还一口一个民族,一口一个爱国,可在我看来,你们是就是一群包藏祸心的驰名双标。

其一,有些人表面上是民族主义,可说的话却无一例外地在分化各民族,你们这么做不就是阴间媒体BBC想看到的吗?追求民族平等是好事,可不该用伤害同胞来实现,国家在行动,对外猎ni(有钱拿那种的),对内在改善少数民族生活条件的同时逐步取消少数民族高考加分,这些不都是很好的措施吗?别在那儿逼逼赖赖的,有本事你就去猎两个尼哥,或者你就去祖国需要的深度贫困区扶贫。

其二,有些人说是在澄清历史,实际却是在歪曲历史,大搞历史虚无主义,诸如评论区的杨润之流,我也理解,毕竟你的历史根源可能存在严重的问题,所以会昧着良心,歪曲事实地说左宗棠没有功绩,左宗棠收复的领土面积都快赶上半个明末的疆域了,左宗棠不算军事家,也就只有瞎子才说的出这种话。

其三,有些该骂的政策和史实随便骂,反正我又不是朝代粉,只是别双标和选择性失明。有些贡献就是实实在在的贡献,不容诋毁。如果你诋毁了清朝在开疆拓土和边疆民族的管理政策上的贡献,那我们对吉、黑、蒙、疆、青、藏的合法性还要不要?别跟我扯什么以前是我们的领土,那些是历史依据,直接法理依据不就是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权继承吗?最早将这些地区纳入直辖体系的不就是清吗?我推翻我家里的暴君和反动统治者,这是我的家事,家产也自然应当由我继承,这就叫合法。那帮诋毁清朝的,说清朝不是中国的,来,回答一下,清朝是不是中国的王朝?这些是不是清朝做的贡献?回答是,那你就前后矛盾,回答不是,那你就是分裂分子。如果第二个问题作出否定回答,正如评论区一位朋友所说:清朝军事不厉害,这些领土是充话费送的?在哪里能充?我也想充。

你们的诋毁,正是那帮想分裂我们的盎撒白皮盼星星盼月亮想看到的。

user avatar

当然有,那个人叫努尔哈赤。

说努尔哈赤之前,先要说一个人,这个人叫戚继光。

戚继光的军事思想最核心的一点,其实就是如何训练管理军队。

所谓用车营也好,用鸳鸯阵也罢,甚至是改造万里长城,那不过是戚继光根据明军的训练水平量身定制的装备战术。

不是说你弄个鸳鸯阵或者弄个车营就天下无敌了,而是以当时明朝军队的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把战斗力发挥到最大。

对于如何训练军队,戚继光的核心观点,一个是要找适合当兵的人,第二个是要有严格的标准,可以批量训练。

第一个观点,什么叫合适当兵的人呢?戚继光提出要好管理的聪明人。

第二个观点,训练要有统一标准,只有有了统一标准,才能大批量训练出合格的士兵。

戚继光提出的这两个观点,明朝后期的将领基本上只勉强做到了第一点,那就是靠招募夷丁来解决。至于第二点,明朝将领不认为是个大事。

但是,有一个明朝将领例外,他就是建州卫指挥使努尔哈赤。

他成功地解决了戚继光提出的两个观点。怎么才能让聪明人好管理呢?努尔哈赤创立八旗制度,这是一套福利覆盖从摇篮到坟墓的管理模式。

对于标准化训练,努尔哈赤更是十分重视,而且考核非常严厉,无论是从后来的战争行动还是明朝朝鲜人的描写来看,后金军那是号令严整,整齐划一,行动力极强。

努尔哈赤的巅峰之战就是萨尔浒,五天内往返数百里战场,连续长途奔袭作战,三战三捷,歼灭明军军官300多人士兵近5万人。很多人还是低估了这场战斗中后金军训练管理水平。根本没意识到,努尔哈赤用封建军队打出了现代军队运动战的效果,粟裕的苏中七战七捷作战思路和过程,几乎就是萨尔浒之战的翻版。

user avatar

胶卷相机玩的再好,可世界已经是数码相机了啊

我记得我有次写论文查资料

清朝对皇子的教育很不错了,乾隆一个孩子都三十多了,都有孩子了,每个月还得去参加一次乾隆组织的考试呢

但是没用啊,牛顿都死了多少年了?

后来都1860年了,英国都开始修地铁了、欧洲到美洲的大西洋海底电报电缆都铺好2年了、普鲁士打仗都火车运兵加电报指挥了、英国全身铁甲的皇家橡树号都下水了、排队枪毙也都走向回光返照开始没落了············

你这边还要用“圣人”言论来指挥打仗


这时候,你所谓的名将,也就是我们现在看非洲黑叔叔的名将的感觉了········


这是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



现代人的地位决定了古代人的地位

和美国南北内战时候的石墙杰克逊、格兰特、谢尔曼等等同时期的左宗棠曾国藩李鸿章等等

大家说世界上是谁出名?


日本当年那些县长、村长级别的名将现在全世界都出名,你问问一个外国人,他可能知道织田信长知道丰臣秀吉,但是你觉得他知道卫青霍去病的概率大不大?

user avatar

有啊,想我大清名将杨秀清,不过广西紫荆山一穷困潦倒的烧炭工尔,仅仅两年多时间就横扫我大清半壁江山,你说厉不厉害?有不有名?

我大清都是高手在民间!

user avatar

这话对一半,满清确实没有军事家,单说名将还是有的。比如彻底平定西域的兆惠,稳定西藏打服尼泊尔的福康安。比之前面的王朝有些惨兮兮。而且这些名将为什么出现在王朝中期呢?

这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娘胎里带出来的:小族临大国。

前期努尔哈赤谋反,主要靠明王朝已经稀烂的官僚系统送菜,如果不是有个好儿子,顶多割据辽东一隅。(彻底打服蒙古,也在第一次破口之后,除了皇太极,其它人是没有魄力图谋长城以南的,个人观点,不接受反驳。)

而明军一旦有稳定的组织,就能有效扼制满清的攻势。如早期的熊廷弼,后期的李定国。同时,大清的天下,大部分是驱使新附军搞定的,而这些军头的结局大家也看到了。所以,在历朝历代,本该最容易扎堆出名将的时期却没有亮眼的人才脱颖而出。(说阿敏,代善,济尔哈朗,甚至鳌拜,多尔衮的,请勿留言)

也就是说,满清因为得天下,坐天下有太多机缘巧合,踩对点的机会,以极少数的种族统治巨量人口的广域国家,所以一直对作为人口主体的汉人,心存忌惮,无法将人口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另一方面,做为倚重的满八旗,早已迷失在花花世界无法自拔,人才就显得更力单薄了。

至于到王朝后期,本来就苟延残喘,免勉强度日的状态,又一头撞上了高出一个维度的工业文明,那就更是名将不起来了。

军事家方面原因更多,更复杂,就不赘述了。

user avatar

大部分在中南海紫光阁里,如果你能进去看的话

user avatar

简单的概括,前期的清军名将入关作战,对战的是谁不用说了,所以也不好宣传太细。

中期,由于清王朝是个中央高度集权的王朝,功绩多往皇帝头上靠,显得也没什么名将。

中后期,包括中期很多战斗,对战的其实是现在的少数民族,比如同治年间,隔现代这么近,考虑到民族情感,也宣传不多。

晚期,其实也有名将,但是大清整落后西方列强一个时代了了,所以显得也都是窝囊废,其实在清末王朝自身所保持的封建时代里,还有人能勉强算名将的。

综上,清王朝显得没有名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