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节?明代汉奸是历朝历代战斗力最高,几乎包揽了所有弑君,攻关,扫荡的任务。多半壁江山都是他们打下来的。你说这是武将?满朝大儒皇帝死时就一个太监殉国,真是体面。
再说宋朝,宋朝汉奸是历代冠位最高,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扔甘心当汉奸。要是清有那么大一个叛徒都活不过1840。
再说唐吧,黄巢起义平定后抓的黄巢女眷全都是满朝文武的家眷,皇帝气的为啥不殉国,被这些娘们指鼻子骂,好嘛,为保自身把我们送出去不算,还指着我们殉国添彩是不。
汉朝,我原以为你是汉朝老臣,两军之间,必有高论……
不说别的,溥仪光二度复国这点,就比相当多的大儒有气节多了。当了汉奸主要是能力不行。要是有西哈努克那操作,傀儡牵着你走。
首先,为什么题主会产生“清朝以前文人士大夫普遍都有骨气和家国情怀”的错觉?
其次,请给你所谓的“普遍”下一个可以讨论的定义,究竟多少人数的文人士大夫“有骨气和家国情怀”可以算“普遍”?
原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王曾瑜教授在其论文《论中国古代士大夫及士风和名节》里把历代所谓“士大夫风骨“狠狠批判了一番,尤其是现在被吹上天的宋代士大夫的丑行狠狠曝光,现摘录如下:
我们再来看中国明史学会理事,博导,《明代社会生活史》作者陈宝良教授谈明代士大夫“风骨”:
至于明代如何摧残士大夫的士气,我这里偷个懒,引用一下大佬 @温长卿 之前一个答案里的《明神宗实录》:(《明神宗实录》卷532万历四十三年五月癸酉条)
……
皇太子冠翼善冠、青袍,侍於右。各官至丹墀中,望圣母几筵行一拜三叩头礼。稍移过东向上前,复行一拜三叩头礼。司礼监传“跪”,将跪,上令近前。臣从哲、臣道南径跪於上前阶下,各官依次跪。
……
时从哲等未及置对,御史刘光复跪於後班,突出“皇上慈爱”等数语。
……
从哲等叩头承旨,因奏:“圣谕已明,人心已定,望皇上毋以此介怀。”奏至再,上若为倾听。时天语谆谆,二臣将起复止,叩头者三四次。已起立,上犹东向谓从哲等:“速作谕来,无误批发。”
刑侍张问达、理丞王士昌以先决三人之旨听之未审,复稍前跪请得旨,始起。
万历皇帝单独召见阁臣方从哲,方从头跪倒尾,甚至几次跪着往前挪。
戊午,大学士方从哲诣思善门哭临毕。随诣仁德门问圣躬安,请亲至御前,一覩天颜……从哲西向行四拜礼,跪致词云:“圣体违和,外间不能尽知。昨闻御医传示,臣不胜惊惧,又值中宫皇后崩逝,圣心哀悼。伏望皇上宽慰圣怀,善加调摄,以慰中外臣民之望。”因叩头。
……
(万历皇帝)又昂首目从哲云:“先生试看朕容。”且出手腕令看。
从哲跪稍前,仰视圣颜,果然清减。因奏云:“皇上一身百神呵护,但加意调理,自然万安。”
……
从哲叩头谢,又云:“见今大僚科道缺乏至极,当此多事之时,望皇上即赐补用。”
上云:“知道了。待朕稍愈,即为简发。先生可回阁办事,尽心辅理,不要推诿。”
从哲复申前请。
上即闭目就枕,犹微云:“知道了。”
从哲叩头而出。
而另一位明史专家,复旦大学樊树志教授在其学术论文《张居正与冯保》中提出张居正作为明朝内阁首辅,居然也毫无风骨的在冯保派出太监面前跪拜:
当然,我绝没有用“宋明士大夫卑污风气”来反证清朝“士大夫风气”有多好,事实上大一统王朝士大夫风气就不可能好到哪里去 。
最后,我觉得在“士大夫骨气和家国情怀”这个问题上,还是原宋史研究会会长王曾瑜先生观点直指问题本质:
