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奠定”这一词汇具有褒义,用在这里是不恰当的。
合适的表述是:中国在清朝时期进入了主权国家叙事的国际体系中,具有了近代国际法意义上的、具有可继承性的主权法理,这一法理对于今天的中国有一定程度的可追溯性。
例如,外交部在2017年针对中印边境冲突时,说过这种话:印方企图将三国交界点扩大为区域概念,这是别有用心的。1890年《中英会议藏印条约》明确规定:中国西藏地方与锡金的边界线沿分水岭而行,边界线东起“支莫挚山”,西至与尼泊尔交界处,沿分水岭而行。这应该是清楚明确的。
这一言论的伦理依据就在于:清朝及以后的中国政权在主权国家叙事下只是中国这一主权主体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具象,现任中国政府当然有权援引清朝与外国签订的条约作为主张主权的依据。
当然,这只是因为清朝刚好处于那个时代,那个位置而已,和清朝本身的好坏无关。
这可以和明朝过去设立的”三宣六慰“做一个比较。
夫永历在缅,而伪王李定国、白文选、伪公侯贺九仪、祁三升等分驻三宣六慰、孟艮一带,藉永历以惑众心,倘不乘此天威震赫之时,大举入缅,以尽根株,万一此辈立定脚跟,整败亡之众,窥我边防,奋思一逞。比及大兵到时,彼已退藏,兵撤复至,迭扰无休,此其患在门户也。
明中期以后,在西南进行了数次大规模作战,“三宣六慰”最终也基本丢完,不过仍然保留了“南甸,干崖,陇川”三个宣抚司和车里宣慰司。
然后到了清朝时期,清朝并没有选择因为“三宣六慰”对南方进行动手,反而是和“缅甸”互不侵犯,在弄死永历帝的同时,直接继承了这些“明朝领土”,对三宣六慰的剩余部分并没有想法,乾隆年间即便短暂“收复”部分地区,随后通过清缅宗藩关系的确认,也彻底的把这些地方划归了缅甸。
所以“清朝奠定了今天中国的版图”,明朝也可以有话讲。
而剩下的如干崖宣抚司是到了清末才彻底失去,刀安仁因此一气之下去干革命了。而车里宣慰司虽然几经动乱,最终也没丢,知乎也没几个能把明朝“三宣六慰”当作“东南亚”是“中国”的证据。
”清朝奠定了今天中国的版图?“因为这类问题回答过几次了,类似观点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建国后,对清史的态度大转弯后产生的一种说法,不过由于东亚各国交流紧密,“自古以来”是很容易找的。要说这种“叙述”有多重要,这还真说不上。
其实很多人,包括我们这些“有素质的清粉(引用下 @列强无不怀念大清 的签名)”也没搞明白一件事。当然我也是最近才明白这一点。
清朝是否奠定版图,与清朝的历史地位实际上无关。
对于清朝的历史地位的讨论,无非就是两个针锋相对的观点:是中国,非中国。无论清朝是不是中国,都可以是奠定领土的基础。
我们可以参照同时期的国家,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
本民族的旧王朝,自然能成为取而代之的新政权的领土法理依据,这个没什么好说的。比如法国(维也纳体系中恢复波旁王朝末期的疆域,中间稍有增添而延续至今),德国(除了奥地利之外的各前神罗诸侯),意大利(皮埃蒙特王国的统一)。
外来者的政权,比如殖民领,也能成为新国家新政权的法理依据。而且这还是普遍现象。新世界与黑非洲的国家很多都是这么来的(不然哪来那么多直线国界呢)。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印度,印度的疆界就是刚去世的菲利普亲王的舅舅,蒙巴顿勋爵领导划定的,最后就印巴分治了。这种格局是南亚历史上从未有的。而且英国人对于印度来说,妥妥的外人啊。但是印度的疆域就是奠定于英国殖民领。
现在,我们就得出结论了,对清朝的定位,和疆域是否由清朝奠定,是两个问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