“粗浅来看,古代上流社会的基本特征无非骄奢淫逸,下层社会基本特征也无非是啼饥号寒……‘群小’(卑劣小人)不正是士大夫中的大多数?他们确实是卑鄙龌龊之徒。……古往今来大量史实证明指望统治和剥削阶级的绝大多数人能够成为恪守道德、循规蹈矩者无非是天真而荒唐的幻想。”
事实上在明朝就已经很明显了。
我觉得这与儒学的庸俗化,理学的发展有关。而理学的发展也有着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
汉朝时代的儒学质朴,直率,充满了外向的进取精神,这和汉朝贵族和士族发达有关,也和汉朝在当时的扩张相适应。想一想,关公作为一流武将,坐在那儿看春秋,就是这种气质。
到了唐朝,实际上基本已经把农业社会的生产潜力挖掘尽了,社会发展到了巅峰,和游牧民族的科技差距逐渐缩小,只能靠体量压制。就是说,内部生产力发展到达瓶颈,外部扩张也已经到极限,怎么办?只能压制自己的欲望呗。于是汉族整体的气质逐步走向内敛,早期的儒学不再能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统治阶级开始倾心佛教,儒学开始吸收佛教思想,庸俗化过程开始,韩愈在谏迎佛骨表里曾经批判过这个现象。但这个进度非常缓慢。
因为五代长期战乱,人口剧减,社会矛盾缓和,军事变得很重要,同时进入宋代后,皇帝权力缩小,“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所以宋朝一度出现回溯,汉朝人的外向气质重新出现在宋朝人身上。理学在这个时候开始发展,但是它还并不是主流。
北宋和南宋的灭亡标志着汉族自信心的重大挫折。汉族人需要开始接受自己不如游牧蛮族的认知,同时开始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可是问题的根本在于生产力达到了瓶颈,大家水平都一样所以汉人不可能继续对蛮族保持绝对优势,总要轮流坐庄,所以这个问题根本无法解决。汉族开始不可避免的内卷化,于是只能是治标不治本的理学开始广泛的传播。并最终在明清成为官方意识形态。
理学强调自我欲望的抑制和严密的内部秩序,这一类意识形态在法西斯组织内也可以发现,它的特点是短期内具备极强的动员能力,便于国家使出强大力量,而长期内则是使人民出现集体性意识腐化。什么意思呢?因为抑制欲望是反人类天性的,短时间可以,长时间之后人们就会倦怠,想要发泄欲望,那么两个结果,要么是压抑到死,完全的麻木;要么是触犯了戒律发泄了欲望,从此完全破罐子破摔。这两者都腐化了人民的精神。使得明朝开始,从皇帝到平民,都只能在这两种行为模式里面打转。以皇帝来说,弘治就是典型的压抑自己到麻木,从而在理学上变得完美,而万历则是完全破罐子破摔。
到了清朝更甚,在作为统治阶级的满族人面前,汉族不能表现出哪怕一丝一毫的外向进取的意识,否则就是杀身之祸,所以只能压抑,当然他们已经驾轻就熟了。不能外向,那就内向,所以明清士人,乃至延伸到民国士人,不仅家国情怀缺失,没骨气,另外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格局小。比如文学作品的意向。汉朝时期格局博大,喜欢以沧海作为意向;唐宋时期格局逐渐内敛,常用大江大河为意向;到了明清,格局已经极度萎缩,常用的意向已经变成了小溪,甚至缸里的水。
所以,两汉时代生产力发展,对外族有绝对优势,使得民族气质外向,富有自信,格局博大,家国情怀深厚;唐宋时期生产力逐渐到达巅峰,对外族优势缩小,民族气质逐渐内敛,格局尚可,家国情怀也很深厚;明清时期生产力停滞,社会内卷,逐渐被外族压制,理学传播,民族气质高度内敛,自信萎靡,格局狭小,家国情怀缺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